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腹贪饕岂有穷, 咽喉一过总成空, 何如惜福留余地, 养得清虚乐在中。 ——宋·苏轼《戒杀诗》 元朝忽必烈于1271年在“大蒙古”国基础上宣布成立,其帝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风俗自然各异,所以饮食文化的习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随着国内各民族与外部民族来往的日益密切,各民族饮食习俗相互影响,又呈现出元代饮食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蒙古人一向在草原上生活,主要从事畜牧业,不种粮食也不以粮食为食品,但到了元代蒙古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蔬菜和果类所占比例明显增大,乳类食品相对减少。 元朝时期佛教徒对食物要求很高,只能吃素食,而素食的概念包括“荤”和“腥”。 “荤”是指具有异味和恶臭的蔬菜,如大蒜、小蒜、葱、洋葱、韭菜。 《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这几样东西带有刺激性的秽浊之气,而且性质辛烈,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如果大量食用会对口腔、食道、胃壁造成伤害。不食这几样东西,会帮助我们调心,调身。因为它们刺激我们的生理,生吃容易动肝火,发脾气;熟吃,容易产生淫欲的念头。所以佛教要求禁食,蒙古的贵族也就将这类东西一律禁食。另外,在《本草拾遗》中也认为五辛有害。 所谓“腥”是指肉类,即是各种动物的肉 。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以及各种幼仔及蛋卵。对此类食物,出家僧众也是不吃的,主要是因为伤生害命,有损我们的慈悲心。 记着以前读过一篇关于说是素食思想和素食主义是世界上伟大的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国的吃素思想由摩尼教徒创立,印度的吃素思想由耆那教徒创立,两种思想的来源都由欧洲人及波斯人 在进行军事谋略战时所进行的布局 ,后利用宗教成为宣传工具。并且说 吃素对人体的害处极大 , 在强权国家主导的谋略战中 ,吃素思想也在一直不断发酵…… 其实,肉食者也好,阴谋论也罢,如果了解一点历史,或宗教,或经典,或康养,或一些民俗,知道我国先祖们的“ 药食同源 ”;知道“ 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的饮食习俗和国家社会治乱的关系;知道“ 逢子卯,稷食菜羹 ”、“ 齐戒以事鬼神 ”、“ 齐必变食 ”等先人在祭祀、斋戒、服丧等的饮食规矩和变化;知道“ 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 ”的康养之道,知道现代医学对素食提倡的理由和环境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等……都不会将素食思想和素食主义看做是一场阴谋和! 广义的不说,单从笔者自身的健康来讲,以前无肉不欢,什么“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什么“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除了猴脑、飞蛾、果子狸、蝙蝠没吃过,其他甩开腮帮子,撩开后槽牙,饭菜如长江流水,似风卷残云,大快朵颐…… 终于,在二十几岁时就患得痛风及其它多种病症。中间用过不少药物,但最后还是弃药,单从食疗上就进行了治愈。简单说就是茹素,近几年一直如此,不但之前的各种疾病消除,现在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比以前强多倍。 一切果类植物均是由天地日月精气所孕育而成,如果我们自身或家里有宝宝的能自幼食素终老,不但健康长寿,而且思维敏捷,活力过人(我们家活泼聪慧的丫头也是个例子)。 动物之肉进入我们的体内,人体就会变为一个化尸场。内分泌容易受到刺激,个人行为也容易变得暴力或易怒脾气,并难以自控(这一点上笔者也是鲜活的案例,弃荤茹素后的脾气秉性是最大的改变)。素食则可以清净血管保持血液的流通和心肝脾肺肾的功能。 现在世界医学界和早已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素食者对于病毒的抵抗力以及身体的恢复率是有显著成效的。故而每年的医学报告中对数素食一事的评价都是非常推崇的。 有人说素食对体能和健康就不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吗? 有关这些问题,笔者在后面的《素食与健康》中会用自身详细的以及各种案例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溯源》 头条版权图片 一道素,了心堂 祈愿:素康达天下,天下皆素康 素,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心态。 素,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笔者:一道素,本名 王海宇 一个弃荤茹素的草根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吃素就问简单的口味清淡些,你要是觉得从这里去看论文的话就多多去跟别人不吃素的去讨论下或许还会有你满意的答案呢!手工打字喜欢点赞采纳
辨正看待素食减肥 (针对美学)时过境迁,当年只有尼姑和尚遵循的吃素原则,变成了现今许多Keepfit人士任重道远的减肥法,许多平常少运动的Office白领丽人更是奉“素食法”为减肥宝典。 女人为了美真的可以牺牲很多,执着的女人为了美更是愿意不惜一切。Emily确信只要保持一日三餐吃素,就能使自己的身形体重趋于完美。她绝对算得上是完美主义者一名,即使有165公分的身高和46公斤的体重,仍然时时慨叹再瘦一点更好。 于是,自上次称体重发现又重了一斤后,Emily开始了接近地狱式的素食减肥计划。早餐,每日一客蔬菜沙律,还绝对不能淋沙律酱;中餐,只比早餐多一个苹果;晚餐,与早餐一样。 刚开始时,Emily的如意算盘还真是敲得挺响的,坚定的毅力帮她度过了一、两周,可接着便有不少麻烦如排山倒海般涌来。 首先是如厕问题,每日按时的排便时间开始出现紊乱,该排便时却无感觉,不该上厕所时又突然腹泻,一次在公司开大会时发作,结果当然是狼狈不堪。其次,Emily本身就贫血,完全素食后发现经常手脚冰冷,还容易头晕,上个星期坐车上班时,还由于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而晕厥过去,身体虚弱得像林黛玉似的。Emily还发现,自己开始出现精神不易集中、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很多从前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工作,现在竟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结果落得被上司责备的下场。Emily就不明白了,吃素不是好处多多,能防疾病又能瘦身吗,怎么在自己身上反而适得其反了呢? 健康素食须适当调配 美国饮食协会(ADA)认为,素食有益于健康,而且必须适当调配素食,才有足够的营养,吃合理搭配的素食是有益于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 通常认为,合理素食能减少某些慢性病的危险性及其症状,尤其是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某些癌症。素食之所以预防疾病,是因为素食中的饱和脂肪、胆固醇和动物蛋白含量比较低,而其中的叶酸浓度高,维生素C、E等又是天然的抗氧化剂。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治营养医师陈超刚医生,也是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他认为,蔬果类食物属碱性食物,对人体的酸性环境来说,能起到酸碱平衡的作用,结果就能有效帮助抗氧化和抗疲劳。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体体液的PH值(酸碱度)正常时,体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活性最强。 完全素食有害 然而素食并不等于就可以保障健康,素食要因人而异,若完全素食,则对健康不利,广州寿星大厦营养部主任沈前敏医生提出此观点。 沈医生认为,拒绝吃肉的习惯,通常会造成动物蛋白质摄入不足,即使补充了豆类等的植物蛋白,其吸收和利用都远不及动物蛋白。当完全素食者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人体内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就会失衡,免疫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贫血、消化不良就会接踵而来。 另外,维生素和烟酸也由于对脂溶性维生素的极少摄入和吸收而缺乏,腹泻说来就来了,此外还会容易感觉迟钝、皮炎肆虐等。 陈医生告诉我们,素食虽然好处不少,但也有坏处。蔬果、大豆、谷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它们一方面能促进肠胃消化,另一方面,由于膳食纤维有缓泻作用,起到了促进肠蠕动和减少了肠内容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也就缩短排便间隔时间,过多的膳食纤维就会加速胃肠道里的矿物质营养素的排出,造成体内的矿物质营养素未经吸收便已流失的不足。 陈医生说,一些纤体女性以为只要吃蔬菜就能减肥,其实吃蔬菜也有无法减肥的时候,那是因为蔬菜容易吸油,反而更容易摄入更多油脂,会越吃越胖。 做个健康素食者 素食者由于不吃肉,最容易缺少蛋白质。据相关调查,在女尼中贫血的发生率较高,这与完全素食蛋白质摄入不足有直接关系。。 陈医生也指出,无论从营养角度或是健康角度来说,用哪种饮食方法减肥,都要讲求五样食物的平衡。这五样食物呈金字塔形排列,需求量从多到少分别是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奶类→油脂类,要想健康,这五类食物每天都不可缺一,一般素食者如拒绝吃肉,则要保证其他四类食物的营养,即使是由于素食原因而必须减少或停止某一类食物的进食,也应该以含同类营养元素的其他食物补足,否则,即使是健康素食,也会越吃越不健康。 陈医生对记者说,这五类食物是人体每日的能量来源。就以每日需吸收的钙质来说,女性在30岁前就应该补足钙,30岁之后钙将不再沉积而是开始丢失,如不及时沉积足够的钙,45岁左右便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缺钙症状,所以年轻女孩、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都非常需要补充足够的钙质。如果将吃素和补钙综合,可以试试吃菠菜,菠菜含有很高钙质,比骨汤要高,是吃素者补充钙质的好选择。 ==专家意见== 1、素食选择多样性,豆类、谷类、植物油等多样食物互相搭配,尽量利用植物性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来获取足量的各种氨基酸。 2、补充各种矿物质如铁、钙等和维生素,尽量每日喝牛奶或酸奶,补充蛋白质、钙和益生菌。
近些年来,素食很流行,但是,素食者反转吃肉也很流行。我们可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一些素食网红由于长期纯素饮食,导致身体变差,出现贫血、停经、肠胃感染、脂肪肝、肌肉萎缩等症状,然后开始偷偷吃肉。为啥会这样呢?
确确实实,在现代 社会 有相当多的人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这主要是由于很多研究将吃肉特别是红肉与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癌症发病率联系在一起。红肉被特别标注为不 健康 食物,有人甚至将肉类列为 健康 和环境相关的全球危机体系的驱动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地吃肉了?
当代反对吃肉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营养、环境和伦理方面。我们主要希望从营养方面,讨论严格的肉类限制或回避以及这种饮食限制对 健康 的潜在影响。 我们认为,有关红肉对 健康 有害的说法不仅从我们的进化史来看不可能,而且远远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 。最近,《食品科学与营养评论》(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杂志上发表的“膳食指南应该建议低红肉摄入量吗?”的科学论文对此进行了讨论。他们的总结可谓一针见血,下面将文章的一些主要观点分享给大家。
肉类一直是世界各地人们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百万年来,肉类一直是世界各地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表明,250万年前,古人类就用石器屠杀动物。 从生物学上讲,人类已经适应了包括肉类在内的饮食 。
我们在生物学上已经适应了含有大量肉类的饮食,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低肉饮食不 健康 。然而,几乎所有物种,当它们的饮食与它们所适应的饮食大致相似时,它们的 健康 状况会最好。人类理论上也不例外。
然而,主流营养往往将肉类描绘为一种 健康 灾难,认为它可以很容易地被豆类和维生素B12补充剂所取代。此外,大量国际和同行评议的科学数据也成为很多人反对肉食的依据。各种学术文献中反复指出,高肉类摄入量与高死亡率、心脏代谢疾病、多种类型的癌症和肠道疾病有关。 2019年1月16日,《柳叶刀》正式表达了将饮食转变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愿望,建议减少肉类的摄入量,他们认为更严格的素食饮食甚至纯素食饮食是更有益的选择。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些数据大部分来自营养流行病学领域内的观察性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下面,我们就来好好分析分析。
关于肉类摄入与慢性疾病的证据评估
尽管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具有很多优势,但在过去几十年里,营养学领域积累了大量通常不可靠和夸大的观察性研究结果。对这些发现的解释往往被媒体夸大宣传并影响了我们的营养指南。
首先,关于肉类摄入的数据是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获得的,从食物频率问卷中获得的关于饮食的数据应该被谨慎地解释,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记忆偏差,它们可能是有问题和不那么准确的 。
其次,饮食很难从其它生活方式因素中独立出来。研究表明,肉类饮食的人通常也伴随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酒、吸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 。此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吃肉和疾病之间的关联似乎也存在差异,在北美,吃肉和疾病之间的关联往往高于欧洲或亚洲的研究。比如,韩国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综合分析甚至表明,红肉摄入量与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女性癌症死亡率的降低有关。同样地,如果从荟萃分析中剔除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研究,素食饮食与心血管 健康 的有益联系要么不那么明显,要么不存在,这表明这可能是重视 健康 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是低肉类摄入本身。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对世界各地的饮食建议有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观察性研究得出的相对风险率一般较低,远低于2 。相对风险率是指一个群体暴露在一定风险下与未暴露在该风险下某事件发生概率的比值。鉴于大量的假阳性发现以及由于上述问题导致的数据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偏差,在营养学以外的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中, 这么低的相对风险率不能单独视为强有力的证据 。相对风险率低于2的观察性研究结果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应通过其它手段进行验证,比如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例如,吃肉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相对风险率,而内脏脂肪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相对风险率为,那么,后者更值得优先考虑。
总之,目前关于减少肉类摄入的饮食建议基本上是基于相对风险率远低于2的观察性研究。从如此薄弱的关联数据中推断出吃肉的危害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将观察性研究数据纳入饮食政策的制定往往是片面和不准确的。 观察性流行病学的结论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往往站不住脚。营养流行病学是提出假说的一个有用工具,但在缺乏进一步证实的情况下,其结果并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基础 。对于大多数观察性数据的分析,无论其复杂性如何,都只能被视为一种假设产生的依据。当结果是违反直觉的时候尤其如此,就像吃肉的情况一样,毕竟肉类一直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在大多数观察性分析中看到的高度异质性的结果以及存在其它混淆因素的可能性,我们应该谨慎解释关于肉类摄入的流行病学发现。肉类、整体饮食、人体生理和 健康 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 当前的流行病学数据还不能证明,红肉摄入量和慢性疾病之间存在一致的因果联系 。
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在建立因果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常其提供的证据比观察性数据更有力。 现有证据普遍表明,红肉干预不会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升高,而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升高通常被认为是引发慢性疾病的潜在机制的一部分 。此外,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吃肉不会导致心血管危险标志物的恶化 。尽管在干预研究中,植物性饮食确实似乎能够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它们也可能提高甘油三酯水平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些现在通常被视为心血管风险的显著标记物。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得出结论, 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实:吃肉,作为 健康 饮食的一部分,与慢性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明确的联系 。在提供饮食建议和制定膳食指南之前,对现有证据进行评级是非常重要的。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的创始人之一曾向公众发出警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反对红肉的科学依据被夸大了,这对公众是一种伤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声称红肉可能致癌,但这一说法从未得到证实。
认为肉类是导致慢性疾病的内在原因的饮食建议,似乎往往是在对研究数据挑三拣四,而忽略了一些相互矛盾的数据 。
一个通常被忽视的事实是, 狩猎采集人群大多没有心脏代谢疾病,但是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是来自动物性食物 ,平均大约三分之二,有一些人甚至超过85%。相比之下,现代 社会 的我们仅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约30%的热量。
另外,尽管 全球肉类消费量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在下降,但是像2型糖尿病这样的心脏代谢疾病却在迅速增加 。虽然这一发现并不能解决因果关系的问题,但它应该会让人们对肉类是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提出质疑。此外,一些研究发现,肉类摄入与死亡率/发病率无关,而限制肉类摄入反而与各种负面 健康 结果有关。
另一个相互矛盾的例子是, 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肉类中的左旋肉碱会通过形成氧化三甲胺(TMAO)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发挥潜在作用 ,但是这与干预研究的结果相矛盾。而且,另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鱼的摄入量可以使TMAO的水平呈数量级的增加,但是鱼的摄入却可以改善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
肉类的营养价值
纵观人类 历史 ,肉类提供了多种有价值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通常不易从植物中获得。
肉类的一个主要特点当然是它的高蛋白质价值 。虽然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质,但它们的氨基酸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含有更多种类的氨基酸 。通常来说, 动物蛋白的氨基酸比例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比例更接近,植物蛋白会在一些氨基酸上比较缺乏,尤其是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 。
维生素B12是人体一种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 高等动植物都不能自己制造维生素B12,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都是由微生物合成的。动物可以通过其体内的细菌合成维生素B12。所以,膳食来源主要为动物性食物 。
维生素B12是唯一一种需要一种肠道分泌物(内源因子)帮助才能被吸收的维生素, 我们人类失去了在大肠中吸收维生素B12的能力,维生素B12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的回肠部分。虽然我们大肠里的细菌也可以合成维生素B12,但是能够被人体吸收的很少,这使得人类必须依赖于食物来源的维生素B12 。据推测,我们的祖先能够在失去这种能力后存活下来,就是因为他们经常食用富含维生素B12的肉类。
150万年前的古人类骨骼遗骸显示出了多孔性骨肥厚的迹象,这通常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而这种现象在能够从肠道细菌中获得B12的黑猩猩身上几乎不存在。这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至少在更新世(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早期,肉类对于人类正常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肉类的缺乏导致了有害的病理条件。
除了维生素B12以外, 肉类还可以提供维生素A、D、K以及铁、锌、硒等各种矿物质 。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类将植物性食物中的omega-3脂肪酸α-亚麻酸转化为生物上重要的长链omega-3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能力与其它灵长类动物相比,大大减少,这使得植物不是最佳的来源 。
另外,尽管在大多数营养评估中被忽视, 肉类也含有各种生物活性成分,比如牛磺酸、肌酸、肌肽以及共轭亚油酸、肉碱、胆碱、辅酶Q和谷胱甘肽 。这些成分可以提供重要的营养益处,例如,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最佳发育。
进化使我们适应了肉食
有人可能会说,猴子和猩猩都是吃素的,它们很 健康 啊。其实, 在进化上,人类的食物向高能量肉类的转变,导致我们的肠道与猿类相比缩短了很多,尤其是大肠。人类的肠道比例也适应于肉食 ,我们的小肠负责吸收大部分营养物质,占肠道总容积的56%,而大肠约占20%,在猿类中,这一比例正好相反。这意味着我们吸收和获取营养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吃肉以及伴随而来的消耗能量的肠道尺寸的缩短,被认为在人类大脑尺寸的增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由于大脑和肠道竞争能量,当肠道变小时,大脑就会增大 。因此,为了构建和维持一个更复杂的大脑,我们的祖先可能使用了主要存在于肉类中的成分,包括铁、锌、维生素B12和脂肪酸。尽管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许多同样的营养物质,但它们的含量较低,而且通常以人类无法轻易使用的形式存在。
因此, 对营养需求高的人群特别建议摄入足够的动物性食物,这有助于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提供充足的营养 。它有助于婴儿和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育;在老年人中,足够的肉类摄入量可以预防或改善营养不良和肌少症,也可以提高 健康 相关的生活质量。
不吃肉会导致营养稳健性的丧失
饮食中缺乏动物性食物可能导致各种营养缺乏 ,正如一个多世纪前的糙皮病所描述的那样,这种疾病至今仍与计划性差的素食饮食有关。素食饮食的倡导者通常承认,这些饮食必须精心计划才能成功,包括定期补充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然而,现实是,许多素食饮食的人并没有努力补充这些营养,他们往往会陷入营养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可能是营养不良、较差的 健康 状况和营养限制。妊娠期、童年期和青春期缺乏维生素B12尤其危险。
植物性饮食的人可能缺乏的其它微量营养素,包括但不限于碘、铁、硒和锌。即使植物性饮食中含有α-亚麻酸,这也不能预防长链omega-3脂肪酸EPA和DHA的缺乏,这可能会对怀孕和成长中的儿童造成严重的风险。
医学文献中大量的临床病例报告也记录了营养缺乏的风险,在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中都报道了严重的有时甚至不可逆的病理症状。不可逆的病理症状通常包括发育停滞、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巨红细胞性贫血、视神经和其它神经疾病、嗜睡、脊髓变性、大脑萎缩等严重问题。此外,虽然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从统计上看,不吃肉似乎也与饮食障碍和抑郁有关,并可能出现神经问题。
结论:我们应该适量吃点肉
数百万年来,肉类一直是我们饮食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一些营养当局经常与动物权利保护者或其他意识形态的素食主义者(比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徒)密切联系,宣扬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肉类会导致一系列 健康 问题,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我们认为, 大部分反对肉类的案例是基于精心挑选的“证据”和低质量的不太可靠的观察性研究数据,直白地宣称红肉是一种“不 健康 的食物”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
一些人很少或不吃肉的事实表明,靠纯素食生活是完全可能的,至少在这个时代是这样,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可以以药片的形式获得。有些人甚至声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热情地分享在素食道路上获得的结果和 健康 收获。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零星的轶闻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了真正了解什么样的饮食是最理想的,必须进行彻底的进化和营养学分析,在这方面,素食饮食显然是不足的 。
我们并不是要抨击纯素食主义者或者那些觉得自己从这条营养之路中受益的人,而是要强调这可能是一条冒险的道路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很多素食网红翻车,开始偷偷吃肉一样。 不仅仅是因为肉类是人类饮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重要的营养物质的绝佳来源,还因为通过膳食补充剂的形式单独大量摄入某些营养素是有问题的,存在营养吸收和平衡的问题,通过高蛋白的植物性食物(比如大豆)来获得蛋白质也存在不足,它们的氨基酸组成与我们身体所需还是有差异的,可能造成某些氨基酸的缺乏 。此外, 进化也使我们的肠道适应了吃肉 。总之,为了 健康 ,完全避免肉类是不合理的。
当然, 有一点也很重要,我们也决不反对要多吃植物性食物,但是我们不能只吃植物性食物 。我们认为, 在饮食中加入适量的动物性食物是非常明智的 ,因为它被认为可以促进饱腹感、精神 健康 和肌肉骨骼强健等等。但是,请注意,现在大多数肉类养殖过程中都大量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它们会残留在肉制品中,这样的肉是非常不 健康 的, 我们应该尽可能选择来源可靠的、高品质的、很少加工的肉类制品 。
有的人也许依然会选择坚持素食,那么一定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保证各类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而且应该时刻监测自己的 健康 状况以及是否缺乏某些营养,切记,不要盲目采取纯素食饮食 。
参考文献:Frédéric Leroy & Nathan Cofnas (2020) Should dietary guidelines recommend low red meat intake?,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60:16, 2763-2772, DOI:
图片均来自网络
198 浏览 4 回答
265 浏览 3 回答
356 浏览 4 回答
253 浏览 5 回答
111 浏览 4 回答
316 浏览 4 回答
287 浏览 4 回答
121 浏览 5 回答
334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6 回答
103 浏览 6 回答
144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5 回答
8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