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海底最深处,很多人会想到海沟。没错,海沟正是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处,地球上的最深的海沟是 马里亚纳海沟 ,它的形成 历史 超过了 6000万年 ,也是海洋中最古老的海沟之一。
对于患有深海恐惧症的人来说,海沟绝对是极其可怕的地方。在这种海底地形里,没有光亮,可见度为零,海水带来的压强极高,同时低温低含氧量的环境也使得这里只有极少数的极端生物生存。
马里亚纳海沟深度在 1万米以下 ,位于菲律宾东北部的太平洋中,是目前地球上探测出的最深的海底裂缝。它全长为 2500公里 ,平均宽度为 71公里 。
马里亚纳海沟
2020年11月10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 奋斗者号” 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将这一海沟的准确深度定位在了 10909米 。
这样的海底裂缝在各大洋中还有广泛分布,它们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不可分。一般来说, 海沟在地质构造中属于板块俯冲地带,地质活动频繁且剧烈。 这些海沟常成为火山运动中岩浆爆发时的出口,对于塑造海底地形有重要的作用。
如今,海沟的一类“奇怪行为”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原来,地球正在通过这些海底裂缝将大量的海水吸入地球内部,通过海洋地质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地球深处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揭下。
马里亚纳海沟在吞噬海水
2018年11月14日,《Nature》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论文,来自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报告中揭露了马里亚纳海沟这个海底大裂缝的奇怪行为。
团队成员詹宁斯·勒夫教授表示: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布的论文
詹宁斯教授所在的团队自2015年起就开始在马里亚纳海沟展开科研工作,它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 测试海水在进入地球内部时的速度。
为了获取有关地球内部吞入海水速度的相关数据,研究人员在马里亚纳海沟不同深处安装了 监测点 ,这些声呐仪器可以 捕捉到地震波在这条大裂缝中的传播速度 ,而这些数值将成为研究海水进入地球内部速度的原始数据。
研究人员在马里亚纳海沟中共安装了 19个 地震波探测仪,并在附近岛屿安装了 7个地震仪 。
在进行数据汇总后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在地表下 30公里 左右的地方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这种情况让科学家坚信, 海水在到达在地表下30公里的地方时已经彻底被地球吸入,并转变形式在地球内部储存了起来。
检测海沟实验
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精确记录, 科学家们可以结合海底不同介质的特性推算出海底深处地质结构的分布。 最终,科研团队 通过数学建模构建出了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岩层的三维图像,并演算出了地震波在不同岩层中的传播速度。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科学研究得出的评估结果直接颠覆了科研团队的认知。 在30公里以下的深度地层中,还有大量水资源的分布,而马里亚纳海沟现在吞噬水的速度达到了每年30亿吨以上!
在此之前,科学家预测马里亚纳海沟吞入海水的速度为每年 7亿吨 左右,这是根据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大洋洲板块运动过程得出的结论。而如今,科学家保守估计的海水吞入量已经达到了之前结果的 倍 。
地球板块运动
此外,位于希腊的爱奥尼亚海域也正在大量地吸入海水,这片海域在地中海地区的克法利尼亚岛附近,科学家表示,这片海域中的海水正在不断地被水底的一处深不见底的洞口吸纳,根据观测结果来看,这个无底洞每天可以吸入超过 万吨海水 ,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近 1000年。
科学家通过观测得出结论: 在30公里的地表下,还存在大量能保存水的岩层,这也是地震波在马里亚纳海沟下传播速度放缓的原因之一 。在海底下方30公里的地方存在着大量的 水合岩石, 这也是地球内部将吸入的海水储存起来的方式。
水合岩石
广义上的水合作用是指水分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分子与其他物质中分子或离子产生化合作用后形成复合物,这样的化学变化就是 水合 。如今,这样的的水合岩石已经深入到马里亚纳海沟等地底裂缝下几十到上百公里的地方。
在水化作用这样的化学作用下, 地底深处的地幔岩层会转化为含有大量水分子的化合物。
科学家曾在地幔深处发现一种呈现出高压变形的水合岩石,这种名叫“ 林伍德石 ”的化合物被视作地球深处岩层过渡带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说, 它是一种造岩矿石,在地幔中有着广泛的分布。
林伍德石
林伍德石的存在形式是固态的化合物,在水合作用下,矿元素与水分子结合生成了这种物质。
地质学家认为,强大的外力冲击是林伍德石等水合岩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板块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使得矿石产生形变,水分子高速运作下,矿石最终转化为了高水分子含量的新岩石。
以林伍德石为例,它就是 镁铁橄榄石受到强烈冲击后的产物。 这类特殊矿石大量分布在地表 150公里到600公里 以下的地层中,从地质分布的角度来看,林伍德石位于地幔以下,在地壳上方。
它的水分子含量极高,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离地表最近的林伍德石 每100万个矿石晶体分子中约含有2500个水分子 ,且含水量会随着压强和温度的提升而大幅度提升。换而言之,在距离地壳越近的地方,林伍德石的水分子含量会呈指数化增长。
岩石分布
2014年3月份,来自加拿大的研究团队首次对林伍德石在不同深度地层环境中的水分子含量进行了测算。
这一结果最终被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显示,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一块位于地球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间的林伍德石,在这片区域内,还存在着大量的林伍德石。
这片过渡带在地表下 420公里到640公里 之间,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水合岩层。这块林伍德石的含水量达到 左右,除此之外,在地幔与地壳之间的这片过渡层中还有种类繁多的水合岩石。
根据预测,在地表以下 400公里 处的林伍德石中, 每100万个矿石晶体分子中含有15000个水分子。
地幔结构、组成以及水储量
通过对这些水合岩层体积的测算,科学家认为地表100公里以下的水资源总量至少是之前测算量的3倍以上。
按照地质结构来区分,可以将地球区分为三层,分别是 地壳、地幔和地核 。
在海水开始转化为水合岩层的地方已经非常接近地幔层。地幔是地壳地球的中间层,这是一层包裹着岩浆的固体岩层,开始于 地表以下30公里,厚度为2800公里 。
地幔的最底部是 地震、火山运动 等地质活动的高发地,也是地球内部的高温物质和地表物质交换所产生的特殊通道。
地幔的位置
地球喝水的过程和海沟形成的方式一致 。海洋板块的最底层多为上亿年的沉积岩,这些岩层密度大、质量更大,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相互运动时,地理位置低的海洋板块在碰撞后就会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深处被熔化。 在两大板块发生碰撞的地方就形成了海沟。
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研团队测得马里亚纳海沟吞入海水的速度之前,他们在对一种神秘的声音进行跟踪。在地震波以外,海底深处还存在着噪音,科学家初步推测这是 板块运动时产生的声音。
在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后,这种低沉的噪音的来源终于被弄清,原来, 这是海水在跟随板块运动被带入地幔的声音 。
板块运动形成海沟,促进海水流入
在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俯冲时,海水充当了“润滑剂”的角色,同时也被带入了地幔深处,形成了地幔深处的“含水层”。
地球内部大量的水合物发现证实了“ 隐藏海洋 ”的存在, 部分海水通过水合作用转变形式留存在了地球内部。
当然,地球内部吞噬的海水不会永远封存在地壳下,而是会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出现在地球上。
板块碰撞时产生的俯冲带一直在往地球内部输送海水,同样又通过地质运动将水返还出去。
俯冲带海水流入
“板块更新活动”和“火山活动” 是地球内部物质与外部进行交换的两个主要方式。此外, 海底热泉运动 与水合岩层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还未成为水合物的海水会通过热泉运动回到海洋。
海底热泉是地壳运动在海底的直接表现形式,多发生在海底脆弱或已断裂的地壳中, 1979年,来自美国的科学家比肖夫在太平洋2000米以下的深处首次见到了海底热泉。
它的原理和火山喷泉一致, 海底裂缝下储存的水会被地幔中的熔岩层加热,最终通过海底出口被地壳返还给海洋。
海水循环流动图解
为了保持总水量的平衡状态,光靠热泉返还是不够的。海底的板块运动使得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不断发生挤压碰撞,海底地壳在俯冲进入地幔后被融化,更新地球内部的岩浆,同时将更多水合岩石融化,释放出更多的水。
而火山喷发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于地表以上水分的补充,岩浆通过火山脱离地幔,同时将其它物质释放出来。
数据显示, 火山气体中占比较大的气体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其中水蒸气含量达到60%以上。
火山喷发
总的来说,地球通过物质循环运动始终保持了水的动态平衡状态,地球上的水不会因为内部吞噬而减少,也不会因为多样的返还方式而增多。
像马里亚纳海沟这样的大型海沟在地球上还有广泛的分布,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表示, 超过20条大型海沟仍在加速吞噬海水 。这些海底裂缝横贯了 大西洋和太平洋 ,每年吸入的沉积物和海水都远超人类想象。
板块之间的海沟
面积占比达到 71% 的海洋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如今人们对海底的 探索 程度还很低,对于人类来说,还有 95% 以上的海底世界是未知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 科技 的进步,人类对于海洋深处的 探索 会更加深入,也终将会对地球内部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近日,著名学术出版商 Elsevier 正式公布 2020 CiteScore ™(引用分),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笔者注意到相对于传统的期刊评价指标 IF(Impact Factor)和分区,许多科研工作者对于 CiteScore 的了解比较有限。基于此,笔者拟在从含义、计算方法和优缺点等方面谈谈 CiteScore。一、什么是 CiteScore?CiteScore™,也被称为引用分,是著名学术出版商 Elsevier 于 2016 年发布的官方期刊评价体系。该指标与 SCI 期刊中的 IF 类似,是基于文献引用率的一项定量评价体系。二、如何计算 CiteScore?CiteScore™ 引用分作为期刊评价的有效度量指标之一,是不断发展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衡量期刊、丛书、会议论文集和行业杂志引文影响力。更新后的 CiteScore 是采用 4 年期的 CiteScore 时间段可对论文发表后的引用进行稳健的评估。以 CiteScore 2020 为例,CiteScore 2020 等于 2017-2020 年间对 2017-2020 年所发表文章、评论、会议论文、书籍章节和数据论文进行的引用次数,然后将该次数除以在 2017-2020 年所发表的出版物总数。三、如何查询期刊 CiteScore?读者要想获取最新发布的 CiteScore 2020,只需访问 Scopus 官网,免费获取即可。(一)CiteScore 的优点:1. 可评价的期刊数量增加Scopus 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涵盖数量有 22000 多种,其中有 11000 本期刊并没有 IF 但有引用次数(CiteScore)。有些期刊尽管未被 SCI 收录,但它们在各领域内的口碑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一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新出版刊物。由此可见,如果 CiteScore 推行使用,将会有更多期刊获得 CiteScore 因子,拓展了我们投稿期刊的范围。另一方面,Scopus 数据库还收录了大量的中文期刊(被 SCI 收录的中文期刊只有 18 本),如此一来,对提升中国本土期刊的排名及业内认可度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数据透明且免费使用CiteScore 的计算方式非常简便,Scopus 数据库网站上公开列出了详细数据用于确定引用次数。同时,CiteScore 的使用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Scopus 上的系列指标功能,以及所有的引用次数指标,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则是需要购买权限的。3. 引用数统计时间和覆盖面增加CiteScore 引用分的计算方法可以在限定时间区域(四年)之内,相比 IF 增加了两年的引用期限,这样覆盖面会更广一些。同时兼顾了当年 IF 与 5 年 IF 两个数值的特点,更加稳定与一致地反映研究型期刊的科研贡献。4. 实时追踪CiteScore Tracker 中的引用分按月度更新,且新近被 Scopus 收录的期刊通常自次年起就会拥有自己的 CiteScore 引用分, 这对编辑和出版社非常有帮助。(二)CiteScore 的不足:1. 没有对不同类型文章重要性进行区分由于 CiteScore 将期刊论文、综述、评论等类型的文章赋予相同的权重,那么一些期刊编辑部是否就会不再重视那些非研究类的小论文,如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以减少出版这些内容而获得更高的分数。这样一来势必会改变未来的期刊出版计划,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学术出版行业。2. 期刊未经过严格筛选,可能导致 OA 期刊影响上升CiteScore 一定程度上会对开源期刊带来更大的利益。近年来 OA 期刊数量激增,期刊质量层次不齐,受到的争议也越来越多,那些被 SCI 收录的 OA 期刊也许质量尚可,但在 Scopus 数据库中则没有严格筛选,无法区分一些通过非正规手段提升引用数的期刊。3. 部分期刊未能被收录Scopus 数据库也并非十分全面,一些被 SCI 收录、 IF 可能还不错的期刊却没有被收录。4. 计算方法与 IF 相差不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IF 评价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CiteScore 在数据的计算方法上与 IF 差别不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IF 目前已存在的问题。四、CiteScore 能否取代 IF ?CiteScore™ 引用分作为期刊评价的有效度量指标之一,是不断发展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衡量期刊、丛书、会议论文集和行业杂志引文影响力。在学术界现行的 SCI 期刊的 IF 和分区的评价体系下,CiteScore 作为一个升级优化版的 IF 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可以作为期刊评价体系的有效补充,帮助读者进行更加准确的决策。但如前文所说,CiteScore 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且计算方式在本质上与 IF 相差不大。因此,CiteScore 挑战 IF 的地位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PS:需要Sci润色、翻译、期刊推荐等服务的)老师可以私信小编。
自然界里的生物,多数采用有性繁殖,更准确的说是两性繁殖。也有少数生物,采用的是无性繁殖,准确的说就是单性繁殖。但是从来没有观察到,有任何一种生物,是采用三性繁殖的。对于单性繁殖的生物,每一次繁殖,都是非常准确的基因复制,所以,从种群的层面来看,整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是比较少的。只是由于一些随机性的变化,才产生个体之间基因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在代际之间是垂直传递的。不存在同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交换。两性繁殖的物种,它的基因多样性就比单性繁殖的物种多得多。因为在这个系统里,存在同代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单性繁殖系统里垂直传递的基因随机变异,由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实现了水平传递。这种传递,实现了基因变异的组合,通过组合的方式实际上加快了基因变异,实现了基因多样性。而基因多样性的实现,使得生物种群在生存压力下有更大的灵活度,不同变异的组合在生存压力下进行优选,进化过程加快。作为整个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生存能力加强了。但是单性繁殖也有它的优点,就是优良性状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持,而且繁殖简便快捷,只要食物充分,条件适宜,就可以繁殖。两性繁殖就在这些方面有所不同。如果人是单性繁殖的,那么D版里面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痴男怨女,这就是两性繁殖相对较低的繁殖效率。然而这种效率的降低,是可以通过提高繁殖质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的,而且对于生物的生存,这种效率也够用了。所以,生物界主流的繁殖方式是两性繁殖。而对于三性繁殖,缺点进一步放大,而优点也应为过度的放大变成了缺点,所以在现实中不存在。首先是效率。参与的个体越多,繁殖的效率越低,而且是以几何级数下降的。假设一年之中,适合繁殖的时间有一半,那么,对于单性繁殖的物种,任意时间繁殖的可能性是1/2。而对于双性繁殖物种,概率下降到1/4。如果存在三性系统,概率是1/8。以上还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选择。在双性系统里,选择已经使得很多个体失去了繁殖的可能性,在三性系统里,这个效率会进一步下降,而且幅度可能会相当大。而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加速基因多样性的基因交换,在三性系统里会进一步加速。这就导致种群的快速分化。快速的分化和较低的繁殖速度共同存在时,分化出的小群体数量会很快的下降,而实际上很快就使得种群数量少到难以继续存在。也就是说,三物体系统运动所存在的随机性,破坏了基因遗传的稳定性。所以,三性别系统在数学上大概可以被证明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知道哪一位数学高手能用数值计算模式来证明这一点? 参考资料: 回答者:prestar_com_cn - 总监 九级 12-28 23:21--------------------------------------------------------------------------------低级生物好像有多种生殖方式,高中生物课讲过,不过现在已经记不清了。生殖方式的选择和环境有关系,环境好时会进行有性繁殖,环境不好时进行无性繁殖。所以可以得出一种结论,就是生殖方式和环境有一定关系,而且有性繁殖的难度比无性繁殖难度大。可想而知,三性繁殖难度更大,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 回答者:squall0784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28 23:23--------------------------------------------------------------------------------不可能 回答者:duck得 - 童生 一级 12-28 23:49--------------------------------------------------------------------------------听说过3P的,可就是没听过哪里有三性繁殖? 回答者:renqb - 秀才 二级 12-29 01:03--------------------------------------------------------------------------------首先是三性繁殖不方便,大自然的优胜劣汰非常残酷.一个物种要想繁衍下去就必须繁殖.如果是单体繁殖,无法进行基因重组.大大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使单种物种的生存范围狭窄.而3性或者更多的性繁殖,虽然他的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更多,但是他的可行性比较第,如果生物采用这种繁殖方式,要想繁殖下一代就要找上两个同物种的生物,普通的生物也要讲"缘分"的,要三方都同意进行繁殖,概率低,不利于生物的进化.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是有的,但是由于大自然的关系,这种繁殖方式就被淘汰了. 回答者:我是张楚 - 试用期 一级 12-29 02:37--------------------------------------------------------------------------------天与地 阴与阳 生与死 雄与雌,怎么可能有第3者进来 回答者:瑞文戴尔男爵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29 08:09--------------------------------------------------------------------------------自然界里的生物,多数采用有性繁殖,更准确的说是两性繁殖。也有少数生物,采用的是无性繁殖,准确的说就是单性繁殖。但是从来没有观察到,有任何一种生物,是采用三性繁殖的。对于单性繁殖的生物,每一次繁殖,都是非常准确的基因复制,所以,从种群的层面来看,整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是比较少的。只是由于一些随机性的变化,才产生个体之间基因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在代际之间是垂直传递的。不存在同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交换。两性繁殖的物种,它的基因多样性就比单性繁殖的物种多得多。因为在这个系统里,存在同代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单性繁殖系统里垂直传递的基因随机变异,由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实现了水平传递。这种传递,实现了基因变异的组合,通过组合的方式实际上加快了基因变异,实现了基因多样性。而基因多样性的实现,使得生物种群在生存压力下有更大的灵活度,不同变异的组合在生存压力下进行优选,进化过程加快。作为整个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生存能力加强了。但是单性繁殖也有它的优点,就是优良性状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持,而且繁殖简便快捷,只要食物充分,条件适宜,就可以繁殖。两性繁殖就在这些方面有所不同。如果人是单性繁殖的,那么D版里面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痴男怨女,这就是两性繁殖相对较低的繁殖效率。然而这种效率的降低,是可以通过提高繁殖质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的,而且对于生物的生存,这种效率也够用了。所以,生物界主流的繁殖方式是两性繁殖。而对于三性繁殖,缺点进一步放大,而优点也应为过度的放大变成了缺点,所以在现实中不存在。首先是效率。参与的个体越多,繁殖的效率越低,而且是以几何级数下降的。假设一年之中,适合繁殖的时间有一半,那么,对于单性繁殖的物种,任意时间繁殖的可能性是1/2。而对于双性繁殖物种,概率下降到1/4。如果存在三性系统,概率是1/8。以上还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选择。在双性系统里,选择已经使得很多个体失去了繁殖的可能性,在三性系统里,这个效率会进一步下降,而且幅度可能会相当大。而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加速基因多样性的基因交换,在三性系统里会进一步加速。这就导致种群的快速分化。快速的分化和较低的繁殖速度共同存在时,分化出的小群体数量会很快的下降,而实际上很快就使得种群数量少到难以继续存在。也就是说,三物体系统运动所存在的随机性,破坏了基因遗传的稳定性。所以,三性别系统在数学上大概可以被证明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知道哪一位数学高手能用数值计算模式来证明这一点? 回答者:woyaodaqj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29 13:32--------------------------------------------------------------------------------我觉得renqb的回答最经典 回答者:天心痕 - 秀才 二级 12-29 20:22--------------------------------------------------------------------------------难道要从数学角度证明这个问题?自然而已嘛 回答者:吟天阙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31 14:54--------------------------------------------------------------------------------有!!!!!!!!!!!!!!!!!!!!!!!!!!!!!!!!!!!!!!!!!!!!!!!!!!!!!!!!!!!!!!!!!!!!而且世界上最多有13性繁殖!!!!!!!!!!!!!!!!!!!!!!!!!!!!!!!!!!!!!!!今天的两性制度应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的结果有的生物有13种性别,有的可以同性繁殖———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慢慢地出现了性别。从理论上讲,一种生物可以有多种性别。事实上,有种黏液霉菌就有13种“性别”。但这些多性别的物种很稀有,大多数物种都只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 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种蜥蜴,其种群中不曾发现过一个雄性,雌性不需要精子来受精,它们的卵在预定的时间分裂,然后便长成一只小蜥蜴,而所有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蜥蜴都是雌性。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大多数生物都选择了两性的繁殖方式? 为什么性别一般只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早在1958年,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创立有重大贡献的生物学家罗纳德·费舍尔在他的著作《自然选择的遗传学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在此后40多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9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温哥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莎莉·奥托教授发言说:“鸟类交配,蜜蜂交配,人类也交配,但是却无人知晓性别究竟是如何进化的。假如可以创造出能够自行繁殖的女性,为什么还要创造男性呢?无庸讳言,21世纪的今天,进化生物学家仍然没有走出性别进化的迷宫。” 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 许多生物,不需要雄性和雌性,照样可以代代相传。比如,细菌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自我复制———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4个,依此类推。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个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在只有两种性别且雌雄异体的生物中,一个个体要繁殖后代,就必须要与同种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上当被一个孬种所勾引。如果她们采用单亲无性生殖,她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至今还有几千种生物采用无性生殖,就避免了那“50%”的代价。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战。这有点像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概率,而有性生殖却是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最有可能中奖。 两性的选择是基因组在“争斗”过程中进化妥协的结果? 在两种性别的个体数目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某一个个体只能有一半的机会遇到异性的个体,从而在寻找异性个体的过程中往往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一种生物有很多种性别,假设有100种,而且这种生物的个体只要找到与己不同性别的个体就可以进行交配生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一个个体来说,每100个其他个体中就有约99个是异性个体,从而它可有99%的机会遇到异性的个体。这样,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只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有性生殖的目的。 既然只有两种性别降低了物种延续的概率,那生物为什么大多只有两种性别呢?近年有人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这是基因组“争斗”的进化妥协结果。女儿身但染色体却为男性 两性人遭遇性别尴尬基于在一般的有性生殖中,都有通过不同性别的生殖细胞融合,重新组合起成为一个整体,来源于不同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更多地复制,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可以“消灭”来自另一个细胞的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变异。这种细胞器官的“互相残杀”将会导致整个细胞的灾难。为了使有性生殖能顺利进行,生物进化必须产生出一种能避免发生细胞内“战争”的方式。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只有两种性别的有性生殖体系,其中一种性别放弃把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的机会,而另一种性别则享有把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的权利。 今天的两性制度,也许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那种有13种性别的黏液霉菌又如何呢?深入的研究发现,这13种性别并不是平等的。同样为了防止线粒体之间的战争,存在着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比如说,第13号的性可以跟任何别性交配,在交配时只有它能够遗传下线粒体基因,其它的性必须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对于第12号的性来说,只有在跟11号或者低于11号的别性交配时,才有保留线粒体基因的特权;依次类推。 可见如果只有一性,或者有两个以上的性,反而让有性生殖变得复杂起来,不如只有两性那么简单明了。在黏液霉菌中,低一号的性有时会发生突变,拒绝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其结果是跟与之交配的高一号的性同归于尽。如果这样的造反持续下去,等级森严的制度最终会垮台,性别的种类会越来越少,直到只剩下两种性。也许,今天的两性制度,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相关链接 雌雄分离的进化历程 早期生物都是单个个体产生新个体,细胞核进行一次无丝分裂就行。当多细胞生物的生殖功能纷纷巩固的时候,由于偶然和必然的因素,突变或者变异,使得某些多细胞生物产生了两套“生殖”组织或器官,就是类似“雌雄同体”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雌雄同体。 再后来,在同体受精的生物基础上,发展成了雌雄同体,但是异体受精。这又是一个进步。但这个还不是彻底的雌雄分离。 实现彻底的雌雄分离是非常困难的,在进化的历程中还在完善,至今没有停止。雌雄分离首先得分开,哪些是雌性,哪些是雄性。分开之后,还得保证它们像同一个个体一样能非常亲密地结合,并产生子代。雌雄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来分配,在多染色体个体中,总有染色体是控制着性别的。那么,当染色体分配不同时,就可以产生两种性别了。 雌雄分离以后也有一些还保持着原始繁殖的迹象,比如有些鱼的性别是不定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性别。红海中生活的红鲷鱼以20条左右为一群,其中,只有一条雄鱼,其余的全都是雌鱼。一旦这条雄鱼死去,在剩余的雌鱼中,身体最强壮的一尾便发生体态变化,鳍逐渐变小,体色变艳,内部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彻头彻尾的雄鱼。( 回答者:890323_1 - 试用期 一级 12-31 17:02--------------------------------------------------------------------------------你这个问题是庸人自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最简化为发展之目的。到目前为止繁殖的进程以是最优化不管是单性繁殖还是两性繁殖,以满足自然界的需求。固此,所谓的三性繁殖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回答者:推背 - 魔法学徒 一级 12-31 19:16--------------------------------------------------------------------------------兄弟 你想想,如果一种生物可以有三种性别,那么它的性别基因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假设它是双倍体生物,那么可能是XX,XY,XZ三种,这样,它们的下代会有XX,YY,ZZ,XY,XZ,YZ六种了,也可能是XA,XB,XC,这就更不可能了,或者是XX,YY,BC……………其实前面讲的都废话,说得简单点呢,就是不可能有:从N个整数中选出两个来,其组合方式只有三种,按数理统计知识来说,Cn2(N中任选2)≠3,同理,三倍体、四倍体……对应Cn3、Cn4……都不可能等于三,况且,三倍体及其以上在自然界中也是很少有的。所以,三性繁殖的生物从自然法则来讲是不稳定的。想象一下,父代三种性别,子代却六种,你说可能吗?12月30补充:提问者说了,要是三性以上怎么办?那我要把自己的回答补充一下:先说人,人的性别基因是男(XY)女(XX),从两组中个取一个,则也只会有(XX)和(XY)两种组合,这样的父代与子代的性别种数一样多的生物种群才是稳定的!一般地,从数学角度来讲,我们是找不到一种基因组合方式,使得父代、子代的性别数都是N(N=3,4,5……)(最起码我还没想出来),所以,在一般意义上是不存在三性及以上的繁殖方式的!(以上仅是我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提问者解决问题)感谢提问者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以前一直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思考过(明天我要考试,时间不多,有机会再探讨!再见!)同意 闻风龙 观点。其实我不懂生物,只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就来看看了,呵呵! 回答者:香港腿 - 童生 一级 12-31 23:54--------------------------------------------------------------------------------有啊还有太监啊 呵呵 回答者:erfvvv520 - 童生 一级 1-1 16:31--------------------------------------------------------------------------------那样的生殖方式会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含义会是普通体细胞的倍,岂不是不稳定了嘛 回答者:开心每一天0407 - 秀才 二级 1-1 21:10--------------------------------------------------------------------------------这个其实应该可以用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来说明的,记得逻辑斯缔映射就是从生物中得到的,结果改变参数竟然出现了混沌,我觉得应该可以的。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出现三性繁殖的话,就不会出现现在的有序世界了,而是混沌了!! 回答者:mz453 - 助理 二级 1-1 21:37--------------------------------------------------------------------------------我个人觉得,可以从生殖细胞产生的过程来考虑这个问题。有性生殖是通过减数分裂来产生生殖细胞,也就是DNA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样就产生了单倍体细胞。然后形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这样既保持了亲代的优良性状,又有利于变异的产生。最重要最基础的是这种生殖方式保持了染色体数目的稳定。那么如果有三性生殖的话,生殖细胞该如何产生才能保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呢?再怎么分裂也不能产生出染色体数目为原来1/3的细胞吧,而且那样的话,子细胞拥有的就不是一套完整的染色体组了!而且我觉得这种生殖方式如果真的可行的的话,不一定比有性生殖有利,但从进化上讲应该比有性生殖高等吧。所以我认为,这种方式应该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而不是消亡了。 12-29 03:嗯,看了闻风龙的说法,看来关键是对三性繁殖的理解有所不同。假如说三性繁殖只是指物种有三种性别的话,那不用讨论,毫无疑问在生物界这种多性别的物种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其繁殖过程也是两个亲本交配完成的,那么这就还是两性生殖啊。如果三性生殖只是指性别的种类,那么就像闻风龙所说,人也可以是有三种性别的。假设xx、xy之外还有一种xz,那么在生殖过程中,xx的母本是必须的,他可与xy或xz中的任一种交配,那么就可以维持物种性别的稳定性了。但我并不同意闻风龙所提到的“X染色体上还有极关重要的关于生命体基本能力的基因”。您的意思也就是说,XX、XY、XZ三者间,任两者都可以进行繁殖,是因为X染色体的某种特定基因决定了X染色体必然存在于子代中。但是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中学时我们就学过,第一条基因分离定律,第二条自由组合定律,第三条连锁互换定律,请问您是如何理解第二条的呢?如果承认自由组合定律,必然会出现YZ型性别,而这种染色体组合在加入到繁殖中,又必然出现YY、ZZ。其实您的说法就是对自由组合定律的否定。而且,X、Y虽然是性染色体,但其上的基因仍然是相互配对的等位基因,虽然有基因组印记的存在,但是我想X上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决定基因吧。另外,这样一来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排除人为因素,XX和XY产生的几率是均等的,但如果有三种性别的话,XX的产生几率为1/2,XY、XZ产生几率各为1/4,这样是否会造成危机呢。对于闻风龙所说的蝴蝶,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性别多达上亿种,这种危害可能会被减缓或掩盖,而且其生殖过程可能也存在着某种规则吧。不过我一直以为蝴蝶只有三种性别,也不太明白蝴蝶是怎么交配的,希望闻风龙能再详细解释一下,谢谢!还有,有一点想要纠正的,好像没有XYY这种情况吧(反正我没听说过,我是学生物的,不过还是学生,可能认识还有不足吧)。我只听说过XXY还有XXXY(即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这大多是由于卵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不分离形成XX型卵子造成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按照这种说法的话,是不会形成XYY的,因为精子只有一个Y。当然也有可能产生畸形的XY和O型精子,O型精子受精就会产生只有一个X的后代,即性腺发育不全症。但是应该不能形成两个Y吧。呵呵,这个问题是挺有趣的,以后要经常来看看了,很长见识啊。应该成为“精彩推荐”才对啊,不知怎么推荐啊? 回答者:茗荷儿 - 试用期 一级 1-2 00:27--------------------------------------------------------------------------------自然界里的生物,多数采用有性繁殖,更准确的说是两性繁殖。也有少数生物,采用的是无性繁殖,准确的说就是单性繁殖。但是从来没有观察到,有任何一种生物,是采用三性繁殖的。对于单性繁殖的生物,每一次繁殖,都是非常准确的基因复制,所以,从种群的层面来看,整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是比较少的。只是由于一些随机性的变化,才产生个体之间基因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在代际之间是垂直传递的。不存在同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交换。两性繁殖的物种,它的基因多样性就比单性繁殖的物种多得多。因为在这个系统里,存在同代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单性繁殖系统里垂直传递的基因随机变异,由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实现了水平传递。这种传递,实现了基因变异的组合,通过组合的方式实际上加快了基因变异,实现了基因多样性。而基因多样性的实现,使得生物种群在生存压力下有更大的灵活度,不同变异的组合在生存压力下进行优选,进化过程加快。作为整个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生存能力加强了。但是单性繁殖也有它的优点,就是优良性状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持,而且繁殖简便快捷,只要食物充分,条件适宜,就可以繁殖。两性繁殖就在这些方面有所不同。如果人是单性繁殖的,那么D版里面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痴男怨女,这就是两性繁殖相对较低的繁殖效率。然而这种效率的降低,是可以通过提高繁殖质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的,而且对于生物的生存,这种效率也够用了。所以,生物界主流的繁殖方式是两性繁殖。而对于三性繁殖,缺点进一步放大,而优点也应为过度的放大变成了缺点,所以在现实中不存在。首先是效率。参与的个体越多,繁殖的效率越低,而且是以几何级数下降的。假设一年之中,适合繁殖的时间有一半,那么,对于单性繁殖的物种,任意时间繁殖的可能性是1/2。而对于双性繁殖物种,概率下降到1/4。如果存在三性系统,概率是1/8。以上还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选择。在双性系统里,选择已经使得很多个体失去了繁殖的可能性,在三性系统里,这个效率会进一步下降,而且幅度可能会相当大。而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加速基因多样性的基因交换,在三性系统里会进一步加速。这就导致种群的快速分化。快速的分化和较低的繁殖速度共同存在时,分化出的小群体数量会很快的下降,而实际上很快就使得种群数量少到难以继续存在。也就是说,三物体系统运动所存在的随机性,破坏了基因遗传的稳定性。所以,三性别系统在数学上大概可以被证明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知道哪一位数学高手能用数值计算模式来证明这一点? 回答者:龙儿06 - 童生 一级 1-2 14:11--------------------------------------------------------------------------------低级生物好像有多种生殖方式,高中生物课讲过,不过现在已经记不清了。生殖方式的选择和环境有关系,环境好时会进行有性繁殖,环境不好时进行无性繁殖。所以可以得出一种结论,就是生殖方式和环境有一定关系,而且有性繁殖的难度比无性繁殖难度大。可想而知,三性繁殖难度更大,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 回答者:1118887979 - 试用期 一级 1-2 14:28--------------------------------------------------------------------------------我就知道蚯蚓是单性生殖的. 回答者:不仁 - 童生 一级 1-2 15:27--------------------------------------------------------------------------------我解释一下关于XY染色体的问题,对于X染色体,可能在减数分裂的时候出现从着丝点断裂出y的情况而染色体对有可能在减数分裂的时候出现伪分裂,造成一个里面是XX或者XY,另一个里面没有性染色体的情况这样XX对应的卵子可能出现XX,Xy,yy,X,y,-而XY对应的精子就可能出现XY,yY,X,Y,y,-可能的组合结果有一大堆(没数过:P),而其中能成活的只有XX,XY,XXX,Xyy,XYy,XXy,XXY,XX-,XY-,Xy-,Xy和X-XX,XY是正常的XXX和正常女性没什么区别Xyy,XYy表现出男性特征,其他影响目前还不能确定,研究表明这个样子的犯
Scopus其实是一个论文的检测工具,涵盖了广泛的科技和医学文献的文摘、参考文献、索引等相关内容。主要收录的学科为:物理、工程学、化学、数学、社会学、经济、医学、心理学、农业与生物科学、商业与管理、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艺术与人文学。该工具采用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指标方式来审查论文,可以让研究人员们从不同的角度评估文献与期刊的影响力以及学术产出等方面的资讯,因此Scopus的认可度也正在逐年拔高。 至于为什么scopus论文的创作难度高,那是因为scopus的收录范围更广,目前来说是全球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了,再加上更新速度较快,所以论文也要是与时俱进的。
论文查重免费的结果通常是10~30分钟内可用。在免费高峰期论文查重免费的时间,可能需要1~2个小时。
澳大利亚岩石中的磁性线索表明,板块构造开始于30多亿年前 约30到40亿年前地壳的模拟横截面图。图源:亚历克·布伦纳,哈佛大学如果没有板块运动,地球上就不会有大陆、山脉,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证据表明,这种地质过程至少在32亿年前就开始了,这比我们预期的时间要早得多。 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早在32亿年前,地球表面深处的板块就在移动。科学家发现来自澳大利亚的古代岩石带有磁性特征,这可能与太古宙(40亿到25亿年前)的侧向运动有关。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来自哈佛大学古地磁实验室的地质学家亚历克布伦纳在一份新闻稿中说,基本上可以说,这个地质证据可以将地球板块构造的记录往前追溯至地球 历史 的更早时期。根据我们发现的证据,似乎板块构造更有可能发生在早期地球上,这就证明地球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板块运动是地球的重要特征,它孕育了平整的陆地,塑造了崎岖的山脉。重要的是,板块运动会带动地表以下深处的岩石,将它们向上推,暴露在大气中。长此以往,它导致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促进了地球大气的稳定,最终创造了如今的宜居环境。 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克拉通的地质图,显示了25到35亿年前的岩石。绿色区域显示的是32亿年前的玄武岩。整个图像的宽度超过420公里(260英里)。图片:亚历克·布伦纳,哈佛大学,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的地图数据。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布伦纳和他的同事们深入澳大利亚西部,在那里他们从皮尔巴拉克拉顿地区采集了岩石样本。皮尔巴拉克拉顿地区地下是一片广阔的古老而稳定的地壳,长度超过420公里(260英里),地表层分布的一些岩石已经有35亿年的 历史 ,它们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壳。 该团队在2017年从一段被称为 蜜雀玄武岩的岩心中提取了235个样本。这些火山岩的非凡之处在于它们具有磁性,这意味着它们保留了地球磁场在太古宙岩石冷却和凝固时的记录。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将这些磁场信号结合已知玄武岩年龄,来推断岩石的数百万年运动 历史 。研究表明,岩石在亿至亿年前之间移动,转移的水平方向的速度每年约厘米(英寸),“速度可与现代板块运动相媲美,”作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写道。 以前探测板块运动的技术包括测量岩石随时间变化的位置和识别岩石中与运动一致的化学特征。这篇新论文采用了古地磁的方法,确定了地球板块构造的早期时间,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13亿年左右。更重要的是,这篇新论文为“地球早期地壳的变化是由这些缓慢而稳定的运动造成的”这一说法增加了证据。 波茨坦大学地球动力学教授斯蒂芬·索博列夫表示,新的测量结果很有说服力。他告诉天文在线,他很感激关于太古代地球的新数据,特别是关于地球早期古地磁 历史 的数据,他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但是他对”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今天所观察到的现代板块构造的存在“持保留态度。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的索博列夫在写给天文在线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这是大规模板块运动……的第一个迹象,它表明32亿多年前地球地壳发生了位移。当地壳板块向两侧和向下移动时,这样的位移是一种板块运动(但不一定是现代全球类型的板块运动)和大规模俯冲的迹象。索博列夫说,论文作者可能检测到的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类型的板块构造,它可能存在于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可能是由地幔柱或大气冲击造成的,正如索博列夫与人合著的一篇《自然》杂志的论文所述。 但任何类型的板块构造都需要大规模俯冲,所以对我来说,这项工作提供了地球上已经超过31亿年前发生大规模俯冲的新证据,索博列夫补充说,如果能在同一时期的其他克拉通收集到类似的数据,那就太好了。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一种被称为真极移的现象,研究人员无法对这种现象是造成观测到的位移的原因做出明确解释。真正的极移描述了行星相对于其自转轴的重新定向。这可能是由于板块构造造成的,但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地球表面的移动,如超火山活动、大块冰盖的融化,或任何其他可能改变行星质量分布从而改变其绕地轴旋转的方式的因素。索博列夫说:“对地球上过去一亿年的典型真实极地漂移的估计产生的运动速度比它们每年厘米的速度要快,但我们不知道这在太古宙是如何发生的。” 因此,作者说真实的极移可以解释他们的数据,但是考虑到观测到的时间间隔,板块构造更适合他们。展望未来,研究人员想要研究更多来自皮尔巴拉克拉通和其他古代岩石沉积物的样本。 作者: George Dvorsky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自然界里的生物,多数采用有性繁殖,更准确的说是两性繁殖。也有少数生物,采用的是无性繁殖,准确的说就是单性繁殖。但是从来没有观察到,有任何一种生物,是采用三性繁殖的。对于单性繁殖的生物,每一次繁殖,都是非常准确的基因复制,所以,从种群的层面来看,整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是比较少的。只是由于一些随机性的变化,才产生个体之间基因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在代际之间是垂直传递的。不存在同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交换。两性繁殖的物种,它的基因多样性就比单性繁殖的物种多得多。因为在这个系统里,存在同代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单性繁殖系统里垂直传递的基因随机变异,由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换,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实现了水平传递。这种传递,实现了基因变异的组合,通过组合的方式实际上加快了基因变异,实现了基因多样性。而基因多样性的实现,使得生物种群在生存压力下有更大的灵活度,不同变异的组合在生存压力下进行优选,进化过程加快。作为整个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生存能力加强了。但是单性繁殖也有它的优点,就是优良性状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持,而且繁殖简便快捷,只要食物充分,条件适宜,就可以繁殖。两性繁殖就在这些方面有所不同。如果人是单性繁殖的,那么D版里面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痴男怨女,这就是两性繁殖相对较低的繁殖效率。然而这种效率的降低,是可以通过提高繁殖质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的,而且对于生物的生存,这种效率也够用了。所以,生物界主流的繁殖方式是两性繁殖。而对于三性繁殖,缺点进一步放大,而优点也应为过度的放大变成了缺点,所以在现实中不存在。首先是效率。参与的个体越多,繁殖的效率越低,而且是以几何级数下降的。假设一年之中,适合繁殖的时间有一半,那么,对于单性繁殖的物种,任意时间繁殖的可能性是1/2。而对于双性繁殖物种,概率下降到1/4。如果存在三性系统,概率是1/8。以上还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选择。在双性系统里,选择已经使得很多个体失去了繁殖的可能性,在三性系统里,这个效率会进一步下降,而且幅度可能会相当大。而在双性繁殖系统里加速基因多样性的基因交换,在三性系统里会进一步加速。这就导致种群的快速分化。快速的分化和较低的繁殖速度共同存在时,分化出的小群体数量会很快的下降,而实际上很快就使得种群数量少到难以继续存在。也就是说,三物体系统运动所存在的随机性,破坏了基因遗传的稳定性。所以,三性别系统在数学上大概可以被证明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知道哪一位数学高手能用数值计算模式来证明这一点?
173 浏览 3 回答
305 浏览 7 回答
240 浏览 4 回答
142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4 回答
329 浏览 4 回答
261 浏览 4 回答
232 浏览 7 回答
303 浏览 4 回答
294 浏览 6 回答
239 浏览 4 回答
278 浏览 4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119 浏览 3 回答
27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