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胡愈之1.生卒年、名字、籍贯:胡适之(1891-1962):即胡适,原名洪骍,小字嗣穈,字适之。原籍安徽绩溪,生于上海。胡愈之(1896-1986):原名学愚。浙江上虞人。2.身份:胡适之:现代史文化名人,哲学家、文学史家、作家。胡愈之:现代史文化名人,政治活动家,新闻家。3.解放前职务:胡适之:北大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愈之:政治活动家,新闻出版人,主编《生活周刊》、《东方杂志》、《世界知识》、《半月国际》、《国际新闻》等。4.政治倾向:胡适之:早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后为国民党官员。胡愈之:亲共。5.解放后任职:胡适之:1949年移居美国,后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愈之: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民盟第二届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和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五届中央副主席、代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6.著作:胡适之: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胡愈之:著有《莫斯科印象记》、《国际法庭》、《东方寓言集》等。7.曾就读的学校:胡适之:1910年赴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农科和文、史、哲学,师从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胡愈之: 193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8.解放前简历:胡适之: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参与编辑《竟生旬报》。1917年7月从美国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数十年,担任过中文系主任、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务。讲授过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中国文学史概要、唐宋思想史等课程。在留学期间,便投稿《新青年》,首先倡导白话文,主张进行文学革新。回国后,参加编辑《新青年》,反对孔教和封建伦理道德,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2年离开《新青年》,主办《努力周报》。 “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独立评论》周刊,积极主张“西化”。193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2年回国后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胡愈之:1914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后任编辑。次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编辑出版《公理日报》。1927年4月13日与郑振铎等联合发表对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抗议信,次年流亡法国。193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1931年回国。曾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世界知识》。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任《半月国际》主编。1936年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8年在武汉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处长。武汉沦陷后,到桂林与范长江创办《国际新闻》社,并创办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主编《南洋商报》。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印度尼西亚。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新加坡与陈嘉庚创办《南任日报》。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南方总支部常委、马来亚支部主任委员。1948年经香港到华北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