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礼乐”思想观之我见

2015-07-04 0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礼记•乐记》是研究儒家礼乐思想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其中《乐记》部分更是我们今天领略古音乐文化的经典。它所容纳的文化却博大精深,除了以礼乐内容为主体外,还有深刻的辨证哲学思想,以及大量的生活小常识、人生哲理、美学观点、政论文要等等。
  [关键词]儒家 礼乐思想 辨证哲学思想
  
  《礼记•乐记》是研究儒家礼乐思想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其中《乐记》部分更是我们今天领略古音乐文化的经典。它虽不算鸿篇巨著,但它所容纳的文化却博大精深。在这些文献里除了以礼乐内容为主体外,还有深刻的辨证哲学思想,如:“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摘自《乐化篇》)这里不光讲清了音乐与人的睿智和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其中还渗透着普遍联系的哲学内涵,又如:“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摘自《乐象篇》)这更是可能让黑格尔也大跌眼镜;文献里还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可以说这是本文献关于礼乐思想来源的直接条件,它贯穿于整部文献,如在《乐象篇》中有:“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乐礼篇》中又有:“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等;在这本文献中还有大量的生活小常识,人生哲理,美学观点,政论文要等等,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乐记》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限于笔者能力,恕不能作详尽的论述,而且笔者也觉得没必要那样做。故只对其中音乐部分作了粗略的归纳,但也很是难尽本文献之意,仅作一孔之见。Www.133229.COM
  
  一、音乐本体观
  
  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虽然文献也作了专门而精辟的论述,但说得很抽象,让人们感觉是一头雾水。也许这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思维。老子说:“道能道,则不为道。”如是也。
  本来关于音乐的产生历来就争论不休,先后有: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等。而本文献却认为是心感于物而产生,如:在《乐本篇》中就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为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为之乐。”短短几句话,不但讲到了声音的产生,而且还讲清了,声、音、乐的关系。不过后来却强调了他们的区别,这或许也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礼乐制度的反映,如:“乐者,通论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摘自《乐本篇》)在这里,我得多说一句,古时的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
  本文献中音乐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摘自《乐论篇》)他一再强调音乐的产生与自然的关系,以至于使人们沉浸在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中。不过笔者看来这却是音乐进程中的悲哀,因为那样人们不是在享受音乐,而是屈服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人们丢失了创造思维,被剥夺了本应该去享受艺术美的天性。不过,也许只有这样人们才相信“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摘自《乐本篇》)

  二、音乐功能观
  
  “音乐为统治阶级服务”,这句口号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还在讲,如今还在用,也许这就要归功于《乐记》。在那时,音乐已是一种统治人们的工具了,不过统治阶级使用它并不那么赤裸裸,而是我上文提到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即,隐蔽性,教化性。又如:“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摘自《乐本篇》)
  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是本文献的重要部分,它强调音乐是治国的手段,与各种刑罚无异。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摘自《乐本篇》)在《乐本篇》中还有:“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诶”。
  教化性是本文献的一大特点。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其统治的目的,他们利用当时科学的不发达,大部分人对很多自然现象都不大了解的有利条件,把音乐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让当时的人们只能欣赏统治阶级所规定的音乐。如:在《乐施篇》中有:“乐者,所以象德也”。“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摘自《乐本篇》)这就规定了人们只能学与德有关的音乐。为了达到其教化的目的,文献中还采用了大量的说理性语言。首先从自然规律说起,如在《乐施篇》中有:“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之后从常理性谈起,“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总之教化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归宿。
  
  三、音乐审美观
  
  由于礼乐功能的教化性,所以在音乐审美观上也带有很多封建色彩,但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可谈。(1)音乐与国家的关系。如在《乐本篇》中有:“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在这里要求的音乐是能使人安乐的音乐,而不是“亡国之音哀以思”;(2)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如在《乐情篇》中有:“天地诉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则乐之道归焉耳”;(3)音乐与人的关系。在《乐化篇》中有:“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也就是说看看一个人的外貌就知他唱了什么样的音乐。
  在本文献中音乐的特性也作了一般的描述。如在《乐本篇》中有:“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爱心感者,其声以柔。”在同一篇中有对调式的各音也作了详解,“宫乱则荒,其君骄;……,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文献对作音乐也有规定,如在《乐论篇》中有:“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干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本文献在《乐言篇》中对音乐的节奏,作品布局等都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在《乐象篇》和《乐情篇》中对音乐舞蹈的相关内容也作了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古人对音乐审美鉴赏的总结,所以很是精彩。
  最后我还要补充几句,《乐记》部分并不只谈音乐,他都是结合《礼记》来谈的,可以说在每一篇每一章都是礼乐并存。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窥探出礼和乐是一对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他们构成了儒家思想的筋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