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却因此造成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等论文,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被誉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郑振铎语)。1919年三月,守旧派林纾在给蔡元培的信中攻击白话文说:“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 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胡适先生生平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我的母亲》初中语文教材中有
所以,鲁迅说胡适的文章浮华不实,但能凭孤本的考证过于他人。
这就是了,胡适能说出不少话来,然而凭着多少取巧和利用(虽然这些取巧和利用,终究是吸进了自己的脑袋):似乎他不是少年成名,便不能借助他人当梯子攀登,有人反倒说他不为盛名所毁?
211 浏览 4 回答
275 浏览 4 回答
344 浏览 5 回答
206 浏览 4 回答
213 浏览 3 回答
298 浏览 3 回答
198 浏览 5 回答
173 浏览 2 回答
246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
161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6 回答
337 浏览 8 回答
273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3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2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6 回答
239 浏览 5 回答
146 浏览 2 回答
355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