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为什么长期受主观主义特别是情感主义的统治,为什么在理论上陷于混乱、陷入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深层影响,西方价值哲学先驱者从情感是否快乐理解价值的思想的影响,学科自发性影响。
西方价值哲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我曾经撰文予以分析。即:一是理论上的混乱;二是价值追求功利化、庸俗化,导致西方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的混乱;三是西方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长期停滞不前,从而使西方价值哲学陷入困境。实际上,当代西方价值哲学陷于困境有其多方面的深层原因。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再做些分析。
(一)西方文化的深层影响
当代西方价值哲学长期受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统治,且理论混乱,陷入困境,其原因,首先是西方文化的深层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代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文主义兴起,个性解放,人们冲破了宗教思想的束缚,个人的作用大大增强。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化。人们就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问题,以个人利益,以自我情感、欲望、需要、兴趣为基础去理解价值。如前所述,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曾指出,当代西方文化是情感主义统治。他谈到西方的情感主义的特点时说:情感主义的自我缺乏任何理性标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自我所采取的任何观点进行批评。麦金太尔所说的情感主义的自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主义者。西方情感主义就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样,西方价值哲学中的情感愉快论、兴趣价值论、满足欲望论、满足需要论等,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自我为中心的思潮的支配下,人们就会认为,凡能使自己快乐、满足自己兴趣、欲望、需要就有价值,而不论这种快乐是否健康,这种兴趣、欲望、需要是否合理。
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自我中心思想对西方价值哲学的影响,英国哲学家彼得·罗素在《意识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对话》一书中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在西方学者看来,“我们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我们认为宝贵的东西,我们认为是生活中重要内容的东西。”[1]95什么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呢?彼得·罗素说:“在西方社会,许多价值都有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因素,在它的后面就是自顾自。他人怎样看我?我是否将得到我所需要的东西?我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我是否拥有金钱?是否拥有物品?是否拥有能使我愉快的经历?我是否足以控制我自己的世界?这些就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行为的先决条件。”[1]96
彼得·罗素的以上论述表明,他认为价值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即价值是评价的产物,是纯主观的东西。他所持的这种观点,就是西方价值哲学中的评价结果论。彼得·罗素说:“在西方社会,许多价值都有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因素,在它的后面就是自顾自。”并指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行为的先决条件”。这就表明自我中心思想是西方社会把价值理解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的根本原因,也是西方价值哲学中各种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盛行并长期统治,使西方价值哲学陷于混乱并长期停滞不前,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西方价值哲学先驱者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西方价值哲学的影响,首先影响到西方价值哲学的先驱者;而西方价值哲学先驱者的思想,又直接影响到西方价值哲学。
西方价值哲学的诞生,是从区分是与应该、事实与价值为前提的。最早提出区分是与应该、事实与价值的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休谟认为:“德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而恶的本质就在于给人痛苦。”[2]330并说:“一个行为、一种情绪、一个品格是善良的或恶劣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人们一看见它,就发生一种特殊的快乐或不快。”[2]511“发生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维一个品格感觉一种特殊的快乐。”[2]511休谟认为使人快乐就是德,使人痛苦就是恶,即使人快乐就是有价值的,使人痛苦就是负价值。他是从情感愉快与否去理解价值,这是西方古代快乐主义伦理学思想的表现。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说:“休谟把特殊的道德判断理解为感情、激情的表达。”[3]63也就是说,休谟是从感情、激情是否快乐去判断道德善恶,从情感是否快乐去理解价值。这种从情感是否快乐去理解价值的思想就是把道德判断理解为情感、激情的表达。实际上,这就是西方情感主义价值论的最初表现。
西方价值哲学的诞生,德国哲学家洛采起了很大作用,洛采被称为“价值哲学之父”。洛采把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即经验事实世界、普通规律的世界和价值的世界,认为价值世界是情感和艺术的世界,是靠人们的情感,人们对善、美和神圣的思想而确定的世界。认为想通过逻辑和推理,通过经验事实和因果必然规律去揭示价值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价值世界属于情感的世界,把价值排斥于经验事实和因果必然规律之外。他的这一思想,也就是认为价值是情感的产物,是由情感决定的,是由非理性思维决定的。情感体验成为价值的基础,情感快乐与否成为价值的尺度,这种思想是典型的主观主义价值论。洛采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通过文德尔班而深刻地影响到西方价值哲学。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尼采,对西方价值哲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并宣布:“上帝死了”,否定基督教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尼采认为价值是人创造的,也是人赋予的。世界上有价值之物,论其本身总是没有价值,而是被赋予或被赠予价值,而我们就是赋予者和赠予者。他在价值哲学历史上首先提出了价值本质问题上的人赋予论。这种观点,是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的表现。
尼采认为,人首先为事物创造出意义,评价就是创造。评价本身就是评价事物的财富和珍贵,事物经过评价然后才有价值。他最早提出了价值是评价的结果的思想。尼采的价值哲学思想,是典型的主观主义价值论。
休谟、洛采和尼采,是西方价值哲学的三位先驱。在价值本质问题上,休谟的快乐主义思想、情感主义思想,洛采的情感决定论,尼采的人赋予论和评价结果论等思想,都深刻地影响到当代西方价值哲学,成为当代西方价值哲学长期受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统治,导致在理论上的混乱,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
(三)崇拜自发性
西方价值哲学为什么会长期受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统治?为什么在理论上陷于混乱?为什么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
什么是自发性?自发是相对于自觉而言。在价值哲学中所谓崇拜自发性,就是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忽视逻辑一贯性,缺乏正确的远大的价值追求。所谓自觉性,对价值哲学来说,就是价值自觉,就是克服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倾向,从严肃的理性思维出发,从实践的结果出发,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坚持逻辑一贯性,确立科学的远大的价值追求。[4]271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价值哲学中崇拜自发性,首先表现在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从情感出发去理解价值,从是否使自己快乐去理解价值。大家知道,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总是自发地倾向于认为使自己快乐的东西就有价值,使自己痛苦的东西就是负价值。人们饥饿了需要吃东西,渴了需要喝水,这种需要是人的本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使人快乐或产生快感,所以人们总是自发地倾向于认为满足需要就有价值。能满足欲望,满足兴趣,也能使人产生快感,人们也自发地认为满足欲望和兴趣就有价值。人的本能自发地倾向于认为能使人情感快乐就有价值,自发地认为价值是人的情感和态度的表达,这些都是人们的自发性的表现。这种自发的观点表现在价值本质问题上,就是情感愉快论、满足需要论、满足欲望论、满足兴趣论、情感主义价值论等。而价值本质理论中的评价结果论、心灵赋予论,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错觉,即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某物有价值就是对某物评价的结果,物的价值是人的评价赋予的,是人的心灵赋予的。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性的认识基础上形式的错觉;习惯成自然,这也是一种自发性的表现,即受自发性支配的结果。所以,当代西方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如情感愉快论、满足需要论、满足欲望论、满足兴趣论、评价结果论、心灵赋予论、情感主义价值论等理论,都是受人的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都是价值哲学中崇拜自发性的表现。
例如,德国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认为,价值是相对于一个估价的心灵而言的,抽开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他把价值理解为情感意志的产物,认为价值是人们心灵对事物的评价,或是人们心灵赋予的。他的这种观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从表面现象出发去理解价值形成的错觉,是一种崇拜自发性的表现。
奥地利价值学派的哲学家迈农认为,凡是使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他从是否使人产生情感快乐去理解价值。这种情感愉快论是人们趋乐避苦的本能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崇拜自发性的表现。
奥地利价值学派的另一位哲学家艾伦菲尔斯与迈农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价值的基础是欲望或欲求。我们所欲望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它们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我们欲求它们。每个人都有欲望或欲求,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或欲求,人的欲望总是倾向于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弃小利逐大利。人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以欲望或欲求为基础去理解价值,也是价值哲学中崇拜自发性的表现。
美国哲学家培里认为,有兴趣的东西就有价值,无兴趣的东西就无价值。他说:“当一件事物(或任何事物)是某种兴趣(任何兴趣)的对象时,这件事物在原初的和一般的意义上便具有价值,或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是兴趣对象的任何东西事实上都是有价值的。”[5]44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基础是有趣。有趣,就是有乐趣,就是能使人获得某种快乐与情趣。当某事物能使人获得持久的乐趣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注意,一种主导倾向,一种排他性倾向,一种偏好,这就是兴趣。可见兴趣的基础,仍然是人的趋乐避苦的本能,这种本能自发地倾向于偏好有趣的东西。兴趣往往是某物经多次反射后形成的,是带习惯性的。所以培里说兴趣是人的本能或习惯。培里认为,价值所涉及的是以情感为动力的生活,即本能、欲望、情感、意志及它们的状态、行为和态度的家族。他是从本能、欲望、情感、意志出发理解价值,所以培里自己也承认,他的兴趣价值论是从本能出发的。这说明这种理论正是自发性的突出表现。
美国哲学家詹姆士认为,善的本质简单说来就是满足需要。也就是说,他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进一步说,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快感的东西。文德尔班的论述表明,满足某种需要之所以被认为有价值,根本原因就在于能使人产生某种快感。所以,满足需要论的基础是情感愉快论,满足需要论实际上是情感愉快论的表现。也就是说,满足需要论也是人们趋乐避苦的本能决定的,是自发性的典型表现。杜威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当代经验主义价值论的根本缺点在于,它只是把社会所流行的,把实际经验到的享受当作就是价值本身的这种习惯,加以陈述和合理化而已。杜威指出,把享受当作价值,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习惯,而享受就是满足欲望、需要。习惯也是一种自发倾向,可见,把满足欲望或需要当作价值,是社会上流行的自发倾向。
西方价值哲学中的情感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人们情感、态度的表达,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观点,反映了价值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与人们的利益相联系,往往牵动人们的情感。说某物有价值,包含着对某物的赞扬的情感与肯定的态度;说某物无价值,则包含着对它的厌恶的情感与否定的态度。价值作为一种存在,它是一种客观事实,即价值事实;作为一种陈述,它又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与态度。西方情感主义者看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见不一,便认为价值是不存在的,认为价值不是事实,仅仅是人们的情感,态度的表达。他们的这个看法是片面的,也是人们自发性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评价。这种现象往往使人产生迷惑,以为价值完全是主观的,是随着人们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人们情感的表达,这是人们被表面现象迷惑产生的一种假象,是人们自发性的表现。西方情感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不是事实,而是情感的表达,正是这种自发性的表现。由此可见,当代西方价值哲学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评价结果论、心灵赋予论、情感愉快论、欲望对象论、兴趣价值论、满足需要论、情感主义等各种观点,都是从本能出发,受非理性思维支配,或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而产生的,是崇拜自发性的产物。是人们不假思索自发产生的对价值的理解,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深入的、科学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的结论,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
(2)忽视逻辑一贯性。崇拜自发性,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被表面现象所述惑,必然忽视逻辑一贯性。西方价值哲学中居统治地位的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正是由于崇拜自发性,忽视逻辑一贯性,导致理论混乱,使西方价值哲学陷于困境的。
一种理论要有生命力,必须要有严谨的理论支撑,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体系,必须坚持逻辑一贯性。在理论上要无懈可击,经得起推敲、辩驳,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一门学科要有严谨的逻辑体系,必须坚持逻辑一贯性,坚持真理。为此,必须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搜集大量的客观事实,对大量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指导,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努力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对这种理论进行逻辑分析,逻辑检验,包括将基础理论的论证和将理论运用于应用理论研究,在运用中接受检验。然后让经受逻辑检验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让其接受实践检验。实践是一个过程,实践检验是长期的,只有经过逻辑的严谨检验和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严谨的理论,才有生命力。要使一门科学的理论具有严谨的体系,关键是要坚持逻辑一贯性。而要坚持逻辑一贯性,首先必须克服崇拜自发性的倾向。
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由于崇拜自发性,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被表面现象迷惑,从根本上放弃了科学的理性思维,忽视逻辑一贯性,甚至连最基础的事实与逻辑都不顾,因而,陷于理论上的混乱。忽视逻辑一贯性是当代世界各国居主导的价值哲学的致命的缺陷。
例如,西方价值哲学中的情感愉快论认为,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而西方功利主义者早已承认,存在着“顶下流的快乐”,怎么能说使人快乐的东西就有价值呢?
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中的欲望论认为,价值是人们欲望决定的,能满足人们的欲望就有价值。但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有高尚的、健康的欲望,也有卑劣甚至罪恶的欲望。所以,认为满足欲望就有价值,这种理论在逻辑上必然陷于混乱。
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中的兴趣论认为,有兴趣的东西,就有价值;或者是兴趣对象的东西,就有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健康有益的兴趣,也有邪恶有害的兴趣,并非任何兴趣的对象都有价值。从兴趣出发去理解价值必然导致内在的逻辑矛盾。
西方主观价值论中的满足需要论认为,能满足需要,就有价值。但需要很复杂,有健康的、有益的、合理的需要,也有不健康的、有害的、不合理的需要,并非满足任何需要都有价值。以满足需要去理解价值,必然导致内在的逻辑矛盾。
西方价值哲学中的评价结果论,认为价值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即认为价值是评价的结果,把价值等同于评价。实际上就是认为价值是人的心灵赋予的,把价值视为纯主观的东西。价值是客观存在,评价是对价值的反映,是主观的。如果客观上不存价值,我们怎么能进行评价?这种观点颠倒了价值与评价的关系,是严重的理论上的混乱。
西方价值哲学中的情感主义认为,价值判断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把价值视为主观偏好。这种理解使价值理论成为随心所欲的东西,必然导致理论上的极端混乱,根本无内在逻辑可言。
当代西方价值哲学中居统治地位的各种主观主义价值论,之所以无视逻辑一贯性,在理论上陷于混乱,从理论上说,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把事实混同于价值。价值哲学的诞生,是从区分事实与价值开始的;不区分事实与价值,就会导致混乱。事实是实然,而价值是应然。事实是不因人而异的客观存在;而价值则是因人而异的。事实本身无所谓善恶;而价值必定是善的。例如,一事物能使自己情感快乐,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一种实然,而不是应然,不是价值,因为情感快乐有健康的快乐与顶下流的快乐之分,并非都是善的。所以认为凡能使自己情感快乐就有价值,就是把事实当作价值,就会产生逻辑矛盾,在理论上陷于混乱。同样,主体兴趣、欲望、需要的满足与否对相关主体来说,也是一种事实、一种实然,而不是应然,不是价值,因为主体兴趣、欲望、需要也有健康与否,合理与否之分,并非满足任何兴趣、欲望、需要都对主体有价值。所以,认为凡能满足兴趣、欲望、需要就有价值,同样是把实事混同于价值,必然导致逻辑矛盾,在理论上陷入混乱。
当代西方居主导的价值哲学在理论上陷于混乱,是由其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决定的。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价值既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既决定于主体,又决定于客体;既不存在于主体中,也不存在于客体中。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并随着主体或客体每一方的变化而变化。必须从主客体相互作用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价值。当代西方价值哲学中居主导地位的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却认为,价值是使人情感愉快的东西,是兴趣的对象,是能满足人们欲望、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是人们评价的结果,即人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是人们心灵赋予的,价值是人们情感、态度的表达,把价值视为人们的主观偏好。这些观点,认为价值是情感意志的产物,是纯主观的,忽视了客体的作用,否定价值的客观性,是一种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是片面的。这种观点把价值视为人们的主观偏好,使价值理论失去了基本的逻辑准则,必然失去逻辑一贯性,使西方价值理论陷于混乱。
西方价值哲学中居统治地位的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在理论上违背逻辑一贯性,陷于混乱,西方一些学者自己也承认其理论的混乱。如前所述,培里承认他的兴趣价值论存在着内在矛盾,罗素也承认自己的价值理论自相矛盾。大家知道,罗素是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他以逻辑分析而享誉哲坛。但他在价值理论上却背离逻辑一贯性,根本的原因在于,罗素所持的价值哲学观点,是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这种理论崇拜自发性,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因而抛弃了逻辑一贯性,使自己在价值理论上陷入内在的矛盾之中。人的本能是一种内在的自发力量,一种内在定势。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往往一开始总是从本能出发,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思维支配,受情感驱动,而置客观事实和理论的内在逻辑于不顾,这样必然忽视逻辑一贯性。培里和罗素的失误,其原因正在于此。
(3)崇尚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本能的驱动下,必然会自发地倾向于追求感官快乐,而忽视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眼前直接现实紧迫价值,而忽视长远的根本的价值,急功近利,追求功利价值,忽视真善美的价值,必然会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是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重要表现。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两个命题,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提出来的。韦伯把人们的社会行为分为合理性与非理性两类;合理性又分为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所谓工具合理性行为是指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动;而价值合理性行为则是由对价值的绝对性的确认所驱动的,不顾后果如何,条件如何都要完成的行动。现在人们把这两个命题通常称为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人们对这两个命题用得很多,对两个命题的理解各不相同,其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价值哲学来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表现了人们对价值本质的理解的两个层次和价值追求的两种境界。
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受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受情感主义统治,从情感、兴趣、欲望、需要出发去理解价值,这是对价值本质的主观、片面、表面的理解。实际上是对价值本质的一种歪曲理解。从这种理解出发,在价值追求上,往往把感官快乐,把直接的物质功利,如金钱、财富、名利、享受,现实的技术、效率等为主要目标,忽视远大理想,缺乏终极价值,忽视长远价值,忽视根本价值,缺乏远大理想,忽视对真善美的追求。西方价值哲学在价值追求上的这种特点,就是崇拜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
西方价值哲学在价值追求上的这种特点,就是工具理性至上,就是实用主义。平常我们说实用主义,一般指的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即詹姆士、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从崇拜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来说,实用主义哲学最为典型。但这种价值追求不仅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特点,而且是整个西方价值哲学的特点。我在《追寻价值:重读杜威》一书中曾指出:“不仅杜威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论,而且整个实用主义哲学,都是一种‘兑现价值’的理论,是一种世俗价值哲学、庸俗价值哲学”[6]3杜威的哲学的特点是把理论的价值哲学与世俗的价值哲学相结合,使之具有理论色彩而已。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以“兑现价值”为特点的世俗价值哲学,庸俗价值哲学,把价值哲学俗庸化了。所以,实用主义的名声很不好。
其实,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追求工具价值,忽视长远价值追求,追求眼前价值,忽视人类远大理想与根本价值的现象,并非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所特有,而是当代西方居统治地位的各种价值哲学所共有。
从价值追求上说,当代整个西方居统治地位的价值哲学,即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从根本上说都是庸俗的价值哲学。只不过实用主义哲学更为突出,最为典型罢了。
实用主义著名的哲学家杜威说:“如果在手头上的一只鸟的价值抵得过在邻树上的两只鸟,那么在手头上的一桩现实的事情的价值,便抵得过许多遥远而不可看见和不可接近的理想。”[7]284在杜威看来,理想太遥远,看不见,也不可接近,所以理想没有实际重要性;而那些看得见的、直接的、迫切的、现实的事情则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现实的、迫切的事情最重要,而理想则没有多少价值。杜威强调,“我们必须真正关心手段的问题,否则我们决不会取得任何进步。”他公然说:“必须忘却各种终极目的。”[8]30而把最近的手段当作最重要的目的。他说:“只有当人把居间行动认真地当作目的来看待时,他才不至于在改变习惯的任何努力中白白浪费时间。在一切居间的行动中,下一个行动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或者说最近的手段就是要发现的最重要的目的。”[8]30杜威主张,忘却终极目的,必须真正关心手段,把最近的手段作为重要的目的。在他看来,理想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最重要的是直接的、现实的、迫切的事情。人们常说美国人的求实精神,也许这就是“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吧!这种精神就是重视直接的现实价值而忘却终极价值,忽视远大价值目标与人类崇高理想,也就是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这种价值追求,是庸俗价值哲学的典型表现。
美国哲学家宾克莱对实用主义的这种特点曾作过深刻的论述。他说:“美国人常常被称为注重实际的人民。他们希望把事情做成,他们关心一样东西或一种理论有无用处的问题胜似关心有关人生终极意义的比较理论性的问题。”[8]19宾克莱说,实用主义思想所关心的是一种主意行得通吗?能否“兑现价值”?这反映出人们对现代技术社会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切实关心。人们的生活是根据眼前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来考虑的,而不是根据会被要求为之献身的终极价值来考虑的。人们对有关人性的“终极目标”的思考毫无兴趣,“他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在我们解决了最重要的眼前的问题之后,又会发现某些新问题需要解决。就这样,人们始终都是关心眼前最重要的问题。“生活就像乘火车作不间断的旅行一样,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8]19
宾克莱评述说:“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运动,它给现代人提供一个令人心悦的行动方案。实用主义的方法,如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所发展的那样,给美国人之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一个哲学根据。”[8]20“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是美国人的价值追求的特点,而实用主义哲学则为美国人的这种价值追求提供了哲学根据。
实用主义哲学是怎样给美国人之“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哲学根据的呢?实用主义是用它的价值理论为美国人的这种价值追求提供哲学根据的。大家知道,詹姆士认为:“善的本质,简单说来就是满足需要。”[9]詹姆士是根据是否满足需要去理解价值的。实用主义的特点,是强调实际效果或实际结果。宾克莱说:“詹姆士在他的一些著作中主张,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判断任何信念的正确性,判断的根据只是对他本人产生满意的实际结果。”[8]23“满意”是人们对实际结果感到“满足”的表现,是对实际结果感到满足的评价,是满足需要的表现。也就是说,詹姆士认为,人们根据产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实际结果,就可以判断任何信念的的正确性,即认为只要产生满足本人需要的实际结果,就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以是否满足需要去确定价值。从满足自己或“本人”需要的实际效果出发,自然首先就会想到的是本人的眼前的现实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根本价值。这就是实用主义为美国人之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的哲学根据。
不仅从满足需要论出发,必然会只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从西方价值哲学中其他各种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出发,也会作出同样的结论。对此,我们前面已作了分析。所以,当代西方居统治地位的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在价值追求上只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这是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突出表现。
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还表现了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价值问题。这一方面,我们将另文专门论述。
作者:王玉樑 来源:西部学刊 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