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论南阳汉画像石图形中的“势”

2015-07-16 11: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汉画像石在汉代是一种较为具有民族色彩的艺术,是由汉代的民间艺人所雕刻研发的。一般雕刻在墓室、棺椁、墓司,民间的艺人以刀代笔,用自己的智慧刻画雕塑出石艺术作品。在雕塑当中民间艺人不仅将绘画的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也将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完全表现了出来,汉画像石当中包含着我国汉代多元素文化的融合,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作品。我国自从秦汉之后便逐渐走向了经济、文化“大统一”的时代,它带给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南阳汉画像石不仅标示着当时的艺术特色和人文风貌,同时也彰显着我国历史长河当中独特的韵味。在历史当中民族人民运用自身的聪慧,想到以石为底、以刀代笔的方法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汉画像石。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当中的一朵璀璨之花,汉画像石将雕刻艺术、绘画技巧、文字韵味良好地融合到一块,经过历史的变迁,至今仍然流传深广,其中汉代画像石“势”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众多的画像石作品当中都得到完美的展现。
  一、图形与“势”
  1.“势”是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中国在绘画方面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更加注重对图形“势”的趋向和追求,在绘画的时候更加注重对图形整体的审美和观赏。画家在进行对事物绘画和描述的时候通常注重整体的布局和感官享受,这其中对“势”具有更高的要求,在汉代“势”的表现形式多是指绘画中动态事物的表达程度,“势”的表现要适度,才能够更好的将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出来。我国南阳画像石的艺术将我国画的真谛表现的淋漓尽致。虽说汉画像石是民间艺人在石上进行雕刻,但是其艺术作品真可用鸟飞鱼跃、龙腾虎啸来形容,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势”的冲击力上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在我国纷杂的历史长河中,纵观历史何为慨叹,李泽厚先生曾经形容汉画像石使用粗犷的韵味将细致的情节展现得生动形象,民间艺人用独特的雕刻技巧和聪慧才智将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刀代笔地表现出来,展现的不仅是民族的风采,更是一种“势”的张力。我国古代的民间艺人用雕刻的手段将“势”变现出来,将趋向性彰显出来,良好的结合最终汇聚成完美的汉画像石作品,流传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2.图形的“势”是图形在视觉引力的统摄下围绕一个中心的结构形态
  图形的“势”在众多汉画像石的作品当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体现。在历史上每一个汉画像石作品都围绕一个视觉中心点进行展开,这种视觉中心点多数是指图形的对称与非对称,无论是对称的图形还是非对称的图形都具有“势”的特征。这种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趋向巧妙的组合成为一种 “力场”,这种力场近似磁场一样,每一种图形都联系着另外的一种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巧妙地形成一种力场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更有利于衬托整体的画面效果和表现视觉的张力。因为在一副画面当中,能够表现动“势”的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而是每一个图形。对每一副图形进行仔细的观察,这种巧妙的力场不仅没有打乱图画的整体效果,反而使图画的整体效果看起来更加的和谐、美满。事实上动“势”的单独表现效果并没有整体的表现效果明显,整体的力场效果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支撑和享受。康德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在图形与图形之间没有了这种力场的支撑,便会使各个图形之间失去了内在的联系,变成单一的整体,不会给人整体的视觉效果。 ”所以由此可见,不同的图形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进行绘图时一定要注重力场的选择和“势”的掌握。
  二、图形张力与“势”
  本文中所指的张力就是指视觉感官下的扩张和收缩,汉代画像石当中的张力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力,而是一种是由感官者的内在感觉而产生的。张力的发生会间接为“势”的体现做更好的展示。艾略特曾经说过:“一个中国的古式花瓶,外表看上去虽然是静止的,但是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它似乎是不断转动着的。 ”汉代画像石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动态的表现形式,既生动又形象。汉代画像石的这一艺术特点已经在现代的艺术作品当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从汉代画像石的作品当中可以很好地发现,不同的曲线和直线带给整幅图画的质感并不相同,同时带给观赏者的视觉感觉也不同。图形的张力表达主要体现在线条的选择方面,而“势”的表达主要是体现在整体的张力结合方面,总体来看,张力和“势”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内在的联系。
  三、图形在画面空间中的“势”
  1.对称图形的“势”
  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联系,例如宇宙有阴阳、黑白之别,自然界有食物链,对称和平衡之说,这些均是围绕事物的某一种特征进行的塑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经说过:“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构形的,也包括人类的大脑,人类的大脑也是用此构型的。在画像石的作品当中,众多作品都具有着使事物运动的倾向。下面笔者以南阳画像石中的《交尾龙》为例,对对称的画像石进行分析,《交尾龙》这个作品主要给人一种非常对称的唯美感觉,因为对称的图形重心是在整幅图画的正中心,图中二龙相辅相成,尾相交呈璧形的图案,双龙主要围绕整幅图画的中心进行盘旋,相互吸引,从画像石当中可以看出一种强烈的动势,这种强烈的动势在双龙的动作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从下图当中可以明显看出《交尾龙》的动态趋势是向着整幅图的正中心进发,这种内在的力在对称图形当中更易表现出来。对称的图形通常给人一种稳重、端庄、静止的美感。
  2.非对称图形的“势”
  (1)倾斜图形产生的“势”
  非对称图形的“势”与对称图形的“势”相比,更具有张力和视觉的冲力,下面笔者先描写一些倾斜图形方面的“势”,与水平线和垂直线相比,斜线给人一种更强的动感,斜线通过一些视觉角度的感觉给人一种独有的视觉冲击,具有飞跃、急促、积极等动势。这是因为假设将一个水平面作为基面,由于重力的原因,水平 面的走势与基面刚好重合或是平行,从而给人一种稳重的视觉感应。但是斜线却不同于此,斜线经常给人一种偏离轨道的感觉,视觉上的感受使更多的观察者想要将图形从偏离的轨道上纠正回去,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势”的驱动力,观察者通过自身的敏锐观察,观察到了物体偏离正常位置的平稳而产生了动势。对此可通过南阳汉画中的《羽人 ·神灵》这幅画像石充分的得到展现,图中无论是羽人、飞鹿还是神灵,几乎都是以 45度的倾斜角度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且整幅图都是以 45度的角度沿斜线跨越全图,并且是从图的左下方奔腾向图的右上方,而此时图形对自身运动位置引力产生偏离和克服,就这样产生一种凝聚和扩张的力,所以图中画面显得各向不同的方面挣脱,给人一种凌厉的动势和动人的心魄。
 (2)曲动图形产生的“势”
  线在形状上有直线和曲线之分,直线与曲线所产生的动势由于形状的不同而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直线给予人一种僵硬、高速以及平静的感觉,而曲线则和直线恰恰相反,曲线通常给人一种有弹性、柔和、将形态的运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直线来说,曲线更具有情趣的变化,曲线的组合将会比直线更加的变化多端。汉画像石图形中以形就势,随势化韵的曲线,展现出由大汉文化带来的荡气回肠的奔放与豪迈,这种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造就了独有韵味的汉代文化。如南阳汉画像石当中的《狮 ·异兽》,形象的表现出一只凶猛的狮子张牙舞爪的扑向异兽,异兽四爪腾空,做出抵抗之势,从全图当中可以看出整幅画面几乎都是由曲线勾勒完成的,彰显一种生生之势。除此之外,曲线还能够给人一种弹性、蜿蜒曲折之感,相对于直线来看,曲线所勾勒出的事物更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南阳汉画像石擅长运用 “S”为基本形态的曲线图形。当然在《狮 ·异兽》这个画像石当中也存在很多以 “S”为基本形态的曲线,所以整体看来显得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3)夸张变形的图形产生的“势”
  在一幅图形的周围总是会产生对视觉有一定影响的力,据调查显示人对图形的视觉感觉和人的一种视觉张力具有一定的联系。面对不同形态的事物时,视觉对事物周边所产生的感应并不一样。由于人的视觉对事物具有一定的视觉定向性,一旦事物发生于原本差距很大的变化时,人类的视觉就会感应出来,进而产生一种趋向性的“势”。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力的均衡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一般图形的力超出人类的视觉感应范围,就会使人感觉出来,人们的视觉需要对偏离正常图形的地方进行补充或是调整,这种夸张的变形就会产生一种“势”。
  结语
  对于人类来说,视觉在所有的感官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图形对视网膜的视觉冲击能够直接的对人类的大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汉代画像石艺术刚好能够满足人类视觉这一方面的需求,活灵活现的画像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仿佛看到了汉代民间艺人的精湛雕刻技艺。这种雕刻不仅展现了一种视觉的享受,更加彰显了一种“势”的力量。对于现代的图像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传统艺术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妍,杨芳.浅谈产品设计中民族图形符号的汲取及再生的意义.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9) .2、王建中.中国画像石全集6.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本文所用图片出自该书)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