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对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与运

2015-07-16 11: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建筑中,新馆可谓将传统地域文化特征与现代主义手法相结合的典范。尽管自建成以来,它一直颇受争议,但是毫无疑问,它为后人设计中国风的建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馆对一些地域文化要素的巧妙运用,来进一步探索新中国风建筑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 ,地域文化要素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在新馆的设计上,贝聿铭先生所贯彻的原则是: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他说,“在现代做建筑设计应该是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的使用,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是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建成后的新馆,在满足博物馆建筑功能要求的同时,通过将新材料、新结构融入到地域文化要素中,实现了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结合,并最终以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赢得了大众的好评。下文将从色彩、山水、屋顶、植树、八角茶亭、漏窗等六个方面,分析贝聿铭先生在新馆的设计中,对地域文化要素的运用。
    一、色彩
  “粉墙黛瓦”是姑苏传统的一大色彩特点,以黑白灰为基调的色彩配置清淡俊秀,素雅和谐。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色彩沿袭苏州传统建筑色彩,屋面采用“中国黑”菱形片石,干挂在坡顶之上,墙身则将“中国黑”石材,用线框的形式勾勒出白色墙面的轮廓,形成粉墙黛瓦的景观形象。既做到了与古城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融合,又在现代几何造型色彩运用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独具韵味的特色。
  二、山水
  山与水,都是苏州园林不可缺少的元素,因为中国的传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更何况苏州本身也是个山水秀丽的地方。贝聿铭先生说,“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新馆北侧水岸理石借鉴传统苏州园林中壁山做法,然而手法不同旧制。传统园林中壁山常倚靠墙而设石峰数座,模仿山水画境。新馆则取自米芾山水的意境,置片石为山,以拙政园的白色墙面为底,依墙铺设卵石池岸。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使假山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主庭园的水景,面积不大,但是感觉十分开阔,亭、台、桥、建筑都布置于其上,与假山一同倒映在水中。传统精神和地域文化,在这幅别具一格的“山水画”里得以充分表现。
  三、屋顶
  贝聿铭在谈到屋顶的设计时说道,“我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代替,发展建筑的体量。”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他采用了传统的坡屋顶的形式,却运用抽象的手法,将屋顶演化成简练、现代、具有力度和美感的几何形体,并大胆地采用了新的结构和新的材料。如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并无檐口升起和屋角起翘,既体现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的结构与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又如走廊的玻璃屋顶,亦保留了传统的形制,却用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的顶棚系统取代了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整个新馆建筑群,通过对几何形体和四坡屋顶高低错落的组织,强化了屋顶形象,这是对苏州园林建筑屋顶错落有致效果的新解读。
  四、植树
  新馆采用传统园林中常用植物,如松、竹等,但其布置方式与传统手法不同,更加突出单株植物的观赏。如主入口庭园仅不对称地植两棵松树,进入主庭园,也只有寥寥的四棵树——东门北侧两棵松树,南侧一棵梅花,凉亭南侧一棵桂花,以及西侧一片竹林。对于这些的树,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硬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为了保护树的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都尽量不作修剪;东廊对景的“紫藤园”中,两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征明手植的百年紫藤,攀附于金属框架上,使整个建筑空间和地域文化、历史情景有了呼应,延续着苏州人文的气息和血脉。
  五、八角茶亭
  水院中八角茶亭,作为对“中国古亭”的创造性重塑,师古而不泥古。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给人晶莹剔透与轻盈的形象。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角形成呼应。
  六、漏窗
  漏窗是中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苏州园林中的六角形、海棠行的漏窗,利用新的材料,也在新馆中体有所运用。这些漏窗,通过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使建筑与庭院之间保持通透,形成了移步换景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起到给幽暗的展厅采光,丰富室内的光影效果的作用。
  结语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建筑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这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表现,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延续城市文脉,保持城市肌理,才能打动人心从而获得人们的认可。由此可见,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在不断地成长。中国风建筑设计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喜爱,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一种新的设计时尚。然而许多建筑师在从事这种中国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盲目套用形式,割裂传统,忽视地域发展的动态轨迹,在运用大屋顶、马头墙等传统元素的同时,既没有地域之分,又毫无创新可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又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发扬创新精神,将现代文化和地域文化相融合,寻求其共生设计。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风建筑设计的新方法:在对地域文化充分了解、消化的基础之上,提炼出一些有特色的元素或者抽象出一些有特色符号,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赋予这些元素和符号新的时代特征与意义。从而使建筑达到既不失传统地域文化韵味,又富有现代美感的特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