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5篇
一部老片子,没有因时代久远带有局促感。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作品,好的片子影响一直都是久远的,或许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值得一看的关键所在。那么你知道《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希望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1
一年前的这天刚成人的我在日志里把安迪冲出下水道站在河沟里享受雨水带来的自由的海报作为结尾,以此来象征新的开始。一年之后再看这张海报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体会,这部电影不明白看了多少遍,不变的是对经典的敬佩。如果说有部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的话,《肖申克的救赎》就是永恒的经典。它教会人要有期望地活着。
从1947年到1966年,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待了19年。这19年里,安迪从恐惧,到适应,甚至天真的对那里产生了幻想,直到汤姆被杀,安迪清醒过来。但自始至终,安迪对自由的渴望从未改变,一向支撑下去的便是内心的期望。安迪刚进监狱就像一个不可理喻另类,他去做很多人不敢想的事:跟看守长哈德利要啤酒、向参议员申请资金图书扩建图书馆、不惜以禁闭一周的代价放《费加罗的婚礼》,当然还有越狱般的救赎。其实安迪一向在传达一种信号,我们跟外界的人一样,我们也有权利,我们应当享受这些。而这些想法,是每一个被“体制化”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安迪此时犹如上帝,救赎了这些人的灵魂,就像广场上响起的莫扎特,“我想那是如此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美的让你心痛……那声音飞翔,比在这个灰暗地方的任何一个人梦想都要高远……在那一刻,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结合安迪瑞德他们修完屋顶在上面喝啤酒的场景,没人会认为这是监狱,“感觉就像修自己家屋顶,自己就是造物主”,这是安迪第一次让他们感受自由。因此刚才说安迪犹如上帝,倒不如说安迪带给他们自由的期望。这世界根本没有上帝,自由才是每个人应有的信仰,别无此他。
刚进监狱之时典狱长诺顿要每个人“把精神交给上帝”,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精神交出去的时候,那便失去了灵魂,禁锢的不再是身体,而是心,“体制化”的布鲁斯便是这样。就像瑞德说的,肖申克监狱是布鲁斯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个重要的人,是个有教养的人;在外面布鲁斯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假释出来的囚犯,每个人都能够教训他。布鲁斯只是走出了肖申克监狱,殊不知他的心灵早在五十年中被宣判了无期徒刑。就像那个胖子,因为不适应肖申克监狱,第一天便被打死;布鲁斯假释之后不适应内心的监狱,结果也只有死亡。适者生存虽然是生存之道,但人的思想是必须要自由的,行为能够被迫原始化,但精神务必要走出身体,这是适者生存的真正含义。
与布鲁斯截然相反的当然就是安迪。安迪明白自己本不属于那里,因此他无时无刻不向往自由,甚至能够说安迪这二十年来从未被关进来过,这也就不难理解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的所作所为,确实是态度决定一切。就像一潭死水里冲进来一条金枪鱼,安迪一点点的改变肖申克,从一开始的改造图书馆和《费加的罗婚礼》,潜移默化地影响里面的人,到最后把看守长和典狱长全部搞下去,肖申克被安迪的期望彻底改变,前者是坚信,后者则是必然,期望在人的身上释放出不可思议的威力。
最复杂的当属瑞德,他在那里度过了40年,一方面头脑清楚的明白“体制化”,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被迫理解这一现实。“开始,你痛恨这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地生活在其中,时间久了你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被体制化了。”可见体制化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它会慢慢蚕食你的意志力,无论你多么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你却无能为力,越挣扎就越没有力气,就像落水者,陆地就在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只能眼睁睁地沉下去。直到遇见安迪。力气是能够再生的,这需要心底的信念,要有期望来做支撑,是安迪带给了瑞德埋在橡胶树下的期望,口琴让瑞德相信安迪有这个潜力。瑞德也理解了安迪那句话的含义——“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徘徊的瑞德,选取了前者,务必要活着,是真正的活着,而不是一个只会动的躯体。
两次假释都失败的瑞德在第三次说出了心里话:社会?对我来说那是用来掩饰的词,政客用的词语。改过?只是个狗屁的字眼。此时能不能出去对瑞德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看透了这一切,他也明白高墙关住的只是身体,灵魂由自己来控制,无论哪里都是生活。瑞德又一次证明,只要向往自由,便能够得到自由,假释透过了。这一切绝不是偶然,一个人的思想是方向,如果心怀期望,任何事物都阻止不了自由的脚步,不管是被拒了几次还是那五百码的臭水沟;但心如果死了,生活也就结束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2
真正不灭的期望在哪里。也许,仅仅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一念之善罢了。
当我们心存着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对待所有对我们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事情。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总能泰然处之并且找到通往救赎的天堂之路。
——火神纪。题记。
史蒂芬·金编剧、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第一部银幕作品。在此刻看来似乎都是鼎鼎大名的这些人们,在这部电影公映的1994年的时候,最著名的也许只有史蒂芬·金和摩根·弗里曼。在当年来说,这部电影不敌同年问鼎奥斯卡的《阿甘正传》也许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这是一部极其轻缓的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这种大气的节奏。这种感觉似乎只能在某种伟大的作品上才能看到;比如之前说到的《阿甘正传》。最好的电影在节奏上来说似乎只有两种,类似这种轻缓的或者那种快节奏以营造紧张气氛见长的。
说这是一部不朽的电影也许一点也但是份,就算它在奥斯卡的角逐上失利了,但是同样改变不了这种现实。至少这是一部在你看完了之后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电影。电影用第三人称的旁白描绘了肖申克监狱二三十年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以瑞德的视角描绘了安迪的作为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监狱。
超多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这部电影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叙述角度;而不管任何一种叙述角度都好,只要运用得当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的,但是在我的个人喜好来说,我相比较较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因为很安静,一向很安静,不带半点狂躁的味道。讲述者在安静地诉说,而我在安静地倾听。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轻缓味道里最安静的味道。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味道和这部电影的救赎主题是如此相得益彰的。所以,是不是也能够因此说,这部电影的这种叙述方式和主题是如此统一而给了这部电影有了那种足以让人迷醉的光茫呢。至少说,这是一部把这种叙述方式运用得当并且成功的电影。
一部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似乎只要在我们谈及某种东西的时候就能让我们立刻联想到这部作品。比如监狱、救赎、期望、努力……我们会想到这部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3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是美国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经典之作,影片气势宏大,主旨鲜明,内涵深刻,故事精彩,人物经典,艺术手法纯熟而大气,既有对美国司法制度、监狱制度的深度批判,又有对人的坚定信念的无尽赞美,同时也对友情和生命的好处做了深入和形象的阐释和探讨,是一幅有着现实主义的外衣却隐藏着极度浪漫的内核的潇洒飘逸的生命画卷,值得我们珍藏和揣摩一生。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名银行家,却因为妻子有外遇并与情人双双被杀而被诬入狱,狱中他结识一批狱友,能量最大、心地善良、多次假释都没成功的黑人瑞德和他成为其挚友。贪婪的监狱长诺顿和暴力警官哈德利等人为了能更好逃税而将安迪调出,安迪借机多次帮忙狱友获取做人的尊严。可当使安迪受冤的凶手找到,诺顿为私利拒绝为安迪翻案,让安迪下决心越狱。其实安迪从进入监狱就在瑞德帮忙下谋划越狱。一个大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带着诺顿贪污的钱和他犯罪的证据逃出监狱,诺顿等人受到应有处罚,而安迪已经带着巨款在墨西哥海滨小镇泽华塔尼欧等着好友瑞德的到来。
影片的镜头语言极其丰富、深刻、巧妙,耐人寻味。比如色调,监狱里面都是黑暗的,而监狱外面则是明亮的,其含义不说自明。
安迪刚进监狱第一天,警车哀鸣,石灰净身,黑暗中走出的监狱长诺顿告诫大家:你们的灵魂是属于上帝的,你们的肉体是属于我的。这样的话让人不寒而栗。被打赌的胖子被哈德利活活打死,安迪被同性恋姐妹花盯上遭其施暴。这一切对于银行家安迪来说无异于进入地狱,因此对于他来说,监狱里充满黑暗,生不如死。
而瑞德的友情让安迪看到了阳光,他帮忙安迪弄来小锤子,弄来大幅的《丽塔海华丝》明星画(最后才知它的重要作用)帮忙他争取到外面做工的机会。在外面,安迪听到恶警官哈德利说哥哥死后留下一笔钱要缴纳重税,安迪冒死谏言最后让恶人做出善行:每人几瓶冰凉的啤酒。那时的电影画面布满金黄的的光,那是人性的光辉,不见天日的犯人们最后有了片刻做人的尊严。
在片尾,安迪越狱成功,来到位于墨西哥海岸的泽华塔尼欧,在那里,太平洋的海风吹拂着湖蓝色的海面,安迪在一艘小船上躺着享受奢侈的阳光,满心憧憬等待着好友瑞德的到来。那画面,美得让人心旷神怡。我不禁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泽华塔尼欧,那是自由、完美的乐土,人生的至真至纯的圣地!
影片镜头的寓意和象征含义极其丰富。影片开始的航拍镜头整个肖申克监狱大全景,高墙林立,阴森森的,暗喻着人间牢笼。当小汤米说出让安迪蒙冤的嫌犯时,诺顿从黑暗中走出来询问汤米,而恶警哈德利也在黑暗中端枪杀害汤米,这意味着这些恶人在黑暗中做着不可告人的丑事、恶事。而安迪被关禁闭感到绝望时,在禁闭室也是黑暗笼罩,暗喻他已经对前途绝望。当他和瑞德在监狱屋外交谈时,刚开始他们都处于阴影之中,之后安迪慢慢走出,说明安迪能够从监狱的制度化中走出来,而瑞德仍然停留在阴影中,说明他在监狱制度化中走不出来。70多岁的老布鲁克斯出狱前将养了多年的乌鸦放掉,暗示着他即将获得自由。在走出监狱时,老布身后是监狱栏杆,也是暗喻他走不出制度化,结果老布不能适应外面生活,上吊自杀。而瑞德走出监狱时,背景变成了大地,暗喻着他是能够走出制度化的。
其他影片还超多使用了重复蒙太奇、类似蒙太奇等剪辑手法,让影片成为视听语言艺术的经典之作。
当安迪从监狱的下水道中爬行而出,应对些外面狂风暴雨,兴奋地扯开上衣,面向天空怒吼,一吐多年内心阴霾,我们的心也随着翻腾起来。是呀,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由圣地,都有一个泽华塔尼欧,要么忙着去活,要么忙着去死。人生何时不是充满期望,只要我们心存坚定信念,并且沿着信念顽强走下去,会有一片蓝蓝的大海,蓝蓝的天空等候着我们。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4
真正优秀的电影不是快餐文化,它能反映社会的现实、人性的本真和人生的价值,能够打动人们的内心,触动人们的灵魂,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回忆。《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它几乎永远是影迷心中的经典、电影论坛里但是时的话题、影碟店内的畅销货、
在IMDB排行版中,《肖申克的救赎》名列第一位,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无缘奥斯卡,因此能够说它是真正的无冕之王。那么这部电影究竟为什么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我想源于人类普遍的信仰和追求:期望、自由和友谊。
影片开始使用交叉剪辑的画面传递出这样一组画面:1947年的某夜,眼神中充满不解与愤怒的银行家安迪坐在车中,喝醉了酒,手中握着左轮手枪;房间内他的妻子和高尔夫教练的婚外情正在进行;然后是法庭上律师对安迪的严密盘问。透过可能性的整合,这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了一种因果关系,安迪因狠枪杀了他妻子和她的情人,最终被判两个无期徒刑。关押地点即在肖申克监狱(也翻译为鲨堡监狱Shawshank),这正好能够切合观众的主观思维,即真有犯罪才存在救赎的前提。
但重要的是影片并未将此“事实”的过程做回证式的复演,而是进入到第二阶段: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的生活。
期望是人类最完美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下,期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自由与期望相伴。
在肖申克监狱中关键的人物主要是监狱中神通广大的“商贩”瑞德(RED)、图书馆管理员老布(BROOK)和典狱长。在安迪刚进监狱时,他的眼底竟然没有任何意识,像是灵魂被抽空了一般。瑞德和他的狱友打赌安迪将是第一个在监狱的夜晚哭泣的人,但是安迪只是持续着一开始的沉默和忧郁。而那个无助哭泣的胖子则被活活打死,让人第一次看到了影片中监狱的冷漠、无情和黑暗。无疑,监狱注定是一个没有期望的地方,那里只有严酷的体制、骇人的惩罚和高厚的墙壁,因为也许那里住的是所谓没有期望的人。
但是影片的高超之处在于创造了一种主题性的悖论,从而创造出了现实中的神话。当其他的囚犯问安迪为什么他会来到那里时,他回答道:“我是无罪的”。瑞德听后应到“来那里的都是无罪的”。这是其一,即为什么有罪的地方会关押着无罪的人。二是,监狱往往让人想到的是人生的日落,又怎样会有期望的燃起?会有日落后的太阳?
我想,影片在那里突破了两点,第一是圣经中说的人人负有原罪,每个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的,而肯定了人们善良的本性和向善的本质,我由此想到了沉思录中的一句话:如果说世间真的有神灵存在的话,那么不会让人陷入真正的恶的,不陷入恶完全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所以说:监狱中的人是无罪的,与其说是一种调侃和讽刺,不如说是对人类充满期望和善的肯定。第二,没有陷入环境决定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长久的,在监狱里的人大多都被“体制化”了,即瑞德说所的刚进监狱时你会仇恨它,之后你习惯了它,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不能没有它。因为一旦你出狱了,实际上社会上已经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放下了期望、放下重生的原因。也是老布为什么出狱后选取自缢的原因。但这正是为什么安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一向没有放下期望,重获自由的期望,拯救其他人的期望。虽然在其他人看来期望是危险的原由,痛苦的根源,但他说:“期望是人类最完美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下,期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所以我们看到安迪刚进监狱时,他就向瑞德要了一把小锤子,没有人怀疑他的动机,因为按照瑞德的话说,用这把小锤子得用上600年才可能出去。但在我看来,有些人之所以会犯错,会失败,是因为他从未尝试,因为恐惧、害怕失败和习惯性的消沉。
所以我们看到,为扩大监狱的图书馆,为了得到第一批书,他每周向州议会寄上一封信,连续写了六年。然后他增加到每周两封,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十年间,图书馆落成。灰暗的监狱多了一丝色彩。
所以我们看到,他在狱警办公室放“费加罗的婚礼”。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实则激情四射,杀伤力极强,最能使你两眼发热。安迪仅仅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微笑着,窗外镜头以全景的方式展现出囚犯的静态动作,他们不懂这些音乐但是却深深被迷住了。而门外则突显出典狱长凶狠严厉眼光和叫喊。这次,安迪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在狱警中的价值以及依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自由的感觉--哪怕是一刹那。从此,单调的监狱多了一些音符。
期望意味着力量,挣脱束缚,获取自由的身心的力量,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期望。
所以期望是和自由紧密相连的,你能够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经过20年的努力,凿开厚实的墙壁,爬过半里的粪道,最后拥抱自由的天空;不畏惧监狱中强势的典狱长,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将他送上法庭;应对老布的死,安迪没有做出同样的选取,因为只有生存下来,期望才是现实的;因为有期望,生存才是有好处的。
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我不愿意看着队伍走过。
影片中我们看到监狱中一样能够建立完美的友谊。只是一句狱中的普通对话,竟成了永远的誓言。两个人的友谊不仅仅是明星的大幅剧照,更是表示心意的可贵的书籍、石头。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让我们领略到在非凡艰苦的炼狱生活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忙和互相鼓励的友情。虽然这看上去不算什么,但因为环境的特殊,就更让人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
安迪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忙狱警逃税,为狱友争取到每一天10点喝点冰啤酒,而他只是坐在那里知足的微笑;安迪扩建图书馆时,特意将命名为“老布图书馆”;安迪和瑞,两个默契的朋友,当瑞接过瑞送给的口琴时,双手的请颤,和安迪在入狱十年后理解一份来自瑞的海报时,眼底漾起的温情,都是想冬天的阳光一样温暖的友情。他们在默默地彼此关注着,即使安迪自己得以逃脱,他也没有忘记好友的未来,他在橡树下的信,将瑞德最终带到了他的身边,同样在一片湛蓝的没有记忆的海水中笑着……影片结尾处,当两个朋友重相聚首在“芝华塔尼欧”,两人畅快的笑容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因为那笑容充满了天地之间,充满人们内心的无限希冀。
人类永恒的主题——期望、自由和友谊,关于救赎,关于自己、此刻
最后我想从影片中的出现的重要道具——《圣经》作为引子,作为结尾。
“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下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也许,我们能够做出这样的回答,我是自己的主宰,虽在体制之内,却没有迷失自我,没有放下自我。
我个人把它作为保留的必看影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深远主题。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我明白人的一生中所就应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从而珍惜你此刻还拥有它的机会。《沉思录》曾说,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此刻。你此刻应有的就是期望、自由和友谊。这是我们最基本、最起码的感觉和需要,是我们成长、奋斗的动力,也是内心得以沉静、反省的源泉。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难道还祈求别人去珍惜和维系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5
该片我是在看过越狱之后才看到的,一直都没找到好的机会来静下来看,曾听说该片乃男人必看之50部电影之一,看过之后,不然。其实应该是人生必看的50部电影之一!
更有人说安迪不是人了,他所具有的冷静,智慧,坚持,才华,勇气已经超出了一个完人所该具有的,有云:人无完人,安迪真不是一个人了么,按我看来,他真不是人,他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信念的代名词。
电影的大概我不再多说,谈谈我留意到个细节。
“另类”的安迪。入狱后的第一个晚上,那个被狱警打死的胖子,第二天早上别人都在谈论谁输谁赢的时候,安迪很另类的在询问那个人的名字,其实他与其他人不同,正如之后他所说的“我是无辜的”,瑞德也跟着开玩笑的说“在这的人都是无辜的”,其实最后安迪知道也知道了他自己是无辜的。他是个“另类”,至少在肖申克监狱里面。
信念!
被戏称为600年才能挖通的地道,他只用了不到20年,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爬过肮脏的下水道,他终于逃出去了,他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他的信念使他充满希望,是盏不灭的灯,一直照耀着他。
在这个信仰匮乏的年代,也许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崇拜什么,随着年纪渐长,我们的信仰也越来越少,甚至失去信仰,不过《肖申克的救赎》却给我带来了一种信仰的力量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是我对于这部影片“希望”一词的理解。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当黑暗孤独中只剩思想,我们也必须心存希望。 ——题记《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一部很经典的美国影片,高中时经同学的强烈推荐看过一遍,犹记得当时心里的那种震撼和恨没能早一点观看的丝丝遗憾,没想到,现在在课上又观看了一遍后内心依然有着很深的感触。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很多,有人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主人公越狱的影片,也有人说,这是一部经典的励志影片,不管怎样,我觉得这都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肖申克是一所美国监狱的名字。影片的主人公安迪(Andy)是一位银行家,他被冤枉谋杀了他的妻子及其情人,虽然证据不足,但安迪却被误判为无期徒刑,接着他被送进肖申克监狱度过余生。与2008年热映的美国连续剧《越狱》(《Prison Break》)不同,影片更多的不是表现安迪如何艰难地、智慧地挖掘逃出监狱的洞穴,而是安迪在肖申克监狱里对人性的坚守,永怀着希望,自我救赎。这是一部极其轻缓的电影,大量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这部电影客观真实的叙述角度。我认为评价这部电影需要从以下两个关键要素出发:一、故事情节。整部影片剧情结构精密,影片的一开始便交代安迪的“案底”,给大家一个心理暗示,那就是他可能是凶手,也可能不是凶手,使大家能够有兴趣接着往下看。接着,作为肖申克监狱里的新人(New Fish)影片便制造了安迪遭遇“三姐妹”的性侵犯事件,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他冒死向狱警长海德利(Hidery)建议说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税务知识帮他合法地逃脱遗产税。从此之后,安迪在监狱里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不仅和瑞德成为好友,而且利用自己的丰富的财务知识帮监狱长洗钱,成为了监狱中的“财务总监”,小偷汤米(Tomiiy)的到来,彻底地改变安迪的原本平静的生活,汤米无意中了解到杀害安迪妻子的真正凶手,安迪知道后兴奋地请求狱长翻案,虚伪的监狱长表面答应了他的请求,暗地里却杀害了知情者汤米。安迪知道难以翻案,便下定决心完成越狱这一壮举。在电闪雷鸣之夜,他爬过自己用十九年挖出的隧道,爬过五百码的化粪道,成功的离开了肖申克监狱。整部影片情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肖申克监狱的黑暗面,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犯人的体制化过程等等,这些人性的反映都从头至尾掌握住观众的注意力。二、人物性格影片对安迪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说本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他聪明而富有学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也从没放弃对希望对和自由的追求。通过形象和和语言的表现,以及第三人称的旁白叙述,将安迪的形象刻画的非常出色。瑞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角色,影片中大量的第三人称的旁白叙述,从侧面反映了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对自己的救赎,对人性的救赎。同时影片中其他人物的烘托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老布对监狱里体制化的依赖等。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深刻社会、人生哲理是该片受到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思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希望(Hope)、救赎(Redemption)的深刻的主题。【关键词: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影片是通过瑞德之口说出对这个词语的看法的。他说:“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 is insti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理解片中所谓的体制化,不得不提到老布这个角色,老布在监狱中也就是在一种体制下,渡过了50年,几乎就是一生的时间。可以想象,曾经年轻的老布,在刚刚进入这种体制时,他肯定曾经像一切刚刚进入肖申克监狱时的所有菜鸟一样,愤世嫉俗,试图反抗,然后和大部分的囚徒一样,他们逐渐发现:反抗等于徒劳,于是从对体制的反抗逐渐变为慢慢的接受然后学会适应体制,最后发展到对体制的严重依赖。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已经完全体制化了,在垂暮之年却被放逐出体制之外,可以想象,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体制下是根本无法存活的,因此老布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关键词:希望(Hope)】心存信念和希望的安迪说:“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s...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that they can't get to...that is hope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正是由于对希望的执着,对一个“自由人”的顽强的自我意识,安迪不折不饶地每周给州议会写信,要求扩建监狱图书馆,六年后州政府终于寄来了一张200元的支票,安迪还联系图书俱乐部、争取慈善机构的捐赠、收购旧的图书杂志等,把一间杂乱的储藏室改造成了一座全新的监狱图书馆。的确,正想安迪所说的,监狱的高墙可以束缚住我们的身体上的自由,甚至于体制化的东西可以束缚住我们的精神上的自由,但唯有希望不可以放弃。失去希望的生活是灰暗的,没有生气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关键词:救赎(Redemption)】可以说,安迪的成功出逃成了整个肖申克的救赎。从他的第一次为了所有参加户外劳动的狱友们争取一瓶冰冻的啤酒,从他利用自己的特长获得了狱警的信任之后用监狱的广播室给所有的人们播放意大利音乐,从他开始帮助一些刑期较短的囚犯们学习并获得学历以便他们出狱后的改造……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他们一种救赎的感知。而这一切,归属于希望。当黑暗孤独中只剩思想,我们也必须心存希望。希望是梦里会开的花,带着梦,带着希望,才能拥抱明天。
每个人都看见过月亮,中秋的月亮更圆更亲切,像一个可爱的小娃娃。 看完央视新闻联播,全家人走出家门赏月。今晚的月亮多明亮啊!市民广场一片欢呼。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像极了我可爱的小妹妹。月亮看见很多人看她,像小娃娃一样害羞地把身子慢慢地藏到云妈妈身后。云妈妈看见了,说:“不要害羞,你出去玩一下吧,还有好多小朋友在望着你等着你。”月亮娃娃经过云妈妈的再三劝说,终于一点一点地从云妈妈身后探出头来,露出欢喜的笑脸,那么天真,那么可爱。我们又欢呼起来!谁知,在我们的欢呼声中,月亮娃娃又害羞了,半边脸儿露出来,半边脸儿又隐藏在云妈妈身后。 我焦急地望啊望,盼啊盼……过了很久很久,已是深夜十点半了,奇怪的是月亮还像娃娃一样害羞,躲在云妈妈身后不肯出来呢! 又过了一会儿,微风吹来,云妈妈向北移了移身子。终于,月亮娃娃勇敢地望着我们,完全露出了她那胖乎乎、圆都都、笑眯眯的脸蛋儿。月亮娃娃散步在深蓝深蓝的夜空,给赏月的人们带来了光明、憧憬、欢乐……
我这里有几个小看法,你参考一下吧。安迪的性格在电影里,其实已经提示得很明显了。文章可以从瑞德的一段话着手:I have to remind mysle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feathers are just too when they fly away,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kp does rejoice.羽翼光亮,说明他聪明,有才华,入狱之前,他的社会地位也不低,说明他有上进心,负责任。但她的妻子不那么爱或者说是了解他:My wife used to say I'm a hard man to know,like a closed book.....God ,I loved didn't know how to show it,that's all.他的才华是内秀的,不善言辞,但心性利玲。同时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内向,但不代表懦弱,当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他不屈服,会还击。狱中与别人起冲突,事实上也为他日后越狱埋下了一个伏笔,这个可以和其他几个狱友的经历相对比,别人是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zed".但是他不一样,从这点看来,他其实是有思想领袖气质的。同时,在表现上,他也不是和中国文人的那种秀弱,A man working outdoors feels more like a man if he can have a bottle of suds .That's only my opinion.他们在户外做事情,瑞德认为那才是一个像是真正的男人,他也确实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耐心毅力,自己认准的事情就要做到底。这些都是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吧,因为也看了有一年多了,忘了很多,但肯定还有其他值得挖掘的地方。然后再就是在电影里面找场面细节的安排吧,用事实说话。呵呵,希望对你有用。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在我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当时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平淡,无论是内容还是情节,这也就像我们老师说的,要想真正的了解一部电影至少要看3遍,今天我了解到了内涵。今天,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故事与其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倒不如说是安迪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人生哲理是该片受到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思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救赎的深刻的主题。安迪——肉体与灵魂的化身,英雄在灵魂上是超越体制的,尽管他们的肉体不得不服从体制的约束,然而英雄却能够利用自己伟大的灵魂和伟大的行动不断改变体制、超越体制。精英属于对体制有深刻清醒认识、曾经试图反抗但是最终选择妥协的那一类人。精英和英雄的共同之处在于在灵魂深处,二者都有希望存在。精英和英雄的区别在于,英雄除了在精神上笃信希望外,而且在行动上试图改变体制,这种卓越智慧的努力,正是是英雄成为英雄的根本所在。精英虽然在灵魂中尚有对希望的信仰,然而在行动上他们已经完全放弃了反抗的可能,他们在灵魂上虽然没有被体制化,但在肉体上已经完全体制化了。其次,就是绝大多数的大众,他们也曾经试图反抗,但是在强大的体制化的力量之下,他们却不幸的从精神到肉体完全被体制化了。最后,就是那些被淘汰的失败者,他们成了体制的祭品,很快被淹没在体制化的漩涡之中。安迪通过自己的行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深深的影响了牢笼中的其他人:安迪在狱中扩建图书馆,帮助其他犯人读书识字,那个拿到同等学历的问题青年就是被拯救的典型,一个跨掉一代中的嬉皮士竟然能够被教化成一个绅士,我们不得不感叹于救赎的力量。因此安迪的拯救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行为,还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这完全符合基督教关救赎的定义。影片在阐释安迪反抗的过程时,用了一个宗教性很强的词语——救赎。追述这个词语的宗教渊源,我们很容易想起耶稣灵魂拯救的故事,事实上,在片中不知一次的出现过《圣经》,以及对《圣经》的引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典狱长,外表似乎是一个圣洁的圣徒而他的行为和内心却肮脏的像魔鬼。在他的办公室旁边又一个精致的隽语:主的审判将要降临,然而这末日的审判却最终降临到这个审判者身上。因此,《肖申克的救赎》这一电影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历史观的一种寓言式的阐述和对个体救赎、群体救赎的宗教式的反思。从总体上看这部电影,它的中心很明确,围绕一个词---自由。身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虽然我们是自由之身,但是电影的开篇给我们描述了一副被限制自由的景象,这段景象是十分必要的,至少它让我感受到了监狱里的束缚,每个人只有那么一点点的空间,很安静也很单调,也许这两个词是我个人的描述,另一种眼光,那就是枯燥、无味!影片中安迪把自由更当成一种生活的态度,好像动物本能似的蕴含在骨子里的气质一样。从整个影片的救赎部分我看到了这种人性的绚丽和繁华。这使我认识到自由主义者不一定得像作家、画家那样有一个自由职业,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依然可以像安迪那样坚持自己的自由主义,虽然这样很难。我认为这是和平自由社会自由主义者坚持自由的方式,它与《勇敢的心》中华莱士追求自由方式不同,华莱士是在人身自由受到统治阶级禁锢和威胁的时候揭竿而起,用武力捍卫自己和民族的自由。这是对人身自由的捍卫,因而显得更原始更本义。最后也因为和万恶的政治挂钩而失败。而和平自由的社会有没有自由主义呢?当然有,社会的体制、与人相处的规矩、法律、尊严、尊重、生存的潜规则等等都是自由主义的摇篮,不用捍卫人身自由,我们还得捍卫精神自由。突然很非常喜欢《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台词: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每一片羽翼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我不禁这样想到:把他们束缚起来本身就是一种罪恶,用罪恶去惩罚罪恶也不过是无奈之举。有一类人就是那样,如果把他束缚起来,你会觉得是一种罪过。我知道有的人看到这里就会情不自禁地要列举一些其他的例子了。比如你从我身上还能认为束缚是一种罪过吗?或者如果把他束缚起来也许会更好。我估计这两类人都不太会喜欢上这部电影,前一种人喜欢不了,后一种人不愿意喜欢。但我知道喜欢这部电影的大多数都是这样认为的一些人,如果我没有束缚起来,也许会更好。如果我被束缚起来我会怎样?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能在阳光下悠闲自得地呼吸。对于我们而言,它就像空气,平常得让你根本不去想失去它会怎样,但是自由对于那些高墙内的囚徒,尤其是那些注定一辈子都要呆在那里的人们又是多么珍贵而又遥不可及。安迪最后逃出鲨堡监狱,是什么实现了对他的救赎?是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的存在!其实,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对我而言,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什么是自由,自由这个词可以用在我们的身上吗?可以!对学生而言,我们一直被束缚!!!从出生,我们只可以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女孩子就是不可以爬墙打架,男孩子就是要勇敢。慢慢的开始上幼儿园了,开始了漫漫的学习生涯,在学校,我们要按照老师的想法学习,做优等生,做乖孩子。孩子时期的叛逆就被学校和老师还有家长扼杀了,我们的生活就像是方程,永远那么规范!活着,就要有希望。虽然安迪被判了无期徒刑,但是他有希望。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安迪一样,要有希望!!!什么是希望?我引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吧!希望: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安迪的心中幻想、盼望、期望、愿望是他的动力。他的希望救赎了自己。当然,希望是必不可少的。友谊也是一种力量。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雷德和安迪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患难见真情,是的!没错,有时候我也想,为什么长大了就找不到真正的友谊了,或者说是朋友间的义气。原因很简单,我们过的太安逸了,谁也没必要求谁,谁也没必要靠谁。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知道苦难。此时此刻,Andy已经有足够的资本来庆祝,20年足以改变山河,可是却没能磨去他的信仰和追求,能同他媲美的大概只有基督山伯爵了,不过同伯爵不一样的是伯爵有传教士无私的帮助和教诲,伯爵心中始终未能忘怀的只有仇恨,复仇是支持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而安迪却只有他自己,为了自由-一个所有普通人都拥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安迪只想能够再过平凡人的生活罢了。在他即将越狱的前一天,他和Red谈论了这20年的感受,他说虽然妻子不是他杀的,可是他仍然深深内疚,他很动情的说着自己向往的生活,以至于Red都怀疑是不是他因为失去了证明清白的机会而颓废不堪。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这个片子是以悲剧结束会不会更好。凡俗如我,当然不会觉得更好。虽然那样也许更能体现出人性的伟大,却不是太让人伤感了么;虽然那样也许就能获得那个该死的奥斯卡了,却不是太残忍了么。虽然在绝望中看出的希望决不仅仅是什么逃生,我们却仍然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因为,与其说我们面对的是死,不如说我们面对的是生,在生的路上,希望就是现实。人活在世上需要太多东西了,但我们仍然微笑的活着。影片色调大部分时间阴暗、冷峻、压抑,在影片片尾却开始越来越明快鲜艳,最后更是碧海、蓝天,沙滩上两位相处19年的老友重逢,画面上的鲜艳明快的颜色仿佛都要从银幕上喷射而出。在此结束,肯定了对人性的救赎,对自由的追求,对希望的珍视。《肖申克的救赎》以瑞德,这样一个既是局中人,又是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这样一个救赎的故事,让人既能客观看待,加以分析,又可以主观投入,感同身受。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熟练老道。大量运用景深镜头,赋予深刻寓意,加强效果表达。例如安迪终于逃离监狱,跑到了小水潭。镜头后景是监狱,被雷电黑暗笼罩,象征着邪恶,对人性的压迫。镜头背景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小水潭,大雨滂沱,以此衬托出雷电交加的苦熬19年的安迪,一朝出狱,得到自由的狂喜、极度激动和兴奋。另外一个景深镜头是安迪飞奔,前景的一排树枝快速地掠过,这个镜头很好的表达出安迪越狱后终获自由的狂喜心情。其实在前景布置树枝的手法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在许多影片中看到。还有的是用木箱代替树枝,比如枪战片、武侠片。还有一个镜头,安迪进入狱房时导演给了一个安迪抬头看天空的主观镜头,蓝天和黑暗泾渭分明,以显示监狱的黑暗对人性的压抑。还有一个场景,男青年小偷被枪杀那场戏。狱官从黑暗中出来枪杀他,随后又隐入黑暗,象征狱官们的邪恶黑暗。而唯一一处光源来自上方的小灯,灯光照在血泊中的男青年上,昏黄微弱,寓意光明被邪恶黑暗压制,无力而软弱。还有一个重复蒙太奇是瑞德的3次审核的,这个主要反映了瑞德心态的变化,就不再赘述了。《肖申克的救赎》 无论 摄影、 剪辑、 对白、 音乐、 演员演技都是一级的,每一分钟对一个真正喜欢电影的人都是享受。 叙事流畅,画面表达深刻,平缓画面波动着深海一样的厚重。 不像韩国电影的肤浅,无聊,不同于中国电影的盲目,幼稚……单从感觉上肖申克的救赎只是导演以电影的形式给我们讲故事,谈对生活,人生的见解,并且没有一丝说教的痕迹。我个人看来,这部电影以平淡的视角诠释了不平淡的人生意义,甚至是活着的意义。真的像我们老师说的,一部电影至少要看3遍,才能真正的认识它!要从各个角度认识一部影片, 就要用心去体会。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也许我体会的不深,但我真的收货了很多!具体的自己改改。我自己的作业。呵呵
98 浏览 4 回答
152 浏览 6 回答
338 浏览 4 回答
140 浏览 8 回答
304 浏览 3 回答
127 浏览 5 回答
317 浏览 8 回答
327 浏览 6 回答
215 浏览 4 回答
128 浏览 5 回答
287 浏览 6 回答
339 浏览 5 回答
253 浏览 5 回答
298 浏览 5 回答
99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