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译活动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就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本内容的传达与取舍。本文通过对史耐德《寒山诗》的个案分析,探讨了意识形态对译者译本选择的操控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寒山诗》,译本选择;操控
寒山是中国唐代一位具有神秘色彩但又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据记载,他流传至今的诗篇共有300余首。其内容相当丰富:一些是批判社会的丑陋面;一些是描写山体风景;一些是阐述佛道儒的思想;一些是关于个人生平的记述。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寒山诗中,史耐德仅仅选取了其中的24首诗歌进行了翻译。这不禁让人好奇,译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本文拟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翻译不仅是译者传递意识形态的借口,同时还是译者自己文化态度和意识形态的载体。(胡安江,2011:200)意识形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意识形态是某一阶级、政党、职业内的人(通常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它是某一国家或集体里流行的信念,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转引自杨晓琼,2010:73)狭义上讲,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一整套或有系统的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实,以上所说讲的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形态。
二、社会意识形态对文本选择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高度的工业文明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发达的经济使众多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整个国家似乎正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然而现代工商业及机械文明对人类的压抑与异化也使得各种问题日益突出。麦卡锡主义异常猖獗,大肆迫害文化思想的进步人士,美国文坛一片萧条和沉寂。反文化运动成了此阶段最大的革命性运动。活动参与者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的美国青年。当时的美国社会相当富裕而保守,敌视共产主义,在外交上奉行“帝国主义”政策,并与苏联处于“冷战”状态;这些青年不满国家机构的冷漠及对物质的贪欲及浪费,不甘于过受广告左右的生活,不愿活得无根、无目的,也不安于在大机构中讨生活;(钟玲,2003:9)而且对西方文化与宗教不满并产生怀疑,进而逐渐丧失了他们的信念,甚至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于是成千上万的青年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反抗社会:群居生活,性滥交,迷恋摇滚乐,身着嬉皮服装,吸食大麻。他们希望借此抵抗现实的混乱,找回人的原创力,摆脱现代人类的精神危机。而寒山在大自然中所体现出的释然与他疯狂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智慧正好是当时迷茫的“垮掉一代”所渴望的。
另一方面,这些青年在宗教思想上反对崇尚一种既定的、经验的、已知的基督教思想,推崇一种东方式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总结,对主流社会中的既定观念和意识不予接受。为了追寻内心与精神的自由,挽救受摧残的西方文化,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注到神秘的东方。因为在他们看来,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包含了西方文化所缺乏的许多元素。比如,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二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直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加速了环境的恶化。然而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二元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于是50年代及60年代,禅宗成了美国最流行的东方思想。到50年代末期,美国各地的文学艺术杂志上出现多篇有关禅宗的论文和故事,还有禅诗和禅画。美国各大大学东亚系所开设的佛教史课程也成为热门课。(钟玲,2003:12)在当时民众的心理,禅理已不再是个人的喜好,而是挽救人类的良方。特别是禅者寡欲淡薄的生活方式、禅宗对人类道德规范的训诫和对物欲的嘲弄,使得众多美国人对禅宗能消除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充满了期待与憧憬。而富含禅机的寒山诗无疑对史耐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胡安江,2011:208)
三、个人意识形态对文本选择的影响
史耐德所选择的24首寒山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则是禅宗思想。佛教思想其实在史耐德的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不仅是以一种佛教徒的方式生活着,对佛教思想深信不疑,而且尽力将这些思想大量运用于诗歌创作当中。“像受禅宗影响的中国自然诗人一样,史耐德远离尘嚣,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只有在需要钱时他才去工作,他一直像一个习禅的学生那样学习思考。史耐德是一位偶像派诗人,他的生活方式比他的诗歌给人印象更深。他所创作的大量作品的灵感与主题都来源于禅宗。对禅宗和东方译本的研究使他成为一个作家和诗人。史耐德将禅的原理应用到一种园艺和采集的生活,把禅当作生活的教义和教律,坚持以禅指导他一生的实践。”(陈小红,2009:213)史耐德的早期诗歌追求以及对禅宗的研究使他相信寒山诗歌中对自然的歌颂,对物欲的鞭挞以及他自然适意的生活方式正是西方文明所匮乏的因素。
除禅宗思想外,山水是史耐德译诗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他曾回忆道:“当我十一、二岁时,在西雅图博物馆的中国陈列室里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山水画。当时我真呆住了。惊讶的原因很简单,画中描绘的瀑布区的景色——瀑布、古松、白云、飞雾都同美国西北部的山水十分相像。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与我的不谋而合,而隔壁陈列室的英国风景画对我毫无意义。这次体验虽然没有给我什么伟大的启示,但却在我心中钟下了一份对中国文化直觉而深刻的尊敬。”从而可以看出史耐德对自然是何等的热爱。他所选译的寒山诗可以最好的体现他的这一情感。比如,“联豁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沾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杳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
受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他对中国禅宗思想及山水诗的迷恋的个人意识太的影响,史耐德译者选译了这充满禅机的24首寒山诗进行了翻译。而这也正好迎合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很好的接受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小红. 论加里 ?史耐德的禅宗生态观[J].英美文学研究丛.2009(1):212-225.
[2]. 胡安江. 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晓琼. 从加里?史耐德选译的寒山诗看意识形态与诗学对翻译的操纵[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4):73-74.
[4].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