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

2016-03-22 15: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仫佬族非常重视丧葬礼俗,凡属正常死亡的成年人,都要为之举行隆重的葬礼。葬礼含买水”“浴尸”“换装”‘‘喂食”‘‘入棺”‘‘报丧”‘‘设灵”‘‘打斋”‘‘出殡”‘‘入土”“拜新坟”“拾骨重葬12个步骤,俗称丧葬12礼仪,其中打斋最为重要。在其打斋的仪式进程中,从始至终都由一系列不同形式的音乐所覆盖。这些音乐与丧葬仪式共生存、同进退,以其特定的音响表达、诠释、丰富和强化了整个打斋仪式的深厚内涵。毋庸置疑,同仫佬族信仰习俗密切关联的打斋仪式音乐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仫佬族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们应当给以必要的关注。

 

  一、打斋仪式概貌

 

  ()信仰与宗教师

 

  仫佬族认为万物有灵,信仰多神,崇拜祖先,长期奉行着古朴的原始宗教信仰。之后在同周边的壮、汉等民族的频繁交往中又逐渐受到古傩、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其信仰习俗也随之杂揉了多种成份。其丧葬祭祀中的打斋仪式,就是仫佬族原始的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道教科仪、佛教的因果报应等因素相互融合的产物。自古以来,仫佬族人在万物有灵的观念的支配下,相信老人去世后其灵魂依然存在,出于对逝者的孝敬,应当给予打斋,使其超度,脱离苦海;先人们灵魂得以超度,步入极乐世界,则可保佑子孙平安,发家致富,人丁兴旺。由是,相对于仫佬族地区的其他宗教祭祀活动,打斋更具实效性,生命力也更强,至今仍非常盛行。

 

  打斋的宗教师,即仪式主持者,自称佛门弟子,强调自己属于佛教,其实他们是包含有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古巫等多种基因混杂的民间教派。民众通常称其为文教,指的是他们在祭仪法事中主要以的方式(如喃念、吟诵、韵唱等)同鬼神打交道,即只动而不动”();对其成员,则称之为格老道、道公或道师。文教一般以五六人为一,为首者称掌坛师,父子相传。掌坛师家中设本门派神坛,坛上用红纸依序书写本门派历代宗师的姓名,安置其神位。从教成员都是半职业性质,日常做工或务农,有人请才去做法事。该教派尊佛、法、僧三宝为祖师,主要敬奉佛教和道教系统的神灵,使用的法器、乐器与服饰有师刀、三宝印、惊堂木、符窖、摇铃、木鱼、边鼓、大钹、小钹、大铙、小锣、大锣、神帘、佛帽、法衣和袈裟等。法事用语及其唱词主要用哀话,兼用柳州话和仫佬话,用汉字记录经书。据掌坛师梅尚春说,他家传文教16代,如果每代以25年计算,仫佬族文教的流传约有400余年历史。

 

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

  ()“打斋的祭坛布置

 

  打斋的祭坛设在丧家堂屋内,其布置是:正面墙上挂三宝神像(佛宝居中、法宝在右、僧宝在左)三宝神像两边各挂一幅缠龙柱图案,下边横摆一长方形供桌。供桌上靠墙一边放七个装白米的大碗,右边第一个碗还装熟猪肉,插三柱香;其余各碗插白纸托底、红纸条书写本门派各位祖师姓名的长方形神牌。神牌前放三个装有豆腐、糍粑、木耳、竹笋、水果、猪肉等荤素供品的大碗。供品前摆5个装水酒的酒杯。供桌前再摆一张方桌为神台,神台后部面上放一张靠背小凳,靠背上挂释迦牟尼和幽冥教主的红色神牌,神牌前放两个装满各类素食供品的大碗。释迦牟尼与幽冥教主神牌下边的凳脚,前侧贴红纸书写的神牌三位,观世音居中,两边分另是唐僧、献花童子及装饰性图案,三位神牌前放装有素食供品的大碗三个。神台前部面上放三宝印、惊堂木、师刀、符窖、木鱼、摇铃和经书;神台下放大铙、大钹、小钹、大锣;神台前侧围神帘,神台前面地上放供跪拜的垫子。祭坛左侧墙上由里往外依次挂韦陀菩萨、都市王、泰山王、阎罗王、宋帝王、秦广王、天府引进等七位神像,右边墙上由里往外挂地藏菩萨、楚江王、伍官王、卞城王、平等王、转轮王、水府引进等七位神像,左侧中间五位带有王字的神与右侧中间五位带有王字的神,合称十殿王。每位神像之下绘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各种因果报应的画面。左右神像群的两侧都贴有画上符篆的红纸条。左侧神像群下边的地上,摆放五个装满白米的大碗,每碗米上插一个红纸扎的神牌,依次是二十四孝、四大空贤、虚空、十八罗汉、千斋使者。右侧地藏王神像下边的地上是亡人的灵位,用竹筛罩着;末端水府引进神像下边的地上是四值功曹的牌位。

 

  ()“打斋仪式程序实录

 

  打斋历时最短一天两夜,最长七天七夜,视主家财力与信仰习惯而定。如是一天两夜,称一宵斋,只做基本法事;如是两天以上,则适当增加和重复部分法事。本文所记为罗城县东门乡下南岸村文教班为一银姓死者所做一宵斋的实录。法事由五位道公操作,分工是:掌坛师管全盘,分别持惊堂木、师刀、摇铃指挥法事进程,领头吟诵、韵唱,有时亦穿法衣表演;鼓师一人,除《五方走坛》、《过十殿》需穿法衣参与表演,其余时间始终坐在三宝神像下的长桌右侧击鼓指挥奏乐;另俩人戴三宝佛帽,换穿不同颜色的法衣朝拜、作揖,同时分别持大铙(或小锣)、大钹(或小钹)参与演奏;再一人持大锣参与奏乐,或者更换供品和检场。仪式程序如下:

 

  1.开坛请师晚八点半左右,道师们点燃香火,祭坛顿时烟雾缭绕,气氛神秘。掌坛师走到神台前,先无声地向正面、左侧、右侧各位神像作揖,后念开坛词,用脚在地上划速去回三字,重锣鼓声骤然响起,悲凉之声宣告打斋开始。内容是恭请本门派祖师降临。法事分三层:一是吟诵请师,掌坛师清嗓吟诵,不动响器;二是鸣响请师,两位道公戴三宝佛帽,穿素色法衣到神台前跪拜,持乐器协同演奏重锣鼓,每段锣鼓都接以一领众和的呼唤性曲调;三是韵唱请师,众道公齐唱列位祖师的恩德与功绩,每一唱段均以重锣鼓间奏。结尾锣鼓后,掌坛师卜符窖,确认请师成功,该场法事结束。

 

  2.头坛请神鼓结束。

 

  7.发表文

 

  掌坛师虔诚地主诵长篇半韵半散的表文,另一道公在开始处与之轮翻吟诵。表文内容类似于介绍信,盖有三宝印,向上天介绍死者基本情况,说明亡人已赎清罪孽,十殿王等已审查过关,将死者向上天推荐。全篇全是清嗓吟诵,没有响器。

 

  下午6点多钟,以上两项法事结束,众人晚餐,稍休。

 

  8诵经文

 

  晚8点半左右开始,身披红黄蓝三色袈裟的道公坐在供桌左侧,边敲木鱼边念诵经文,一字一击,内容是为亡人解除人世间的一切怨恨与过节,使其圆满超升。

 

  9收坛送神

 

  法事由四位道公操持,其中两位着素色法衣在祭坛前跪拜、协同奏乐、韵唱;另两位分别司鼓、击大锣。内容是感谢各位神灵与祖师,恭送其回程。法事与音乐分三层:一是送三宝,以重锣鼓开始,接以韵唱与轻锣鼓交替,再接念白性吟诵,后是重锣鼓。二是送众神,也以重锣鼓开始,接以韵唱与轻锣鼓的长时间交替,后奏重锣鼓。三是送祖师,其演奏与韵唱形式与送众神相同。最后以长段重锣鼓结束整个打斋

 

  仪式进程中,丧家既悲痛又非常虔诚,始终毕恭毕敬地对待每一项法事。围观的群众也是如此,周围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敬畏。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整个打斋仪式的外壳其实就是一连串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有序组合,仪式的内容也完全由不同形式的音乐表达。或者说,整个打斋仪式音乐尤如一部宠大的组曲,其有序的陈述即显示出整个打斋仪式的全过程与其全部内容。

 

  ()旋律及其发展手法

 

  1.基本旋法

 

  即旋律行进中相邻两音的跨度(音程关系),在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中主要是小三度内的窄音程(同度、大二度、小三度)进行,其次是纯四度的小跳。大跳很少,音程越大越少使用,纯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动依次递减。至于较硬的大六度、更宽的纯八度,根本不用,由此形成的基本旋法,平稳连贯、自然平和。

 

  2.旋律走势

 

  即旋律线的走向,以各个句逗迂回向下运行的最多,最能展现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的特色。这之中,尤以高起低落者为甚。如:2/43|5253|3232|11•|;2/4^65^33|53_5^22|^25|3/43^|。两例都由最高音“6”开始,迂回向下运行,前者落在“1”音上,后者落落入音,非常典型。此外,中起迂回低落者也不少,比如:2/43^5^I3^2^|3/4^^|;2/42^15=2321I^$6。两例分别

 

  由中音区的“3”“2”开始,波动迂回中都下行进入最低音1”。偶尔,也有少量的微波状旋律线,即中起中落者,如:1/433|3[25j|[32|3/4UU0。至于低起高落或低起中落者,基本没有。大量下行的旋律走势,饱含着丧葬中浓郁的伤感情怀。

 

  3.特性音调

 

  即代表性的,辩识曲目的关键性音调。这在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中,主要出现在段落的首尾。段落之首的特性音调,以高起者最突出,如:“553”“532”“6J53”“5_52_522”等。前两例突出切分音,后两例强调下行或迂回下行,给人印象都比较深刻。其次,段落之首的特性音调也常有中起者,如:“363”“353”“253”“12”等,短促而富有个性。至于低起的段落之首的特性音调,偶尔也有,如:“^|$-”“^24|$-”,仅见于吟诵腔,其后的旋律走势也只在低音区运行。段落之尾的特性音调,有两种。一是下行式,如“221$”“3j21$-”“2^6^^•”等。二是折返式,如:“3^塑旮1•”“5_5m2”等。两者都是往下运行。

 

  4旋律发展手法

 

  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的旋律发展,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重复或变化重复,主要表现为乐句的多次重复或变化重复,中间以锣鼓乐间隔,这是绝大部分韵唱曲目发展旋律的重要手法。偶尔也有乐汇的重复或变化重复,如:“L33U|[33U”等,其短促的个性得以强调。二是并联,即相似的旋律材料依次并置联接,有机组合成形象统一的乐思。各乐逗的材料既不是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对比、展衍或有序的回环,它们的内涵相似而外形不同,使旋律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富于内在的凝聚力。

 

  ()曲式结构

 

  如前所述,仫佬族打斋仪式全部由音乐(含声乐与器乐)覆盖,整个打斋活动就是一场完美的音乐会。笔者考察的这场打斋仪式,有开坛请师”“头坛请神”“五方走坛”“早朝上段”“早朝下段”“过十王殿”“发表文”“诵经文”“收坛送神等九大项,其中发表文”“诵经文两项仪式的音乐为单曲,其余都是套曲,故这场打斋仪式音乐共由7部套曲与两首单曲组成。它们的整体布局呈现出对比统一、逐层发展的模式。第一项仪式开坛请师里,呈示了音乐形象突出的请师【韵唱曲】,基本结构为两大乐句构成的乐段与重锣鼓段合成。之后是一系的对比,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到第六项仪式过十王殿里,该曲以新的面貌再度出现,基本结构扩大为三个大乐句与新的重锣鼓段合成。又经过一系列的对比,进一步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到最后一项仪式收坛送神里,该曲又一次出现,成为整个打斋仪式音乐的终曲,基本结构回归成两大乐句与

 

  重锣鼓段的合成,同开坛请师中的初次陈述遥相呼应,但旋律及锣鼓点与其初次陈述仅仅相似,并不相同。该曲在法事的三个阶段以三种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曲式结构功能上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其自身,体现出呈示、发展、变化再现的三部性架构;二是对整体,由于该曲在法事的头、中、尾三个阶段的相似性陈述,有力地框住了不同形式的对比性音乐,增强了整个仪式音乐的结构凝聚力。这之中,每一项仪式的音乐,也常以吟、诵、唱等不同形式与不同的锣鼓点促进其发展,而以重锣鼓段在头、尾等关键性部位加强其音乐的统一性。至于法事中每一首曲目的结构,可作如下归纳。

 

  1.一段曲式

 

  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中的一段曲式,音乐材料比较统一,形象单一,篇幅大体相当于乐段,末尾有一定的段落结束感。根据其唱与奏是否变化重复,可分为通谱一段式与变唱一段式两类。

 

  (1)通谱一段曲式

 

  所谓通谱,指的是全曲的声乐部份随词行腔一谱通到底,词有多长,曲就多长,整体为一段曲式,自身没有重复或变化重复。比如开坛请师中的【吟诵腔】、发表文诵经文全部,其诵、念之词都在百句以上,其行腔皆为问字要音,词完曲终,乐句的数量虽然很多,整体仍为形象统一的一段曲式。有时,这类一段曲式各乐句之间有序地穿插锣鼓乐,其特定锣鼓点的循环出现,大大增强了乐曲的结构凝聚力。比如早朝上段【韵唱曲】,全曲七个乐句与锣鼓点的安排,依次是:序奏(散奏与3节锣鼓)a句一4节锣鼓一b句一4节锣鼓一b句重复一4节锣鼓一b句再重复一4节锣鼓一b句变唱一3节锣鼓一重复b句变唱一3节锣鼓一c句一重锣鼓结尾。前半部以4节锣鼓点间插,后半部以3节锣鼓点间插,既强化了乐曲前后两部份的结构拉力,也展示出音乐发展的不同层次。

 

  (2)变唱一段曲式

 

  所谓变唱,指的是变化重复一段曲式的声乐部分。这一类的基本结构是一段曲式,初次陈述后则依据其基本结构的曲调一次次变化重复,曲似词不同,因其变化重复主要是在声乐部分,故称变唱。按照韵唱乐句数量,变唱一段曲式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句类,开坛请师【韵唱曲】,全曲结构为:重锣鼓段序奏一A—A1—A2—A3—重锣鼓尾奏。A是基本结构的初次陈述,含韵唱与重锣鼓段,其韵唱部份即为两个大句构成的一段曲式,43的结构,两乐句相互呼应;A\A2A3分别为基本结构的变唱。由于唱词字数及韵律等因素,有些变唱的幅度相当大,如第三次变唱,比初次陈述少了两个多小节,但有重锣鼓段循环有序的间插,曲式整体的内在结构力丝毫未减。二是三句类,如过十王殿【韵唱曲】,全曲结构为:重锣鼓段序奏一A—A1—A2—A3—重锣鼓段尾奏。A为基本结构的初次陈述,包括韵唱与重锣鼓段,其韵唱部份为三个大乐句组成的一段曲式,545的结构,三句的末尾相似,以之凝聚韵唱段的结构力。

 

  出于对育蛙的崇敬而进行的祭蚌盛典,在东兰、天峨等县的壮族村寨是一种信仰民俗,成为当地民间固定在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的蚂蜗节。节日活动的各项内容,集中反映了当地壮族人民的文化心理特征,渗透着民族的精神情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满足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表现出多元文化和社会功能的特征。

 

  节期间,人们欢歌劲舞.个个满怀激情参与其中活动。年长者唱歌表达自己的心®,寄托着向往吉样、幸福的想望;年轻人哨歌倾尽心屮蜜语,竞吐炽热悄怀,尽表理想追求,从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节日中,人们尽情抒发了自己的心声,饱偿艺术的甘甜,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娱乐霱求,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能世代流传.长盛不衰。蚂蜴节也因此成了保存、传承和繁育此类民族文化的园地和沃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