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开放分类: 地理、城市、河南、城市群目录• 中原城市群地域范围•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三个层次• 战略目标• 郑州都市圈建设• 城市体系等级层次优化• 城市规模序列构建•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中原城市群地域范围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 区域;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战略目标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非农产业占95%以上,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 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郑州都市圈建设大郑州的范围包括郑州市区及其紧密联系的卫星城市。基本思想是催育大郑州,强化核心城市的地位、职能和经济的空间组织作用。以发展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郑东新区为契机,着力发展“三港五区”,使其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到500万,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荥阳市纳人郑州市区范围,作为城市功能区进行建设和发展;突出巩义市在大郑州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郑洛之间的支撑点;调整行政区划,将黄河以北的桥北新区和温县、武陟、原阳等县的部分地区纳人大郑州的发展范围,实现跨河发展,使大郑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左右,成为能够与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相比肩和互补的特大都市。大郑州的中心组团要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要向外围卫星城市转移、扩散。郑东新区要发展为中央商务区和“新经济”聚集区,而外围卫星城如巩义、新密、新郑、中牟及桥北新区等要以发展产业为主,共同支撑大郑州作为河南乃至中部地区产业空间组织中心的功能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将郑州发展成为一座集行政、商贸、交通、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郑州市积极向东和向北方向发展,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圃田组团),加快花园口组团发展,继续搞好中心城区组团、须水组团和航空港区组团建设。城市街区、道路的建设努力体现文化特征,建筑造型突出个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体现以人为本。2005年郑东新区基本形成33平方公里规模,201O年建成150平方公里规模。2020年,郑州都市圈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 1200万人.中心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市区面积500平方公里。在郑州都市圈范围内率先消除二元结构,把郑州市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充分发挥郑州交通、信息枢纽的区位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吸引中外金融机构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金融机构聚集区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会计、税务、律师、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把郑州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中介机构集中、竞争力强的城市。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化工和食品制造业,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使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郑州都市圈城市体系建设。荥阳、新密、新郑三市及中牟县和上街区,与郑州距离在30 50公里之间,巩义、登封等市距离在70公里内,郑州与周边7个市(县区)以农田(都市型农业)、绿地隔离,产业互补,形成了核心一卫星城结构。进一步加快巩义、登封等卫星城市建设,荥阳、新郑等市县适时撤市(县)设区,完善郑州都市圈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等级层次优化年城市体系发展2010年前,由于河南省对启动中原城市群地区发展的急切关注,东部、南部基础较好且具有对外辐射意义的开封、漯河有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使城市体系二级中心城市的布局更为合理。提升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济源、巩义、禹州和偃师等为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弥补空缺并增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三级中心城市层。同期,尉氏县、长垣县、宝丰县、温县、临颍县、新安县等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县有望升级为县级市,与汝州、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共同组成城市体系的四级中心城市层,城市的布局趋于相对均匀。到2010年,通过不同城市各种渠道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合理的等级层次结构将见雏形,城市总数达29个,四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和,这为城市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打下了框架基础。年城市体系发展2010年后,随着城市体系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资源将得到高效利用,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将协调发展,一些城市将步入新的发展台阶,城市群整体也会从非均衡发展阶段逐步向相对均衡发展阶段迈进。在此过程中,中原城市群地区将形成一种以郑州为主核心、洛阳为副核心的“双核牵引”新格局,城市体系整体带动的力量大大加强;许昌应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并和洛阳等6个区域中心城市围绕郑州形成一个完整的圈层;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汝州、舞钢、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有望发展成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增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三级中心城市层;博爱县、栾川县、原阳县、武陟县、孟津县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有望在2020年以前升为县级市,充实城市体系的四级中心城市层。到2020年,通过不同城市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较为完善的等级层次结构将基本定型,城市总数达34个,四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和,中原城市群地区基本形成中部崛起的“中原平台”。城市规模序列构建2020年设市城市非农业人口优化指标,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依次为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开封、漯河、许昌、济源、禹州、新郑、卫辉、巩义、汝州、沁阳、长葛、舞钢、荥阳、辉县、新密、偃师、登封、孟州、尉氏、长垣、临颍、新安、宝丰、温县、原阳、武陟、孟津、博爱、栾川。共34个设市城市,34市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达到2500万人。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2010年,预期郑州、洛阳两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人以上和26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4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进入特大城市行列;许昌市人口规模超过80万人、漯河市超过6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到11个,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1个。2020年,预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500万人,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许昌、漯河两市也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济源、禹州、巩义、偃师等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1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20]。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另外,城市分布以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4条动脉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一条主轴和3条副轴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4条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众多的支脉与4条动脉相互交错,构成了城市网络雏形。其间东部地区网络支脉不够发育,城市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城市群整体网络功能降低。2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城镇化战略中“强化核心、沿轴发展、梯度推进”的关键与核心区域,只有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壮大优势产业,放大城市群整体优势。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的城市体系;促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密集区;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确立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陇海—兰新地带经济重心区和重要城镇密集区。据此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应在总体上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格局,着眼于未来,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快速交通干道、工业都市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网络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形态。3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要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所侧重。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两圈。第一圈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圈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等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周围7个卫星城镇为节点构成的郑州都市圈,以除郑州以外几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围邻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内构成的外围辐射圈。在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基础上采取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应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模式。双核。即主核心城市郑州、副核心城市洛阳。目前,依靠郑州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显得势单力薄,势必形成弱核牵引状态。而且,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综合实力,或者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西距郑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从“一五”起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自然就理应进入空间布局优化的视线。如果以郑州为主核,以洛阳为副核,形成双核牵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观,将会更有说服力。四带。第一带为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二带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三带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第四带是由连接漯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与此对应,分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陇海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京广产业轴、新焦济南太行产业轴、洛平漯产业轴等4个产业发展轴带。这4条轴线和4个产业发展轴带相对应,构成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4条重要的“经脉”。一个三角。指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为节点,依托其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城市群西南部发展的“成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组成的成长多边形,南部有平顶山—漯河—许昌组成的成长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许-漯成长三角区位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搞好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