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不得不说的一部贺岁档电影就是《流浪地球》了吧。火遍各大影院,在朋友圈也一直在刷屏。电影故事讲述一个为了自救,人类把地球从太阳身边偷走的故事!整场电影看下来,最大的赞叹是对于电影整个场景,真的做得太好了,有点不相信我们国人也能做到这么好的地步了。
故事围绕着回家这两个词,凸显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精神,而且突出了我们为了人类生存锲而不舍的精神,人类是很努力的,所以在电影里面的空间站的“机器人”莫斯说的最后一句话“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太难了。”
接着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点:
1.电影中的一个科学家老何在研究最终的线路之前打开他的小烟盒,拿出最后一支烟的时候,看到他妈妈给他留下的纸条“天冷了,记得穿秋裤”。(我看到这个场景鸡皮都起了,这种小细节简直了)
2.然后就是在中国救援队还在孤军作战的时候,韩朵朵说完那段话,然后其他国家正在逃离的车辆都急转弯,返回去大家一起帮忙,不知道这算个感动的点不算中二,但是我的眼眶当下是湿的。(虽然挺多人吐槽朵朵的台词是个败笔,但是作为一个初中生,能说出这样的话真的已经很棒了)
而就电影本身来说,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突破:
1、勇气的突破。中国之前一直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出来,市场也一直唱衰,能有勇气开拍并且让它上映,我觉得是需要整个制作团队很大的勇气和信念感的。
2、故事的突破。大刘原著的世界观有多牛就不用说了,国产科幻片如何自然的加入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人的语言体系、思考方式,这其实挺难的,毕竟我们看了那么多科幻片都是好莱坞的,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流浪地球这次做的还挺好的,至少很多细节打动了我。
3、特技的突破。中国能做出这样的特技我其实一点都不惊讶,惊讶的是如何利用好特效去为故事服务,有技但不炫技很重要。流浪地球也做到了。
4、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部电影的成功,最大的突破应该是,我们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国产科幻片出来了(当然肯定也会有资本使然的烂片),但是最起码观众开始有信心了,那就会做的越来越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都值得被疼爱。
《流浪地球》火了!享受影片之余,陷入深深思考,认为《流浪地球》或许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三点启示。
启示一,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对于人类来说,如果没有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任何星球都不能称为家园。影片中,人类之所以要带着地球“流浪”,是因为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人类亟须带着不美丽不宜居的地球找到一个合适的星系,重建生存所需的生态环境。当然,太阳短期内快速老化是科幻出来的,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肆意的污染和破坏,也可能会让脆弱的生态系统崩溃,最终让人类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影片里说得好:“我原来以为家就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珍惜地球,保护好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不需要“莫斯”计算也可以得出来的选择。
启示二,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需要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影片中,人类将用2500年、100代人的时间逃离太阳系,到达比邻星。同样,生态环境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需要漫长的过程,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应该看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还面临思想认识上的摇摆性、污染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工作进展的不平衡性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要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坚决当好保护生态环境的钢铁卫士,为守护好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启示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影片中,不管是宇航员刘培强,还是儿子刘启,以及地球上各地的救援队,每一个人都在为拯救地球而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名词让笔者记忆深刻,那就是“饱和式救援”,这意味着人人都是参与者。同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所有人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做旁观者、局外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来都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只有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够真正避免让地球“流浪”,让人类“流浪”。
流浪地球 电影英文简介:The movi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near future, the sun rapidly aging expansion, the earth was engulfed by the disaster. To save the earth, thousands of plaary motors have been built on its surface. In the process of pleting this grand plan, countless people came forward and performed a heroic legend.下面是另外一些英文参考资料。
流浪地球英文介绍 In many – even most – space-themed films, whenever Earth faces a disaster, the solution is always fleeing the pla in spaceships.在很多(甚至大多数)宇宙题材影片中,地球面临灾难时的解决方案总是乘着宇宙飞船逃离地球。But the latest Chinese sci-fi movie, The Wandering Earth, offers a different and more ambitious idea.然而,最近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且雄心勃勃的想法。
In the film, based on a short story by Chinese sci-fi writer Liu Cixin, Earth is in danger of being destroyed by the dying sun. In response, humans around the world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giant engine system that will push Earth away from the sun. Instead of abandoning Earth – again – this time we're taking it with us.影片改编自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太阳急剧老化,地球面临被吞噬的危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协力建造了巨大的发动机系统助推地球向太阳系外迁移。
这一次,我们没有抛弃地球,而是带着它一起逃亡。This “ambition” didn't e from nowhe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meland” has had a soft spot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Chinese people. One old idiom is luoyeguigen, which means returning to one's homeland in old age, like fallen leaves returning to the roots of their tree. Or look to an ancient verse : "The season called the White Dew begins tonight/Nowhere as in our native place is the moon so bright". These both show the tight bond that Chinese people have had with their homeland.这份“野心”并非无中生有。
几千年来,“故乡”在中国人的内心和意识里都是一个柔软的存在。中国有句老话叫“落叶归根”,说的是人们老了会回到自己的故乡。
类似的表达还有一句古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都不难看出中国人和故乡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
This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is probably what sets The Wandering Earth apart from Hollywood-style space films.或许正是这种特别的文化背景将《流浪地球》与好莱坞式的宇宙影片区分开来。“What is Chinese sci-fi?” Guo Fan, the film's director, said in an interview. “A vehicle that can really express our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re can be called Chinese sci-fi. Otherwise, we're just imitating others and telling the same American stories.”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什么是中国的科幻片?能真正表达我们的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才是中国式科幻片。
如若不然,就只是模仿他人,讲述一样的美国故事罢了。” And the makers of The Wandering Earth may have chosen the best time to tell its Chinese sci-fi story. The film was released on Feb 5, the first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It was a time when many people had just made the hard journey back to their hometowns.而《流浪地球》的制片人或许选择了讲述中国式科幻故事的最佳时机。
电影于2月5日(中国的大年初一)上映。很多人刚刚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
So to them, there is only one possible way to tell the story: Earth goes wherever humans go, because it's our home.因此对他们而言,讲述故事的方法只有一个:人类走到哪里,地球就在哪里,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刺猬和狐狸
有一天,刺猬背着两个草莓在赶路,狐狸看到了,非常想得到那两个草莓。“可是我怕刺猬身上的刺,这该怎么办呢?”狐狸想。突然,狐狸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走到刺猬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刺猬大哥,我已经三天三夜没喝水了,请您把您身上的两颗草莓统一口给我解渴,好吗?”刺猬想,你居然装出一个可怜样来我,哼!看我怎么治你。于是,刺猬说:“好吧,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狐狸说:“什么要求?”“你去把树上那颗最红的苹果摘下来,我就给你草莓。”狐狸有点不乐意,刺猬又说:“不乐意,算了,我还要赶路呢。”刺猬做出准备要走的姿势。狐狸赶忙说:“好,我这就去摘。”趁狐狸去找东西摘苹果的当儿刺猬赶忙逃走了。因为小刺猬的聪明机智,狡猾的狐狸才没有得逞。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文明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不过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文明的内涵高低,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体量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文明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脆弱的人类,包裹上坚硬机甲与外骨骼,在险恶的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那么,眷恋故土、乡愁无限的农耕文明,在重工业钢铁基建的庞大外壳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复活,还是新型文明的诞生?
也许,两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并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曾因野蛮民族征服而渐渐形存神亡,但古巴比伦文明却与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诞生出古希腊文明,并延续为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明,又在文艺复兴中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没有利他主义就没有真正的文明”,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显然违反人性。尽管抒情诗朗诵式的台词对白比较影响观感,这部电影中多处“利他”行为,其实都没有脱离自利的基础。
救援队长王磊如此执着运送火石去杭州,是为了杭州的妻儿(电影因删减而未明确交代),刘培强若不是为了地球上的儿子,恐怕不一定会选择为了地球存亡的一线生机(尽管AI计算的成功率为0)而放弃空间站,而最终联合 *** 批准这一行为,也不过基于他们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绝对理性。
电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词来自AI,“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然而个人更喜欢另一句,“没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类似于奇迹。如果电影最终人类没有选择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个保存着受精卵和种子的小小空间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补给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谈不上让文明存续。倘若文明的内涵没有具体而微地体现为每个鲜活个体的精气神,就算保留历史遗迹,文明实际上已经断绝。
尽管国内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存在着客观上的水平差异,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尽最大努力用可能争取到的资本和人力物力进行了尊重行业规律与标准的合理投入,并为内容产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因此电影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侥幸。
原本,科幻小说在国内大众文学中算是相对冷僻的类型,而国内落后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更缺乏清晰区别的产销流程。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佳作的诞生或许更取决于天才型电影人。而商业电影的制作,如果总靠灵光一闪、情怀一现或流量明星,则注定不可能持续。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精品,不过相比市场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已经是“物以稀为贵”了。
希望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带动国内科幻小说题材从冷僻转为热门,也能推动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整和成熟,可以稳定批量产出具有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意义的合格品,这才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 戴志梅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场电影《流浪地球》。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读过一些,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费劲,需要指读,因为我是文科生,习惯了读那些情感为先的生活化小说。但,后来,习惯了刘慈欣的表达风格,也就有点喜欢读他的文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思维是可以优化和训练的。
中午的街巷,人极其少。下午的影院,人极其多。整个影院,随着《流浪地球》情节的展开,我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哭声,不是被情节吓哭,而是感动的哭。
《流浪地球》现在是今年目前来说票房最高的一个电影了,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网友都是会对其报以好评的,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确实是可以算的上是里程碑了。
而网友们从最开始看到最后,不知道各位网友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反派是谁呢?在剧中的所有人都是在一心一意的拯救着地球,没有人会傻到要阻止人类拯救地球的。但是其中也是没有外星人的啊,外星人是隔壁电影院的啊。
而事实上这部电影里面的最大的反派就是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木星了,而木星也是莫名气的就成了反派,地球能否逃离太阳系就是成也木星,败也木星。而木星作为行星之王是银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地球的1300倍,地球和木星比起来真的就是差距巨大了,如果要不是最后的空间站爆炸,地球真的就是会毁于木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