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用人不疑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
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家里贫困,苦于没人举荐自己。
最后他心生一计,于是就替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
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
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
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悲从中来,于是就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
齐桓公听到了歌声,细细品味歌词,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说罢便下令把宁戚带回去。
齐桓公回到宫中后,侍从们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
齐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随即召见了他。
宁戚见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他,桓公非常满意。
第二天,齐桓公再次召见了宁戚。
这一次,宁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准备任用他担任要职。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劝谏道:“宁戚是卫国人,我们对他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
大王还是先核实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个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齐桓公笑着摇了摇头,说:“不必了。
用人而疑之,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
最后,齐桓公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对宁戚委以了重任。
更多追问追答 追答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管仲和鲍叔牙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
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
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
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
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
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
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
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
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
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
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
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
”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
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
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
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
您一定要任用他。
”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
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3个
谢谢了,就是太长了,我自己归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