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21日 14:58 中新网8月21日电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了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的文章指出,当前,中国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乃至贫富差距拉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明显问题。 文章指出,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前提下,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持续拉大,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也在持续拉大,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持续拉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分配上的主要弊端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改革开放,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差距,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但在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持续拉大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以外,城镇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别扩大;脑体劳动者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别持续扩大。 二是区域差别和城乡差别拉大。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扩大到1:,中部与东部由1:扩大到1:,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 三是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 文章指出,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 一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社会治安”(),“腐败”();对2005年的改革,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文章说,邓小平极为重视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他在1993年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是突出地提出和解决部分社会成员分配差别及其它社会差别持续拉大问题的时候了。 \1、实行超额累进税。增加富人的纳税数额。 2、在真正落实现有低保的基础上提高并扩大低保水准和范围。 3、各级政府的财政预决算必须真正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这一点几乎不可能)。 4、从严惩治官员腐败
一部分人非常快的富裕了起来,二别人没有变得更穷。。指示富裕的速度慢。。。。中国的贫富差距大,,有这个现象存在。不是富人剥削穷人太狠,,而是他们比穷人财富积累速度块。邓小平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前提是别人不能变得更贫穷。最早有个资本主义的哲学家,也说过类似的理论,忘了是哪位高人了
怎样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和贫富分化问题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确实存在着剥削,剥削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那么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和贫富分化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剥削也一样。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剥削将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发展轨迹。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从无到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社会剥削经历从有到无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并不认为剥削绝对不好,例如认为有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是一大进步。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更快更高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展生产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剥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领域中,还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着剥削的现象。这一定范围内的剥削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产生了贫富分化。一般地,社会主义是不应该有剥削的,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殊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单靠国家有限的财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难以完全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因此,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样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剥削,但是归根结底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有利,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私营经济的时候说:“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简而言之,我国的国情情决定了我国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求,多种所有制共存,在多种经济形式,为剥削现象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而目前社会主义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物质手段,客观上也为剥削现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现阶段,人们对劳动形式的不纯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使剥削现象的存在有了客观依只要次些条件存在,剥削现象就有其客观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作为经济现象,它总是顽固地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二、重庆市社科院院长蒋一苇在6月重庆市委举办的理论讲座上说,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更快更高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坚信人类要走向共产主义,这并不只是一种道义上的信念,而是总结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作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也并不认为剥削绝对不好,例如认为有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没有剥削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大进步,就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种道义上的信念。我们走社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郭绍扬私有制是剥削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础。正因为如此,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作为己任,并为之奋斗不息。建国以后,党力图在这方面有所前进,几十年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限制、改造私有制,限制、进而消灭剥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剥削这一经济现象却又出人意料地出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生活之中。对此,人们议论颇多,褒贬不一。显然,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出现的剥削,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间题,从理论与实线的结合上探讨这一现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有关剥削的几个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文秘资源-www,,找范文请到文秘资源网]一、剥削的内涵及现阶段剥削的主要形式1 .剥削的内涵:理论界将剥削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说”将平均主义及一些非劳动收入都界定为剥削。本文所要讨论的狭义的剥削,即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有对甚至是使用权)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行为,称为剥削。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主要形式:根据以上对剥削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 l )雇工:这是现阶段的主要形式。雇工经营实质上是雇主占有生产资料听有权(或使用权),通过雇工的方式以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为目的一种经营活动。(2)股金:在股份经济中,有些股东不从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脱离企业经营活动,仅凭借股金分享高额利润。(3 )高利贷盘剥:特别是在私营借贷中,有些高利贷者以高出国家银行几倍、几十倍的利息借出。(4 )租赁:把生产资料承租给别人,从而占有他人剩余劳动。(5)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国资本家凭借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而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有时甚至占有必要劳动。二、剥削是让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马克思说:”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资本论》,第一卷,第263 页).这里,明确地指出了剥削产生的经济条件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为我们分析现阶段存在剥期现象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形式,是“剥削”这一经济现象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我们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从我国国情来看,我们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生产力仍没有达到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而这样呈现出的生产力多层次性,就客观地、必然地导致了所有制的多层次性,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因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并鼓励其适当发展,是适应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既然私人经济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那么,根据马克思的利余价值理论,作为私营经济的必然产物— 雇工以及因此产生的剥削,就有其存在客观依据。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具备消灭一切私有制的物质手段,这是剥削现象存在的直接根源。因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物质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加上这些年来工作上的种种失误,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难免会出现资金、找术设备短缺的困准.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现在的自由市场还有资本主义,虽然没有资本家。上海地下工厂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超来。要使他成为地上,合法,可以雇工。”( 1956 年犯月7 日约见民邀、工商联负责人谈话)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这种社会需要仍未充分满足,特别是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改革和开放,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为此,我们要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国外资本.吸引华侨投资,大力吸收国内民众间的资本投资,这必然就会出现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经济,雇佣关系和剥削现象的出现就是难免的了。3 .人们对劳动形式的不纯要求是剥削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成熟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由于缺乏生产力为客观基础而不能为生产者提供最好的生产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劳动者都希望以最适应本身特点的劳动方式创造能基本满足个人要求的物质财富。一方面,有的劳劝者在现行政策的允许下购买了部分生产资料,需要有劳动力为之生产;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特别是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劳动的季节性而不能与生产资料充分结合,暂时游离于社会之外,需要寻找生产资料以获得生活资料.因此,为了加快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的过程,把散在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私营经济的雇佣关系也就应运而生。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是剥削现象的思想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的要求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我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小农经济思想、道德还有较大的市场。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尊重个人利益、不承认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只能是空想主义,实践己证明行不通。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下,还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其中包括非劳动收入。简言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经济形式,为剥削现象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而目前社会主义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物质手段,客观上也为剥削现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现阶段,人们对劳动形式的不纯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使剥削现象的存在有了客观依只要次些条件存在,剥削现象就有其客观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作为经济现象,它总是顽固地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三、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而且明确了我们“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显然,我们也只有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剥削现象。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在:( l )为了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私营经济经营者愿意把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只是挥霍浪费.这种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在客观上起到了将社会闲置的个人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吸收闲余劳动力,优化生产要素的结合,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 )私人经济经营者个人致富的内在冲动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经营者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选择经营方向、经营品种,根据竞争的需要,迅速调整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有助于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需要.( 3 )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经营者往往采取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办法,就是必须提高资本技术构成,因而必须用较先进的技术装备代替原有设备,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这对公有制经济无疑是一种挑战,因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4 ) ‘在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激励下,私营经济经营者有时要看准时机,采取资本集中的办法扩大经营规模,从而达到自已的目的。无论是大鱼吃小鱼,还是用和平的办法,收买股份组织股份公司,都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上述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剥削现象,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有一定激励作用的。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具有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只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在一定对间、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这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中的剥削从其生产的条件和作用来看,有质的区别.具体反映在:( 1 )制约它们的经济规律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是私营经济的产物。而私营经济是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出现的,它必然要与公有制经济发生种种联系,它的发展方向、规模必然要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的制约。而传统的剥削是以私有制制度为基础的,它受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制约。( 2 )两者的资金来源和用途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人占用生产资金,来源于经营者的劳动,雇主以自已的劳动所得的财产所有权为根据,获取部分剩余价值,实际上包含了他们牺牲现期消费,而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贡献,这是他们追求利润的一个主要动力。资本主义剥削者的资本来源于剥削,‘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脏肮的东西”,这就是资本的本质。资本家迫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私欲。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高额利润,基本上归资本家。( 3 ).两者存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银行、邮电等部门,目前王没有出现私营经济.在私营经济中,剥削量也受到政策和社会道德的限制。资本主义剥削是无听不包、无所不有的,它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欲望是无止境的。( 4 )两者体现的关系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是在社会主义法律的允许的范国内,雇佣的双方是在政治平等的前提下,经过协商约定,体现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雇主与雇工的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资本主义剥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资级的剥削,体现了两大阶级的根本对立,正如恩格思指出的那样,”只有在本人完全不必劳动时,这个雇佣劳动的人才成为真正的资本家。”(《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16 卷,第307 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经营者,一般都从事劳动或管理,因此与资本主义的资本家是有区别的,两者体现的关系也显然不同。( 5 )两者的发展前途不同。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种剥削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是相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剥削见象将在社会主义社会消失。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它就将存在,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与资本主义剥削有以上五个方面质的区别,这种质的区别,主要反映在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上,即私有经济的经营者占有部分生产资料,是从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而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我们决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更不用担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会导致社会主义性质的改变。四、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私营经济中出现的剥削观象,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这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必然经济现象。尽管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以消灭剥削为出发点的,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证明,一定范围内的剥削现象,实际上从未中断过。“文化大革命”前对民族资产阶级土商业的改造,以及实行赎买政策,“文化大革革”中自发出现的地下工厂,都充分证明了要人为地消灭和以法令的形式禁止这种经济现象,是不可能的。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发展私营经济所走的路,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现阶段,不是允许或不允许剥削现象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电、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我们承认剥削现象是一个必然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让这种剥削现象任其发展,我们也要充分认识这种剥削的消极因素,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因势利导,使其循着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轨道发展。只有善于运用政策对私营经济加以引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产生促进作用。我们也只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最后消灭剥削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道义所诅咒的,但为了取得消灭剥削的最后胜利,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其合法性,我认为这是我们对待现阶段剥削现象的应有的基本态度.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展生产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关于公平的思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仍存在剥削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剥削制度在我国的消灭。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仍然存在。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且具有多层次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只能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存在意味着我国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允许这些经济成份中剥削现象的存在,并非是鼓励剥削现象,重新建立剥削制度,而是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⑷,为将来彻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本质的“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同一过程中的两手方面,其核心内容是相通的。因为消灭了剥削和剥削制度,也就消灭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对立,当然也就消除了两极分化。先富政策放眼世界,只有经济落后和经济特别发达的国家,它们的贫富差距水平都很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因此贫富差距出现并扩大是正常的,只有当经济继续发展,经济水平达到一个顶点后,我国的贫富差距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对发展生产力也确实有益。但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现阶段贫富差巨不断拉大,是否已经超过一定的限度呢?一般人的新三座大山”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看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贫富差巨已经相当明显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1.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997年为,1998年为,1999年为,2000年为,2001年为,2002年为,2003年为,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1。2.地区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四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比最低的四个省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高7000~10000元左右,而2000年,四个最高省市比四个最低省区高4000~6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四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比最低的四个省市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高3700~6000元左右,而2000年,最高的四省市比最低的四省高4000~6000元左右。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1998年则上升为∶1。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倍,2005年增加到倍。垄断行业、新兴产业部门等行业的收人增长很快,而一些传统产业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收入增长缓慢。4. 非法致富现象较为严重。有一些社会成员利用非法手段,如偷税漏税、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各种形式的寻租、内部人控制等非法收入现象相当普遍。其中社会反映最为强烈、影响最突出的是利用职权谋取不义之财的腐败行为,从索贿受贿到权钱交易到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腐败问题相当严重和突出。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现阶段贫富差巨不断拉大,是否已经超过一定的限度呢?我国的基尼系数这一指标从1978年的,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的警戒线。但是,目前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有:巴西、香港、智利、新加坡等,即使达到的南非,也不曾听说产生什么动荡。可见, 的警戒线只具吓人的作用。再看基尼系数低的国家:如阿尔巴尼亚,与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挪威和瑞典的等,都属于一个档次,都表明收入达到接近绝对平均的程度。但曾经作为过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在欧洲是一个穷得滴卤的国家,它的只能说明是一个均贫指标;与比利时等那些西欧国家相比,后者代表的则是均富指标。两者大相迳廷,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可见基尼系数没有想想的那么可靠。贫富差异加大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我国经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优惠政策,同时也存在一些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水平。(一)法律制度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剥削”,大量侵吞公有财产,在短时间内暴富,使中国在短短的20年内产生了很大的贫富差距。因为频繁的对外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极大地便利了违法致富的资金出逃,而且这种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为了推行所谓的走出去战略而让私人以私营公司名义用国家资金在国外注册企业,这极大地方便了许多见利忘义之徒侵吞国有财产——在国外注册私营企业的老板可以翻脸不认帐,不承认国家在自己注册企业中所拥有的财产,而中国政府甚至连向外国政府控告这种人的法律依据都没有。(二)出口退税政策为刺激出口所实行的不惜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税给予的暴富机会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单据以取出口退税本身成了某些“模范外向型地区”的一大赚钱机会。(三)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这样一种政策鼓励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切断与其国内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者的联系,它虽然有利于广东等少数沿海地区发展加工出口经济,却使广东的出口产业发展不再能带动内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由此而加剧了直接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和地区与其它行业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使广东的富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关联。(四)“鲶鱼效应”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进口的压力会使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活得更好,就象在长途贩运的活鱼中放入吃鱼的鲶鱼会激活贩运的鱼那样。而近几年的许多政策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实际上即便是那些在开放进口的压力下生存下来的企业和个人,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福利也往往会大幅度下降,这会使贫者进一步贫穷,从而加大社会中的贫富分化。(五)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具体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获益程度很不相同。换言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差距。比如,在金融领域市场化的初期阶段,许多人靠投资外汇、债券、原始股票而一举跻身富裕阶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谁与市场化过程能保持着同步的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六)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进外资,发展我国经济,实行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上。当今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之一,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高薪阶层。对中国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员工工资不能计入成本,而应当视为利润的一部分,从而不仅员工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这种作法却没有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工资,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利润,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实际上,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着中国政府的企业所得税送人情。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你抚告诉我什么是正确认识?
264 浏览 4 回答
165 浏览 4 回答
291 浏览 5 回答
156 浏览 5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326 浏览 4 回答
162 浏览 4 回答
233 浏览 4 回答
263 浏览 5 回答
347 浏览 4 回答
165 浏览 4 回答
86 浏览 3 回答
111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