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七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一抬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一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姑妈,错了。”
“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
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种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
“我摆过地图,它就是错的。”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
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一回到家,就翻出一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已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七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再纠缠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出别人错误的蠢事,他们宁可把它当作背后的笑料。我常因此而洋洋得意了,为了这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大人的秘密。
1 记叙,描写 2 人们不会在意装饰内容的正误 即使错了,也不关小孩的事
3 大人的秘密 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
4 小侄子:坚持真理 姑妈:淡漠是非
5 大人和小孩对待地图对错的不同态度 赞扬小孩明辨是非
我七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一抬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一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姑妈,错了。”
“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
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种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
“我摆过地图,它就是错的。”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
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一回到家,就翻出一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已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七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再纠缠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出别人错误的蠢事,他们宁可把它当作背后的笑料。我常因此而洋洋得意了,为了这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大人的秘密。
1 记叙,描写 2 人们不会在意装饰内容的正误 即使错了,也不关小孩的事
3 大人的秘密 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
4 小侄子:坚持真理 姑妈:淡漠是非
5 大人和小孩对待地图对错的不同态度 赞扬小孩明辨是非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老者写道:“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善。”
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必要时,犯错误亦不失为一种美丽。 要求:请以“错误”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体裁和字数不限。
[审题指导]: 错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人生的路,没有坦途。人生中的一些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是探索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了这样的立意,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想一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错误”是你成长过程的趣事,为促进你成长起了作用;有哪些“错误”的认识,使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付出了代价。
把这些切身的体验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既是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成长过程进行思考,也可以给别人一些启迪。 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必要时,犯错误亦不失为一种美丽。
正如一辈子不离开地面,自然避开溺水的危险。但只有经历呛水和疲惫,才能领略另类生活的风采和快乐。
保留错误也是一种美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错误中成长,在成长时犯错.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成就人生的必然因素. 从我们"惊天动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开始犯错,在一个又一个错误中,我们逐渐让这个陌生的世界成为我们所熟悉而温馨的家园.错误中,我们会跌跌撞撞走路;错误中,我们会咿咿呀呀说话;错误中,我们用稚嫩的双手,写字画画;错误中,我们会用我们浅薄的智慧去赢得老师家长的夸耀;错误中,我们便会用手指敲打键盘,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腿脚博得阵阵喝彩;错误中,我们学会用属于自己的知识步入竞争的行列. 我们都在被纠正错误中长大,懂事,成熟.可是生活中,保留一些错误却可以创造生活的美好. 身为劳动农民的父亲,在他孩子面前吹牛说他读书的时候英文可了得,孩子不服气.当父亲把那些英文字母乱说一气的时候,孩子咯咯地大笑.父亲的错误成为了逗乐孩子的方式,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吗? 孩子一天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大红苹果,而当父亲看到时,却"自做多情"地说:"这个苹果是给爸爸准备的吗?真懂事!"而孩子用孩子最天真的笑容清脆地说:"是的,爸爸.你吃吧!"这又是一个错误,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错误,铸就了美丽真挚的亲情.谁能说,这错误需要纠正呢?相信,在以后,孩子想到就不仅仅是自己而已了. 不是错误都要纠正,不是纠正了就是正确的.有时候,错误也是幸福与美丽的一种特殊路标.保留下某些错误的痕迹吧,那是另一种美丽的所在! 错误也是一种美分类 一个学生因迟到被老师叫到办公厅罚站,这在教育中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在我看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得人心者得教育,青春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作为老师,需要的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而后去改正错误.如果是一味地强调师者的威严,那我想,我们得到的不是学生的心悦诚服,而更多的是学生心口不一的空头承诺. 其实错误也是一种美,关键在于当事者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在赞美爱迪生成功的同时,也在欣赏他在发明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因为有了这无数次的错误,爱迪生最后带给人类的灯光才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大海都有潮汐,人生又怎能没有起伏呢?我现在觉得,人生中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而且有时还觉得它们很可爱.因为有了它们,这人生才不会变的死气沉沉,完全"正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北宋的苏轼几百年前对于人生都有这样的发现,今天的我们又何苦去孜孜以求那象梦一样的完美呢?给别人多一点宽容,这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给错误多一点欣赏,这世界就会多一点可爱.身为凡人的我们,请在为那些安安静静的学生鼓掌的同时,也别忘了给那些"调皮捣蛋"生几许温柔的目光.因为只要我们的心有多大,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大.。
错 <;动> 1.(形声。字从金,从措省,措省亦声。“措”意为“用手复原”。“金”指“金属器皿”。“金”与“措”省联合起来表示“动手(磨擦、涂饰等)使金属器皿恢复本色”。本义:恢复金属器皿本色。转义:非原来的(颜色、位置等)。偏离。不对。转义的引申义:不正确) 2.同本义 [inlay with gold,silver,etc.] 错,金涂也。从金,昔声。――《说文》 金银要饰谓之错镂。――《通俗文》 鼎错日用而不足贵。――《淮南子·说山》 3.又如:错臂(用丹青画饰手臂) 4.互相磨擦 [grind] 错,磨也。――《广雅》 八卦相错。――《易·说卦》。虞注:“摩也。”
5.又如:错牙杂 6.杂[mix] 错,杂也。――《小尔雅》 错综其数。――《易·系辞传》 交错以辩。――《仪礼·特牲礼》 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国殇》通假 错者所以治锯。――《列女传·仁智》 7.又如:错石(彩石,错杂叠积各种石头而成文彩);错列(错杂排列);错戾(错杂,交杂);错行(交替运行);错落(交错纷杂) 8. 废弃[abandon] 殷既错天命。——《书·微子序》 9. 分开;岔开[separate]。如:错口儿(开口);错缝儿(微小的过失) 10. 转动[turn]。如:错眼珠;错身 错〈名〉 1. 琢玉用的粗磨石[coarse wetstone] 锡贡磬错。——《书·禹贡》。孔传:“治玉石曰错。” 2. 适于磨光或磨快刀具的石头;磨石[grindstone]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诗·小雅·鹤鸣》 3. 锉刀。磋治骨角铜铁的工具[file]。如:错刀(还作古钱币名。王莽时所铸) 4. 错误[error;mistake]。如:错事(错误的事);错缪(谬误,差误。也作错谬);错见(失算);错上了坟(看错了人) 错〈形〉 1. 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 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错文(交错为文);错落(不一致);错合(交互配合) 3. 坏的;差的[bad]。如:这件事办得还不错 通假字 1.通"措"。放置;安置。 2.通"措"。安。 3.通"措"。舍弃;置而不用。 4.通"措"。停止。 5.通"措"。施;推行。 6.通"醋"。《管子·弟子职》﹕"置酱错食,陈膳毋悖。"郭沫若等集校﹕"古本'错'作'醋',刘本﹑朱东光本 同。"一说设置,安置。集校又引张文虎曰﹕"'错'犹置也,下文云'凡置彼食'是也。朱本讹为'醋'。" 7.通"促"。仓促,急迫。参见"错愕"。
诸葛亮认错【译文】诸葛亮曾经有一次亲自核对登记册,主簿杨顒见了直入他的办公室,进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制,上下级之间工作上不可互相干扰。
请允许我为您用治家之道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主人,派男仆从事耕作,女仆生火烧饭,雄鸡管早晨报时,狗管看家防盗,牛担负重载,马奔驰远途。
这样,一家的各种工作都没有荒废,所要求的都能得到满足,他从容无忧,呼喝无虑。忽然有一天他尽想亲自去做所有的活儿,不再交付任务;劳累自己的体力,为做那些琐碎的事情。
累得精疲神乏,到头来一事无成。……现在您治理国政,竟亲自核对登记册,整天忙得满头大汗,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听了,表示认错和感谢他。
后来顒去世,诸葛亮流了三天眼泪。勤训【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能高出的了。
所以邵雍说:“一天的安排能否完成就在于早晨了,一年的打算能否实现就在于春季了,一生的计划能否执行就在于勤劳了。”(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但意思却很深远啦!然而,人们的一般情理是讨厌劳动,喜欢安逸:(吃)甜美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荒废岁月,虚度年华。
(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务农,就不能深耕田土、管理好庄稼;(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做工,就不能按日计算做出成效;(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经商,就不能利用机会赚钱;(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用坚定的意志尽力而为:(这样的人)白白地在天地当中生活和生存,只是一只蠹虫罢了!大自然的造化,就在于每天变化更新才不会陈旧。所以,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坏,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的确不能让它们经久不动啊!人们的脑力和体力又为什么唯独不是这样呢?(如果)经常动脑筋,思维就活跃;(如果)只图安逸,就容易忘记,这就是事物的情理。
大禹的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尚且爱惜点滴光阴;陶侃的思想品德如此高尚,还珍惜比寸阴更短的时光;更何况圣贤们还不如那些人呢!韩信将兵【译文】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
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南辕北辙【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黠鼠【译文】苏某(作者)夜晚坐着时,(听到)有老鼠在咬东西磨牙齿。(就)拍打床铺想让它停止,一停下来它又药起来。
就叫童仆拿蜡烛去看看,有个袋子是空的。叽里旮旯,(那)声音是在袋子中。
(童仆)说:“这老鼠被封在袋子里出不去了。”(便)打开袋子来看,寂静无声什么也没有,移动蜡烛寻找,里面有一只死老鼠。
童仆惊讶地说:“它刚刚还在磨牙,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有鬼吗?”(将袋子)倒过来倒出老鼠,(老鼠)掉到地上就跑,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来不及动手(抓它的)。不忘贫贱苦【译文】 刘宋武帝在富贵之后,下命把他幼年贫穷微贱时所用耕田农具收藏起来,以展示给子孙。
文帝抵达故宫,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深感惭愧。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当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田种地,大禹也曾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么能够知道先帝崇高的仁德和耕种的艰难呢!” 牧童指瑕【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没去做官的读书人,爱好收藏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指着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角斗,画错了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代的唐朝人说:“耕地应当去问 *** ,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刘廷式娶盲女【译文】刘廷式本出身农家。邻居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订了婚约。
后来两家分别好几年,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因为得病双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顿。
刘廷式让人。
《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距离人近,然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刚升起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中午的时候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距离我们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距离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十分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距离近的东西让人觉得越热,而距离我们远的东西让人觉得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