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研究对象、 (讲授 2 课时,自学与实践 2 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1、语文课程与课程论,语文教学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引言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 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一般课 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语文学科课程 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目前,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 沿课题。传统上我们注重教学论方面的研究,相对忽视课程论方面的研究。因 此,这次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称作课程改革也就是题中之意了。课程论和教 学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21 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也启示我们,一定要 把课程论和教学论二者的研究统一起来。这种内在的联系要求我们研究课程论 的专家要同时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教学论的专家也必须同时注意课程论 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改革顺利发展下去。就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来说, 课程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应该把课程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这是时代使然。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讲授 1 课时,自学与实践 1 课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畴。课程论是依据 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 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 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什么”侧 重研究教学的内容,弄清应使用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 究的范畴。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是什 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如语文科自 1904 年单独设 科以来,对学科性质的论争就没有停止过,现在提出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 的统一这个折衷的提法,从表面上平息了这场论争,但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统一, 二者如何统一这类问题, 还远远没有解决。 “怎 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 式。 我国古代就产生了课程和教学研究的萌芽。古代的教学,是在知识经验积 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教师常由老人、长者、圣 贤、智者担任,他们是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就教学 1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什么。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是确定的,例如孔子教育的基本目 的和教学内容就十分明确。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孔子 ① 。② “笃信好学,守死善 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道。 ③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 ” “文、行、忠、信”是孔子 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 “礼、乐、射、 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 “ 、 、 、 、 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古代的文化知识较少,而且统治者对课 、 程内容规定得很死,如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课程内容主要就是作为儒家经典的 “四书五经” 。因此 “教学什么”这个课程论问题的研究不是很迫切,研究的 重点就是“怎么教学”这个教学论问题了。古代的圣贤先师,为解决“怎样教 学”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 、 发式教学” 。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读书作文谱》等。西方 , 开始也是注重教学论研究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就是古代西方教学论名著。 这两个领域形成伊始,就已经出现了重心的偏移。 “教学什么”和“怎样教 学”这两个问题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不是并重的, “怎样教学”始终是重心问 题。其主要原因是: (1)社会文化发展缓慢,知识经验积累量少,使得教师认 为“怎样教学”的问题更为突出; (2)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但是古代“教学 什么”的问题往往不需教师过多考虑,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是规定性的。教师需 要解决的一些“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仅仅是从属于“怎样教学”的次要 的小问题。突出“怎样教学” ,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怎样教学”问 题的立场去观察、研究、认识和解决“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孕育出了以 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是, 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片面强 调教学方法,忽视“教学什么”即忽视课程内容问题,就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 发展。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学科知识的增多, “教什么”的问题日益凸现,课程论 这门学科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教学什么”变成了第一位的和重要的问题,而 “怎样教学”则成为“教学什么”的从属问题。突出“教学什么” ,使得人们自 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教学什么”问题的课程立场,去观察、研究、认识和解 决“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 “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这两个问题领域出 现了重心的转换,孕育出了以课程为核心和取向的“课程思维”方式,促进了 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其成熟的标志就是 1918 年博比特的 《课程论》 的出版。 ① ② ③ 《论语里仁》 《论语卫灵公》 《论语泰伯》 2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20 世纪初,西方的课程论思想传入我国,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学术界开 始注重研究“教学什么”的课程问题,把课程研究放到了重要位置。如这一时 期语文学科制订的课程文件,就叫做《课程标准》或《课程要旨》 。 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引入了前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主要研究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课程研究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 中“教学什么”的课程内容是确定的,所以主要任务是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这个时期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倾向,就是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如著名教学论 专家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 ,全书共 13 章,只有第六章是研究和论述课程问 题的。国家教育部把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译介西方现代的课程理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 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论争。有学者主张把课程论纳入到教学论之中,这是一批 老教学论专家,如李秉德、王策三等。有学者主张课程论应包含教学论,这主 要是一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青年学者的观点。影响最大的是“二元独立论” ,即 把课程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和教学论都属于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 科,如从美国归来的廖哲勋。但教育实践证明, “二元独立论”在促进课程与教 学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产生飞跃性的、本质的变化。显然, 仅仅依靠教学方法上的花样翻新来应对这种局面是不够的,必须变革以教学内 容为核心的各科课程。这样, “教什么”的课程问题就成了第一位的和首要的问 题,导致了“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的中心转移,课程问题得以凸 现。这种现实和理论,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 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这个教学问题。同时 人们也认识到,仅有教学内容的课程革新,忽视怎样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其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课程改革必须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的新 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朱熹说: “事 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无以教,弟子舍是无以学。 ” ④ 以前人们由于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走了许多弯路。如研究课程的专家, 设计开发出一种课程,但没有考虑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有良好愿望的 课程由于找不到好的实施方法而最终搁浅。而教学法专家殚精竭虑开发出的教 学方法,由于不适应业已变化的课程内容也只能作罢。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 研究课程论的一定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设计好的课程推行下去,取得应有的课程 理想。研究教学论的也要密切关注课程改革,使自己的研究能有的放矢。 一、课程与课程论(重点掌握)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④ 朱熹《孟子集注》第 337 页,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3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一)课程 课程一词我国古已有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发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教育 主张的人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课程问题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 学”的问题,却使人们形成了对课程含义的共识: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 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 的全部内容。 (二)课程论 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 “为什么教学” ,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 , 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 。教育内容的选择编排要受教育目标 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则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 (1)学科系统。 (2)学生心理特征。 (3)社会需要。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要求会有不同 认识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对教育目标的选定、教育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不 同,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 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与教学论(重点掌握) ( 重点掌握)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弄清“教学 是什么” ,才能明确“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 ,而最后还要落实到“怎样 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上。所以,研究教学,构建具有普遍性的 对于教学的解释框架,提供对于教学的一般性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单靠教来学不是现代教师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主要途 径;教学不是教授,教授易于滑入“教师中心论”一方;教学也不完全是教学 生学习,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宽广的外延;教学也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活动,这种现象描述难以深入到教学的本质。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4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 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二)教学论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 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 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 面的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 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 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 ,是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 与此相对照的是,赫尔巴特在 1806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从教育目的演绎 出来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1835 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 ) 。这里 的教育学主要是指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两方面。 赫尔巴特从目的与手段出发构建他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关 于教学的解释框架。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继续发展,主要有哲学取向的 教学理论和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 “知 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假设是道德教育是有意义的,德行是可以教出 来的。如果德行不是知识,它就是不可教的了。赫尔巴特从个人道德本位出发,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 和公平。发展到前苏联,教育和教学目的转向了社会道德本位,根据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张培养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我国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也体现了社会道德本位。为了实现这一道德 目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一切,于是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 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前苏联教学论 专家达尼洛夫等编著的《教学论》 (1957)年、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和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等。 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个纯 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他们把刺激一反应 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 5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 3、认知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 , 从而否定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 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 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所谓心理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 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当新的经验改 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 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 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情感教 学的代表。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 在于把人当作“冷血动物” ,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应该探讨研究完整的 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研究 人的心理的真正方式不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考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自己来考 察自身。行为与学习都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看法 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 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般了解) (一)国外的四种意见。 在西方的教育学研究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1、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 2、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 3、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 4、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尽管意见不同,但异中也能见同。大多数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有以下相同看 法: (1)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 (2)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3)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 用。 (二)国内的四种不同意见。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3、相互独立论。 6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三)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 弄清“教学是什么” ,才能明确“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 ,而最后还 要落实到“怎样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上。研究“教什么”的问 题必然延伸到“怎么教”的问题,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必然追溯到“教什么” 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人们在冷静地分析和探讨中, 逐步孕育起来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 “课程与教学论” 是把二者 , 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重点掌握 (讲授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课时,自学与实践 1 课时) 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三、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的(自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的 (一般了解) 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二、 “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0) 三、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四、 “语文教材法”时期(1939——1978) 五、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 “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年至今) 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 与实践 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2、概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3、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 参考书: 参考书: 1、《论语》 2、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3、《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4、《课程教材教法》1987 年第 3 期;2000 年第 5 期. 7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5、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6、比彻姆著、黄明皖等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7、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9、 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10、江明. 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8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讲授 2 课时,自学与实践 2 课时) 学的发展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3、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般了 解)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一) “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 “五经”“四书” 、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 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 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 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 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 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 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 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 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 《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 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其一、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其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其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四、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一般了解)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9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3、教学方法问题。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自学)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自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一、语文单独设科 二、 “国文”名称出现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四、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自学) 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 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即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 (自学) 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自学) 四、工具说理论的确立(自学)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讲授)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一)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三) 《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介绍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 (四)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五)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1、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2003 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搞) 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是什么? 2、简介“五经”“四书”和“三百千” 、 。 3、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教学改革实验评述。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简介。 5、观看魏书生的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题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1、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22、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3、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2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25、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26、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27、教师的素质研究
28、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29、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30、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31、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32、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33、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34、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35、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6、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7、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38、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39、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40、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41、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42、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43、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44、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45、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46、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7、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48、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49、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0、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51、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52、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53、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54、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55、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56、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57、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58、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59、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60、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61、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62、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63、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64、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65、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66、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67、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68、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69、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70、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71、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72、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73、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
74、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75、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
76、农村教师发展动因与城市教师发展动因的比较研究
77、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8、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
79、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80、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81、青春期教育研究
82、少年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83、社会环境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思考
84、识字教学的人文教育研究
85、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86、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87、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88、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89、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90、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91、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92、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9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94、特级教师成长历程研究
95、现代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相关研究
96、现代教师人格特征形成方式的探究
97、现代教师职业观内涵构成的思考
98、现代教师职业角色内涵的探究
99、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内涵异同的相关研究
100、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形态异同的相关研究
101、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102、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103、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104、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105、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106、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107、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108、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分析
109、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
11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111、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112、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
113、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14、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15、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
116、小学生出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17、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8、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119、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120、小学生放学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21、小学生过激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122、小学生可支配零用钱的使用状况分析
123、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124、小学生文明用语调查分析
125、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126、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7、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128、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129、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130、小学生语文知识构成的研究
131、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132、小学生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
133、小学生中小团体的调查与分析
134、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35、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6、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
137、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138、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139、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
140、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141、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142、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
143、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
144、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145、小学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146、小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147、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
148、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49、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150、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151、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研究
152、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153、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154、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
155、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156、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157、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158、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
1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16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161、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
16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研究
16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64、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165、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研究
166、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67、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168、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
169、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170、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
171、小学作文常见病句类型成因及对策
172、小学作文评语的研究
173、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74、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175、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76、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7、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178、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
179、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0、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
181、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
18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83、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184、学生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分析
185、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186、学校环境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思考
187、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
188、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
189、研究性学习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190、一个小学教师发展案例的'研究
191、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
192、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
193、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194、优秀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5、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196、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197、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198、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19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0、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
201、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研究
20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的研究
203、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
204、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
205、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206、中小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207、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
208、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
20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
2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
2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21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213、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1、课堂提问的理论初探及其应用体系的建构
2、艺术有效地提问,共享对话的境界
3、漫谈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师的三个命题
4、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5、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6、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初探
7、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8、解决学生问题不可太随意
9、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0、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1、从细微处透视语文教学的特征
12、阅读、悦读——略论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13、因文采而精彩,为精彩而喝彩
14、返璞归真,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
15、满眼生机争日新
16、炼就学生一双慧眼——浅谈作文教学中题材选用的做法
17、听课,迈开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18、如何引导名著阅读浅说
19、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20、耐心融化坚冰——语文学习“特困生”的转化案例
21、准确切入、引爆课堂思维
22、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
23、文道统一,趣解经典
24、谈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25、精心选择语文课外阅读材料
26、鼎力挖掘语文思想教育功能
27、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摭谈
28、阅读教学重在拨动审美之弦
29、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30、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31、阅读反思——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的视角
32、在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3、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塑造人文精神
34、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谈
35、上出有语文味的课需要具备几种意识
36、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37、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38、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孩子,你为什么自卑?
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
培养思维能力源之“将错就错”
我为红花表“整容”
新课程:作业怎么做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美丽牧场”
数学日记:心灵和思维的“体操”
“换位”与“让位”
巧用联系卡 和谐你我他
浅谈小学生的数感特征及培养策略
作文回归生活三及跳
源何在!原何在?
教学立意,涵养语文教学的起点
评语:学生发展自己的“名片”
让真情与笔尖共舞
教育智慧:为心灵解码 给生成加油
“认识你脚下的土地”
“轻声”策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甸甸的思考——浅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
作业批改中的“三言两语”
有多少语文教学行为经得起追问
小学生志向的调查研究
让考试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浅析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儒家教育思想的关系
不能搬家为哪般?——“愚公搬家”的理性思考
走出围城——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师德——临照学生心灵的永恒阳光
四十五分钟之后怎么办?——历史教学更要重视课外研究
如何避免学科损伤——谈初中物理双语教学
论数学日记的教育价值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的操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实践
走出“精英主义”,让每一位学生成功
关注班级沉默的大多数——浅谈中等生教育
文质之辩——关于课改实践和听课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空间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开发“校园人文环境”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重视学生的听力 培养听知能力
低效管理:基于学校产权制度视野的分析和对策
让写作成为语文教师的份内工作
高考日记——对教育的几点反思
关于教师发表论文合法性的调查报告
“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语文课与经典的美丽约会——我与孩子们的“经典”情缘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探究,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冷思考
回归常态,让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聚集体验:生命意义的超越与升华
把迷路的心灵找回“家”
把握“参与时机”,提高阅读教学效能
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精彩缘于瞬间
端五节的鸡蛋“飞”起来了
参与,快乐并收获着——“让学生参与备课的案例分析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与相应教学手段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胆怯心理的个分析”研究报告
“我的礼物呢?”一个孩子的“控诉”
为小学生“流行文学”阅读导航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合作日记--开在课外的一朵习作之花
用“人文”建构“和谐”
音乐是快乐的!
物质奖励“四忌”
“派送”快乐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和谐错位与校长前瞻视野
从做数学到说数学
语文“结课”的“布白”艺术初探
莫让“乱花”迷人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网站的制作
走向清静的彼岸净土--感悟“诗化语文”
在对话中生成--关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
课堂教学要还权于学生
跳出“语文”教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之“生态环境”
让班集体成为孩子的精神乐园
种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个性化教学摭谈
浅谈体态语艺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万紫千红总是情
课改中,语文活动教学如何避免作秀
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研究报告
范读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作用的调查报告
浅述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摘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由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的约束,在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情境法”和“问题法”研究性教学方法,相信对高中数学有借鉴作用。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情境法 问题法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通知以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几年来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涵义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它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二、 研究性学习中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只浮于表面,对于新教材中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了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而已。其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目前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类型,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成为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比较容易实现。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才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意味着传统的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而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三、研究性学习方法目前,二期课改已在我校高中阶段全面推开,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新的考验。研究性学习的使用不仅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也是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于当前课改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方法。方法一:情境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设a、b为常数,且a≠0,b≠0,研究函数f (x)=ax+b/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函数——正比例函数f(x)=kx(k≠0)与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和,这题的特点是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方法二:问题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建筑高度的测量研究。如测量嘉定法华塔高度的方案,先选定一点A,在A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再向前取一点B,在D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旦为45°,用皮尺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a,见下图。设BD=x,在Rt△ACD中,∵a =30°, 。在Rt△BCD中,∵日=45°,于是 ,解得 。∴嘉定法华塔高度 。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CB AD图1:问题法求解塔高四、结束语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事物还有很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满足眼前利益,又要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广大的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广泛交流经验,使我国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更进一个台阶。参考文献:1. 范宝忠,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第4期。2. 陆开扬,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分层指导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6年10月。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你去打哈炮就晓得了
1、题目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3、内容摘要4、关键词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几部分内容:问题的缘起、选题理由、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6、正文:(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研究假设 (3)研究步骤、过程如何(4)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7、结论8、参考文献
162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3 回答
353 浏览 4 回答
110 浏览 4 回答
126 浏览 5 回答
240 浏览 5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99 浏览 2 回答
161 浏览 4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5 回答
288 浏览 2 回答
142 浏览 4 回答
21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