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只采用了小说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定,电影中几乎所有的人物和大多数情节都是编剧的再创造,而小说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地球民众对科学家的误解也并没有展现在影片内。
相比而言,小说的基调比较悲情,人们充满了对末日来临的恐慌,人性变得孤寂、压抑、麻木、猜疑,人类对太阳既畏惧又怀念的复杂情感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电影的改编则注入了诸如希望、坚持、团结、舍己为人等元素。
小说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1999年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中篇科幻小说,整部作品只有2点3万字,而且故事流畅,较为通俗,对于阅读速度较快的读者而言,读完这篇小说的时间可能跟看完一部电影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如果你看过了电影,再去看原著小说,可以发现两者之间非常明显的差异。
科幻小说爱好者安晓良认为,小说《流浪地球》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气魄非常恢弘,完全是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只是因为当时长篇科幻小说缺乏市场,刘慈欣才将其压缩成为了一篇中篇小说,不过也因为这样,小说的内容实际上更像是一部个人视角下的地球流浪史,没有电影当中的诸多细节和感人故事。
他表示,电影版虽然对原著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但让人欣慰的是,影片中的故事完全忠实于原著本身的精神内涵,把灾难中的英雄和美好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称之为“不是原著的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