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对策研究x

2016-03-13 17: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这个精神多元化的时代,处在经济活跃、五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并存、信教人数众多的广州,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既是信仰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高校内部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何通过对广州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尤其是宗教信仰方面的真切把握来实施引导和教育,使缺乏阅历和实践的大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构建自身的和谐人格,这不仅关系到广州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也关系到广州社会的和谐建构与发展。只有大学生具有了和谐的人格,才会有和谐的大学校园,也才会有和谐广州。然而,关于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专题性实证调查研究,却鲜有研究,更无立足实证基础的相关对策研究。

  

  为此,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0月,我们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随机选取了110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本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等。其中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共随机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30份,有效问卷979份,有效回收率为89%;个案访谈法除在校学生外,还包括教师和宗教工作者等人群;参与观察法要求本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圈内人的角色观察和调查学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状态。

  

  一、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总体现状是:信教学生的绝对数量不多,但相对比例较高。在979份有效问卷中,信教的有182人,占总人数的19%不信教的有797人,占81%是绝大多数。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国目前信教的有一亿多人111。显然,广州大学生19%的比例远远超过全国8%左右的信教人数比例。这或许和广州信教人数众多有关,也与近年来全国信教人数激增相一致。为了更具体的了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状况,我们对信教学生和不信教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

  

  1.信教学生的现状

  

  从信教类型来看,广州信教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发展,以基督(新)教最多,佛教次之,接下来依次是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见表1)这与我们先前的预期有所出入。

  

  因为广东的佛教徒人数总体要比基督(新)教徒要多①而除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外,其他高校广东本地的学生都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基督(新)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超过了本土化的佛教。当然,如果将基督渐)教和天主教合起来,信基督的占调查学生人数的61%,这与基督教在广州信众人数最多基本吻合,说明学生信教和广州总体的宗教氛围密不可分。这在信教原因和途径问题上都有所反映。

  

  从学生信教原因来看,复杂多样,以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为多。(见表2)显然这与广州毗邻港澳'②、五教并存、信教人数众多的宗教环境有关。

  blob.png

  这表明,虽然学生接受宗教信仰的途径日趋多元化,但在精神信仰问题上通过“家庭和亲朋好友的介绍”的人际传播方式仍是最为主要的,这与信教的主要原因相同,而网络和电台等新兴媒体对广州大学生信教的影响还比较有限。

  blob.png

  从信教学生的宗教生活来看,非正规化,随意性较强。在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上,经常参加的只4%(8人),偶尔参加的有57%(103人)不参加的有39%(71人)。与此相应,在宗教活动的方式上,参加正式宗教活动的也是最少,只有16%(29人),进行私人性质宗教聚会的有20%(36人)个人读经祈祷活动的有19%(35人)而上述三种方式都不参加的有45%(82人)。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地点上,有25%(45人)选择在教堂、寺院等正规的宗教场所,有25%(46人)的学生在家里,5%(9人)的在宿舍,而有45%(82人)则无固定地点。这表明,虽然广州大学生信教比例高达19%,而且其中的25%选择了教堂、寺院等正规宗教场所,但无论是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还是宗教活动方式乃至场所上,大多数信教学生的宗教生活是随意而不正规的。换言之,大多数信教学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徒。这和学生对宗教及其信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在广州美术学院等信教比例较高学校进行访谈时,有的学生觉得自己需要信仰便信了教,认为自己就是教徒,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参加宗教活动,甚至对自己所信宗教的基本教义都不了角解更谈不上深刻的理解和虔信。

  

  2不信教学生的情况

  

  我们已经看到不信教的学生有797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1%,是绝大多数。他们不信教的原因主要是不需要和不了解。(见表4)显然,对于大多数不信教的学生而言,认为自己不需要宗教是他们

  

blob.png

  

  拒绝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这一方面可能与年轻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筹划自我、实现自我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长期受马克思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的影响相关。在我们的访谈中,好些声称“不需要宗教”的学生就认为根本就没有神和上帝,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另外,一些学生也以课本中马克思说“宗教是精神鸦片”121453为据认为“宗教不科学”而拒绝宗教信仰。显然,对于宗教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学生信教与不信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排在不信教原因的第二个便是对宗教的“不了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对宗教的理解并不必然会导致信教人数

  

  的增加。在对不信教学生未来是否会信教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9%(68人)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会信教,31%(249人)的同学表示将来不会信教,而60%(480人)的同学则认为不确定。实际上,在访谈中,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的同学远非在问卷中那般坚定,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给予年轻人最大的馈赠,抑或是苦恼?

  

  3其他信仰状况

  

  无论是选择信教还是不信教,这个多元的时代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精神信仰亦是如此。为此,我们又设计了一个多选题目以考察不信教的学生和信教的学生(除了各自信奉的宗教之外)的精神信仰问题。调查结果按人次由多到少依次为:科学主义(477)、共产主义(247)、命运(197)、什么都不信(196)、金钱(129)和神灵鬼怪(121)。这说明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是多元的,没有一个能居于独尊的地位。科学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表明在当代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第一推动力作用深入人心;共产主义成为第二选择表明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中它仍然有着自身的魅九而选择金钱的则很少,则表明当代的大学生或许并非像媒体和社会中所宣传或想象的那样是拜金一族,堕落的物欲主义者。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他们有迷茫但他们也在努力的寻找着更适合于自己与社会的信仰与价值。追求信仰或许正成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要的人生自我实现追求。

  

  二、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和态度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我们从宗教的本质、宗教与邪教、宗教与科学、宗教的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对宗教本身的认识正确而简单

  

  关于宗教,只有1%(13人)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754人选择了“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占调查总人数的77%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宗教的认识是清醒的。但也有15%(147人)把宗教看作是求神拜佛,4%(36人)认为宗教是荒诞学说,显然他们对宗教的认识不够全面。另有3%(29人)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崇高真理”,占有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2Q1%,显然在科学与理性的熏陶下即使是信教的学生也很少把神、佛看作是绝对的真理]这表明虽然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能够以种客观而清醒的态度去看宗教,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失偏颇。

  

  2 对宗教和邪教的关系认识多数正确与对宗教的认识相应,在宗教与邪教的关系上,有648名学生能够明确指出宗教和邪教有本质的不同,占调查样本的67%,对两者关系说不清的有25%(248人)而有8%(83人)仍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后两项相加,仍有30%多的学生对二者认识不清。这表明,一方面对法轮功等邪教的批判影响广泛,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对二者加以区分;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在反邪教宣传中应加强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以使学生真正不仅做到是非分明,还能做到为何而“是”,为何而“非”。

  

  3 对宗教和科学关系的认识大多正确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上,原本以为这个调查的结果会一边倒,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见表5)虽然有69%的学生做出了正确选择,但仍有31%的表5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blob.png

  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理解和模糊认识。这表明多年的无神论教育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科学的立场对宗教与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但长期以来对宗教教育的忽视也使得部分学生对宗教本身及其与邪教、科学的关系认识模糊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教育。

  

  4.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基本客观宗教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调查了大学生关于宗教作用的认识。

  

  在“宗教对社会的作用”上,58%(568人)的学生认为宗教对广州和国家的和谐建设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16%(158人)认为宗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没有任何作用,20%(196人)认为宗教对和谐社会产生积极作用,而有6%(57人)认为宗教起消极作用。显然,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是客观而全面的,既看到宗教能够稳定社会、树立良好社会道德的积极方面,又看到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宗教传播邪教、迷信而造成的消极方面,主张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益的作用,抑制其有害影响。但仍有部分的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是偏面魅的,需要加强引导,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樹申信仰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适应。

  

  在关于“宗教对个人作用”的问卷中,48%(470人)的学生认识全面,他们看到了宗教对个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有22%(220人)认为宗教对个人没什么作用;认为宗教对个人有益或有害两种相对看法的人数相当,分别为13%(125人)和11%(104人)。显然,大多数学生关于宗教对自身作用的看法是明确的,但认为宗教对自身不起作用甚而起坏作用的人数(33%)超过了认为宗教对个体有益的人数(13%)。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多数学生不信教的原因,同时也表明宗教并非当代大学生化解自身精神和心理问题的主要渠道。

  

  这在关于“遇到精神和心理问题时如何应对”的多选题中也得到了印证。只有40人次选择了宗教,这个比例即使对信教学生也不到20%。519人次选择了与他人沟通,这个“他人”在访谈中更多的被定义为朋友和家人。另有240人次选择看励志书,158人次选择咨询心理医生,还有125人次选择其他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比如通过体育运动、看电影或者上网等自我调节。显然,当代大学生在解决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人际沟通仍然是主要的,而宗教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但访谈中在涉及到大学生自杀问题时,许多学生认为人际沟通等方式对于敏感、好面子的大学生作用有限,如果有宗教信仰会更有助于他们走出心里困境。

  

  总体而言,大学生对宗教的作用认识基本上是辩证的,大部分学生能全面而客观地看待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不了解宗教,对宗教不感兴趣,缺乏健全的宗教知识,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有失公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有关知识的学习。

  

  三、大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和高校宗教教育的认识

  

  1.对我国宗教政策的认识误区较多

  

  我国是实行政教分离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直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现实国情下的宗教认识。为此,我们设定了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周围有信仰的同学。在这个涉及个人信仰自由的问题上,大多数学生采取了宽容的态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上文部分信教学生并非真正的信徒的学生选择了“赞成且自己信仰宗教”47.5%(465人选择了“赞成,尊重他人信仰但自己不信教”,21%(247人)择了“无所谓”,只有9.1%(89人)生选择了“反对有宗教信仰”。显然,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也大都能宽容的对待他人及其信仰自由。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反对有宗教信仰的89个学生中,其中广州美术学院有37人,华南农业大学15人,是反对同学有宗教信仰最多的两个学校;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有宗教信仰人数最多的两个学校,分别为31和33有宗教信仰和反对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在这两个学校鲜明的呈现为二元分化,或许对艺术和生命的不同理解与感悟造成了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第二,一个人能否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宗教徒。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只有32%(318人)的学生明确这一点,42%(410人)的学生认为既可以入党又可以信教,另有26%(251人)选择了说不清。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团员乃至党员,尤其像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这样的重点高校,却有高达68%的被调查学生对此认识错误或者认识不清,甚至在访谈中还有学生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入党以后仍可以信教。显然,不仅需要对党员学生加强党章学习,而且需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学习和信仰教育。

  

  第三,在大学校园中能否公开传教。我国的法律保障各宗教进行合法的传教活动,但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43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行宗教活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30%(292人)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公开传教和开展宗教活动,同时有26%(257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也有44%(430人)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禁止传教。但我们很难确定44%中有多少是因为知道法规而选择、多少因为态度而选择,可以肯定的是除此之外的56%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着认识误区。

  

  显然,关于宗教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需要当代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的还很多。然而,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以宗教和主流生活存在距离而很少主动去了解,同时被动了解的渠道也很有限。为此,我们又针对高校的宗教教育进行了问卷调查。

  

  2高校的宗教教育现状堪忧

  

  问题,答案有些出人意料。当问到本校是否开设了宗教方面的课程时,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学生有的选择有、有的选择无、有的选择不清楚。以中山大学为例,共有100个同学接受了调查,选择开设有宗教方面课程的有37人,选择没有的57人,另有6人选择了不清楚,但事实上中山大学开设有宗教学导论、佛学和基督教等宗教学方面的课程。再如华南理工大学,根本就没有宗教学方面的课程,但是在被调查的100人中,仍有25人选择了有。其他高校也大抵如此。所以从调查数据去分析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宗教即使作为素质教育在广州高校也是不足的,至于对宗教的种种认识误区也就在所难免了。

  

  紧接着上一个问题,我们又设置了一个“是否需要开设宗教方面课程”的问题。结果认为需要或者不需要的学生比例几乎相当,分别为49%(271人湘46%(259人)另有5%(30人)选择了“无所谓”。显然,在高校中是否开设宗教方面的课程,大学生本身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这一方面或许是多元的价值观和社会之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中对宗教教育的忽视所致。随着近年国家对宗教政策和宗教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社会上的宗教热,在高校开设宗教类的课程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之不可缺少的内容。

  

  四、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广州十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分析,我们的结论与对策如下:

  

  第一,从广州大学生信教的总体状况来看,大学生的信教问题需要重视,但也毋需令行禁绝。广州大学生信教的绝对人数不多,但相对比例较高。这也是近年全国性的宗教热在广州的一个表现,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认真对待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杀无赦,调查已经表明,即使是自称信教的学生,大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信徒。当然,对于那些真正信教的学生,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绝大多数不信教的学生和少数信教的学生一视同仁,团结信教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第二,从广州大学生信教的具体情况看,大学生的信教问题不仅关涉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也关系到广州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建构。无论是就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类型,还是信教原因和途径等方面来看,广州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是多元文化与思潮相碰撞的社会结果,既有外来文化与信仰的冲击,也有本土文化与宗教的熏染,既有毗邻港澳、国门打开、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有广州五教并存、信教人数众多的宗教环境。因此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问题不仅是每个高校的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然而,调查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基本正确,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识模糊和偏颇。没有正确的认识,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更不可能有正确的践行。就此而言,宗教及其精神信仰问题,不只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和谐发展,也关系到广州乃至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和谐建设。

  

  第三,对大学生宗教观念及其信仰的引导有赖于国家的宗教政策和大学的宗教教育。然而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误区颇多,而在高校是否要开设宗教方面的课程上还存在争议。在这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宗教(精神)言仰同时受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的诸多因素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对广州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而这些误区和争议更表明了宗教政策的有效宣传和高校宗教教育的迫切性。宗教政策宣传的有效与否,在于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和践行,对于力求张扬个性、反对权威的大学生而言,导胜于堵,而对宗教政策的真切理解有赖于大学生对宗教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因此,鉴于上述诸多认识误区和问题,以及高校宗教教育的羸弱状况,我们认为在高校开设宗教方面的人文素质课程是一个亟需而可行的对策。当然,高校开设宗教课程不是要宣传神的福音,更不是要公开传教,而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宗教的基本知识,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宗教。这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区分宗教与迷信、宗教和邪教,自觉抵制不良传教,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塑造积极向上的信仰观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