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有人担心核电站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但是专家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专家的这种观点依据何在? 急需答案!!! 解析: 核能电厂的潜在危险来自于反应器内的大量放射性物质,为了防范放射性物质从电厂释放到环境里,伤害民众。整个核能电厂从设计、施工到运转,甚至于意外事故的处置,都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法规要求。整个核能电厂安全措施设计理念植基于“深度防御”的哲学。所谓深度防御,是将放射性物质置于层层安全保护防御屏障之中,以阻止放射性物质与外界环境接触。深度防御的逻辑如下:纵使第一层防御因故而失效,还有第二层防御可提供安全保护;要是不幸第二层防御也败下阵来,仍然有第三层防御,甚至第四层防御……可持续提供安全防御。多层防御的目的是要把核能电厂发生核子事故的机会及其产生的影响均降到非常低的程度。 轻水式反应器核能电厂放射性物质外释之多重屏障 如上图所示,电厂即采取深度防御的多重障碍,以阻隔放射性物质进入生物圈。核分裂发生在燃料丸内,而绝大部份的放射性物质带有极大的电荷,故平均移动距离非常的短,因此均滞留在核分裂发生处,只有非常少量的惰性气体和具高挥发性的碘,会藉着扩散作用而离开燃料丸。燃料丸是层层防御的最前线。第二道防御则是燃料棒,燃料丸装入锆合金燃料护套成为燃料棒,只要护套不破裂,溢出燃料丸的放射性气体及碘,还是可以有效的被阻滞在燃料护套之内。商用核能电厂所使用的反应器中,通常装填有数万根的燃料棒。众多的燃料棒中,很可能会有少数因制造组装过程的缺陷、长时间使用的材料腐蚀等原因,而无法完全将放射性气体密封局限住。对此,电厂设计有其它的系统,可以吸收或迟滞这些从燃料棒溢出的放射性气体。一般说来,在正常运转状况之下,从核能电厂排出的放射性气体,对附近民众造成的辐射剂量,只有自然背景辐射的百分之一而已。 第三道防御是厚实反应器压力槽和相连密闭冷却水系统。从燃料棒泄漏出来的分裂产物,均会被局限在密闭冷却水循环系统内,只有少量放射性物质会从维修不完善的阀门、帮浦或其它组件而泄漏到系统之外,形成空浮。电厂设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围阻体结构,它是厚实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把反应器及密闭冷却水循环系统通通纳入它的防护范围。任何自反应器或冷却水系统释出之放射性物质,均无法释放到外界环境。 核能电厂采行的是“深度防御之安全防护体系”。首先,在选定厂址时即会通盘考量地震、风灾、水灾……等等影响安全的地理特征因素,以防患事故于未然。核能电厂的整体设计需通过安全评估审核之后,才能取得建厂许可,开始兴建电厂。电厂在施工阶段,皆采用最适当的工程结构。选用最合适的材料物件及仪器设备,并在原子能委员会的监督下,确实做好建厂时期的品管和品保工作,将施工的误失减至最低。建厂完成后,必须通过各种试验,才能得到主管机关原子能委员会核发的运转许可证。自此,电厂方可进入商业运转发电的阶段。运转核能电厂时,电厂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在管制单位原子能委员会的监控下,严格遵循运转规范来操作核能电厂,以降低发生事故的机率。尽管在电厂设计、建造、和平日运转上都能达到相关安全规范要求,但核能电厂仍然可能因机件发生故障而必须暂停发电,此时依靠电厂配备的特殊安全设施,以及保护系统将反应器内产生的衰变热持续移除。 万一特殊安全系统亦不幸发生了故障,电厂于是进入所谓的异常事件情况,此时运转员可以依据事先准备好的“紧急操作程序书”,和厂方提供的技术支援抢救机组,以阻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如果异常事件处置失当,持续恶化,演变成严重事故,并导致围阻体丧失功能,造成放射性物质外释到环境中时,还可以依据事前拟定的严重核子事故紧急应变计划,指导电厂附近民众掩蔽或疏散,减少剂量,把事故的伤害减到最小。整个核能电厂安全措施从设计、建造、到平日正常运转,基至于异常事件的抢救措施、严重事故的处置应变等,都显现层层防御的安全设计理念,核能电厂的安全性可说是达到工程技术的极限。 -------------------------------------------------------------------------------- 核电厂安全顾虑. 核电厂安全防护体系. 反应器安全系统. 核能电厂安全度 车诺比尔核能电厂灾变. 三哩岛核能电厂灾变. 核电厂紧急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