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香港湾发生一宗交通意外,顿时尽显人情冷暖。当时,一名女子贪图方便弃用行人辅助线过马路,遭一辆货车撞击被抛弹至5米外,顿时头破血流昏迷倒地,司机见状急忙报警。近百名途人在旁驻足观看。警员到场后,向途人呼吁请求帮忙,就是借一条毛巾都行。不过,众多途人听罢仍只是各自议论纷纷,并无人伸手相助。
请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的际遇吧:长途车上遭抢,因没人反抗,抢匪扬长而去;街头患病昏倒,路人佯装不见,连个打电话报警的人也没有;胡同弄堂里遇到色狼,邻居们的窗户关得比任何时候都严,喊破喉咙也没人愿意听见;要是再碰上什么更倒霉的事儿,简直不敢往下想了……
当有人挨打或遇到困难时,那些能够给予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这种现象不仅使人们从道德角度加以关注,纷纷谴责这些冷漠无情的看客,同时也引起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是“旁观者效应”在作孽。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于20世纪70年代做了大量实验加以研究。
实验一
一位活泼迷人的女郎被试带进一间屋子,填写一份表格。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表现消极的同伙在一起。
女郎向被试说明如何填写表格后,走进了布幔隔开的里间。在布幔的缝隙中。被试可以看见里间放置着一个高大而倾斜的书架,上面堆满了书和其他器械。
几分钟后,传来了椅子的倒塌声和女郎凄切的尖叫:“哦,我的脚……我的脚脖子肿了,我没法拿东西了。”
实验者观察屋子里被试的反应,结果发现,当被试只有一个人时或者与朋友在一起时,有70%的人采取了助人行为;而当两位陌生人在一起时,只有40%的人跑去助人;而与实验者消极的同伙在一起的被试中只有7%的人采取了行动。
实验二
安排男大学生被试单独或者与两名其他被试(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伙)等待会见。负责会务的女士解释说,由于会见要推迟几分钟,为了节省时间。她先把酬金付给他们。她从一个信封里拿出钱来,问在场的人有谁能换开一张20美元的大票。
这时,隔壁房间里的电话铃响了,她跑去接电话,匆忙中把信封放在了桌子上。女士刚离开,一个“小偷”(实验者的一名同伙)蹭到桌边,虽然他企图掩饰,但在场的人还是都看清了他从信封里拿钱。
不一会儿,女士返回来。结果,与“小偷”单独在房间的被试比有旁观者在场的被试,报告发生了偷窃的人数更多。
拉塔奈和达利的实验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就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是人们最常见的冷漠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当事人觉得还有别人在场,所以就会观察与仿效别人的反应,就会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也许我不去,别人会去的”。结果,大家都这么想和这么做,就造成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救。
因此,“路见不平”你不吼,那么我也不吼,他也不吼,最后大家都不吼:“该出手时”你不出手,那么我也不出手,他也不出手,最后大家都不出手。由于这种效应使得现实社会的风气越来越缺乏人情味。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英勇救人,面对危险让所有人做见义勇为的英雄是不可能的,做无谓的牺牲也没有必要,但力所能及的小事儿我们每个人总可以做到的吧。比如悄悄跑到一边打个电话报警总可以吧?没准儿,单凭我们一分钟的电话,就挽救了一条人命。
一生中谁能担保自己不会被偷、被抢、遭遇意外?怕事与回避带来的不会是我们所祈求的善良,更不会是愿望中的“平安无事”。一个丧失了“邪不压正”信念的社会,一个充满了冷漠无情的看客的社会,一个各扫门前雪的社会,只能是暴虐横行、人人自危的可悲而又可怖的世界。正如大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所说,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没有旁观者,否则,丧钟就是为你而鸣!
心理学家所作的研究并不是提供给人们可以冷漠旁观的理由,而是让人们澄清自己的误解。当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不要观望、等待,赶快伸出自己援助的手!
让我们像先哲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医治烦恼与不幸的最佳秘方就是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