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得到民众的认可和关注。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慈善组织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慈善组织人力资源
摘 要: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慈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研究探讨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首先,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其次,要积极开展高校专业教育,强化行业组织内的系统培训;最后,慈善组织自身要通过制定薪酬福利政策、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方法来提高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关键词: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8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得到民众的认可和关注。在政府的推动和民众的支持下,各类慈善组织相继成立,慈善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慈善事业的发展瓶颈也随之出现,为了能使慈善资源合理配置、慈善组织稳定成长、慈善工作有序进行,研究和探讨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全职员工少,一人兼多职
慈善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需要有完整的组织机构,需要有与组织机构相匹配的工作人员。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益慈善组织都存在全职员工较少、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仅以北京市和黑龙江省为例,北京市现有基金会近200家,全职工作人员不足1 000人;黑龙江省现有省、市级慈善会16家,而全职员工却不足50人。
(二)工作挑战大,劳动强度高
全职工作人员少就意味着劳动强度高,每个人不仅要承担两三个人的工作量,还要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方式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个多面手,是个一专多能的人才,如果从业人员不能及时地进行充电学习,就难以应对工作所带来的挑战。
(三)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
2010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中显示,从业者薪资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仅占10%,中华慈善总会工作人员2010年的人均年收入也仅为万元,部分草根慈善从业者的薪资更低,甚至低于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体制和制度的原因,许多从业人员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工作动力严重不足。
(四)缺乏专业人才,人才流失率高
目前,慈善组织缺乏专业人才和职业化队伍。据调查,当
前中国各基金会公益人才的“专业从业经验非常不足”,基金会员工中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的占了近70%的比例,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仅占比例的[1]。而工资福利待遇低又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的流失,致使很多公益慈善组织面临生存的挑战。
二、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现代慈善的认识和了解
扶弱助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我们推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弘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在这样宏观的思想环境下,传统的慈善理念认为,慈善是一种信念抑或信仰,慈善的动机应该是纯粹的、无偿的。施恩不能图报,做慈善不能拿工资或只能拿很少的工资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然而,慈善工作不是在做好人好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慈善工作已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职业,它与其他职业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理的报酬,也只有合理的报酬才能招揽到人才、留得住人才,才能利用人才管理好慈善组织的日常工作,才能推动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受行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约束
目前,我国公募基金会大都具有官方背景,有公开募集的体制优势;而非公募基金会多是民间组织,捐款主要来自于企业和特殊机构。同时,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就意味着越是不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规模越小,日常管理经费越少,人力资源越容易出现困局。
此外,由于公益慈善行业的特殊性,慈善组织常常会受到外界舆论压力的束缚。慈善组织管理者惧怕做改革的试水者,只能对提高员工薪金待遇、吸引高端人才入职、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等管理方法望而却步。
(三)缺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机制
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尚未设立慈善方面的专业学科教育,在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教育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慈善专业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焙褪ψ式萄Яα康呢逊Γ壬谱ㄒ档难踉又竞突嵋楦悄训靡患M保壬菩幸底陨硪踩鄙偈屎显谥霸惫そ蕖⑴嘌档脑谥敖逃⒆ㄒ笛刑只嵋榈龋馐沟么壬迫瞬哦游榻ㄉ枞鄙倭吮匾闹С诺恪?/p>
三、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如今,我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由传统慈善理念向现代慈善理念过渡的阶段。若想社会大众理解、接受现代慈善理念,慈善从业人员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因为各种外因和困难而犹豫徘徊,要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要善于借事造势,利用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来带动慈善宣传,让公众了解慈善工作、了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次,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体在宣传报道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对慈善理念、慈善文化、慈善活动等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宣传,同时,在报道慈善新闻和事件时也需注重内容的向度和尺度,要引导大众从不同的视角理性、客观的看待我国的慈善事业。
(二)开展高校专业教育,强化行业组织内的系统培训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立专门机构定向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同年,南京大学设立慈善研究博士点,并为本科生开设相关课程。两所学校均开创了慈善教育的先河。可是,若想解决中国慈善事业理论不足的缺陷,若想让更多的大专院校开设慈善专业学科教育,各级政府就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政府要提高对教育科研的重视,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高校设立慈善专业;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研究的关注度,要构建慈善教育研究的组织机构;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慈善教育的经费投入,要保障并促进慈善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年5月,“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首期培训在北京启动,900多名的报名者中仅有50人可以参加此次培训,这充分说明慈善业务培训的供需已经严重失衡。因此,慈善行业组织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起行业系统内的培训机制。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沟通与交流,要寻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帮助,要将项目策划与业务培训有机结合,要建立慈善信息和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要通过论坛、研讨等方式实现政府部门、慈善组织、专家学者间的对话。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1.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构建激励机制
薪酬是一个人地位和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所以,做好薪酬水平和薪酬体系决策是慈善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国外,慈善工作者的工资与政府部门相仿甚至高于政府部门,我国慈善组织的薪酬水平不仅要参考组织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还要参照所在城市政府公务人员、企业及同行业的工资标准。同时,慈善组织在确定薪酬体系时要权衡各种要素,并对整个工作做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在设计工资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激励工资和福利待遇。另外,慈善组织还要在了解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依据组织需求和组织期望来制定激励机制,在保障员工五险一金的基础上可将假期、交通以及与职位相关的服务等纳入到激励机制之中,除物质激励外,可同时运用精神激励、培训激励、晋升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
2.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可以对员工的工作和行为做出评价。慈善组织与其他营利性组织一样需要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首先,慈善组织的评估指标要具有导向性,要与慈善组织战略目标相匹配,要以薪酬管理为目的。其次,要依据评估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考评方法,要尽量减少评估误差,提高评估的精准度。最后,评估要以工作实绩为主,注重考核内容的可评价性和必要性。
3.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
慈善组织有其特殊性,慈善组织从业人员除了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外还希望能从工作中获得帮助他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慈善组织进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将更有利于挖掘个人最大潜力,更能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实现职业目标。慈善组织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需注重组织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在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支持系统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与组织愿景相匹配,更要与国家以及组织所在地区的慈善事业相适应。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将使员工在实现理想抱负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慈善事业需要职业化发展,慈善组织需要职业化人才。若想实现职业化,就必须加强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人力资源是慈善组织运营的基本前提,是慈善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只有重视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才有条件改变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才有能力踏上现代慈善事业的征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慈善家.中国各类基金会公益人才匮乏[EB/OL]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慈善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