读懂身边的爱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唱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最常背的诗是《游子吟》。
那时,我总是固执地认为:母爱一定是那样温柔细腻、无微不至的。 于是,跌倒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声大哭,等着妈妈的搀扶;遇到困难时,我会用无助的眼光看着妈妈,等待妈妈的帮助;学溜冰时,我总是希望妈妈拉着我……但每一次,我都是事与愿违。
跌倒时,妈妈只会淡淡地说一句:“这有什么,自己爬起来。”遇到困难时,妈妈甚至都不会安慰我一下;溜冰,我更是独立迈开第一步的……每当这时,我总会生气地想:哼,对我这么冷酷,她一定不爱我。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想法在我的脑子里变得根深蒂固。于是,我开始和妈妈唱反腔:她说东,我偏说西……尽管明知道妈妈是对的。
看到妈妈失望的神情,我总是装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反正,你不爱我。
就这样,一直到了那年春节———正月初三那天,爸爸妈妈有事必须出去。由于前一天晚上吃多了,我有点积食,只好一个人留在家里。
躺在床上,我昏昏沉沉的,胃里一阵阵痉挛,真难受啊!我挣扎着起了床,倒了杯水,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叮铃铃……”电话铃急促地响了,我无力地拿起话筒,里面传来妈妈的声音:“莹莹,怎么样了?”“还好。”
“要多喝点水,不能吃东西。好了,你休息吧。”
我懒懒地挂上电话,打开电视看了起来。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电话又响了起来,还是妈妈的。
拿起电话,又传来妈妈关切的话语。这样的电话每隔一小时就会响起一次,电话被我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听着内容几乎一样的电话,我却没有厌烦,渐渐地,一股暖流传遍了我的全身,身体的不适感也慢慢消失了。
床头柜上,摆放着我和妈妈的合影,妈妈抱着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看着看着,从小到大,妈妈对我的关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晚睡觉前给我读童话故事,每天上学前的叮咛;送我上补习班,陪我打羽毛球,带我去旅游……,这其中都有妈妈点点滴滴的汗水啊!我跌倒了,妈妈让我自己起来,这是要我学会坚强;遇到困难,妈妈不帮我,这是要我学会独立……这也是爱啊! 我终于读懂了母爱。母爱就是你跌倒时激励的话语,母爱就是你遇到困难时鼓励的眼神,母爱就是你生病时焦急的表情…… 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就是沐浴在母爱里。
拥有的时候,我不以为然,然而,等到现在,离开了以后,才渐渐地开始懂得去珍惜,懂得那就是真正的友情。
所谓友情,我觉得它是人一生中最值得珍惜和品味的。它没有亲情的那份自私,也不像爱情那样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对于我来说,亲情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早已麻木其中;而爱情离我还有那么一段距离,不曾尝试,有怎敢妄加品味?现在,也只能置身于友情之中,去慢慢地品味,慢慢的回忆~ 友情真的是需要“舍身相救”、“两肋插刀”后才值得品位吗?需要共患难,共生死,那么轰轰烈烈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也许友情只是一起在雨中漫步,一起在雪地里追逐,一起无忧地歌唱;也许只是失败后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的鼓舞;也许只是陷入困境后的一次搀扶;也许只是离别时的一声祝福,离别后的一语问候;也许……也许…… 才刚刚步入人生旅途的我,不敢去对友情做太多深刻的定义,只能浅谈一下我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半年前,我还身在另一所城市,那里也许没有省会城市的繁华,但,我却很留恋那里,因为那里承载着我难以忘记的友情。 在那里,我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了6年,那份友情不须刻意存放,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课堂上,我与他们一起看着老师在讲台上挥舞着粉笔,和他们一起学习,为着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课后,我们尽情地玩耍,一起享受着青春的美好!虽然我们的学校没有广播站,但是课余,总会有几个男生,五音不全地唱着我们青春的调调;虽然周末的傍晚,没有霓虹灯光,但我们依旧会相约在院里石凳上,互相倾诉,一起畅谈,畅谈我们的未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在空中激荡!! 就这样,平平淡淡的相处。
我们会一起为男生篮球赛而呐喊,为班级的运动会夺冠而欢呼,为了排球赛的失败了流泪……但这看似平淡的相处,已不再平淡!! 拥有的时候,我不以为然,然而,等到现在,离开了以后,才渐渐地开始懂得去珍惜,懂得那就是真正的友情。 真的,很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去珍惜起眼前的友情,懂得去细细品味那份真挚的情感,那时,你便会觉得有一种甜蜜在你身边萦绕,那种甜蜜叫做幸福~~。
读懂身边的爱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唱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最常背的诗是《游子吟》。那时,我总是固执地认为:母爱一定是那样温柔细腻、无微不至的。
于是,跌倒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声大哭,等着妈妈的搀扶;遇到困难时,我会用无助的眼光看着妈妈,等待妈妈的帮助;学溜冰时,我总是希望妈妈拉着我……但每一次,我都是事与愿违。跌倒时,妈妈只会淡淡地说一句:“这有什么,自己爬起来。”遇到困难时,妈妈甚至都不会安慰我一下;溜冰,我更是独立迈开第一步的……每当这时,我总会生气地想:哼,对我这么冷酷,她一定不爱我。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想法在我的脑子里变得根深蒂固。于是,我开始和妈妈唱反腔:她说东,我偏说西……尽管明知道妈妈是对的。看到妈妈失望的神情,我总是装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反正,你不爱我。
就这样,一直到了那年春节———
正月初三那天,爸爸妈妈有事必须出去。由于前一天晚上吃多了,我有点积食,只好一个人留在家里。躺在床上,我昏昏沉沉的,胃里一阵阵痉挛,真难受啊!我挣扎着起了床,倒了杯水,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叮铃铃……”电话铃急促地响了,我无力地拿起话筒,里面传来妈妈的声音:“莹莹,怎么样了?”“还好。”“要多喝点水,不能吃东西。好了,你休息吧。”我懒懒地挂上电话,打开电视看了起来。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电话又响了起来,还是妈妈的。拿起电话,又传来妈妈关切的话语。这样的电话每隔一小时就会响起一次,电话被我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听着内容几乎一样的电话,我却没有厌烦,渐渐地,一股暖流传遍了我的全身,身体的不适感也慢慢消失了。
床头柜上,摆放着我和妈妈的合影,妈妈抱着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看着看着,从小到大,妈妈对我的关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晚睡觉前给我读童话故事,每天上学前的叮咛;送我上补习班,陪我打羽毛球,带我去旅游……,这其中都有妈妈点点滴滴的汗水啊!我跌倒了,妈妈让我自己起来,这是要我学会坚强;遇到困难,妈妈不帮我,这是要我学会独立……这也是爱啊!
我终于读懂了母爱。母爱就是你跌倒时激励的话语,母爱就是你遇到困难时鼓励的眼神,母爱就是你生病时焦急的表情……
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就是沐浴在母爱里。
人常常把人生比喻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也常常把它看似是一趟旅行的列车……但不管是画卷也好,列车也好,都无不阐述了人生这些充满悲伤,充满快乐与惆怅的时间。
人生中充满了酸。在遇到别人的不理解,受到委屈时,这时总会有股莫名的热流在心里流过,总会感到不是滋味。和朋友吵架时,却因倔强不肯低头,不愿去说声对不起。就算明知是自己错了,却也只会在心里默默认错。当朋友对自己说抱歉时,眼睛却感觉酸酸的,眼泪极想夺眶而出。当刚被清洁工阿姨扫过的大街上,被自己不小心丢下的纸屑弄脏时,眼整整的看着她们又重复的在眼前,不厌其烦的扫着,心里便不禁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
人生中充满了甜。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心灵的。生活中,因为帮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后,受到别人的赞美,心里好甜。望着美丽的大自然,平静自己忧郁的心情,感到一切都那么舒适。看到父母的脸上出现了欣慰的笑容时,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人生中充满了苦。买菜的老奶奶有时会被泼妇训斥。残疾人为了生存,失去尊严,在街边乞讨。而手脚完好的年轻人却不肯自己劳作,不要尊严,在街边博取好心人的同情心来生活。担着水果在街边叫卖的妇女,一方面要面对城管的诘责,一方面要因少称了几两水果,而受到别人的责骂。清洁工维持着城市的清洁,可他们的工作却不被人理解,被人看不起。
人生中充满了辣。人的情绪总是复杂多样的,有时因为别人的一句呵责,别人的一句冷嘲热讽,而因一时冲动而犯罪。因为太好强,经不起挫折,而引发人们之间的很多争吵。当情绪来时,我们应学会控制。冲动是魔鬼。
人生就是这样。如调味料,充满着‘酸,甜,苦,辣’。如果缺乏了任何一种,生活都会变得平乏无味。虽然我的人生只经历了14个春,秋,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都看在了眼里。当我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并可以战胜的话,那么我的人生画卷是多姿的,我的人生旅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不同,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命运,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会是强者。
我希望那个强者里也会有一个我。
话说以下的文字内容都是我的原创。
顺便先鄙视回答一篇作文的人= =。读懂一个人,那你可以采用欲扬先抑,比如一开始你觉得这个人的做法有些让你觉得难以理解,可是通过了某件事情以后你逐渐了解了他,才发觉他身上的闪光点或者说你值得学习的精神和地方。
读懂一个人,我觉得主要是要紧扣[读懂]两个字,而且我们老师说,作文一般都是记叙文,然后如果要出彩的话,可以弄一个题记(一般我是这么做,第一为了新颖,不过多了也就平淡了,第二是为了行数可以多一点- -)然后总分总的形式。题目[一个人]可以是自己的家人,这个好写点,或者是一个伟人(这个你就需要了解他的一生,从对他在历史上某些地方的做法表示不解,到通过某个关于他的故事或者等长大后了解了更多自己也成熟了更多彩知道他当时的做法是对的。
但这个实例就比较难找)邻居也可以,但是也要有针对性的。不要泛泛而谈。
总之读懂是一个过程,要吧过程写出来。这个人一定要身上有某些地方可以让你学习,不然写了 白搭。
差不多吧,自己理解理解= =、。
初读《爱如山路十八弯》是因为它的名字,把爱比作蜿蜒的山路,十分形象。仔细想想也是,爱是一种难以言语的东西,它缠绵、温暖、浪漫。而这一篇文章写的却是父爱,它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
文中的她性格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因为父亲是一位军人,所以脸上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父亲从没有太多的表露自己的爱,以至于她从小就曲解了父亲的爱,以为父亲不在乎她。长大后,她赌气似的跑到了千山万水外去了。在外拼搏很难,她受到了好心的老伯的照顾,老伯待她如亲生女儿,始她渐冷的心感受到了父爱般的温暖。后来老伯意外地告诉她,这一切都是父亲想尽办法托人照顾她的,而老伯知识与父亲通过几次电话,连面都没见过。
读罢全文,我深受感动。正如结尾所描述的那样,千万重山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父爱,向来都会在有意无意间被忘却。因为父爱深沉而隽永,如同春雨滋润大地般无声无息,宛如古井深处那不枯竭的泉眼,无论春夏秋冬,总会渗出甘露。在我们尚未觉察之时,它已微妙地化为井壁上的液滴,奉献自己滋润干枯。我想起了一部电影中的一幕:一位功成名就的青年,当衣锦还乡,走进从小生活的老宅时,看见自己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吃着不成样的面糊糊时,眼前就浮现出了小时侯与父亲发生龃龉的画面:因为父亲的铁面无私,罚他在墙角面壁思过,他曾埋怨甚至诅咒过在他眼中不近人情的父亲。当他面壁时,父亲边踱着步,边数落着他,使他十分难过。有时候还任性地顶上两句,没有看到父亲无奈背过身时那一声轻叹,那伤心的样子。回到现实,他已是泪流满面,悔恨、惭愧充斥了他的心房,直到那一刻,他才读懂了父亲“口是心非”的爱。
其实,生活中,父爱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们。你看不到当你第一次会喊“爸爸”时父亲的喜悦,那不要紧;你看不到父亲为家为孩子工作时忙碌的身影,那父亲也不会怪你;但你始终不留心读懂父亲的爱,或许就会追悔末及。我的爸爸是一个温和的人,即便这样,他一如大多数父亲,羞于表达爱意。记得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又有事在外,照顾我的任务就落在了爸爸的身上。爸爸急慌慌地找药,全然没有了平日里的沉着。我浑身无力,爸爸便喂药给我吃。吃药时,爸爸没有像妈妈那样哄我,他轻轻吹了吹小勺中的药浆,然后再喂给我喝。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对我无声的爱。
真正读懂了父爱,就读董了一个世界。
话说以下的文字内容都是我的原创。
顺便先鄙视回答一篇作文的人= =。 读懂一个人,那你可以采用欲扬先抑,比如一开始你觉得这个人的做法有些让你觉得难以理解,可是通过了某件事情以后你逐渐了解了他,才发觉他身上的闪光点或者说你值得学习的精神和地方。
读懂一个人,我觉得主要是要紧扣[读懂]两个字,而且我们老师说,作文一般都是记叙文,然后如果要出彩的话,可以弄一个题记(一般我是这么做,第一为了新颖,不过多了也就平淡了,第二是为了行数可以多一点- -) 然后总分总的形式。 题目[一个人]可以是自己的家人,这个好写点,或者是一个伟人(这个你就需要了解他的一生,从对他在历史上某些地方的做法表示不解,到通过某个关于他的故事或者等长大后了解了更多自己也成熟了更多彩知道他当时的做法是对的。
但这个实例就比较难找) 邻居也可以,但是也要有针对性的。 不要泛泛而谈。
总之读懂是一个过程,要吧过程写出来。 这个人一定要身上有某些地方可以让你学习,不然写了 白搭。
差不多吧,自己理解理解= =、。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中国文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文明。它不仅首先公认一种道德责任感,将它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其次还使人们能够完满地获得这种道德责任感。
在中国,教育方式、统治方式和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为这一目标服务,即致力于培养人们具有道德责任感。所有的见习、个人生活的追求等无不被鼓励和设计以服务于人们容易服从这种道德责任感。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 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 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 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 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 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 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 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 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 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 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 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 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 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 *** 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 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 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 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相反, 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 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 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 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
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 ,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 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
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 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 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 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
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 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
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 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 、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 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 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 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 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 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 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 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必须承认 ,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 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