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剧起源于西方,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由黄自作曲的《长恨歌》,在中国的清唱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1年12月,江苏省演艺集团创作的大型原创清唱剧《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北京成功上演,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1 《孙中山与宋庆龄》剧情概述
该清唱剧分为七个部分,包括《序曲》、《亡命扶桑》、《樱花时节》、《春潮萌动》、《两地相思》、《大海初吻》、《捍卫共和》。关于该剧的介绍,编剧戴晓权说,该剧的编写以孙中山在二次革命时期的反袁斗争为历史背景,叙述在孙中山人生的艰难时刻,宋庆玲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与仰慕已久的孙中山结为夫妻。
2 人物造型设计立足历史现实
该剧的重点内容在于讴歌赞美在反袁的艰难斗争中,孙中山与宋庆龄之间的真挚爱情。为此,该剧的编剧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本剧的舞台造型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都充分考虑当年的历史环境,考虑事件和任务原型,确保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突出该剧的核心思想。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创作者以孙中山中年时的标准照为原型,力求实现人物原型复原。在发型、眉形、眼型、胡型上与原照保持统一。最大程度地让观众在直观上、心理上接受演员扮演的孙中山形象。宋庆龄作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亲密战友,集圣洁、端庄、美丽于一身。创作者在宋庆龄的造型设计时,选取宋庆龄年轻时期的一张低头读书照为参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年轻、优雅、美丽的宋庆龄。剧中宋耀如、胡汉民、方剑雄等角色造型设计上都以原型为基础,结合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努力为观众呈现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契合剧情核心的人物形象。
3 人物造型设计的具体实践
清唱剧的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演员在表演时的动情演唱都要求在进行人物造型设计时的任何操作不能影响演员的正常演唱,因此造型师放弃了人物肖像造型中经常使用的用以改变演员脸型的皮肤粘贴物,改变发型的头套。而是在演员自身基础上结合原型做细节调整。孙中山的造型上首先发型修剪为分头,开发际使演员额头更饱满,保留稍许白发体现孙先生为革命而操劳的状态。再通过吹风和传统的金钢钻发膏还原了发型。在眉眼处理上,用眉粉强调眉形,用绢纱粘贴缓解演员下垂的上眼睑,加宽眼线使眼睛更加有神采。用立体底妆改善演员脸型,放大额头,下巴。为了在外轮廓上更接近原型,又用牵引纱在耳后对演员的耳朵作了牵引。胡子在钩织时选取细软的毛发、顺织,使胡型在整烫后更服帖。双纱单边的钩织粘贴也使演员在神形兼备的同时能毫无负担地完成演唱。
宋庆龄的形象观众更熟悉的是后期中老年时的盘发,但本剧体现的是年轻时的宋庆龄。参考宋庆龄本人在年轻时期的一张读书照(如图3),造型师将演员头发用中号卷棒做卷,然后引用韩式盘发技巧设计出一款微卷,蓬松,向上盘起的发式,突显端庄、秀丽、温婉的气质。在面妆处理上,眉形采用柳叶细眉;眼妆以细柔眼线和淡粉眼影结合;底色使用清透的液体底色,分结构着色;配以粉色腮红和同色系唇彩。整体妆容清新淡雅。最终塑造出一个年轻、圣洁、美丽的青年宋庆龄(如图4)。
此外,经过设计者的精心斟酌,在该剧中很多配角的人物造型设计也显示出时代特色;诸如,剧目中胡汉民、青年学生、日本青年的造型等等。对胡汉民文人形象的体现,创作者给其佩戴了复古圆框亚克力眼镜;而对于像方剑雄与英姑这样的中国青年人,以辛亥革命后中国年轻人主要形象为准;剧中日本友人的造型则选择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女演员使用突出的东洋髻,男演员则带上八字胡;宋庆龄的父亲则使用挑染的方式改变发色,通过绘画线条改变演员的年龄,并且对其进行吹背头和粘贴胡子。
观众在看完这台清唱剧之后,对其赞不绝口,而该剧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作曲、编曲以及配器方面,更体现在剧中人物造型的设计方面,尤其是剧中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扮演者,无论在长相、声音、年龄等方面都与观众心目中的原型人物十分相像,一方面避免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增强了观众对该剧的认可。此外,清唱剧《孙中山与宋庆龄》还是江苏省演艺集团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汇聚集团内部精英,打造出的最新艺术成果,作为一部具有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陈静华.用色彩赋予沧桑感——梨园戏《朱弁》人物化妆设计有感.青年文学家,2010(10).
马明.歌舞剧:《正月里》人物造型设计有感.剧作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