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武祖籍是滨州市惠民县,用现在的说法是工作在东营市广饶县。
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全部姓氏。中华千千万万的历史文化传承流传下来的精华数不甚数,广为人知的却也不少,百家姓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具体内容可能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下面分享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分别为: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舄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後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拓展资料: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对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姓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 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你了解这个跟随自己一生的符号吗?它的本义是什么?主要发源地是哪儿?如今又是怎么分布的?看图,李、王、张、刘、陈、杨……中国18大姓氏的起源,寻根溯祖,收藏!
据统计,中国姓氏排名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来自河南,南方“ 八大姓”更是全部源自河南。毫不夸张的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
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在80%以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据估计,中国87%的人口都姓着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国人姓李、王或张,总共超过亿人。大多数中国姓氏都在中国境内有一个地理“基础”,这一点较少为人所知。一些有趣的地图告诉我们,哪些姓氏在中国的哪里最为集中。大家都来看看你的根在哪里?
李姓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 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 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陈姓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 建立陈国。 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 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赵姓
赵姓:《百家姓》排名第一,宋朝国姓。赵宋王朝是最具有贵族气质的汉族王朝,其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繁荣程度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人口数量也超过 了一亿人 且赵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名臣名家辈出;太祖以"杯酒释兵权"开社会风气于包容博爱之风,使得开国功臣均得以善终,与赵氏同享世袭荣禄,赢得天下士子民心。
陆姓
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总人口大 约近42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姜姓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刘姓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徐姓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 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沈姓
沈姓主要源出于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排列第37位。
黄姓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杨姓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
何姓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任姓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 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马姓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当代,马姓排行第13位。
周姓
周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现代大陆周氏人口不少于三千三百六十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 周氏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九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在长江流域的各省市中,周氏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
吴姓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 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十。
孙姓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 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 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胡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ㄏㄨˊ),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分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 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 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湖北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
林姓
林姓,中国姓氏200强排名16,南方排名第4。 始祖一般被认为是商朝的亚相比干,现在有2000多万人,南方居多,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郭姓
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时期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4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382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郭姓在全国的 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7%)四省,共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广 东(),山西(),辽宁(),安徽(),吉林()。六省的郭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总人 口的。中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与东北三大郭姓聚集区。
曹姓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58。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帮助禹治水 有功,被封在曹,后代有人把曹作为姓。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 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姓名人,较早的要数《春秋》记载的曹刿;其次是汉初大臣曹参。 至于曹操,其实他真姓是夏侯。曹植,著名诗人;曹丕之子,为魏明帝;曹丕之孙为魏国皇帝。其后裔曹霸,武卫将军,又极善画马。三国后,唐时诗人曹松,宋初 名将曹彬,元代画家曹之白,明时文学家曹学检,明理学之冠曹端。清著名作家曹雪芹。
邓姓
邓姓是中国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据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姓氏发源于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今有邓城遗址。 春秋时的古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说文解字注》邓国曼姓之 国。左传。楚武王夫人曰邓曼。则知邓国曼姓也。前志曰。邓县故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徒亘切。六部。
范姓
范姓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 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 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 所以也称范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有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约678万。
丁姓
中华姓氏,其始祖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 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 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主要以第一种为主。历史名人:董仲舒、董诗曈、董必武、董存瑞。
宋朝以前,我国已经有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系统地将"姓"篇成书籍,则是由明一位儒人来完成的,书名为《百家姓》。明朝也有过《皇明千家姓》;清朝也曾出现过《御制百家姓》。但能够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仍为宋朝时期的《百家姓》。它采用四言体,而且押韵,读来爽朗上口,所以旧时就成识字课本及儿童的启蒙读物。
书名《百家姓》并非只有一百个姓,实际编入书内的"姓",约五百多个,而且未编入的姓,还有很多。因为《百家姓》之书始于宋朝,宋王朝的创立者是赵匡胤,史称"宋太祖",为尊重皇帝之姓,所以就将赵姓定为《百家姓》之首。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楮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闽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锺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麹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斜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逑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锺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丌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198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袁义达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抽样数据资料,开始对我国的姓氏做统计研究。1987年,袁义达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同年,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有关姓氏研究的消息被一些媒体广泛传播。1987年5月2日,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这也是最早的新百家姓。由于新百家姓中姓氏较多,节选部分排名靠前姓氏以作参考。
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
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雷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庞樊兰殷 施陶洪翟 安颜倪严 牛温芦季 俞章鲁葛 伍韦申尤 毕聂丛焦
向柳邢骆 岳齐尚梅 莫庄辛管 祝左涂谷 祁时舒耿 牟卜路詹 关苗凌费 纪靳盛童
欧甄项曲 成游阳裴 席卫查屈 鲍位覃霍 翁隋植甘 景蒲单包 司柏宁柯 阮桂闵欧
阳解强柴华 车冉房边 辜吉饶刁 瞿戚丘古 米池滕晋 苑邬臧畅 宫来缪苟 全褚廉简 娄盖符奚 木穆党燕 郎邸冀谈 姬屠连郜 晏栾郁商 蒙计喻揭 窦迟宇敖 糜鄢冷卓
花仇艾蓝 都巩稽井 练仲乐虞 卞封竺冼 原官衣楚 佟栗匡宗 应台巫鞠 僧桑荆谌
银扬明沙 薄伏岑习 胥保和蔺
值得一提的是,袁义达的排名都是将萧与肖、戴与代、傅与付等合在一起统计(都计入前者);而2007年排名(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统计分析)、2014年排名(数据援引自国家统计局负责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却是将其分开统计。
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从1980年开设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原来偏重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书是我们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结晶,是分工合作的产物。作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大学本科应用型“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本书可谓应运而生。 金秋萍 陆家桂 主编ISBN 978-7-107-20199-8 2007年2月第1版 定价:元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从1980年开设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原来偏重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书是我们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结晶,是分工合作的产物。作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大学本科应用型“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本书可谓应运而生。 在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在承接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欣赏、领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其综合素质,提升其精神境界,促进其全面发展。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如何体现大学本科应用型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和教材的特点,即既有共性,更有个性,既能符合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又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值得加强研究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要求,与时俱进 古代经典性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其人格,是十分必要的。但对这个专题的内容应该精选精编,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本教材的选文在保留相当部分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增加了现当代作品的比重,同时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二、体现大学本科应用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研究型人才着重在“专”,而应用型人才应该既具有一技之专长,又尽可能具有广博的学识,具有观察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评判的能力。因此,本教材选文时注意增加了文理渗透、文学性与科学性交融的作品,以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可教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本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全面考虑“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致力于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四、知识性与欣赏性相结合 本教材专门设置了艺术审美单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五、规定性与机动性相结合 本教材分为讲读和阅读两部分。讲读部分建议必修,阅读部分建议选讲或自学,二者可以互补,以扩大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讲读部分的每篇选文都包括题解、正文、注释、提示与评析、思考与练习五部分,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 本教材所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多巳取得有关出版杜或作者本人的同意,也有少数作品难以与版权所有者取得联系,请版权所有者与本书编者联系。在此,谨先致谢意。 本教材由金秋萍、陆家桂主编,副主编为宋尔康和冯汝常。参编人员还有(按姓氏拼音排序):高侠、孙书蝶、汪铿、汪龙麟、王文科和张煜。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江南大学暨太湖学院、河南大学暨民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暨协和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暨科德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吕达、刘立德、胡兰江、陈涓等编审人员也为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孙子是齐国乐安人,这是史书记载的,关键在乐安是今天山东哪个城市.普遍认可的资料如下孙武,齐国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历史上只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魏吏部尚书孙邕传》、《阳湖孙氏谱记序》等史书记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 为了彻底弄清楚孙武的里籍问题,为后世负责,1990年冬,广饶县成立了孙武故里考证领导小组,抽调有关史志人员参加,并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维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教授骆承烈和淄博市的文博专家等10多名史地专家、教授,共同进行孙武故里考证并实地勘察了古乐安的地理位置。 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古济水、时水故道主流区域在广饶县并由此入海;乐安故城在广饶县城北近30里之草桥村;与齐国乐安邑为同一地面的东汉至隋代的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治所亦在广饶县。故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 1991年1月27日至30日,广饶县组织召开“孙武故里研讨会”,揭开了孙武故里齐乐安主体地面在广饶县的千古之谜。4月21日至24日,广饶县召开“先秦齐国乐安地面考察论证会”,论定:“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境”,并初步认定齐乐安故城即今“草桥遗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5月11日至16日,广饶县召开“齐乐安故城遗址考古钻探调查论证会”,再次论定:草桥遗址即为春秋齐国乐安故城遗址。齐乐安故城的确认,使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92年6月6日至9日,广饶县召开“孙子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杨向奎、张政烺、任继愈、周维衍、唐嘉弘、骆承烈等150余位专家学者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方志学等诸多领域分析论证,在对“孙武故里齐乐安即今广饶县”取得共识的同时,一致否定了孙武故里在其它地方的种种无据之说。 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广饶县与山东古国史学会联合召开“海峡两岸孙子与齐文化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河南、山东、台湾、香港等省市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30多人参加会议。著名史学家王玉哲、黄盛璋、周维衍、田昌五、赵海成、安作璋、刘敦愿、骆承烈、洪家义等都在大会上作学术性发言。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凤基发来贺电,向大会表示祝贺。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及全国著名史学家杨向奎、张政烺、任继愈、李学勤、胡厚宣、张岱年、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等也发来贺电或贺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书稿3部。同时收到聂荣臻元帅、杨得志、杨成武、王任重、洪学智、迟浩田、李德生等老将军为孙武故里广饶县和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的题词10多幅,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孙武故里在今广饶县”的考证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回答者:冰封爱之神 - 魔法学徒 一级 6-7 11:071 “粽子”最早叫“角黎”,《本草纲目》上记载道:“古人以菰叶裹黎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故曰粽。”其由来说法很多,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曹娥。但尤以屈原说最为深入人心。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不过闻一多先生《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比普遍流行的屈原说更早。 以上都是“旧说”了,“新说”你知道吗? “粽子”,确切地说应该叫做“小粽子”。其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在东方有一对恋人,男孩沉稳宽厚,女孩活泼任性。每当女孩发飙的时候,男孩总会无奈地叹气道:“小祖宗哎!”这个女孩吧,还特好面子,生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强权和霸道,就对男孩说了:“你就不能含蓄点儿?”男孩问,“咋含蓄啊?”女孩沉吟半晌,说:“不如叫‘祖小宗’吧!”男孩觉得不错,于是“祖小宗”的名字流行了一段时间。可是后来,这个神经兮兮的女孩觉得,这个名字还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名字的原形,故而又做了点手脚。某天,灵感一发,干脆叫“小粽子”吧,谁会把“小粽子”和“小祖宗”联系到一块儿呢?于是,“小粽子”的名称由此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嘿嘿,这个小粽子,就是俺。特此爆料,恭祝大家,端午节快乐!(以上是俺写论文间隙的跑神成果,叫叫我的魂儿,回来赶紧的,该干吗干吗来了55555) 2【五毒饼概述】 “五毒饼”,端午节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蛤蟆、蝎子、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 【 玫瑰饼概述】 玫瑰饼是北京的特产。《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捣成玫瑰酱,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京都风俗志》中所说的“馈赠亲友,称为上品”的五毒饼了。如果说插艾草、菖蒲,耳鼻涂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那么吃五毒饼则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透着北京人的诙谐和风趣。 3古老端午节的由来及流传最广的四种传说
孙武故里考证过程 孙武,世称孙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大军事学家。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尊称为“兵家圣典”,受到后人的推崇。因此,孙武也被世人尊称“兵圣”。 孙武,齐国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孙武里籍乐安地面在广饶县,历史上只有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魏吏部尚书孙邕传》、《阳湖孙氏谱记序》等史书记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 只是到了近、现代,国民党国防部李浴日先生没有见过孙星衍考证孙夫人碑的文章和《谱记序》以及《广饶旧志》所载,便在1938年著《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时,将孙星衍的“吾家出乐安”之语误解为:“孙子是从唐代之乐安郡……今之惠民县附近奔吴为将是可信的。”今人有的未加慎审,又人云亦云地讹传其无据之说。 1988年,东营市李殿魁、梁树等领导同志及有关人员建议广饶县,应对孙武故里问题进行深入考证,以澄清今人的误传,正本清源。中共广饶县委、县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遂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一起参与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 1990年冬,县委决定成立由县委副书记许明友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德祯和县政协副主席张其爱任副组长的孙武故里考证领导小组,抽调有关史志人员赵金炎、王克春、颜华、孙子平、马文俊(后又增加任树德、战兆生)参加,并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维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教授骆承烈和淄博市的文博专家等10多名史地专家、教授,共同进行孙武故里考证并实地勘察了古乐安的地理位置。 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古济水、时水故道主流区域在广饶县并由此入海;乐安故城在广饶县城北近30里之草桥村;与齐国乐安邑为同一地面的东汉至隋代的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治所亦在广饶县。故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 1991年6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北京文物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诸多专家对乐安故城遗址作了进一步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该遗址位于广饶县城北花官乡草桥村,南距千乘故城(即今广饶县城)公里,西南距博昌故城30公里,西北距博兴县城25公里,东北距琅槐故城40公里。古济水和时水由西南而东北流至城址西南又折向东流入渤海。该城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80米。该城西南角地面上,现存有长10余米、宽2米、高3米的城墙残垣。从该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附加锥纹红陶鼎足,商周时期的陶壶、罐、盆及鬲、豆、盘等器物残片;秦汉时期的砖瓦、石磨、盔形器和陶壶、陶盘、陶罐以及漏器的残片和汉代的陶井壁残片等。根据专家学者考古发掘的结果和实地踏勘野外,对照史籍记载和历史地图标明:该城址即先秦齐国乐安县邑故城遗址。这一发现,证实了孙武祖父孙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和“自书始受邑于乐安”(见《新唐书》和《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墓志铭》)的记载是正确的。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张政烺先生在仔细勘察发掘现场后,欣然命笔书曰:“齐乐安故城重放异彩为广饶草桥遗址题。”著名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亦题词:“孙子兵法十三篇作者春秋齐乐安孙武故里”。 乐安故城的建造时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是在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迹上建造起来的,至秦朝时被毁败湮淤。汉刘邦执政,又号召各县均筑邑城。东汉末,又在此城置青州乐安郡治所,即成为晚期城址。从出土的文物以及夯土层和夯窝特征断定,该城的建造年代,早期城址修筑时间不晚于春秋末期,后来修复使用的晚期筑城时间在汉代,迄于北魏。乐安故城遗址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这个:书名:大学语文作者:江少川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帮你查了好久才找到。。。。以下是目录:上编文学作品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古代神话故事二则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先秦诸子语录十六章诗经三首关雎静女采薇 郑伯克段于鄢 冯谖客孟尝君秋水(节选)涉江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概述谏逐客书吊屈原赋(并序)论贵粟疏韩信拜将陌上桑行行重行行蒿里行七哀诗(其一)归园田居(其二)三峡韩凭妻第三章唐五代宋文学概述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登高原毁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题二首(其一)钴鉧潭西小丘记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朋党论答司马谏议书后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满庭芳·山抹微云登快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关山月第四章元明清文学概述长亭送别墨梅徐文长传游园童心说马嵬(其四)春愁精卫西郊落花歌(并序)《人间词话》(卷上之二十六)满江红·小住京华群英会蒋干中计晁盖梁山小夺泊宝玉砸玉第五章现当代文学第六章外国文学下编实用文写作第一章实用文写作概述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事务文书第四章经济文书第五章法律文书第六章社交文体第七章新闻文体参考文献后记
225 浏览 3 回答
242 浏览 6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347 浏览 4 回答
217 浏览 4 回答
135 浏览 4 回答
111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7 回答
147 浏览 3 回答
354 浏览 8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244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310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