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015-07-30 10: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从职业分工的角度看,高校推行公共艺术教育通常是由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承担教育职责。但几乎所有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面临专业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的困境。这种缺乏并不仅仅是指掌握特定艺术技能的师资人员的缺乏,就公共艺术教育而言,它不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个别式教育,而是受特定的学校教学模式制约下的公共教育,即便是颇有声名的艺术家来执教,他也需要具备相当的艺术教育本领,这样才能在普及化了高等教育教学中产生实际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承担起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责。很显然,要在高校中形成这样一支兼具艺术家和教育家双重能力的庞大的教师队伍,来满足快速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这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方面,艺术工作是具有“灵韵”特性的工作,许多艺术工作者长期处在个性自由发挥环境中,不太情愿甚至都难以下决心去努力钻研公共艺术教育的本领,恐怕很难指望靠这些专门艺术工作者去大面积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掌握艺术技能要比掌握一般的工作技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从事专门艺术工作也应该有超出一般工作的高回报,但高校实际上做不到。两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难以形成高水准、高效率指导大学生艺术实践优质师资队伍。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所以很难大面积提高质量,根源还在于我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已经跟当代艺术实践发展现实相脱节了。当然,不仅是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各专业、各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当代艺术发展其实早就已突破了传统精神文化意识中的“艺术无功利”藩篱,艺术的观念、功用、评价体系等,早就与精神文化消费资源的生成、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与提升各类产品市场竞争力等融为一体。有学者指出,“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这样一种新的理论语境中,自鲍姆加通和康德以来的许多现代性美学观念,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美学‘第一原理’或‘普遍价值’,遭到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批评。美学不再是躲在学院书斋里的艺术纯粹性研究,而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和批判性。美学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运动的一部分。”艺术是美学在实践范畴中的文化态显现,我们已经无法把现实存在中的“艺术”关进精神家园中的“象牙塔”供奉着,艺术已经走向大众化、生活化和商业化,这已是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当代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在艺术的功用性价值和艺术的表现范畴两个方面突破既定思维束缚。在艺术的功用性价值突破方面,我们既要坚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但同时又要看到,艺术的本质价值须通过认识价值、情感熏陶价值、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一系列功用性价值来实现。每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都不一样,战争年代的艺术更多的是通过认识价值和情感熏陶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奢华与丰盛”的“消费社会”,艺术更多的是通过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且正是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功用性价值,从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该关注如何在艺术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中容纳、表征艺术的“真、善、美”的本质价值。在艺术的表现范畴方面,既不丢弃纯艺术产品,诸如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文学、戏剧、曲艺等传统艺术项目的艺术教育,又需要将艺术教育扩展到一切专业的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的教学中。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挖掘艺术的创造价值以及艺术能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功用性价值,让所有专业教师,尤其是应用型专业教师都来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对于本专业发展的渗透性,关注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对于促进本专业发展、强化学生的社会生存竞争能力的指导意识。而一旦我们扩开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视野,朝着艺术教育与艺术现实发展相吻合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将人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由此,我们便可以引导和激发所有专业教师都去从艺术创造角度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调动起学生掌握艺术创造方法和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既有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效率的提高,又有效促进了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水平的双重教育效果。
  好的设想还有待付诸实施,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两点:一是探索艺术教育实践新途径;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将艺术因素融入各专业课程。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认识到应用型专业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重点。在教育实践中,公共艺术教育正在被框定在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中,似乎只有围绕纯艺术产品实施相关教育,才能被算作公共艺术教育。实际上,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普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根据行业分工和各个专业课程设置与艺术相溶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着眼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实践技能的。“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当代新技术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新技术手段通过艺术设计的创新建构环节,从生产与消费的源头上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就曾很准确地解读过消费中的艺术渗透特征:“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在当代生产与消费实践中,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向人性化回归,艺术美感的追求渐渐成为消费目的,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都通过艺术设计通道被冠之以造型美观、赏心悦目、怡情悦志、心旷神怡、意趣盎然、有品味、有格调、充满想象和诗情画 意等艺术特征,技术则渐渐成为人类满足艺术美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产品,尤其是那些新近被开发出来的创意产品,不仅其功能被定位在满足两种消费需求上,而且其产品形态也更加模糊了物质产品与艺术产品的形态边界。很显然,在这个消费大发展的时代,应用型专业要想取得实际的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就不能不关注社会实践中的技术与艺术合流的趋向,就要关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发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途径。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构两块课程内容来促成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结合。第一块课程内容主要针对着艺术发展与本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可以将之设置为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包括本专业设计的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创造原理、产品艺术化的前沿动态、专业生产与消费中的艺术化途径、专业艺术设计与管理的技能培训等,由本专业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授课。这块内容对于应用型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来讲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它实现的是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功用和经济消费功用。从理论上讲,这块课程内容追踪的是专业创造的前沿动态,授课者既需要有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设计实践经验。因此,开设这门课程就需要与专业实践始终保持高度的统一。要拓宽授课教师的来源,既要从实践第一线持续不断地聘请具有前沿创造成果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将自己的艺术创造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在校学子们;也要注重理论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换岗流动,必要时可以选拔本专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修艺术创造课程。总之,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教师提上议事日程。如果各个专业都能够开设好这门课程,那么,艺术设计专业就被分解掉了。事实上,当前各个高校开设的所谓“艺术设计专业”,总是要面临着某个具体的实践领域,或动漫、平面、三维等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或建筑、陶艺、服装等物质产品的设计。艺术设计是实践事项,不具有人文理念那样的思想统摄性,我们不能把艺术设计搞成空中楼阁,要把艺术设计的课程教育分解渗透到所有专业教育中去,以促成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主课程的形成。
  第二块课程内容主要针对着培养学生对各类纯艺术产品的鉴赏能力,可以将之设置为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的选修课程。艺术产品主要处于精神文化领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认识功用性价值和情感熏陶功用性价值上。而艺术的认识与情感熏陶的功用性价值与所有人文理念是相通的,因此,针对某些艺术产品的艺术教育,的确也就有理由成为某些人文学科学生职业发展的第一需要,即可以成为必修课程。应用型专业学生的职业领域主要是物质产品领域,对于进入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艺术教育的第一需求是培养与物质产品生产紧密挂钩的艺术创造力。由于人的发展是建立在满足物质需求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平衡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尽管创造和欣赏各类纯艺术产品,并不是应用型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必须,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却谁都无法回避艺术产品、艺术欣赏能力的建构,即人人都必须发展起必要的艺术感受力,这就决定了针对艺术产品的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可缺性。于是,将纯艺术产品的艺术教育作为应用型专业公共艺术教育的选修课,让学生们根据各自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知识结构等来选择,便成为最佳的课程设置方法。纯艺术产品意义上的艺术选修课程设置需要注意把握好如下要点: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是建立在哲学(包括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各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着的是应用型专业学生,就把艺术产品的鉴赏课程演化为娱乐活动过程,从而彻底浅化或放弃育人的崇高目的。第二,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开展教育。所有纯艺术产品都是实践态的,而且教学课时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首先要创设好培养鉴赏力的实践环境,可以是社会实践第一线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社会实践的环境,就是不能滑入空对空的抽象理念讲解中出不来。第三,要注重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今天这个时代是艺术产品供大于求而极度丰盛的时代,没有什么艺术产品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即便是在实践环境中培养鉴赏力,也需要教师根据教育规律,环环相扣地设置好教学互动奖励机制,以确保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第四,要注重培养专业性的表演队伍。艺术普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上面,还在于发展起更多人的艺术表演天赋,以促成人与人之间相互愉悦的艺术氛围。因此,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艺术表演才能,首先可以为全校师生开展艺术服务,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气;其次还可以适当开展社会服务,让来自于社会的奖励机制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