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历史上规定了我国文化的特质,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两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本体论等。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家等的价值观善美义利的分析,来揭示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蕴及其思想魅力。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韵昧——价值观
讨论一个问题,首先就是要理解问题的含义。在目前所发表的文献中,对“人的价值”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解决问题首要的就是明确问题,让我们看一下什么是人的价值。价值是近代出现的名词,在古代中国有一个与价值意义相当的词是“贵”。关于人的价值这个概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含义:人的类价值或称人的生存的价值。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人的生存价值,等于他为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或者说等于他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创造和提供了多少有利条件这一客观实际。
二、价值观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问题
论价值观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问题而言,主要问题有二:一为价值的类型与层次的问题;二为价值的意义与标准的问题。价值不止一、二个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真为认识的价值善为行为的价值美为艺术的价值等。一件事物对人有用可以说具有功用价值。如果对人有用的即有价值人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价值。价值虽有不同的类型但又必有共同的本质这即为价值的意义所在。价值更有基本的标准符合一定标准才能称为价值。
孔子把“道”“义”与富贵区别开来,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在孔子看来,富贵的价值是相对的,道与义才是最高价值,孔子承认有“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即肯定等级差别是正当的,这表现了他的阶级性。
三、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善、美、义、利。
1.善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
善是具体事物的完好、圆满的组成,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完好圆满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满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残缺不完好)”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为世界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意义、具有价值、具有意识,因为自然和社会的环境、现象、行为和事物具有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因为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消除环境、现象、行为和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负面意义、负面价值、负面意识,增大环境、现象和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正价值和正面意识,才能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目标。
2.美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含义
对于美的本质,长期以来众说纷坛,争鸣激烈。简要的介绍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美食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种观点仍然未摆脱美食心灵创造的模式。医学之美食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之美的统称,社会形象美重点表现在社会的公认性或普遍承认,自然形象重点表现在人类本身形象。
3.义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含义
义的源字是羊在上,下边是人手持戈。上面的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上边两点左右均分,中间也是左右对称,象征公平之意。第二种解释是祭祀的羊,表达的是信仰。而下边是持戈的武士,也可以是我的意思。源字的意思就是:为了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对个人则是我为公平(或信仰)而战斗。
义利之辨构成了伦理学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不但儒家的很多论题如“人禽之辨”,“王霸之辨”、“君子小人之辨”、“经与权”的问题等,都与义利问题有关,甚至可以说是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而且儒家也以此来理解和评判中国历史,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朱子与陈亮关于“汉宋功过论”的争论。
4.利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含义
“利”作为外在的实体,需要依靠“义”而行,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利,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又云:“利于不利,古人皆质言之。人未有知其不利而为之。”人未有知其不利而为之,则亦岂有知其利,而避之弗为哉,利所以为义之和者,和犹言调适也。
四、中哲史上人的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儒道的人生价值观有什么现代意义呢?首先,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儒家和道家都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更要求人应当立德、立功、立言。认为这是人生的崇高使命和真正意义之所在。其次,正确的苦乐观、生死观。人生必有一死,人人都免不了一死,这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人生归宿。儒家和道家都清楚这一点。这对我们也是有启示的。宋儒张载强调的活着应当乐生,努力做事;死则是休息,应当安死。这在今天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尤其具有特殊意义。最后,努力提高道德情操。儒家、佛教和道教都强调道德修养是培养、确立主体人格理想的方法和条件,进一步协调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科技、法则、民主等,在发展经济、推进政治、稳定社会方面,分别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健康蓬勃发展,加强道德修养和建设,实在是一重大课题。
作者:练宸希 来源:北极光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