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瑶族宗教仪式及其音乐舞蹈

2016-03-21 1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长期以来,居住在我菌南方的桂、湘、滇、粤和黔等省(区)的深山密林之中。在瑶族地区,还蕴藏着丰富多采;的宗教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对我们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是很有价值的。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一些有关专家、学者的兴趣a

 

  瑶族信仰道教,主要是对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始祖的图腾崇拜等。其中,对始祖的图腾崇拜,在现实生活中仍颇为盛行。

 

  瑶族内部分有不词的支系,所以瑶族大小宗教仪式名目繁多。在这里我们只简要地叙述瑶族中四大隆重的、带有传统性的和群众性的宗教仪式。这四大仪式由来已久,而各自几乎都具有一个美妙而神奇的神话故事。现分別叙述如下:

 

  1、“跳盘王”(又称还盘王愿)仪式。它主要流行于各地自称为“勉”和“金门”的瑶族之中,只是具体情节不同罢了。相传,古时一~h二姓瑶族先民,在一次民族的大迁徙中,因漂湖过海,不幸遭到一场大风大浪的袭击,瑶众惟恐船只被风浪打落海底龙门,于是,就在船中向盘王(又称盘瓠)神叩首,恳求他派兵马前来保佑平安。当时瑶众并向瑶王许愿,如能制止风平浪静,瑶民子孙能平安到达彼岸,便以酒肉和歌舞报答盘王神恩。云云。说来也巧,瑶众话音刚落,狂风便停,恶浪便止。于是,船行到岸,人马也行到乡了。上岸后瑶民为了实现船中许下的诺言,.便立起盘王大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从那以后,瑶民子孙为了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于是,每在三五年的冬天,便举行—次祭祀盘王的活动。这便是“跳盘王”仪|式的由来。

 

  2、“耍歌堂”仪式。主要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称为“邀敏”的瑶族之中。

 

  相传,古时有一个盘古皇,他是开天辟^地的英雄神。他为了开创人类社会,立下了I丰功伟绩。于是,瑶民为了纪念他,所以每!三五年,在盘古皇诞生之日(阴历十月十六I日),便举行一次“耍歌堂”活动。

 

  3、“达努节”仪式,主要流行于广西西部,自称为“布努”的瑶族之中。

 

  相传,古时有个叫做“密洛陀”的。她^是个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女英雄神。所以|瑶族为了纪念她,于是每年在“密洛陀”诞j生之日(阴历五月二十九日),便举行一次^祭祀活动,而称之为“达努节”。

 

  4、波功大”仪式,主要流行于广西

 

  金秀瑶族自治县,自称为“拉王加”的瑶族1之中。这一仪式,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举行之前,各村’1寨的瑶民要联合修建一座挢梁或亭台楼阎。;—则为迎接祖先神灵之驾临,二则为村民办—件好事。

 

  以上四大宗教仪式,每次都要举行三天|三夜。其中,有的仪式除师公们念经文和歌舞以外,便是男女自由对歌,进行智力式竞赛和谈情说爱的极好机会。

 

  瑶族以上四大宗教仪式的起源,与瑶族古代图腾崇拜有关。其目有二,一是为了祭祀诸英雄神》二是寄托对诸英雄神为人类驱逐各种灾难,迎来幸福怀念之情。这些仪式反映了瑶族先民童年时代的一种意认形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瑶族人民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地提高了。对寄托英雄神保驾自己的命运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步谈薄了,而对于人定胜天的信念大大地增强了。所以今天瑶族人民举行以上四大宗教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势必逐步超越宗教的范围,即既是祭祀始祖、庆祝丰收的活动,又是群众性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所以流传至今。

 

  二、宗教音乐

 

  瑶族的宗教音乐,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惑情,和对始祖图腾宗拜的一种艺术。它同样具有节奏、旋律以及和声三要素。瑶族的宗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

 

  1、声乐,是一种歌唱的音乐。瑶族举行以上四大宗教仪式时,各有分别演唱瑶族民间流传的四大宗教名曲。例如:

 

  ①《盘王歌》,是“跳盘王”时所演唱。

 

  ②《歌堂书》,是“耍歌堂”时所演唱。

 

  ③《密洛陀》,是“达努节”时所演唱。

 

  ④《大章歌》,是“波功大”时所演唱。

 

  这些歌曲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的是请神、送神、创诅纪的,也有的是反映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的。仅以《盘王歌》而言,就有二十四路和三十六个段章,共约三千行左右。

 

  _瑶族宗教歌词,有三言、五言和七言为—句的不等。其中,有的很讲究韵律和平仄,也有的采用自由体的长短句,不讲究韵钵和平仄,它是以重叠对仗的句子形式来表靱自己的艺术特点的。、

 

  瑶族宗教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别具一格,有的歌曲是以演唱、朗诵相结合的。音乐有f、强弱和快慢等节奏感很強。演唱时,还^常以铜铃、锣鼓、钹和唢呐等伴奏。歌声悠扬动听,人欢神乐。

 

瑶族宗教仪式及其音乐舞蹈


  歌者,为了加强音乐的和谐、动听,于是,在演唱《盘王歎》时•^往往在歌词的幵头或结尾,还t常增加一些饰音。如有的开头常常唱道r“户♦户乌,户玩喀!”和“啡留,啡,啡留啡!”等。在歌词结尾,也常常用:“P罗哩!,或啦哩连啰,啦哩,连啰啦里,嘍哦”等。

 

  “跳盘王”时,有独唱,.也肴合唱。除师公们演唱以外,坯专门邀请一些瑶族民间女歌手和一些美貌的少女出场作伴,演鳴《盘主歌》助兴。

 

  2、吹奏乐,根据瑶族良间文献《过山榜》记载,瑶族祭祀盘王时,有“吹箫”、弹琴、摇动长鼓、$奏笙歌、鼓乐、小号铜铃,男女随唱,连&达天转地,使人欢神乐,

 

  “物阜财兴”等。可见,古代瑶族举行宗敦仪式,曾动用不少乐器伴奏。现在看来,瑶族举行宗教仪式时,主要用两种类型的器乐。一是吹奏乐;二是打击乐(详见舞蹈部分〉。吹奏乐主有《唢呐曲》、《牛角调》和《啦利调》等。例如:

 

  ①唢呐曲,名目繁多。有的演奏者,可以演奏二十多个不同的曲子。内容丰富多采,喜怒哀乐无所不有。比如办婚事时,则演奏祝贺、迎客和送宾等曲调;举行宗教仪式时,则吹奏迎神和送神等曲目。这些曲调节奏明快,旋律悠扬,洪亮,扣人心弦。

 

  演奏者,为了使唢呐的曲调更加和谓、动听,常常采取反复重按唢呐指法,制造颤音以装饰其音响效舉。比如,丨|这两个音谐,演奏时,则把它演奏成I6—666丨。即把16—I音,再重按三次指法/于是,唢呐的曲调,则产生一种弹跳、活泼和悦耳的音响。唢呐曲,一般为双人或多人合奏。

 

  ②牛角调,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战斗的信号或号角,同时也是瑶族举行宗教仪式和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乐器。

 

  牛角调,据知一般有两种曲调。一种是根据演奏者的气量“嘟嘟长鸣”;另一种则是“呼啦,呼啦!”地连奏三声,即发出三个曲折的音调。其含意为呼唤天宫的祖先神灵降临人间,接受瑶民子孙的敬奉。其音调高昂,、震憾山内外,.远近可闻。到了现代,有的瑶族进行民间文艺活动时,也用于舞台伴奏。一般为一人或多合奏。

 

  ③啦利调,是广西南县大瑶寨瑶族妇女所喜爱的一种曲调。啦利调,,过去是在夜深人静时,有的瑶族青年男女,思念远方的情人所吹奏。有独奏,也有合奏,音调古扑,柔和。内容丰富多采,它包含着许许多多瑶族青年男女的思恋之情。啦利,不仅用于曰常生活,也用于“达努节”和民间文艺场所。

 

  啦利的制作,.主要有大小两种。不论是类种是大啦利,还,是小啦利,在管子上都只开三个方形的指法按吼,即上方一个,下方两个。所以吹奏时,常常发出“啦利”的音响,故由此而得名①。.据说,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瑶族妇女很擅长咪奏这一乐器。这是个新鲜事儿,不能忽视,应使之发扬光大。

 

  瑶族宗教的声乐和器乐,是随着宗教仪式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中,有的歌坤,只用于宗教仪式时的演唱。如《盘王歌》*有的既用于宗教仪式,也在日常生活中演唱。如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等。瑶族民间有的吹奏乐,到了现代已经失传或差不多失传了,如琴和莖等。也可能有的还未被人们所发现,所以尽快地收集、聱理瑶族的乐器及曲目,乃是当务之急。

 

  三、宗教舞蹈

 

  瑶族的宗教舞蹈,常常是与打击乐相结合的。即鼓之舞之。所以瑶族的宗教舞蹈,以鼓舞为最盛行。其中,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1、长鼓舞,还分有大长鼓舞,中长鼓舞和小长鼓舞等。因鼓的大小和长短不同,所以舞蹈各异。例如:

 

  大长鼓舞,因鼓长达二丈左右,演奏时,将其放于支架上,演奏者为二人,各在一端击鼓而舞。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富川、钟山等县的平地瑶地区。

 

  中长鼓舞,鼓长约三尺左右,以带将鼓挂于演.奏者的胸前。两手向左右伸展r右手直接以手拍鼓,左手以“啪”击鼓。所以左右鼓音不同,左手为“啪”音》右手为“澎”音。于是,演奏flt,常常发出“啪啪澎,啪啪澎”等节奏。往往出现双足同时跳跃的舞姿,舞者并不时地向左右翻转,和向前方倾斜为特征。参加舞蹈者的多少不限。主要流行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地区。一般是在“耍歌堂”,祭祀盘古皇成喜庆之月表演。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坳瑶地区,有一种“黄泥鼓”舞。其鼓属长鼓类,鼓身较大,以黄泥涂于鼓的两端内壁,待黄泥干后,即可演奏。鼓音要比其他长鼓更为清脆、宏亮、悦耳,所以称之为黄泥鼓,实为长鼓。按其音响而言系长鼓中之冠。

 

  小长鼓舞,鼓长二尺五左右。演奏时手握鼓腰。以右手拍鼓,有文武两种舞姿。文舞,舞蹈动作是以轻歌曼舞为特点;武舞,动作强烈、明快。无论是文舞还是武舞,演奏时,有横拍、斜拍和竖拍等。舞蹈以半屈膝的舞姿为最常见。舞步分别为“向东、南、西、北、中等五方开展,鼓声为“噗”音。演奏者,一般是口不离曲,手不离鼓,脚不离舞为特征。并有锣鼓、铜铃等伴奏,场面庄重、热烈。

 

  小长鼓的制作,是以梓木做鼓身的,所以特别轻便•它的产生是根据盘王神话而来白裤瑶一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的里湖和八圩的千山万弄中,其他则散居于广西河池县的拔贡乡和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公社境内。

 

  白裤瑶聚居于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梗阻。由于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原因,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直到民主改革前,刀耕火种仍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的使用並不普遍,脚踏翻锹、锄头、砍刀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工具》此外,还使用部分木制工具从事农业、狩猎和家庭付业。在瑶区内,农业和手工业合一,未出现专职营商者。社会生活中,一夫一妻制虽已确立。但同辈男女间的性关系并未橡的。相传,古时盘王上山打猎,不幸被羚羊撞下悬崖,卡在一棵梓树杈上身亡。所以瑶族后代则以梓木来做鼓身,并剥羚羊皮来蒙鼓敲打,以此表示为盘王申冤报仇。这是小长长鼓及其舞蹈的由来,主要流传于地盘古瑶(又称过山瑶)地区。演奏者,一般为两人或四人,有的地区还以男女同台表演。

 

  2、铜鼓舞,是以铜鼓作先导。以皮鼓作伴奏,主要由演奏皮鼓者边奏边舞。另一舞或手持两帽子或扇子,随着皮鼓演奏者的舞姿,纵情地、狂欢地扇着皮舞演奏者的身后。一则表示助兴;二则表示扇凉。于是铜鼓档挡,皮鼓咚咚扇风呼呼,犹如一支动听的协奏曲。舞蹈场面热闹非凡,令人振奋。

 

  3,陶鼓舞,陶鼓是属于长鼓类。鼓身是以陶瓷造成的。唱的两端大小不一,鼓腰极细,犹如一只黄蜂,然而也有人称之为“蜂鼓”,有公母鼓之兮。

 

  舞蹈时,演奏方法与上述的中长鼓相类似,但舞蹈动作不同。节秦明快,舞姿活泼优美,独舞为最长见。主要流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茶山瑶地区。一般在举行“波功大”仪式时演奏,也用于日常文化生活。

 

  瑶族宗教舞蹈,除表现对瑶族始祖敬仰的情操以外,舞蹈动作与瑶族的生产劳动、狩猎生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还有表现古代瑶族先民出征的战鼓,和胜利归来的欢乐场面,很是耐人寻味。

 

  我们认为,对瑶族宗教仪式及音乐舞蹈的调查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搜集、整理,甚至出版,那它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同时它也将是继承和发展瑶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基石。

 

  当然,瑶族民间宗教的文化艺术,还相当原始,我们不能以今天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的艺术与它相提并论。因为它毕竟是古代的产物。只要文化艺术界的共同努力,推陈除新,我们相信,瑶族的宗教文化艺术之花,一定结出丰硕之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