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各基层党组织都要明确目标抓落实,做出要求,求实效。
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抓好党员的学习和教育放在基层党支部建设最经常、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努力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内容不具体、方式单一、实效不明显等问题。
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基层党支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把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要维护群众权益,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在决策重大事项或做出重要决议、决定前,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制定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体现群众的利益。
三是发挥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挖掘、培育一批作用发挥明显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
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昂扬向上,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为“建设新农村,打造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拓展资料:
高度重视并强调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95年来,虽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本质特征不变,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内涵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建党之初,党的基层组织的称谓并不叫作“支部”,而叫作“组”“小组”,党的二大党章规定:各组组织为“训练党员及党员活动之基本单位”。1925年1月,党的四大第一次将党的基层组织由党的“小组”改为党的“支部”。强调支部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教育党员,吸收党员”,而且要时常利用机会“去宣传工人群众,促成他们阶级的自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由于连队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是部队执行各项任务的基本单位,所以,把支部建在连上,加强了党与士兵群众的紧密联系,因而使部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毛泽东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党正式提出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939年6月10日,陈云在《解放》第七十三期发表的《支部》一文中指出,“支部不但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核心的堡垒的姿式,而且要在实质上真正能起核心的堡垒的作用”。这样就必须建立起支部的基本工作,并分配和责成每个党员去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党员在我国各项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规定了包括支部在内的基层党组织的8项任务。其中,既对之前党的七大党章中有关支部的4项任务予以基本保留,又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对其任务予以增加。
1977年,党的十一大首次在党章中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党章还具体规定了包括支部在内的基层党组织的6项基本任务。这实际上就是包括党支部在内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内容要求。
党的十二大党章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同时,在党章中还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8项基本任务,在党的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凸显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四大党章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了总结党的十二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建的新经验,在包括党支部在内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中,党章增写了“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以及“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等内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提出,包括党支部在内的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讲到党的基层组织监督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履行三个方面的监督职责,即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了解党员、群众对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批评和意见,定期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等。
准确把握《条例》对党的基层组织履行监督职责的要求,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在强化党内监督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党员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资料: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