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汇编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目前研究认为,尿红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受着一系列的因素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肾小球滤过 曾有人采用体外模拟实验装置,设定一定的渗透压、pH值范围及3?m孔径的滤过膜,然后将“血尿悬液”滤经该装置,出现了类似于肾实质性疾病时的畸形红细胞。当撤去滤过膜时,即使在相同的渗透压、pH值条件下,畸形红细胞并未产生。因此人们认为,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是产生畸形红细胞的重要条件。 尿液成分的影响 上述实验产生的畸形红细胞,在生理性缓冲液中仍可恢复原状,说明仅有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尚不足以产生畸形红细胞。人们将经上述装置形成的畸形红细胞立即与尿液混合后,红细胞的畸形发生率则明显增加,因此提示尿液中的渗透压、pH、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如尿酶、尿素等到因素对畸形红细胞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1)尿渗透压 肾小管的一系列渗透压变化,是产生畸形红细胞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肾小球漏出的红细胞通过肾小管各部的瞬间,渗透压环境急骤改变,红细胞在低渗透压状态下将发生溶血样改变,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从正常到影红细胞不等,红细胞胞膜可发生破裂,红细胞内的成分排出细胞外,出现芽孢状突起或空泡;红细胞在高渗状态下则易发生缩小、皱缩。尿红细胞在肾小管中历经了低渗、等渗、高渗等不同环境,从而导致细胞呈现典型的多形性特征。 (2)pH值 肾小管液的pH值变化对尿红细胞形态的影响也颇受重视。有研究发现,随着pH值的下降,红细胞逐渐趋于增大、肿胀。当pH值小于4.0时,红细胞肿胀明显,部分呈溶解现象,出现典型的影子红细胞;而当pH值大于9.0时,红细胞则出现皱缩,出现纯锯齿状红细胞。 其它因素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畸形红细胞的形成与否尚受着其它因素的影响,尤其在临床检测及诊断时要注意综合分析。 (1)尿中溶质张力 尿中溶质张力可影响尿红细胞的形态。体外试验表明尿溶液渗透压不变,但氯化钠含量增高时,红细胞的形态可趋于正常。 (2)肾小管功能 影响尿红细胞形态的关键部位是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的低渗区,如果低渗区受到损害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将影响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 (3)袢利尿剂 一般情况下由肾小球逸出的红细胞流经髓袢升支时,此处的低渗透压将使红细胞胞膜破坏而产生变形。当采用袢利尿剂后,髓袢升支粗段氯离子的吸收受到阻断,低渗透环境形成受到障碍,流经肾小管的红细胞可能出现正常的形态。 (4)年龄 患者年龄越大,形成尿畸形红细胞的机率就越大,两者成正相关关系。人们研究认为,其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小的患者肾小管相对较短之故。如新生儿近曲小管长度仅为3.37mm,6岁时肾小管长度为9.5mm,成人的肾小管长度则为17.8mm。肾小管长径较短时,所形成的渗透压变化较小,尿红细胞受渗透浓度作用的时间也较少。 (5)高血压和运动 高血压和运动会明显影响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增加肾血流量及压力。导致由肾小球逸出的红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6)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时,尿液中畸形红细胞的形成机率增加,其可能是由于尿液pH值改变导致红细胞变形所致。 (7)肾小管-间质损害 有研究表明当患者伴有严重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时,正常的渗压梯度不能形成,此时所产生的尿红细胞形态反而不至于变形,呈现均一的正形形态。(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异常结果:一般认为,正常人尿中有红细胞者约4%,其中红细胞数(0.5-5.0)×10^12/L〔即500一5000/毫升〕,多为正常红细胞。如尿中发现畸形红细胞(其大小,形态呈多形性,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占75%以上,且红细胞数≥8000/毫升者,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某些肾小球疾病可出现混合性或均一性血尿,这是由于出现了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内不能形成正常的渗透梯度,由这部位肾单位来的红细胞就不会变形。当存在较为广泛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时,红细胞形态即可成为均一性的。需要检查的人群: 肾病患者。
188 浏览 4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4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2 回答
206 浏览 4 回答
191 浏览 2 回答
241 浏览 2 回答
211 浏览 2 回答
220 浏览 2 回答
214 浏览 5 回答
181 浏览 2 回答
96 浏览 2 回答
299 浏览 2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174 浏览 4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
110 浏览 6 回答
354 浏览 2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
179 浏览 4 回答
163 浏览 7 回答
183 浏览 5 回答
30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