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宗教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信仰不同宗教的总人口有一亿多。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理想信仰不仅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对宗教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如何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宗教信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为此,我们在2012年3~6月对重庆邮电大学、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和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本次采用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对象的专业覆盖了文史、外语、经济、理工、管理、艺术等多个专业,其中:文科占18.9%,理科占51.9%,其他占29.2%;男生占42.1%,女生占57.9%;本科生占95.1%,研究生占4.9%;共产党员占4.6%,共青团员占92.1%,其他占3.3%;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占91.2%,而22-30岁只占8.8%;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6.5%,其次是藏族占13.5%,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占11%。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1638份,有效率为96%。总体来说,调查对象涉及范围比较广、类别比较多,能客观反映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际情况。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一)从信教数量和影响看,大学生信教比例较高
从调查中可知,有22.3%的大学生信仰宗教。信教学生的人数不少,这是因为我们这次调查的几个省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有宗教信仰的365人中,西藏有108人,占6.7%;新疆有87人,占5.2%;两大少数民族区域信教人数占11.9%,而整个汉族信教人数为170人,占10.4%。对“宗教信仰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可知,“很感兴趣”的有9.3%,“比较感兴趣”的有40.2%,这说明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比较广泛。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清,一旦引导不当,那些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宗教信徒。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属于“经常参加宗教活动、虔诚的信教者”的只有36人,所占比例为2.1%。
(二)从信教种类的选择看,信仰佛教的人数最多
调查发现,在信仰宗教的365人中,信仰佛教的222人,占60.9%,人数最多;其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18.4%;信仰基督教的15.1%;信仰道教的1.6%;信仰天主教的1.6%;信仰其他宗教的2.4%。这表明大学生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佛教在我国传播历史悠久,佛教文化已经渗入到我国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所以信仰佛教的人数最多。同时,我们所调查的西藏地区的大学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主要信奉佛教,在我们所调查的信教学生中占6.7%,这也使我们得出的
结论中佛教信仰的人数比较多的一个原因。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其次,占18.4%,我们所调研的新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受民族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信仰。信仰基督教占15.1%,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视,一部分大学生把基督教作为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基督信徒。
(三)从信教的影响因素看,民族因素影响最大
在‘‘你认为自己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的选择中,有63.6%的人认为‘‘受民族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汉族来说,少数民族更容易加入宗教行列,尤其是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部分行为方式都是从宗教中筛选出来的,所以民族因素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有52.7%的人认为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就业等方面压力大,遭受挫折后,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渴望有一个群体来接纳他们,而宗教恰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有45.9%的人认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由于从小生活在有宗教氛围的家庭中,这些学生都多少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倾向;有39.5%的人认为“受宗教自身文化魅力的影响”,如佛教的“诸恶”莫彳故、“众善奉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宗教文化中包含一些对人类发展具有价值的道德准则,所以他们选择了宗教信仰。
(四)从信教的传播途径看,传播的形式多样化
在“你信教的途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35.6%的信教者是通过“传教士或周围的亲戚朋友来了解的”;有26.4%的信教者是从“新闻媒体报纸杂志获得的”;有24.4%的人是从“互联网上”知晓的;有22.1%的人是从“课堂上教师的介绍或有关宗教的书籍上了解的”。由此可见,宗教的传播形式多样,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传教士的人际传播为主,而新闻媒体、杂志、互联网等传播手段也不容小视。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为现代社会中的宗教团体和个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工具,它以快速的、不分门户的方式促进人们的灵魂沟通和信仰交往,这种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家庭、教会、宗教礼仪的差异和界限,既方便了非信教徒了解宗教,又方便了无暇去宗教场所的信徒在网上参加宗教活动。
(五)从对宗教与邪教关系的认识上看,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有正确的认识
在‘‘你认为宗教与邪教有何异同?”的调查中发现,有3.5%的人认为‘‘两者没有区别,都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有11.6%的人认为“无法对宗教和邪教做出区分”;而84.9%的人“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邪教具有异端性和社会危害性”。这表明,一方面,社会对邪教(如法轮功)的批判影响广泛,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是非;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让学生是非分明。在对“你是否会参加邪教组织活动”的选项中,91.9%的人认为“绝不会参加”;有6.2%的人认为“如果有兴趣,偶尔会参加”;有1.9%的人‘‘一定会参加”。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邪教的认知还是很深刻的,通过加强宗教知识的学习,能够防止邪教组织在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但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邪教,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揭示了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真理。在这样的世界观面前,任何造神论、天国论、灵魂不灭论都会失去藏身之地。高等学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扩展的趋势,应当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问题的论述,让他们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消除对宗教的神秘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同时,高校还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教学,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揭示宗教问题。同时,作为一种知识面的拓展和思想的深化,经典著作能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倶进的理论品质,感受马克思主义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法规,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落实宗教工作的内容,必须在完善政策法规、强化依法管理上下功夫,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但从《宗教事务条例》颁布以来,很多高校都没有向学生宣传相关内容,很多学生对相关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对正常的宗教活动和非正常宗教活动还不能够区别。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要让大学生知道宗教活动应当在核准登记的宗教场所和经过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认可的场合进行,凡是违反国家和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法规的宗教活动都属于非法活动。尤其要让学生知道,在非宗教场所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传教活动都属于非法活动,对此要明确拒绝参与并加以抵制。另外,面对宗教运用互联网传播这一新情况,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宗教法规对于互联网上宗教传播的管理在客观上尤为重要。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宗教网站的设立及信息发布进行研究,及早提出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真正实现在互联网时代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育人环境,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的厚重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同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做斗争的自觉性。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必须从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等各个层面多方位展开,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名家讲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各学院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有效开展文艺体育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找到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平台;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依托,高校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使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友爱,而不是通过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来解决自身的困难。总之,通过构建和谐校园生活,从而弱化宗教信仰和宗教组织在校园中的传播和发展。
2. 建立高校宗教管理应对机制,规范高校宗教管理工作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建立高校对宗教管理的应对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统战部的优势。民族宗教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宗教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并未纳入统战工作的范畴,我们要将宗教问题纳入统战部门的工作内容中,将信教的学生纳入统战对象。具体来说,一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各高校成立由统战部指挥,相关部门参与的高校宗教管理工作组织。二是将信教学生纳入统战部门的管理范畴,要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高思想觉悟。三是加强高校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的有机结合。统战部负责从整体上来安排和协调高校宗教工作,侧重宣传国家的宗教政策,巩固发展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部负责加强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他们认清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区别,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宣传部负责积极的舆论宣传,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以及讲座的监督管理。
3.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区分对待
受宗教影响的学生群体信教的情况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学生群体,引导和教育的对策也不同。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教档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区分对待。例如,调查发现,在信教的学生中,女生有57.9%,说明女生比男生容易信教。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会有更多的焦虑和困扰,所以要加强对女生的关怀。少数民族学生在信教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尊重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其宗教信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受家庭影响而信教的学生,父母的信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信仰,所以父母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区分“真正信徒”和“宗教爱好者”,在我们的调查中,属于“虔诚的信教者”的只有2.1%,“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只有5.6%。可见,部分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缺乏正确的认识,或者说部分大学生只是对宗教产生一种兴趣,甚至有些人只是为了好奇好玩而加入某些宗教团体,并非真正信仰宗教。因为真正的宗教信仰者不只是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的崇拜认同,而且应该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而所称的具有宗教信仰的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将这类大学生也归入宗教信徒的行列是不合适的。只要高校加强科学引导,此类大学生是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对于明确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要保证其对所信仰宗教的情感是单纯的,是思想上的认同,防止被境外邪教组织所利用。而对于宗教有着浓厚兴趣却又比较陌生的大学生,我们既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无神论教育,也要向他们普及宗教文化知识,开设宗教相关课程,去除他们对宗教的神秘感,使他们更加理性地对待宗教。
4. 培养健康心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政策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脆弱,敢于冒险但耐挫力较低,再加上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一部分学生就有可能产生厌学厌世情绪。虚幻、超现实的宗教恰是他们“良好的避风港”,当一些宗教主动接近他们时,很可能就捕获了他们。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5. 加强高校“英语角”等活动的管理,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
由于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日益强大,他们处心积虑地通过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宗教就是他们借用的力量和重要手段。事实表明,如各大学的“英语角”的活动,已成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尤其是部分有宗教背景的外国人进行非法宗教活动的场所。对此,校方应高度警惕,要有专业人员到场了解活动的动态,并要向学生打好“预防针”,如发现有人利用这些场所开展非法传教活动,要及时采取措施。还要特别警惕打着宗教名义,进行非法活动,宣扬歪理邪说的假教、邪教。要教育大学生坚决抵制伸入高等学校的非法宗教触手,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宗教活动,如有在大学校园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信徒的,要坚决、及时地予以取缔,以确保高校校园的清净、和谐。
(四)以互联网为有效载体,净化宗教活动的环境
在“信教的途径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24.4%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了解”,这说明有不少人从互联网了解有关宗教的内容从而信教。现在很多网站都有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流动很难遏制。因此,我们除了对互联网上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给予鼓励和宣传,更要充分利用网站发布正面的信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题网站,最大限度地挤压邪教组织的不良、有害信息。同时,在宗教工作部门和宗教团体中培养一定数量的既熟悉信息技术又懂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网络管理人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拥有过硬的计算机知识,我们才能在网络上监督和管理;我们还要加强学校宗教课程的教学,培养懂得宗教相关知识的人才,也只有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宗教,才能在互联网上正确引导,才能了解真正的宗教精神,使学生能从宗教精神与人类文明进步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评价令人眼花缭乱的宗教。
(五)尊重民族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和影响力,实现其爱教与爱国相统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宗教信仰的原因”选择中有63.6%的大学生选择了‘‘受民族因素的影响”。可见,民族因素对大学生信仰宗教有很大的影响。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习俗,发挥其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力,维护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既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发扬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准则。我们如果能在尊重他们信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深入的工作,就完全可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立志成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上来。这样,就能在大学生宗教信徒中实现爱教与爱国相统一。
(六)正视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疏而不堵
宗教具有唯心主义本质,但宗教问题也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等特点。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并增多,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和对待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应该正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对其采取疏而不堵的态度,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对宗教问题紧张、敏感而采用行政命令强迫大学生宗教信徒改变自己的信仰的态度不可取;但不敢承认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而对大学校园里宗教信徒的潜滋暗长熟视无睹也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要认识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宗教信徒的信仰只是一个信仰问题,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应当尊重他们的信仰;另外,也要认识到境外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利用宗教进行思想渗透,离间大学生宗教信徒与党和政府关系。因此,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是对宗教活动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还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注重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在国际国内‘‘宗教升温”的大环境中处变不惊,自觉做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