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音乐舞蹈在斯巴达尚武教育中的作用

2016-06-13 10: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创造出全面繁荣的城邦教育体制。斯巴达作为希腊城邦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对全体人民实行军事化的尚武教育体制,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吸引了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然而,关于斯巴达完整的公民教育内容却鲜有涉及。对音乐舞蹈在斯巴达尚武教育中发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一探讨,希冀对我国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一、斯巴达教育体制形成的背景与特色

  

  斯巴达的地理环境、经济类型、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等共同影响着斯巴达尚武教育体制的形成。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地理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单一,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实行贵族专制统治制度。城邦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斯巴达人,他们是城邦的公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次是庇里阿西人,属于自由民。最后是希洛人,他们是城邦的奴隶,不享有政治权利与人身自由。由此可见,斯巴达是在战争中征服别的国家而建立起来的,对被征服的人民进行压榨和奴役。也正是如此,斯巴达人时刻存在危机意识,独具特色的尚武教育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实质是为了保证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并最终成为希腊地区的霸主,使斯巴达走向了与希腊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道路。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斯巴达在教育上采取军事化管理,培养下一代人坚强的意志,通过严酷的体育操练把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与之相符的是其教育内容体系,男孩从出生到成年,教育的核心是军事训练,以保证培养出合格且身体强壮的战士。在尚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斯巴达人将音乐与舞蹈引入尚武教育中,使斯巴达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与升华,并且成为整个城邦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斯巴达人轻视文化学习,但却深请“用音乐教育心灵”的真谛。斯巴达以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音乐与舞蹈教育形式的服务手段构成了斯巴达教育风格。

  

  二、斯巴达实施音乐和舞蹈教育的理念与表现

  

  在长期残酷的体育训练中,斯巴达人普遍认为,要想成为完美的人首先就要有健美的体魄,而通过舞蹈训练的手段,是希腊人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渠道之一。关于音乐与舞蹈教育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儿童的教育要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并对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W认为音乐具有心灵净化与理智培养的作用。古希腊正是在音乐舞蹈教育繁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起来的,而这一时期的斯巴达音乐与舞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舞蹈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斯巴达音乐舞蹈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构成了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中的两大杠杆。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斯巴达人选取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保育员照料儿童,他们经常给儿童唱歌,歌词中有“不要害怕黑夜和恐惧”等诸如此类的内容,从小沉浸在音乐教育的熏陶之中。斯巴达男孩在7岁之后会离开家庭,直到30岁通过正式仪式获得公民身份和军人资格。作战期间,人们要到国王帐篷前唱挽歌。就餐时,特别是获胜者在得到一块好肉的奖励时也要唱挽歌表示感谢。直到60岁,斯巴达人都会在伴有音乐与舞蹈的实战训练中服兵役。由此可见,斯巴达人军事教育的形成和成功与其音乐与舞蹈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2. 音乐与舞蹈教育交互相融。

  

  斯巴达音乐和舞蹈教育与军事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斯巴达的战斗舞蹈中,他们会模仿战斗中的一些姿势,相当于军事演习,期间配有音乐伴奏。斯巴达人有时会参加一些比赛,赛场中有专门为勇敢者和怯懦者准备的位置,使儿童在舞蹈训练中塑造品行。斯巴达人钟爱舞蹈,在舞蹈教育过程中,会跟随音乐的节奏来变换舞蹈动作。音乐中的曲调、旋律能够触碰到人的灵魂深处,不同曲调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其舒缓的律动能使人心情愉悦,歌词的寓意能陶冶人的情操,帮助人培养高贵品质和形成规范的德行。在音乐陶冶中,向斯巴达人灌输武士教育的精神,培养其坚定不移的民族信念。舞蹈训练能使人身材健美,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其强烈的节奏感能让人在战斗中奋发前进。斯巴达人就是在这音乐与舞蹈交互融合的情境中进行尚武教育。

  

音乐舞蹈与斯巴达尚武教育

  3. 注重女子的音乐舞蹈教育在战争中的作用。

  

  与当时希腊其他地区相比,斯巴达在教育方面有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就是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女子也要同男子一样进行体育锻炼和音乐舞蹈的训练。舞蹈训练在女子教育中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项目。斯巴达认为,锻炼和培养健美身体,女子能生育出体格健壮的孩子以及当男子出征在外时,她们可以抵御侵略者。在军队中,女子通过舞蹈表演缓解军队的压力和紧张气氛,正如今天比赛中为队员们加油喝彩的的“拉拉队”。另外,女子参加重要节日的游行活动时,会在青年男子面前载歌载舞,歌颂战斗的勇敢者,嘲笑胆怯者。

  

  4. 注重音乐舞蹈教育的实践性。

  

  斯巴达的音乐和舞蹈教育中,前期是进行音乐与舞蹈的训练,相当于一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通过举行一系列比赛进行实战操练,获胜者得到奖励,怯懦者受到鄙弃;最后结合音乐与舞蹈的形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时国王会亲自带领士兵在行军中歌唱,以此鼓舞士气’场面蔚为壮观。战斗期间有乐曲的演奏,配合整齐的舞蹈步伐,有节奏地行进。除了在战争中体现其音乐与舞蹈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斯巴达的音乐与舞蹈教育业巳渗透到斯巴达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斯巴达公民能践行艺术教育中所传达的理论知识及精髓。以上都充分体现了斯巴达音乐和舞蹈教育中遵循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由此可见,音乐舞蹈教育在尚武教育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斯巴达人将音乐舞蹈教育融人尚武教育体制中,希望借此培养青年坚毅勇敢、服从纪律的高贵品质。可见,斯巴达音乐舞蹈与军事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斯巴达音乐舞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斯巴达独特的教育体制,给人类历史贡献了重要的价值,反思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其优秀的成分,对改善我国的教育大有裨益。

  

  1. 注重音乐舞蹈教育在培养人中的作用。

  

  音乐舞蹈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对我国实行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很多学校在考虑学校整体教育体系时,没有将音乐、舞蹈教育纳人正规教育的发展轨道,音乐与舞蹈教育在学校失去了其应有地位,使我国培养的人才从整体水平上看,有所偏颇。因此,我国应注重音乐舞蹈教育在培养人中的作用,明确教育目标与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将自身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努力。将音乐与舞蹈教育融人素质教育,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发展中过分追求专业知识、重分数轻综合素质能力的弊端,努力培养具有美学意识、创新能力、多方面发展的全能人才。

  

  2. 强调音乐舞蹈教育的衔接性、连续性。

  

  斯巴达音乐舞蹈教育从男孩年幼时就已经开始,延续至人的一生,在斯巴达发挥了长久的功效。一直以来我国就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了音乐舞蹈教育,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音乐舞蹈教育越往高处受重视程度越低,甚至出现断层现象,到大学,除了艺术专业学生和个别有需要的专业外,学生鲜有接触音乐舞蹈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偏理工类的学校,音乐舞蹈教育更是可有可无。还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理念,认为音乐舞蹈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职责,与大学无关。这使学生的音乐舞蹈教育得不到完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实践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我国应强调音乐舞蹈教育的衔接性、连续性,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教育,从而真正发挥出音乐舞蹈教育的价值。

  

  3. 实现音乐舞蹈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我国音乐与舞蹈教育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其教育形式几乎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目前我国学校音乐与舞蹈教育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大多以音乐与舞蹈欣赏和班级训练的形式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兴趣得不到激发,音乐与舞蹈教育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要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与舞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体验音乐和舞蹈教育的精髓,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体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将考试内容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这不仅可以考出学生平时专业功底,也可以反映出学生诸如实践性应变、创新与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能力。

  

  4. 加强音乐舞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与舞蹈教育是一门需要训练的技艺。斯巴达人在实际战斗中,音乐与舞蹈教育的感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都是平日艰苦训练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典范。现今我国音乐与舞蹈教育仍停留在文化理论知识的层面,其课程的开设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使得学校教育存在片面性。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学生更应该学以致用,通过社会实践与亲身体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应有的帮助,在完善学生音乐与舞蹈教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增加更多教学实践环节。

  

  四、结论

  

  斯巴达人高度重视音乐舞蹈在其尚武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我们一方面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借鉴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各种学校组织社团的建设,建立音乐与舞蹈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在课堂之外的音乐与舞蹈教学课程,互相观摩与学习,提供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经过校园日常生活的长期熏陶,即便不能养成艺术表现和创造的能力,也能具有一定的艺术感知、评鉴和欣赏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陶冶下,养成高贵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魏芳芳(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