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

2023-12-06 15: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一大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背景下,在职业性与生存性教育的境遇下,更加凸显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避免使人仅仅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或工具,而让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真正的人,从而能谋求个体现实人生的幸福,找到通达人性卓越的道路。只有当一个人树立起对美善事物的追求,取得德性与德行的完满,达到人性与人格的和谐完善,我们才说这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艺术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首先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德性的提升。其次,通过艺术教育能促成人格的完善。

 

  一、职业性教育与教养性教育的辨析

 

  “从古到今,基本的教育类型大致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教养性的教育,一是职业性或者生存性的教育,前者重在生命人格的完满,后者重在个体现实生存的适应。当生存的竞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个体发展的现实境遇,并把教育越来越多地裹挟其中,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多地远离教养性的教育,而更多地成了一种职业性的、生存性的教育。”①就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显示出职业性教育在目前社会背景下旺盛的生命力。

 

  职业性教育的必然性在于中国现实社会所趋,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由此而带来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高涨,以及作为人的完整和谐的失落。当我们通过职业性、生存性的教育,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之时,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是否也有家园,心灵是否也有安顿之所,他能否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激情、生活情趣的具有独立自由精神与完善人格的人,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人或囿于狭隘的专业技术与职业范围中的片面人。所以,在职业性教育蓬勃发展的境遇下,我们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将担负起使学生人格完善、人性和谐的重要使命,在高校应用转型的生存性教育过程中,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平衡兼顾教养性与人格完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但在很多高校,这些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质量都不是很理想。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也没有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缺少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这些现实条件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独特价值的凸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只有通过艺术与人文的教育,才能避免人被作为机器或工具的悲剧。所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与境遇下,我们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得到凸显。

 

  1、通过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性的提升

 

  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但所有道德思想观念中对于美善事物的追求是其更为普适和本质的东西,所以,对美善事物的追求应是一个健全主体的德性体现。

 

  纵观历史,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德性的提升与人性的和谐整全都曾经是古典时期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社会的教育则转向了为适应世俗化生活做准备。当整个社会被嵌入到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②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离德性的提升与人性的和谐整全越来越远。

 

  艺术及其教育的价值,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首先被认识到和加以利用的就是它的道德感化作用。在中国,古代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言论比比皆是。艺术教育能促进德性的提升,一方面在于艺术与道德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美育核心的艺术教育凭借其难以抵御的巨大魅力更是道德观念的绝好载体。另一方面,艺术求美,道德求善,美与善往往相互统一并能相互迁移。在先秦典籍中,两个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美即善,善即美,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是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十分显著的特点。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也指出:道德与艺术殊途同归。所差异者,道德由于意志,艺术由于感情。故立意做合乎天理的事,便是道德。情愿做合乎天理的事,便是艺术。”③道德的形成与提高往往与情感有关,与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关。艺术对人精神美善的陶冶和提升,本身也是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两者殊途同归。

 

  2、通过公共艺术教育促成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全面发展首先体现为人格的完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定义也多种多样,简单说来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完善的人格就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机能能够和谐一致,彼此平衡协作,而在性情、气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健康状态。”④

 

  人们早就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人格完善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讨论了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认为工业文明捣毁了人性的和谐,带来了人的异化现象。职业分工把人限制在一种固定位置上,人性也发生了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心与身、本能与意志等方面的分裂。面对人的异化,席勒提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活动的情感性、主动性和完整性能对现代社会分工造成的片面与偏狭进行有效的弥补,能使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自由,灵与肉、意志与本能、感性与理性等对立的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⑤席勒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对人的完整、人性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艺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但是,异化劳动关系阻碍了全面发展。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劳动成为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强制劳动使人变成了机器,丧失了主体精神,也就失去了审美愉悦。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自由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是维生的手段,只有这时,人才能从社会分工中逃离出来,自由自在地进行审美活动——劳动者和艺术家不再分离,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因此,艺术教育对于促成人格的完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结语

 

  一个人,只有当树立起对美善事物的追求,取得德性与德行的完满,达到人性与人格的和谐完善,我们才说这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艺术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正在于让人成为和谐发展的真正的人,使人能够谋求现实人生的幸福与完满,找到通达人性卓越的路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进一步重视和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与价值,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比率与教学质量,才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至于本末倒置,丧失掉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者:付刚 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