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社区博物馆博物馆发展的新视野

2023-12-11 04: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筑也可以成为展品户外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在19世纪末的斯德哥尔摩,瑞典民俗研究者亚瑟・哈兹里乌斯(ArturHazelius)创立了斯堪森(Skansen)博物馆,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户外博物馆(open-airMuseum,又称露天博物馆、野外博物园等)的诞生。这是一种独特的博物馆展览形式,通常将保存至今的历史遗迹或民居、教堂以及室内外的装潢、构件等,按原来状态布置展出,供公众观赏。1891年建成的斯堪森博物馆展示了瑞典不同地区在工业时代以前的100多栋建筑,并让馆内的工作人员身着北欧传统服饰,再现多年以前的生活方式。由于斯堪森博物馆建成后在北欧很受欢迎,遂在当地成为户外博物馆的代称,并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推广到整个欧洲。如挪威于1894年建成奥斯陆户外民俗博物馆,芬兰于1909年建成塞拉沙里户外博物馆,以及荷兰于1918年建成阿伦海姆户外博物馆等等。然而,各个博物馆的规模并不一致,有的仅为一组建筑群,有的却占地数十公顷。


  20世纪70年代起,户外博物馆扩展到美国、澳大利亚等“新大陆”。其中美国的户外博物馆可以追溯到二战前,如1932年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殖民地复原城市。而在196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国200周年前后,户外博物馆爆发性增加,席卷全国。到90年代初至少有户外博物馆近200个。这些户外博物馆反映了美国在殖民地时代的风貌,民居住宅大多按照欧洲移民带来的祖国传统建筑形式建造,并在移民扩散过程中逐步演变。


  除欧美之外,亚洲(日本、中国、朝鲜、印度尼西亚、泰国)、非洲(坦桑尼亚)、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也为了提升各国的民族意识和保存传统文化,以社会教育要素为背景,推进户外博物馆的建设。其中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到农村和边远山区,为了保留众多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建筑发展了一批户外博物馆,大多采用集中迁建历史建筑的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有1965年创建的位于爱知县犬山市的博物馆明治村。


  马国馨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将户外博物馆的概念引介入我国建筑学界时,将其界定为“人文科学”范畴的、“一般是展览建筑物的博物馆”。可见在户外博物馆中,主要的展品是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与现今不同时代风格的建筑。


  保护区博物馆:对“原址”的强调


  与欧洲兴起的“户外博物馆”相似,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末也在文化历史纪念地带动了一大批保护区博物馆和民间建筑民俗生活博物馆的建设。这个时期,苏联发展博物馆的方针是:“建立新的博物馆,必须是有历史建筑和有纪念物的地方。”因此在这些保护区博物馆中,“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馆合的概念,而是将包含众多历史建筑(公共建筑和民居)的区域整体视为一个立体的博物馆。1958年设立的弗拉基米尔一苏兹达尔历史艺术和建筑保护区博物馆如(VIadimirandSuzdaI,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范围涉及2个城市和2个乡村,分别是弗拉基米尔城、苏兹达尔城、波戈留波夫村和凯捷卡施村,内容包括:2个历史城市中心、5座教堂,以及州立地志博物馆、历史艺术博物馆、金门、修道院和名人邸宅各一处。据统计,至1977年苏联已经有42个保护区博物馆。


  保护区博物馆的诞生,事实上也顺应了苏联党中央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发展旅游和促进参观游览的决定。在这些保护区内需要沿着博物馆和文化历史纪念物的所在地来安排旅游路线,向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虽然苏联的保护区博物馆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其基本理念与之后兴起的生态博物馆运动所提倡的“原址保留”不谋而合。


  一个进化的定义


  生态博物馆概念的诞生与法国博物馆学家、促进国际博物馆合作化的先驱者乔治-亨利・里维尔(GeorReHenriRiviere)的名字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初,里维尔就根据户外博物馆的概念创办了法国国家民间艺术和传统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中展出的“法国后工业时期文化概览”展览,就是根据“将展品置于与之相关的环境中”的思想,使展品活起来:如炭在壁炉中燃烧,鸟儿夹在捕获器内等。这种手段被称为含有“生态学的”方法。到60年代末,在里维尔的发起和建议下,法国的诺曼底、布列塔尼和凯末格等一些有特殊历史意义、环境独特的地区建立起一系列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旨在力图保持当地经济活力,并展示记录该地区历史的藏品以及提供召开社区会议的场地和设施,开创了博物馆跨学科研究方法。


  第一代生态博物馆是在里维埃的指引下,以人与环境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创建的法国地方公园模式,这个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影响了法国地方公园系统的形成。生态博物馆的另一位倡导者于格-戴瓦兰(HuRuesdevarine),则于同一时期在法国克勒索一蒙特索煤矿区进行了另一种更贴近当地居民的尝试。整个社区都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态博物馆的开发中,开放了玻璃城堡、运河博物馆、矿山博物馆、校舍和制砖厂等景点,创造了工业社区生态博物馆最早的经验。1970年代末,加拿大的法语区魁北克也在里维埃的指导下开辟了生态博物馆新的试验区。


  与户外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并不是把房屋移到人造化的地方去,而是强调馆址的重要性,即把当地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同时,开设生态博物馆更重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文化实践和保留建筑式样,而且还是为了加强人类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对此进行全面的教育。”(法国博物馆学家弗朗索瓦・于贝尔)。


  随着生态博物馆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实践和推广,创导者里维埃对生态博物馆的定义也不断进行修正。其在1973年对生态博物馆的定义是强调生态学和环境的存在;1978年则强调了生态博物馆的实验性质,在描述自然公园的进化意义的同时,阐述了地方社区的作用。而在1980年他逝世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定义指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热情。


  如今,生态博物馆理念已传遍全球,蓬勃发展。据我国学者苏东海介绍,博物馆学家彼得・戴维斯(PererDavis)曾于1999年统计出全球共有生态博物馆163座,分布于26个国家,其中以法国和加拿大数量最多。当然,在他列出的清单中说明了这163座生态博物馆并非所有都被国际博协承认,而是部分自诩,可见该理念已在这些地区深入人心,因此列入清单对它们也是一种鼓励。社区意识的觉醒


  在生态博物馆的发源地法国,据有关博物馆学家研究指出,继“法国地方天然公园”和克勒索矿区后,第三代生态博物馆自称为“社区生态博物馆”


  (Communib/Ecomuseum),以此区别于第一代博物馆中出现的“社会事业性生态博物馆”


  (institutionalEcomuseum)。社会事业性是附属于当地团体或某个官方机构的,公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而社区生态博物馆则是独立的(自发的),具有私人协会的自治性质。而在生态博物馆运动从法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从不同程度上显现出社区参与的意识。1984年,新博物馆学建立并在加拿大发表了《魁北克宣言》,宣称“扩大博物馆功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深入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也强调了社区与博物馆的互动关系。


  北美的实践


  在加拿大,生态博物馆并没有像在法国一样从天然公园脱胎出来,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如1979年魁北克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项目即是为了防止上比沃斯(Haute-Beauce)地区一些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流失而建立的。这些地方文化遗产通常不被传统博物馆收录陈列,于是需要一个专门的博物馆来存放和展示。该项目包含了博物馆和地区讲解中心,并开设大众博物馆学专业课,得到村庄居民和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随后在魁北克先后涌现了为保护工人住宅区文化的“全社会之家”(theMaisonduFier-Monde)、为保护自然文化区的“岛上居民之家”、为保护和研究历史遗产的洛格山谷生态博物馆、为配合生态学教育中心兴建的圣康斯坦特生态博物馆等等。可见在加拿大,生态博物馆扩大到小型社会的整体,也逐渐带上了“社区生态博物馆”的特征。


  美国的生态(社区)博物馆主要由独立文化团体史密森学会进行开发和实践。早在1967年9月,该机构在华盛顿特区设立了第一座以社区民众及其议题为主的社区博物馆,即安纳考斯提亚社区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当地一个废弃的小型电影院改建而成,举办了数次有影响力的展览,唤醒社会对贫困社区发展的关注。1987年起,史密森学会着手开发亚克钦印第安社区生态博物馆计划,该计划从属于帮助土著美洲人创办或增设部落博物馆的战略计划。亚克钦印第安社区也建立了类似解释中心的组织和建筑,由史密森学会向社区介绍生态博物馆概念,为社区提供资料,指导他们的研究和发展,起到推动博物馆事业独创思想和改革实践的作用。居民把生态博物馆看成是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也制定和实施了居民培训计划,组织了和加拿大的互访学习,以及向国内博物馆学习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居民还在社区生态博物馆里讨论关于社区管理、社区内考古发掘、道路修建等重大问题,并制定政策组织实施。


  亚洲的探索


  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在亚洲的发展带有更多的社区博物馆性质。日本于1991年在广岛县安艺高田市的吉田山上建立了第一座钢铁制造区遗址生态博物馆,之后又出现了一批具有生态理念的社区博物馆,并且于1995年成立了日本生态博物馆协会。


  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文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研究。如1999年初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的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CommunityMuseum)。印度西部地区具有建设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博物馆潜力,在拉贾斯坦邦(Raiasthan)的阿尔瓦市(Alwar)和古吉拉特邦(Guirat)都有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反映生态博物馆内容的形式,如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沙楚(satras,僧侣居住建筑院)里,僧侣通过他们的文化传播方式将传统知识留传下去。


  中国于1995~1998年在贵州梭嘎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至今贵州已有四座生态博物馆。放眼中国的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云南、广西都已创建基于少数民族风俗的生态博物馆。而2011年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又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延伸到城市社区中,开创了基于城市历史街区活态保护的社区博物馆模式。社区博物馆:联系现实和


  过去的社区研究中心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某些地区就有人开始实践博物馆人文性的研究。他们以平等自治为原则,着重考察公共教育,提出博物馆学的态度设想和原则等问题。某些研究人员意识到公众对博物馆基础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会导致其社区用途的日益扩大。传统博物馆一般没有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因为他们的社会文化特征不适合观众的口味。


  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南茜・福勒女士通过从事土著美洲人博物馆计划协调人近10年的工作发现,生态博物馆计划是为适应社区需要而制定的,而社区博物馆面临的核心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发动群众直接参与各方面的文化管理,起到“联系现实和过去的社区研究中心”的作用。为此她提出以下几点:


  ◆博物馆应根据所处的地理区域和观众来定义,而不局限在单个建筑物上。


  ◆应从更广泛的角度收集藏品,围绕社区与其文化、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起来。其收藏除实物外,还包括视听材料、文件、物质场所、传统仪式、口述史和社会关系等。


  ◆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清单中应记录社区的财产,但不要求人们将有价值的物品交给博物馆收藏室贮藏。因此,受过训练的社区人员要管理分散于各家各户的珍品(然而这种工作方法在生态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分歧。)


  ◆为了实现自治,博物馆尤其注重个人成功工作所必需的技巧学习活动,而不是最终产品的创造活动。


  ◆为增强团体记忆力,社区需要档案学和博物馆学知识技巧来认同、保存和交流那部分记忆。训练的关键原则在于,参与此过程的人们用已有的经验发展、掌握能力与专业知识。因而,这些博物馆工作成员的角色就与传统博物馆工作成员大不相同了。他们不仅负有讲解社区文化历史等的相关责任,还要帮助社区实施发展计划,如满足一些经济上的发展需要。


  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遗产,并由当地居民参与自主管理,使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与文化遗产得到整体保护,这是社区博物馆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重要理念。美国20世纪30年代前后受到欧洲户外博物馆的影响,创建了一批“活态历史博物馆”(LivingHistoryMuseum),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这个理念。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最早的大型殖民者聚集地之一,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州。18世纪作为该州首府的威廉斯堡城,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所大学威廉和玛丽大学(ColIegeofWilliam&Mary)的所在地,当时成为整个州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在殖民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立战争末期,随着弗吉尼亚州府搬迁,威廉斯堡逐渐转型为一座安静的大学城。1926年,牧师古德温博士(Dr.W.A.R.Goodwin)提出恢复威廉斯堡殖民时期建筑风貌的建议,旨在让人们记住这段对美国来说举足轻重的历史。这一提议得到了小洛克菲勒(lohnD.RockefelIerJr.)的支持与赞助。


  最终这一工程保留和恢复了800余座古建筑,约占威廉斯堡18世纪时州府原貌的85%,其中有三大历史性建筑都是在原址按原式样重建的。威廉斯堡殖民城市复原工程完成后占地70公顷,成为美国最大的户外历史博物馆,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对于威廉斯堡的历史、考古、建筑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今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完善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为了对公众普及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威廉斯堡殖民城市由一个专属的、非营利性的同名基金会(CoIonialWiIliamsburgFoundation)进行管理。该基金会负责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展示,经营配套的酒店、餐馆、会议设施及高尔夫球场以补贴其运营费用,同时出售相关的注册商品和纪念品。该基金会也收到弗吉尼亚州及联邦政府的定期拨款,并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年度财务状况。


  如今,人们可以到威廉斯堡充分感受18世纪的城市生活场景,观看盛装打扮的工作人员展现原汁原味的制鞋、制衣、印刷、烘培、打铁等日常生活,也可以亲身参与体验传统生活方式、聆听古典音乐会、参观文物和艺术展品、购买各种按古法制作的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仿制品,并在传统节日参加大型庆典活动。游客还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提供的虚拟城市地图,自行设计参观游线、选择性地参加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活动。当然,这种让时光倒流的、抹去现代生活痕迹的历史博物馆一度受到业界的质疑,而拆除现代建筑(混凝土铺地、电线杆,甚至一座新建的中学)的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威廉斯堡殖民城市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博物馆,而更像是一个主题公园;但其经营和宣传手段对于我国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社区博物馆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其解决社区问题的作用。由于问题来自不同地区各不相同的地区性事物,其解决的结果也因社区的不同而异。社区博物馆的重点在于其教育计划。它不仅要为公众关注的事物提供展出和讨论场所,还要为社区成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使成员提出新问题、研究事实、交流思想、保护文化地位,并以本族本地域文化可以接纳的方式接受新思想。同时,文化遗产在社区发展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也成为博物馆工作者和社区成员要面对并深入思考的问题。社区博物馆的出现,体现了公众和博物馆工作者对博物馆社会价值和任务的反思,拓展了博物馆发展的新视野,将对重新定位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产生深刻的意义。本文来自《中国博物馆》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