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歌是粗犷型的,南方民歌是小桥流水的,南北民歌在歌曲风格与演唱方法方面的四大相异特点: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北朝民歌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南朝民歌南朝民歌是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现大部分收入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清商曲辞》类.其语言清新秀丽,基调婉约缠绵,表现出南方人细腻微妙的情感.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
不同地区的民歌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区音乐特征的标志。不管是传统的民歌还是创作歌曲都是源于生活,都来自于本民族的音乐: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 听辩不同地区的民歌,探究影响民歌风格特征的原因。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 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说起南方民歌,就不得不提起采茶戏。关于采茶戏的最早记载见于明王骥德《曲律》(1624年):“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它的音乐曲调有三类:①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比较简单。②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其音乐南方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与当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结合,形成各省的独特风格。采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调很多,采茶音乐受小调影响很大,有些曲调甚至被小调所代替。③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它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这三类曲调一般也认为是采茶戏曲调历史发展的大致。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放,开阔。 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木兰诗》则很直白。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杂言。
南方民歌婉约,北方民歌高亢
南朝西洲曲从内容上看,是以男女之间爱情为歌咏对象,清新婉约,带有江南乡镇青年男女生活气息,展现南方人民阴柔的气质;而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木兰淳朴,有着男子一样的气概,正是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风范,善骑射,男女观念不如南方那样保守,北朝诗歌并不把目光局限在爱情话题上,而是放得更宽,这是因为北方的环境造就了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的风格,而江南山水造就了江南儿女清新淡雅,温柔婉约的风格;从手法上看。木兰诗多用互文和顶真,气势磅礴,展现北方民族尚武粗犷的民族风格,也反映了北方民族开放的生活习惯和男女观念,比如杨大眼之妻,也会骑射,生活比较自由;而南朝西洲曲,多用隐语双关,婉约清新,并且为我们展现南方独有的江南儿女情怀。
壮家民歌四大特点壮族离不开歌,他们用歌进行交往,用歌来表达感情。生活中处处有歌:生产唱歌,待客唱歌,谈情说爱、教育青年、表达喜悦、抒发哀思都唱歌。专业歌手唱,业余歌手唱,大姑娘小伙子唱,小孩子在山上放牛也会哼哼。 唱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独唱一般唱历史,唱生活,有专门的歌手,传统的内容,可以一直唱下去。合唱,几个人一起咏事咏物。这种合唱,一般是三四个人,以一人为主,先发声,其他人随后跟上。还有对唱,主要是男女之间交流感情。但这种对唱也多用合唱形式,一伙男的跟一伙女的对。也不像汉族民歌一首唱一首答的,可以连唱几首,对方再答。 广南壮族民歌因地域不同而有各种调子,主要有县城一带,以“阿里郎”为衬词的民歌。这种民歌的音调欢快,简洁,是广南壮族有代表性的民歌。还有八宝一带的壮族民歌,音调深沉。而流行于八达、底圩一带的壮族民歌,主要是女子唱的,音调舒缓悠长,如泣如诉,很适合独自抒发情怀。广南的壮族民歌虽然曲调各异,但优美动听,歌词很有特点。 一是内容善于铺陈。壮族民歌只要先确定一个内容,就可以随意铺陈。如表达男女情爱,不是象汉族那样通过比喻、双关等手法,集中表达爱慕之情,而是直接了当地以某个姑娘来到本寨为引子,如,“姑娘来我村,姑娘来我寨”为开端,一路唱去,然后才唱到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这种铺排的形式,能容纳的内容多,语言像讲话一样平实,易编易唱,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是表达形式优美,善于用起兴的手法。壮族民歌很注意用起兴的手法。如“你菜和我撒,你话和我说”,意思是我们两人一起谈心里话。 三是多用整句。壮族民歌不讲对仗,一首歌的句子,有时也不限偶数,如八宝民歌就用5句或7句,但常常有意地动用整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一个意思用两句唱出,只变换其中的个别词语。这种整句,使表达的情感丰富强烈。 四是注意音韵。广南壮族民歌的歌词不需要押韵,但比较注意音韵的和谐。主要表现在整句中,又主要在最后一个音节。一般前句是平声,后句就是仄声,或者前句是仄声,后句是平声。用这种语感,能使歌词念起来抑扬顿挫,入耳动听。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321 浏览 2 回答
225 浏览 4 回答
129 浏览 8 回答
209 浏览 5 回答
203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3 回答
304 浏览 2 回答
249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2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
91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4 回答
163 浏览 5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265 浏览 6 回答
180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5 回答
331 浏览 4 回答
240 浏览 2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3 回答
314 浏览 2 回答
219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