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有坏的事情发生时,就应该校准自己的宇宙,做一些和自己想法相反的事情,她的格局是比较大的,心态是非常好的。
尽管我羞于承认,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初读余文恍若发现了新大陆:浓郁的文化气息,或壮丽、或隽永、或苍凉、或迤逦的景观,各路秦汉雄魄,唐宋风范,明清居士,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角度,俯瞰,仰视中国文化,或高屋建瓴,或精雕细刻地谈论中国文化”。初出茅庐的我旋即被他身为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所打动,被他的见多识广、博闻强识、旁征博引所折服,被他奢华的文字,巨大的闻所未闻的词汇量,汪洋肆意的想象力,或豪迈或柔情或悲凉的笔调以及他所征服,抑或是蛊惑。
后年岁渐长,对余文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相较于文化散文,余文更接近于媚俗文学。“媚俗”这个字眼用于评价散文或许有些刻薄,但不乏其道理。在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公安在一位小姐的手袋中发现了三件东西,口红、安全套和《文化苦旅》。当然,每个人都有阅读的自由,性工作者也不例外。但余文被冠上“文化口红”,“文化安全套”也是不争的事实。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文化散文”其实质更接近一种速食文化,功用文学。其速食程度之深,功用之大足以让一名性工作者在上班时依然带着它。
其实“文化苦旅”最开始是上海《收获》杂志上的一个栏目,在受到读者好评,又经过市场的反复测试之后才集结出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身处在一个“精英不再引领大众,反而是大众支配‘精英’”的时代,余文更像是一种充分熟练掌握了大众口味的快餐,或者说是能够犀利地洞悉、追踪大众趣味和市场走向的猎狗。对余而言,媚俗不再是一个刺耳的贬义词,反而是一种文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大众口袋中赚个盆满钵溢,赢个德艺双馨的好名声。
除此之外《文化苦旅 》的媚俗之处还体现在何处?答曰:过度的煽情。可以说余是一个合格的文匠,但绝不是一个思想者。过度的渲染夸张让余文的思想性支离破碎,而生搬硬套的博闻强识让余文丧失了基本的逻辑性。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余秋雨在自序里如此写道。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他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龙华》、《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诞生了。《文化苦旅》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然而,书名所隐含的深层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观照人体生命,余秋雨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历程相当辛苦,故谓之“文化苦旅”。再观照中国文化的生命,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故又谓之“文化苦旅”。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其实中华文化并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历史意示要求强蛮、突进、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来自于此。“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当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我感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尽管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他厌倦了戏剧研究之后的产物,然而,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实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散文中制造出惊险曲折、绚丽多变的剧场效果。“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灵感并不呈现为波澜壮阔的状态,而只是片断闪光。”余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样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鲁迅那样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断闪光的灵感,通过生命潜藏的唤醒,倒不愧为一种创作散文极佳的境界。我读《文化苦旅》,是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脑海里闪现出的却是不同画面的剪辑,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个时空交错的舞台之中。
试想一下,如果余秋雨没有在戏剧方面的长期积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写法,他也就不可能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说古道今,娓娓而谈,兴趣盎然。余秋雨放弃了戏剧,然而他不曾料到,戏剧却不自觉地成就了他的文学。
就文笔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构。文辞雍容、典雅,而又不显出雕琢的气息,在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记》中他如此描写广州:“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锚出发。”对于远处南疆的广州市来说,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真是既准确又极富想象力。
如果没有阔大的胸襟,如果没有游历过祖国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镇,如何能写得出这样的奇句。而在《西湖梦》中,作者则是如此点染苏小小的心灵世界:“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无需寻寻觅觅,在《文化苦旅》中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类精雕细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历史氛围作为烘托,又有类似小说情节的剧场效果作为主干,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写,并不会让读者有过于雕琢之感,反而会让文章增添一些诗意,增强一份艺术的魅力。
悠远的历史便如一条缆索,余秋雨便是这样依稀走来,又于秋风秋雨中渐行渐远,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1.没有付出过的人是比较有遗憾的!2.看一个人的人品,是看他遇到一件大事的做法和态度!题外话:哈哈,自私恶劣,心术不正的蒋三渣,不仅抢夺别人吴越和马伊琍的渣男友,还没培养好本就渣,剧里剧外,角色本性全渣的陈渣男,还让他给渣的自己以及别人恶心和口实!滚出娱乐圈
她在古装电视剧《清平乐》 中饰演皇帝养母,演技令人叹服。这已经不是她近年来第一次饰演男女主角母亲了。在《我的前半生》中饰演凌玲因为演的太成功,观众们都入戏了,到她微博上骂她,足可见其演技。事业上,她是实力派,清醒的认识自己,靠演妈妈再次翻红,感情上,她却经历了被5年男友分手,如今孤身一人。
吴越
可能关于吴越这个名字大家想到的是一个男演员,其实还有一个女演员也叫吴越相信大家也在屏幕上经常见到过,前有一部影视剧《我的前半生》大家可能都看过。里面有一个最最最让人讨厌的角色应该非凌玲莫属了。凌玲的饰演者就是吴越,她将一个插足婚姻的第三者完美的演绎出来,因为吴越入木三分的出演,有些观众因为入戏太深而跑去骂去诋毁她。
但更多的观众认为,其实这样对一个演员的诋毁是很没有道德的,生活跟电视中的故事一定要区分的开。生活中的她是绝对的零话题,更是一个集演技与美貌并存的一位演员。出道更是有20余年的时间她一直很低调,所以人气也是一致的不温不火的。至于为何在娱乐圈的存在感不强,她曾经自己说过就是我非常的喜欢演戏,但我不是很喜欢太过热闹的东西。
感情经历
除了在事业上不争不抢外,吴越在感情上也是相当的佛系。“结婚,就是两个成年人决定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别无其他,不要美化它,也无需丑化它。什么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或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烂俗比喻,让他们留在1990年代的《知音》杂志上吧。你要做的就是先把自己变成成年人,让自己足够强大,然后与一个同样的成年人,同样内心强大的人一起生活,才会真的快乐。”
提起吴越的感情,不少人都会想起她和陈建斌那段长达五年却最终分开的姻缘。当初二人因为电影《菊花茶》相识,最后因戏生情。他们曾经好到买房同居了,却男方因为电视剧《乔家大院》和女主角蒋勤勤从“互掐”到暗生情愫,这段感情就出现了裂痕。当吴越发现时,陈建斌已经一声不吭就把东西搬走了,二人也这么不清不楚地分开了!这段感情为吴越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至今仍不能平复。
结语
单身一人的吴越将全部激情和精力投身事业,主演了《虎口拔牙》《我的前半生》《精英律师》《小舍得》《清平乐》等剧,一直是观众和传媒瞩目的焦点。吴越至今未婚。如果没有那场失败恋情的伤害,也许吴越早已结婚做妈妈了。有时女孩子爱错一个人,直接伤害和隐形伤害都是不可估量的。
吴越 吴越 ,原名吴佩珏,曾用笔名王玉。男,1932年5月12日出生,浙江省缙云县人。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参加中国青年文艺研究会,任嘉兴分会会长,主编《青年文艺》周刊。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大三分校新闻系,毕业后在重庆军管会任接管工作员、西南空军司令部通信参谋及文化干事等职。1952年7月转业到地方,任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教育干事。1954年7月调北京,任《光明日报•文字改革》专刊编辑。1956年7月参与创办文字改革出版社(今语文出版社),负责编辑《拼音》月刊、各种拼音课本、《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1957年10月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后先后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科学文艺编辑(创办《科幻世界》)、中国戏剧出版社副编审。1992年年底离休后,出任中国科协《金秋科苑》月刊总编辑,受聘为联想集团顾问。是民盟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荣誉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 主要贡献:建国前在嘉兴、杭州、金华的报刊上发表长篇连载一部、中短篇小说、诗歌、杂文共二百多篇。建国后创作的文学作品共29本约1000万字,已经出版的计有: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三卷五册200万字,长篇纪实小说《蒋介石的绝密王牌》一卷30万字、《特殊少将的特殊使命》一卷28万字,长篇通俗小说《凤鸣复仇记》(与孙凤忱合作)一卷34万字, 长篇风土小说《泰国十日谈》一卷34万字,长篇法制小说《人的一半是野兽》两卷50万字、《烟花王国的浮沉》一卷36万字、《坠入罗网的猎手》一卷13万字;清末方言小说普通话改写本《海上花列传》两卷43万字、《花国春秋》两卷50万字、《江南浪子》两卷60万字、《水浒传(少年版)》三卷36万字;科幻小说《古尸复活记》一卷6万字,长篇叙事诗《岷江三爪龙》一卷三千三百多行;正在写作中的有:《吴越评水浒》两卷90万字。另有电脑教材《21世纪最新电脑实用教程》(4册)、《青少年实用电脑知识丛书》(20册)、《中小学信息技术实用课本》(中小学各6册)、《家用电脑实用详解》(3册)、《电脑打字无师自通》及《娃娃的电脑世界》、《家用电脑常用外设》、《电脑小游戏详解丛书》(一套10册,已出3册)等共55本约1000万字;杂著《怎样打麻将》一卷12万字。获奖的中篇小说计有:《凤归何处》获《人民文学》杂志首届“银杉”文学奖,《城隍娶妻记》获《山海经》杂志优秀文学奖,《婺女深仇》获《艺术馆》杂志优秀文学奖,《阳光下的罪恶》获《热河》杂志“神笔”奖,《我的舅舅是神偷》获《章回小说》第四届“当代优秀章回小说”大奖。包含全部文学作品的《吴越文集》电子书光盘版,已经由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于2003年出版;《吴越文集》(网络版)已经有国内外16家网站先后上载。已经定稿而未曾出版的小说有:《二劳改和女人们》一卷34万字,《魔鬼与天使》一卷34万字,《九死还魂草》四卷80万字、《艳遇与奇遇》一卷34万字、《新编济公传》两卷60万字、《秦淮风月》两卷80万字、新编“三言二拍”五卷150万字;正在写作中的有长篇小说《悲欢岁月》三卷150万字(与戴春合作,已完成一二两卷100万字);学术著作有:《浙江缙云方言初探》40万字,《汉语世界语大词典》80万字。中短篇小说、杂文及语文评论等共约100万字,尚未结集出版。主要政治见解,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封建专制主义余毒比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专制主义和奴隶主义至今没有肃清,阻碍并影响社会进步,因此所有作品大都以反封建专制为主题。一生追求朴实无华尽量口语化的白描文风,晚年作品小有成就。---------------------------------------------------------可谓出生书香门弟,其父吴颐人是上海著名老艺术家。北京青年演员,曾在《和平年代》、《口红》等电视剧中大放异彩,吴越还因电影《菊花茶》获得2001年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吴越从出道开始,她在北京比上海待得时间多,认识的人也多。吴越说她成熟比较晚,学会下小饭馆吃饭、泡吧都是来北京以后的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开始于北京”。 中学时代,吴越读寄宿学校,这里培养了她的独立性,老师除了功课其他管得很少,吴越称自己为“野孩子”。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戏表演系,上大学的第一天晚上她就特别兴奋:以前都是晚上9点半熄灯,大学可以玩到11点半。 吴越说自己的成长从大学开始,真正独立生活。一星期回一次家,父母很相信她会自己保护自己。 大学四年,吴越从来没拍过广告,没挣过相对比较容易的零用钱。第一个走出校园接的戏就在北京,第二个还是在北京,如此众多的机遇让吴越觉得北京人更会赏识自己。即使是40集的戏,她试了一下镜就定了。吴越无疑属于很顺的演员,从来没有像一般演员被导演挑来挑去。 毕业以后,吴越分到上海人艺,也跑过龙套,她说自己受不了坐两个小时汽车到剧院排10分钟戏的工作,就辞职了。 现在,父母在上海,她哪里有戏在哪儿,其他时间一般待在北京。每次回上海,自己很安静,而到北京,感觉是到了一块沸腾的地方,有生命力,有很多高兴的事情产生,还有热情的朋友。 关于吴越的八句话 我想三十岁之前是偶像派,三十岁后是实力派。 我最好拍好点的剧本,剧本好、能打动我的是我最想演的。 没有想过做歌手。我是个专业演员。我的任务是好好演戏。 人不能心态不平衡,那样会影响生活状态,进而影响事业状态。 在这个圈子里,我绝对不相信什么怀才不遇。 你只有比一般人更懂得生活、贴近普通的人,才能真正接触到百姓。戏 演得好的人,生活中不做作,有亲和力,像人们熟悉的那些真正的表演艺术家,我向往这样的生活状态。 感情是需要保护的,不应该赤裸裸…… 我每天都在很努力地抓住今天,我想我的明天不会很差。 女演员吴越个人档案(个人资料): 中文名: 吴越 性 别: 女 小档案: 生日:1976年05月23日 生肖:龙 身高:176公分 体重:70kg 血型:B型 星座:金牛座 籍贯:河北 家庭成员:父母同住,为独生爱子 爱好:兴趣广泛;最爱看影碟、听音乐、唱歌、阅读历史性书籍 专长:武术、话剧表演、骑术、滑板、网球 最开心的事:每次拍完一部戏将酬劳交给母亲的时候 最讨厌的事:碰上尴尬的事 最喜欢的演员:艾尔帕西诺 最喜欢的歌手:后街男孩、张学友、刘德华、刘欢 最喜欢的食物:肉类 最喜欢的颜色:蓝色、白色、黑色、红色、棕色 最喜欢的季节:夏天 最喜欢的动物:狗、龙、马 最喜欢的花卉:百合、万年青 最喜欢的国家或城市:罗马、夏威夷、巴黎、南非 圈内好友:赵文卓、夏雨、于荣光、何中华、王绘春、宁静、郝蕾、袁泉、陈昭荣 ------------------------------------------------------------------在安徽省安庆市西门外平头山畔,矗立着一座烈士陵园。这里安放着9位辛亥烈士的遗骸。孙中山先生亲题“皖江烈士墓”,并亲撰祭文。文中有“爰有吴君,奋力一掷”句,就是颂扬著名烈士吴越为揭穿清廷“预备立宪”,在北京车站谋炸清廷五大臣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壮举。 办学图强 吴越,字孟侠,一作孟霞,安徽桐城县高甸人,出生于1878年,其父是一位塾师,家境清贫。吴越8岁丧母后,随父就读。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了见义勇为的品质。吴越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所以进步很快。时值戊戌变法前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维新派办的一些杂志,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和光绪帝颁发的一些变法谕旨。虽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很快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镇压下去,但在一段时间内,吴越把康梁主张看成是黑暗中的一线曙光。 吴越年岁稍长后,曾一度在清苑县支应局担任司事。不久由吴汝纶推荐,进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读书。 吴汝纶是清末的一个著名学者,桐城派后期作家,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他是吴越的堂兄,对吴越的影响很深,特别是他的教育思想,深为吴越所推崇。吴汝纶曾经对吴越说:我们国家所以如此落后、贫穷,不如西方国家,主要是没有新式教育,培养不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材。他告诉吴越:创办新式教育,是救国强民之道。吴越在高等学堂读书时非常刻苦、认真,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堂曾叫他充任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并发给“品端学粹”的牌示,以资鼓励。他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吴汝纶的教诲,用很大的气力来创办两江公学。 当时,两江(指清初的江南省和江西省,那时安徽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后安徽虽独立建省,但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总督仍称两江总督)在保定的子弟不少,人们酝酿成立—所两江公学。吴越同保定高等师范学堂的几个同学积极参与学校的筹备工作,并不遗余力地为之奔波劳碌。 办学的校舍定在两江会馆。但会馆为当地驻军所盘踞,而且态度蛮横。吴越找到直隶布政司杨士骧(安徽泗县人),经吴越恳切陈词,杨始出面交涉,又花了不少钱,才设法把驻军从两江会馆迁出。校舍落实后,吴越起早摸黑地筹募基金,修葺房屋,添置教具、图书、桌椅。一次,几个同学来访,吴越正在粉刷房屋,满头、满身都是石灰,大家笑着说吴越成了个“粉人”了。经过紧张的筹建,两江公学开学了,百余名学生得到了就读的机会。 两江公学开学后,吴越和几位同学分别担任了国文、数学、地理、历史等教学任务。吴越搬进公学,朝夕与学生相处,以全副精力管理好学校。他还同一位叫金慰农的同学共同主办了《直隶白话报》,用以传播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影响。在两江公学的影响下,保定私立学校发展很快。当时人们评论说:庚子(1900年)以后全国学风日盛,保定一直走在前面,保定办学又自两江公学为发端。从维新到革命 吴越在戊戌变法时曾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以后一直信奉康梁学说。进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以后,他阅读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许多著述和论文,思想起了很大变化。 他后来在《暗杀时代》一文中谈到自己思想转变过程时说:看到立宪派主办的《清议报》后,受到立宪派的影响,盼望早日实现立宪。有人对康梁非议,他还站出来为其辩护。他读了许多革命者的著述,如:《中国白话报》、《警世钟》、《自由血》、《黄帝魂》、《广长舌》、《攘书》、《近世中国秘史》等,认识到救国图存,必须首先坚决推翻清政府,中国再不能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因而深恨康梁之说误国害人。 在两江公学宿舍里,每天深夜,一灯如豆,吴越埋头书案,用心阅读鼓吹革命、强烈反清的图书报刊。《嘉定屠城记》、《扬州十日记》详尽具体地记载了清军入侵时在嘉定和扬州两地所施行的令人发指的暴行。清军在攻占扬州后,10天内屠杀人民达80万人。吴越读后拍案而起,发誓要推翻建筑在千百万人尸骨基础上的清政府。《革命军》的青年作者邹容,在这部震撼华夏的巨著中怀着满腔悲愤,无情揭露清廷罪行,沉痛陈述“十年灭国,百年灭种”的危险,大声疾呼地号召亿万民众不惜掷头颅,洒热血,与清廷决一死战,“把中国大陆变成干净的土地,达到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的目的”。邹容的这些话使吴越革命激情汹涌澎湃,他深深叹服这位年轻作者的革命胆略和绝顶才华,又为清廷勾结帝国主义将他瘐死狱中而切齿痛恨。《猛回头》作者陈天华,为了抗议清廷勾结日本政府压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愤而投海自杀,以唤醒国人的壮举,使吴越激动不已。他决心以邹容、陈天华为榜样,必要时以身殉国来唤醒民众。 会晤革命志士赵声 吴越革命思想的萌生和发展,除得助于进步书刊的引导外,著名革命志士赵声对他的影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赵声,字伯先,江苏丹徒人,早年赴日本考察军事,结交了黄兴等革命党人,加入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开展活动。1911年4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赵声悲愤成疾,病逝于香港。民国成立后追赠赵声为上将军。 1904年赵声北上保定,投新军从事革命活动,经革命党人潘赞化的介绍,得以会晤吴越。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食则同桌,卧则同榻,推心置腹地倾心相谈了几个昼夜。赵声的到来,使吴越眼界开阔,革命志向更加坚定。赵声也为吴越的气概所感动,两人很快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并以兄弟相称。他们在一起谈论得较多的是革命道路问题。他们都认为康梁的保皇立宪主张是一种误国误民的反动主张,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才可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在具体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吴越主张暗杀,就是以突击的方式杀掉清廷反动统治阶级的头面人物,如慈禧、铁良等,藉以达到革命目的。赵声则主张采用发动武装起义的办法来实现革命目的。他恳切地劝告吴越:纵然冒着生命的危险,杀掉了一两个满清贵族,还会有其他的人来代替,所以暗杀并不能解决革命的根本问题。吴越虽然觉得赵声说得有理,但他认为在当时政治气氛沉闷的情况下,暗杀与革命比,暗杀易,革命难。他对赵声说:今后我从其易,你为其难,我搞暗杀,你搞武装。至于说到进行暗杀会遭致杀身之祸时,吴越慨然地说:我已将此身许国救民,为革命事业即使是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今后提大军北上为我报仇雪恨的,必定是你。赵声虽然不同意暗杀主张,却为吴越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当下两人挥泪告别。 赵声到达天津之后,赋诗寄赠吴越: 淮南自古多英杰,山水而今尚有灵。相见尘襟一潇洒,晚风吹雨太行青。 双擎白眼看天下,偶遇知音一放歌。杯酒发挥豪气露,笑声如带哭声多。 一腔热血千行泪,慷慨淋漓为我言。大好头颅拼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 临歧握手莫咨嗟,小别千年一刹那。再见却知何处是,茫茫血海怒翻花。 建立北方暗杀团 赵声辞别吴越在回南京时,绕道北京,找到革命党人杨守仁,将吴越情况向他作了介绍,希望他能去保定帮助吴越建立革命组织“北方暗杀团”。杨守仁也主张进行暗杀活动,在日本横滨留学时学会了制造炸弹的技术(革命党人能制造炸弹,从杨守仁开始)。杨守仁遵照赵声的嘱托,专程从北京秘密赶到保定,找到吴越。他们商定,第一批参加的有吴越、金慰农、杨醒余、马鸿亮、金燕生、张啸岑等6人。 第二天的深夜,在两江公学翠竹轩内举行了庄严的歃血入盟仪式,杨守仁对大家说:今天我应赵伯先、吴梦霞两位的邀请前来保定,为大家主盟,成立“北方暗杀团”。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参加组织的成员都要忠贞不渝地为我们的宗旨努力奋斗,不泄密、不叛变,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问大家:“能做到吗?”6人齐声回答:“能!”声音虽然很轻,但语调沉着而坚定,反映了6位革命者为革命贡献一切的坚强决心。在举行入盟仪式的次日,杨守仁就秘密地回到了北京。 从此,吴越经常同北方暗杀团的同志研究如何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分析:慈禧深处内宫,奕勖深居简出,暗杀不易得手,唯有铁良掌握兵权,又经常外出,防范也较松,所以他们决定把铁良作为主要暗杀对象。吴越购买了一支日本产的小型手枪,又购买了一张铁良的画像。挂在翠竹轩里,早晚把他当作靶子练习瞄准。这一时期吴越还把自己的革命思想随时记录下来,汇集成一篇万言书《暗杀时代》,其中包括《暗杀主义》、《复仇主义》,《革命主义》、《揭铁良之罪状》、《杀铁良之原因》、《预计杀铁良的效果》、《敬告我同志》、《敬告我同胞》、《复妻书》、《与章太炎书》、《与同志某君》等12篇。在这些著述里,吴越表达了他为国锄奸、舍身取义的耿耿丹心和铮铮铁骨。吴越壮烈殉国后,《民报》的增刊《天讨》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 试验土制炸弹 当吴越等人正在积极准备进行暗杀活动的时候,杨守仁再次从北京来到保定。吴越向他汇报了准备的情况。杨守仁问:你们打算刺杀铁良,用什么武器来进行呢?吴越出示日本制造的小手枪。杨守仁看了微笑说:这是东洋货,用它来打狗,尚且打不死,何况是要刺杀警卫森严的铁良?他说着从包里取出一个大纸包,对大家说:我带来了一件利器,比手枪厉害万倍。他打开报纸,露出一个铜的圆罐,直径约3寸,四周固封,像一个食品罐头。大家都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杨守仁说,这是我自制的炸弹,明天到郊外试验,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威力。 次日,杨守仁、吴越和北方暗杀团的成员来到保定城外数里的一个山谷中,这里树密草深,乱石嶙峋。他们安排两个人坐在高处山石上望哨,其他人在一块巨石下面刨了一个洞,把土制炸弹埋在洞里,将炸弹引线牵出来,又找来一些易燃的枯枝,摆成几米长的一条导火线。并同炸弹引线相联结,而后让大家在安全的地方隐蔽好。杨守仁和吴越点燃枯枝后迅速跳到附近的一个土坑里。枯枝在燃烧,眼看就要烧到引线了,但奇怪的是炸弹并未引爆。又等了一会,还是无声无息。于是吴越、杨守仁奋身跃出坑外,跑到埋炸弹的地方察看,原来枯枝在中途熄灭了。他们赶快将枯枝重新点燃,迅速转身跃进土坑,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土石飞扬,浓烟弥漫,炸弹成功地爆炸了。炸弹周围的石头被炸成碎片,飞向四边,弹坑旁边的树枝也被弹片削去很多。 土制炸弹的引爆成功,给暗杀团成员以很大的鼓舞,吴越尤为高兴。他向杨守仁及北方暗杀团请求了暗杀铁良的任务,离开保定,来到北京,寄居桐城试馆,经常怀揣炸弹,寻找铁良。然而铁良曾在一次遇刺中几乎丧命,因而经常居家不出,而且防范甚严,以致无隙可乘,吴越只好滞留京城。 喋血正阳门车站 1905年,当时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维新舆论遍及朝野。清廷为了缓和革命气氛,愚弄人民群众,放出“预备立宪”的空气,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廷的这一,容易蒙蔽群众,松懈斗志,影响革命运动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杨守仁同吴越进行了商讨。杨守仁说:如果清廷的麻痹了民众,清廷的反动统治就可能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家恐怕就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了。吴越听了心情也十分沉重,他思索片刻后慨然地说:我用你制造的炸弹去把五大臣炸死、,以此唤醒民众,粉碎清廷阴谋。杨守仁听了心中为之一震。因为当时土制的炸弹没有电器装置,引爆的线头又不能过长,点燃后来不及掷出去就可能爆炸,投弹人就会首先牺牲。杨守仁十分为难,觉得那样太危险了。吴越急切地说,现在事情迫在眉睫,顾不了许多了,只要我能炸死五大臣,使清廷立宪破产,使天下志士和百姓坚定倒清信念,我虽死无憾。杨守仁为他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吴越的意见,并就如何接应吴越行动作了具体部署。 1905年9月24日,这天是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的日子。天刚亮吴越就起身,打扮成仆人的模样,怀揣炸弹来到正阳门车站。这里岗哨林立,警戒森严。吴越夹在仆人中间大模大样地混进了车站,走上站台,踏上了五大臣乘坐的高级包厢,急急地向车厢里走去。这时一个卫兵拦住他问:你是跟哪个大人的?吴越回答是跟“泽爷”(即载泽)的。恰好这个卫兵是载泽的侍卫,觉得面生,顿生怀疑。又问:你是几时跟泽爷的?吴越说:最近才跟的,边说边往里走,这个卫兵拦住了他说:且慢,待我问过泽爷。吴越恐怕事情败露,急忙从怀中取出炸弹,用火柴燃着引信,他正要把炸弹向车厢内掷去,不料列车已经发动,车厢砰然相撞,随着一阵剧烈震动,炸弹被震落在他的脚下,并且迅速猛烈爆炸,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烟雾弥漫,车穿地陷。吴越壮烈牺牲,盘问他的卫兵身受重伤,五大臣中的绍英伤了右股,端方、戴鸿慈受了轻伤,载泽在慌乱躲藏时擦破了头皮。当时正阳门人喊马嘶,一片混乱,各大臣官吏魂飞魄散,狼奔豕突,五大臣被吓破了胆,逃回府邸后龟缩不出,哪还敢去出洋考察?连慈禧得知正阳门消息后也惶惶不安,一度躲进地下密窖。 吴越这次英雄壮举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北方暗杀团”成员、吴越好友马鸿亮事后撰文写道:这次事件“虽荆轲之匕,力士之锥,未能命中,然已夺祖龙之魄,振志士之气,声闻全国,名震环球。徐烈士锡麟、熊烈士成基,相继起于皖,黄花岗诸烈士发于粤,武昌举义遂覆清祚,皆此一弹首发其难,有以速之成也。” 吴越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南京,赵声痛哭失声,几天茶饭不进,发誓要为吴越报仇雪恨。消息传到东京,著名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吊吴烈士越》的诗一首,诗中有: 皖中志士名吴越,百炼刚肠如火烈。报仇直以酬祖宗,杀贼计先除羽翼。 爆裂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可怜懵懵天竟瞽,致使英雄志未伸。 电传噩耗风潮耸,同志相顾皆色动。打破从前奴隶关,惊回大地繁华梦。 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5月26日,在北京桐城试馆的礼堂里隆重举行了追悼吴越的大会,著名革命活动家徐谦、章太炎、蔡元培等讲了话。吴越的遗体被送回安庆,举行了隆重的葬仪。同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时牺牲的8位烈士一起安葬于“皖江烈士墓”。 1929年安庆市将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吴越街。在吴越的故乡桐城县,建立了吴越祠,办了吴越中学、吴越小学。吴越的名字将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吴越】国名,是指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都杭州;自西纪895年立国至978年归宋,共立国84年,三世五王。开国王钱镠。
吴越没有婚姻生活也没必要自卑,如果有坏事发生的时候不要太过于担心,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吴越长相不算出众,可却有清秀可人的“玉女”气质。虽在圈内享有“大青衣”的名誉,但吴越从来都是不骄不躁,以真实不做作的演技收获观众的好评。在演艺圈十几年,虽然没有很多女主的角色,但是每一次的亮相,都足以让人惊艳。在吴越身上,我看到一种人淡如菊的气质,她总是淡淡的,不争不抢,只是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我的前半生》大火时,主演之一的吴越关掉了社交评论。原来,吴越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凌玲,是一位插足别人婚姻的第三者。为了和马伊琍饰演的女主“抢男人”,凌玲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现实中的吴越的确是一个温婉优雅的女人。但在感情上,吴越并不像凌玲对前夫哥那般“手到擒来”。
陈建斌出生在新疆,父母对他的教育特别严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长,所以他比同龄孩子更加自律。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比较优越之外,还拥有自己的特长,喜欢表演。后来中戏特招学生,陈建斌就成了其中一名学生。当时与李亚鹏、王学兵成为了同班同学,三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只不过这三个人中,李亚鹏和王学兵发展的比陈建斌都好。两个人相继走红,陈建斌还是默默无闻。从学校毕业之后一直辗转在话剧舞台上,没有什么很大的起色。后来陈建斌在北京当研究生,自己拍摄电影,也是这个时候认识了吴越。吴越当时的事业如日中天,而且透露着一种小女人的天性。
陈建斌的老爸是体育局的干部,老妈是一位人民教师,一直对儿子给予厚望,压根没想到儿子会“烂泥扶不上墙”。因为经常逃课,原本成绩优秀的陈建斌,勉强考入一所普通高中,慢慢混到了毕业。此时的“上海姑娘”吴越,正跟着书画家父亲学习篆刻,气质温婉,品学兼优, 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而蒋勤勤, 则学起了刀马旦,还成了学校的灵气小美女。殊不知,小美女“美而不自知”,还曾因为老师的嘲笑而自卑了整个青春。因为常年练功,蒋勤勤走路有点内八字,被老师当着全班调侃道:“蒋勤勤,你能不能好好走路?一天到晚脚像锄头一样,你是在锄地吗?”为了纠正自己的走路姿势,蒋勤勤勤学苦练,才有了后来仪态万千的大美女。
吴越是地道的上海人,她的父亲吴颐人,是著名的书画家。称得上是书香门第。1991年,吴越就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了上海话剧中心。1995年,吴越接到了导演滕文骥的邀请,以参演首部作品《北京深秋的故事》进入演艺圈。
吴越与老戏骨张丰毅合作主演了电视剧《和平年代》。凭借在剧中饰演纯情可爱的军旅女记者“闻璐”一角,吴越被观众熟知。从《和平年代》到《前妻》,短短几年,吴越就闯进了一线女星的行列中。在拍完电影《前妻》后,她接到了爱情电影《菊花茶》剧组的邀约。因为拍摄这部戏,28岁的吴越与30岁的陈建斌相识。
2005年,《乔家大院》开始拍摄,陈建斌认识了蒋勤勤,和吴越分了手。被分手的吴越伤心欲绝,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她开始去挽回,去找陈建斌。但回应她的,只有冷漠和无情。
蒋勤勤是琼瑶御用的女主角之一。爆火的时候,陈建斌和吴越只有观望的份儿。重庆人,性格娇中带辣。再加上自小学习京剧,气质灵动又恬静,把“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演绎得淋漓尽致。
陈建斌和蒋勤勤认识的时候,颇有冤家不聚头的感觉。那时的陈建斌对自己的演技非常有信心,经常在剧组改戏。惹得重庆妹子蒋勤勤大发脾气,好在两人的战火只限于对方,并没有波及到整个剧组。
因为这段插足,蒋勤勤也是背上了“小三”的骂名,而她在和陈建斌分手之后,也是再也没有谈过恋爱,单身了整整15年,直到现在48岁还是单身一人,虽然沦为了“大龄剩女”,但依然很满足,因为她有她的选择和活法,更相信总有一片树叶适合自己,总有一棵大树为自己张开臂膀,拥抱自己,直到永远。
251 浏览 2 回答
220 浏览 7 回答
341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7 回答
229 浏览 5 回答
280 浏览 2 回答
226 浏览 2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
204 浏览 5 回答
89 浏览 2 回答
342 浏览 2 回答
310 浏览 3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
137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