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具身认知研究综述的哲学分析

2015-07-16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具身认知 一般主张 理论基础 研究视域 应用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期,作为第一次“认知革命”的直接产物——第一代认知科学诞生。其核心观点是“‘认知是遵循清晰的形式规则对抽象符号表征的操控(计算),且符号是由物质的任何可操纵的序列来表示的观点’。换言之,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Lakoff和Johnson曾将其称之为非缘身心灵的认知科学(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the disembodied mind ),即认知是脱离身体的。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认知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表征计算研究范式无法实现承诺的高级人工智能也无法解释认知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
  而后,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范式兴起,它主张以大脑神经元的网状结构作为认知过程的隐喻,试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合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 emergence ),这同实际的脑组织更加接近。但无论是符号加工模式还是联结主义的研究范式,两者都没有否认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把认知活动完全归结为反思意识符号的思维水平,应该从身体和身体经验中探寻认知的起源、演化以及发展。在Heidegger, Merleau-Ponty, Dewey 和 Vygotsky 等人的努力下,开创性地运用新的立场、方法等变革传统的认知方式,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应运而生。那么,何为具身认知,其基本立场和主张、理论基础是什么,又有什么应用价值和局限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具身认知的一般主张
  近年来,具身认知受关注的程度日渐提高,但不同的研究者由于不同的学术信仰拥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对具身认知的理解存在分歧,仅仅在什么事具身认知这一问题上,就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因此,对具身认知的基本立场及其基本立场的梳理和整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比较于基于“计算机隐喻”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尤为重视身体在认知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基本见解是,我们的心智、理性能力都是具身的(embodied),它们有赖于我们身体的具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活动图式;认知过程、认知发展和高水平的认知深深根植于人的身体结构以及最初的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Lakoff和Johnson认为传统认知科学忽略了人体构造和身体体验的重要作用。他们结合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心智是具身的;二,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三,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而隐喻最初和最基本的来源是身体和身体的活动。也就是说,认知与身体是密切相关的,正是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身体塑造了我们的认知。
  Wilson (2002)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受到了许多倡导者的支持:(1)认知是情境化的,发生在现实世界;(2)认知是实时的,具有时间的压力;(3)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储存认知信息,在我们需要时供我们使用;(4)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个部分,认知系统可以扩展到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环境;(5)认知是为行动的,认知的根本目的是指导行为;(6)离线认知( off-linecognition )是以身体为基础的。(Wilson,2002)。其观点有些已基本形成共识,然而有些仍被学者继续探讨。如对于离线认知的观点,即在脱离具体环境的条件下,认知是否仍然受到一定的身体机制的约束。
  A.Clark(1999)认为,“我们使用具身认知这一术语的目的是要强调两个观点:第一,认知依赖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拥有各种感觉运动技能的身体;第二,个体的感觉运动技能是他们内在的,包含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背景。”因其身体主题的回归,学者丁峻、陈巍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2009)。
  从以上倡导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具身认知观主张的思维和认知是依赖于身体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的。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及其活动方式对认知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身体是嵌入环境的,与认知共同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因此,对具身认知含义的理解可以考虑这两个关键角度:一是身体对认知活动的影响,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所处的环境被视为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说认知是具身的,那么身体怎样影响认知过程的呢?首先,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等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以及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等塑造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如果我们是老鼠,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另外,Anderson曾提过“认知在具备特定身体属性的有机体和天生具有某种结构特征的身体中得到进化”(Anderson, 2003)这一观点,也就是说,身体属性和认知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甚至存在着联合进化。其次,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身认知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身体是嵌入环境的。传统的观点认为,认知是“始于感觉刺激的输入、终止于运动反应的输出、封闭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在过程”,认为大脑、身体与环境是相互独立的。而具身认知认为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三者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外部环境是与知觉、记忆、推理等过程相关的信息存储地”,( Merleau-Ponty M.,1962)也是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具身认知的理论基础
  离身认知这一传统的认知方式将心智的内部状态看成是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生物神经系统类似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是行为者按照某种理论规则进行的。与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同,具身认知以经验的现实主义观点对抗传统的客观主义观念,重视身体的作用,认为认知活动需要联系经验,不能等同于抽象符号,否认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具身认知观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观和身体现象学。
 Lakoff和Johnson定义“具身”概念可以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提出的现象和身体的二元概念中找到踪影:“我们说人类所以有‘行为模式’,是因为有身体这个奇异的对象,它使用自身的某些部分作为世界的通用符号系统,通过身体 ,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无所拘束’的‘理解’它并发现其中的意义。”
  (一)Dewey的自然主义观
  Dewey主张用自然主义观思考心身关系问题,在研究人类的心智——思维、感情、语言、推理等方面,他充分关注自然的机体、机体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大脑以及大脑皮层。他认为,心智是有机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心智和身体不是孤立的整体,“把经验和理性截然分开是错误的,一切理性思维都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Fusar-Poli, P., & Stanghellini, G,2009)。这就否认了离身哲学。
  (二)Heidegger和Merleau-Ponty的身体现象学
  实际上,心智的具身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格式塔学说关于不存在的“无意向思维”的观点(它从某个侧面反对思维的离身性)以及James等人的知觉-运动理论(知觉与身体运动的不可分离性)和Gibson的生态心理学立场——主张从与环境的潜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思考知觉的形成与发展。而Heidegger和Merleau-Ponty的身体现象学更是为具身认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思想史上,身心二元论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心和身可以相互影响却又是相互独立的,主体和客体是“表征和被表征”的关系。因此,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把认知作为“独立于身体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德国哲学家Heidegger试图以“存在”( being-in-the-world )的概念超越二元世界的划分,打破一直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二元论。这里的“存在”同世界是一体的,人们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自身与其他物体的互动实现的。“这一思想构成了具身认知有关认知、身体、环境一体化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在具身思想的发展中,法国身体现象学的代表人物Merleau-Ponty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erleau-Ponty提出了一个“具身的主体性”( embodied subjectivity )概念。这个概念“为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提供一种可能性。它即不把人视为离心的心智,也不把人看做复杂的机器而是视人为活生生的、积极的创造物,其主体性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www.dylw.net第一论文网物理性互动而实现的”。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一书中,他提出了具身哲学的思想,主张知觉的主题是身体,身体嵌入世界,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统一于一体。人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动,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换言之,人以“体认”的方式知觉世界。
  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人们发现,意义既不是单纯来自外部世界,也不是主体的臆想或由纯粹的反思自我统摄,而是发生于主体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的构成过程中——意义是相互作用的给出和建构。
  三、具身认知的研究视域
  具身认知成为当下认知科学研究广泛关注的新课题, “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教育、认知人类学、语言学以及行为和思想的动力系统进路中, 人们已经日益频地谈到具身化( embodiment ) 和情境性( situatedness )”。当前,人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视域进行关于具身认识的研究:
  (一)认知心理学
  丁峻、叶浩生等主要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具身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 具身认知观需要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 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 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 他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 具身模仿论。具身模仿论和镜像神经元系统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 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丁峻、陈巍批评了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范式之一的模仿论, 结合具身认知的理论提出了具身模仿论。经典模仿论认为儿童是通过把他人与自身相“类比”而获得有关他人心理状态的知识的。这种论调虽然符合日常经验, 但却因陷入了Descartes 主义设下的“第一人称权威”困境而广受诟病。具身模仿论是一种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模仿论新范式, 体现出对经典模仿论的超越。丁峻等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还讨论了情绪的具身观, 指出认知具身化概念旨在强调身体、动作、情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由此引发了认知领域具身性的研究。语言、情绪乃至审美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视。身体、情境在情绪体验理解中的重要性是情绪具身观的核心内容。情绪具身观的提出使得我们开始重视身体在情绪体验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为情绪的具身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模仿他人的情绪表达是对他人状态体验的一种身体上的再现。
  (二)认知语言学
  以认知语言学的视野讨论具身认知始于Lakoff和Johnson。他们在1980年和1999年先后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 体验哲学,论述了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此外,Clark, Wilson等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Clark提出了具身认知观的四个论题:(1)关注身体在认知实现中的作用;(2)要理解身体、大脑和世界之间复杂的互相影响,就必须运用一些新的概念、工具和方法来研究自组织和涌现现象;(3) 如果新的概念是恰当的,那么这些新的概念、工具和方法可能会取代(不仅仅是挑战) 计算和表征分析的旧的解释工具;(4)我们需要对知觉、认知和行动之间以及心智、身体和世界之间的区别进行反思,甚至抛弃这些区别。Wilson也提出了关于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如前文所述)。
 国内,刘正光、王寅最早引介Lakoff和Johnson等人的作品。王寅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系统研究体验哲学的学者,他提出语言的体验性,并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许先文参考国外音乐具身认知的研究范式,开创性地提出了语言具身认知这一概念及其理论,从理论与实证的维度阐释该原理。在理论上试图厘清身体与语言认知的逻辑关系,深刻揭示语言习得的内在生理、心理机制以及语言认知中心脑、身体、环境的具体运作过程,拓展了应用认知语言学和具身认知的多维度研究,开辟了语言认知的新路径。
  沈秋凤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探讨言语的产生过程。言语的产生是结合身体肌动和人的认知能力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人的认知能力又是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制约的。因此,根据元语言觉知的体验性,她结合具身认知观点提出了“概念源”(Prototype)以及在这个原型驱动下的理论框架,从整体的角度探讨言语产生的过程,其理论充分重视身体的作用。“概念源”由言语产生的发音系统(即身体系统)和思维系统两部分组成,是个体与环境反复交互,神经-肌肉运动表象和思维图式的结合。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言语流带来的刺激不断激活“概念源”,其循环维持了言语交流。在具身认知视域下,语流能充分展现个体的情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官群结合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研究视角和理解诠释进行了新的突破。他认为,语言加工离不开对所描述情景的感知和动觉的模拟,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理解理论,即语言理解是构建被描述情景的心理表征,将心理模拟建立在个人自身的感知行为计划系统基础之上。根据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逻辑,考察了词汇、语句、语篇不同信息加工层面的实验研究进展,证实了人们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感知、肌肉运动以及其他的经验印痕被激活,支持了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这一新的诠释,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
  (三)佛学的视角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地位,但对于身体是什么以及身体如何影响认知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读。学者石文山、叶浩生采用独到的佛学视角进行了探讨。佛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藉由禅修实践积累了大量基于身体方案的“准”具身认知的素材。其“心色不二”的蕴积身体观,“根”、“尘”、“识”相互缘起的认知观以及独到的“第一人称研究方法”(禅观)等,对于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具身认知的应用研究
  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而今,具身认知已从哲学思辨走向实证探讨。国内外的认知心理学家、认知语言学家等开始从具身的角度看待认知过程,并开始探索一些应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实验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支持其理论。社会心理学家Stepper和Strack(1993)对一些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身体姿态对完成某种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是具身的,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情绪与情感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证实情绪、记忆等的具身性。心理学家Niedenthal(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记忆中情绪信息的具身特征。另外,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概念知识获得的具身特性。Gallese和Lakoff(2005)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研究了“抓握”(grasp)概念。头脑中执行抓握的动作实际上是感觉-运动系统执行过的动作。所以得到结论:“认知的关键方面是神经系统的开拓,即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时,把感觉-运动的大脑机制服务于新的角色,在理性和语言中发挥新的作用”(Rowlands, 2009)
  国内还有学者将具身认知的部分内容同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研究。许先文参考国外音乐具身认知的研究范式,首次提出了ELC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他还在具身认知原理的指导下提出了语言认知和英语理解的心理模型,认为人的言语理解过程与其自身的动作模拟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动作模拟又受到主体的情感想象和情感体验的内在驱动,因此,有效的英语记忆应当遵循具身认知原理,通过对特定语境之下的具体语句的多元化感性体验来建构生动丰富的语词经验和语句结构模式,包括生活化、操作性的听说读写和身体动作模拟、移情投射等具身化的全息内容。李宵翔等探讨了体验哲学与英语教学在认知层面上的相关性,并对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参考建议。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给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为英语教材的研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用体验哲学所折射出的基本原理诠释人们在语言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征,进而指导大学英语教材的研发活动,必将有利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研发工作朝着更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杨惠媛,苑春鸣基于体验哲学的基础,倡导体验式教学。体验哲学是体验式外语教学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它所倡导的语言体验性观点不仅为体验式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对体验式外语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何元庆,周宵基于具身认知的内涵理解,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性和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从而促使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具身化的语言理解方式能够为语言认知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五、结语
  在认知科学中,具身认知研究方兴未艾,其基本观点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已彰显出对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以及相关的实践研究的巨大张力。然而,对具身认知质疑的声音从未消除过,正如卡尔峰等人所指出的那样,具身认知的研究由www.dylw.net第一论文网于“缺乏共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日益增多的分支学科”,人们一时尚难对其进步做出合理的评价,不同的研究思路也“由于缺乏更适当的方法而不时陷入死胡同”。Shapiro也认为具身认知研究不能称之为一种理论,而仅仅能称之为一种“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其中就体现在对具身认知概念的准确定位和不同的研究思路导致的凌乱和散漫。就具身认知的深刻内涵还要进行进一步探讨,如离线认知是否依然受到一定身体机制的约束等等,只有准确把握概念才能为以后的实证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另外,国内学者学者叶浩生也提出,具身认知的研究将目光指向个体内部,但忽略了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因素对心智和认知的决 定作用,这就会与早期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一样,陷入一种个体主义。因此,具身认知的研究者们还需试图吸纳和解释社会文化的影响力。
  资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语言具身认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YJA7401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具身认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应用价值”(SK20090173) 。
  参考文献: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现象学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2007
  李恒威,肖佳燕.认知的具身观.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1期,第29-35页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www.dylw.net第一论文网代认知科学”刍议.心理学报,2008第12期,第1306-1327页
  Margret Wilson,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2,9(4).
  Clark A.1999, A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3.
  丁峻,陈巍.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第132页
  Anderson, M. (2003). Embodied cognition: A field guid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49.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
  Merleau-Ponty M.196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Routledge.
  Dewey, J. The Theory of Inquiry. In B. Jo Ann ( Ed. ),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 ( Vol. 12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Fusar-Poli, P., & Stanghellini, G. (2009). Maurice Merleau-Ponty and the “embodied subjectivity” (1908-61).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23(2).。
  冯晓虎.论雷科夫术语“Embodied”译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86-97页
  刘正光.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王寅.体验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
  沈秋风,丁峻,陈巍.“概念源”原型驱动下的言语产生——基于具身认知和元语言觉知的视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官群.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心诠释——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第1252-1256页
  石文山,叶浩生,具身认知:佛学的视角.心理学探新,2010年第5期
  Stepper, S., & Strack, F. (1993). Proprioceptive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and nonemotional feel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2), 211?220.
  Niedenthal, P. M. (2007). Embodying emotion. Science(1).
  Gallese, V., & Lakoff, G. (2005). The brain’s concepts: The role of the sensory-motor system in conceptual knowledg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2(3/4).
  Rowlands, M.(2009). Extended cognition and the mark of the cognitive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2(1).
  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原理及其理论基础.阅江学刊,2010年第4期,第107-114页
  许先文.语言认知原理及其英语理解的心理模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9年第6期,第114-116页
  李宵翔,陈峥嵘,鲍敏.体验哲学与英语教材研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2期,第30-34页
  杨惠媛J苑春鸣.体验哲学与体验式外语教学.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第4期,第60-63页。
  何元庆,周宵.基于具身认知论的课堂教学探讨.铜陵学院学报,2010第5期,第105-106页
  石文山,叶浩生.具身认知:佛学的视角.心理学探新,2010年第5期
  Shapiro,L.(2007). The embodied cognition research programme. Philosophy Compass, 2(2), 338?346.
  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第1期,第42-47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