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理论论文
1848年9月,英国艺术家团体拉斐尔前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附近一位画家家里正式成立。发起人一共七位,而享特(WilliamHolmanHunt)、罗塞蒂(DanteGabrielRossetti)和米莱(JohnEverettMillais)二位画家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提出摒弃当时流行的各派画风,回归天真纯朴的自然本性笔调,这种返璞归真的含义是指回归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纯真画意。他们以意大利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作品作为分水领,模仿中世纪壁画艺术的精致画法作画,以文学经典和宗教故事为主题,笔笔细腻,严谨真诚,色彩忧郁抒情。 拉斐尔前派前后虽只维持了五六年,但在美术史上却很重要,这批拉斐尔前派画家的风格,也断断续续影响了后世画家。
一
拉斐尔前派艺术是英国绘画风格审美变迁史上一段迷人的插曲,它的出现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固步自封的保守意识的瓦解。拉斐尔前派的辩护者拉斯金(JohnRuskin)曾高声疾呼要人世间的画家都成善“观”善“感”的生灵,而享特、罗塞蒂、米莱则极力反对当时领导风气的古板守旧的学院艺术,他们以年轻革命者的身份提出拉斐尔前派社的理想:(1)要表达真正的意念;(2)要细心研究自然本性,才能传达自然本性;(3)要同情旧日艺术作品直接、严肃、真心的画法,不要守旧、自我炫耀、生搬硬套的作画态度;(4)最要紧是要画好作品、做好雕塑。
其实,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理论并非空前创见。早在1810年,德国的那撒勒派画家(TheNazarenes)已经发起类似的复古运动,极力模仿基督教古代艺术作品,希望振兴拉斐尔之前古意大利的壁画艺术,并用但丁及早期文学经典作品作主题画画,这派画家的组织有人称之为“圣路加社”。拿撒勒派和拉斐尔前派的渊源很深,苏格兰画家戴斯(WilliamDyce)游历意大利时就曾结识那撒勒派画家,受其影响,回到英国提出了类似的绘画理论,堪称英国最早期的拉斐尔前派画家,而罗塞蒂等人正是从他的作品和画论中得到启示,组织而成拉斐尔前派。在时人看来,他们的作品“匠”气十足,拘泥形式,假冒古风、嫁接中世纪情絮,脱离现实,故在其成立之初,维多利亚时代保守主义者大为反感,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不惜大举讨伐,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之下,拉斐尔前派反而一夜之间名声大震,成了伦敦画坛上前卫运动代表,并随着照相写实主义和新表现主义艺术流派蔚然成风,拉斐尔前派的象征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光大。
二
拉斐尔前派画家心细如尘,笔下人物、风景、室内摆设等画来一笔不苟,光暗分明,纤毫毕露,画笔恍如相机。并且,该派画家主张直接利用外光画画,这与19世纪末法国印象主义画派技法吻合,比莫奈、毕沙罗早了几十年。印象派画家是受了19世纪末科学精神的启发而在画作上追求外光照射的生动效果,拉斐尔前派画家所受的科学精神薰陶自然没有那么深刻,可是,对于光影在艺术上的运用技法,他们竟走在印象派之前。此外,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几乎每一幅画都带有名诗名著的神韵。因此,以主题而论,拉斐尔前派作品可分为:圣经与文学作品故事画、当代生活写实画、抒情画和人物画。
圣经故事主题的画作,首推享特的作品《圣殿会救主》。享特为了画这幅画,亲自到耶路撒冷及拿撒勒去搜集实景资料,圣殿里外的景物是在当地写生,可因当地不准用人做模特儿,只能回到英国后请伦敦犹太学校几位师生为创作做模特。此画前后画了五年多时间才完成,并以五千英国旧金币出售,是当时在世画家售价最高的作品。而米莱的《奥菲丽亚》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该画取材自莎士比亚作品《汉姆勒特》第四幕奥菲丽亚之死。画中“扮演”奥菲丽亚的模特儿是罗塞蒂后来所娶的伊丽莎白?西达尔,而画中的芦华、树、繁花、河流则都是实景写生。冶恩?琼斯《宽恕之树》灵感来自罗马古诗人奥维特作品,该题材伯恩?琼斯画过两幅,另一幅题名《菲丽斯与狄摩》,色泽构图稍嫌平板暗淡,《宽恕之树》则人物神情生动逼真。
除此之外,拉斐尔前派画家还善于以画应诗。米莱著名的作品《玛丽安娜》把大诗人坦尼森同名诗作里的四行诗形象化:
她只说我的`生活沉闷——他没有来,”她说我的生活沉闷——我宁愿我已经死了。”
这幅画捕捉文学作品中的伤感时刻;玻璃窗化上图案流、露宗教气氛,老鼠在地上游荡,室内枯叶与窗外花圃景色成强烈的生死对照,这也是拉斐尔前派作品特色。拉斐尔前派画家都喜欢画当代生活景象,他们最有兴趣的题材是堕落的女人。享特一度走遍花街柳巷,希望找到灵感画一幅“警世”之作,后来无意间想到《箴言》里一句话,由此作品《醒悟》应运而生。画中绘一青楼艳妇看到桌下的黑猫扑捉小鸟,小鸟还死命挣扎后,突然悲从中来,良心发现。作品融入了画家自身的真实感情,模特原型为画家恋人安妮,其生性浪漫放荡,享特为之倾倒,一度想改造她之后娶她,结果白费心机。
在描写当代生活的画作中,最深刻的要数布朗(FordMa?doxB_)的作品《诀别英国》。布朗是罗塞蒂的老师,画艺最高,虽不属于拉斐尔前派社,但彼此思想抱负相同。1852年英国民生疾苦,发生移民浪潮,英国人纷纷奔向澳州发淘金梦,布朗去给友人送行,想到自己事业不成,生活困苦,而画这幅伤感至极之作。为了刻画诀别的悲剧气氛,该幅作品以中产阶级夫妇为主角,他们斯文尔雅,深切体会到破釜沉舟的背井离乡之痛,画中丈夫离别祖国之际,为自己半生奋斗落空而凝神深思……怒海翻浪,天色阴暗,前途未卜。另有米莱的作品《秋叶》迷恋秋季红叶的气息,说是“令人忆起甜美的往事”。拉斯金认为这幅《秋叶》是最富诗意之作,而《英国秋天下午》是布朗“穷困疗倒,神智恍惚”之作。
罗塞蒂是画家,也是诗人,最善于融汇拉斐尔前派绘画艺术的精华。他的画可以有文学作品故事,同时表现当代人的心态,因心造境之处又因心造人。他晚期的画大半是以情人珍妮为模特儿,笔下形象竟成拉斐尔前派诗意少女的标志:浓眉、长发、楼唇、哀怨的眼神、丰满的胴体,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惊艳。而《碧娅》一画题材取自但丁《炼狱》中的情节,碧tt给丈夫锁在疾病传染区里一幢古堡中等死:古堡露台一片萧索,石壁又冷又湿;乌鸦乱飞,无花果树的枝叶呈墨绿色;常春藤缠着栏杆,仿佛死里求生,碧娅的衣裙成淡紫色水纹,化出满身涟漪。身边一串念珠、一本经画、几封丈夫给她的旧信。这是罗塞蒂笔下一组描写痛苦婚姻的画作之一,暗示珍妮与摩里斯的夫妻关系,也流露自己对珍妮的恋情。他的作品《地狱女王》所用模特也是珍妮,题材取自罗马神话故事。画中珍妮站立在阴暗的廊上,手握石榴;背后墙上有天外光影,令人倍觉孤寂。薰香炉是女神标志,墙上一枝长春藤是象征魂牵梦绕的前尘影事。殷红的石榴与朱唇同色,都是致命的祸根,也是禁果,由此一幅《地狱女王》道尽了千古遗恨的恋情,也表达了画家胸中的情愫。
最后,他们自知到了绝望的边缘了,阴阳相隔的意识油然而生,罗塞蒂改变文学作品中情人死后自己流落人间的凄凉心情,转而描画死去的情人在天堂里忍受悸寂之感。而画作《天上痴心女》("HieBlessedDamozel)则是少女倚栏俯视人间情人,希望早上天堂幽会,背景是一对对得偿宿愿的痴男怨女。这幅画背叛了维多利亚时代认为天堂是极乐世界的信念,从而对维多利亚价值观提出挑战。
拉斐尔前派画家提倡回复天真纯朴的自然本性,不仅要捕捉希腊罗马古典中的本质,还要捕捉圣经故事和文学伤口中的本性,他们不放过维多利亚时代人情世故的真相,也不放过山川草木的真象,最后连天堂上的极乐世界也成了疑问。万物的本质和真象都是以疑问开始,以疑问终结。中世纪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环绕着这些疑问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整个拉斐尔前派运劫其实并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因为他们的“中世纪之恋”是“疑问之恋”,而“疑问”是永无止尽的。于是,他们的信念,成了他们的疑问,拉斐尔前派社终于分裂了,但是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流传后世,继续让我们感怀他们忧郁的情感,体验他们高远的艺术理想。
作者简介:李勇(1967-),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油画创作、美术理论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