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2023-12-06 04: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突破口。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来建立适合艺术大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让思政课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课题项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艺术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G2018-826)


  [作者简介]吴丽君(1977—),女,四川双流人,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9-0048-03[收稿日期]2020-04-2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关系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重教师片面的课堂灌输,总是要求教师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少有主动参与课程的意识,当然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加强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编写,完善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拟从实践教学改革这个视角来探讨一下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高等学校就被要求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1]。此后社会实践就成为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对实践教学更是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2]。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突破口,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所以,我们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独具艺术专业的个性,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即既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问题,但同时又拥有艺术类特色的德育资源。我们对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注重把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的艺术专业相结合,发挥专业特点,以美育促德育,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思政课内容的学习。


  一、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大學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不重视的倾向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其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人文素养起点低。因艺术专业特点的影响,他们重感性轻理性,理论思辨能力不足,对思政课某些较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也缺乏理解的兴趣,他们往往会功利地用“实用”的标准来衡量思政课,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与自己的专业课没有什么关系,因而无足轻重,因此就消极对待思政课的学习,当然更谈不上对思政课的入脑入心。作为思政课理论延伸的实践教学,很多学生不会去思考它对理论课学习的意义在哪里,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觉得,实践教学要求的任务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思政课的狭隘认知,他们看不到思政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他们意识不到思政课教育是一种综合性人格的教育,蕴含着艺术教育所需要的思想和内容,只有将思政课的理论和艺术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跟得上时代发展,也才能创作出更多符合主旋律题材的艺术作品。


  (二)思政课教学还未能充分与艺术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但思辨能力相对不足,单纯的理论体系的学习,很难触碰到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点。所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艺术德育资源,将实践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艺术创作中,让学生把思政教育的内容“用”起来,通过学生个体的实践体验,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这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思政课教师缺乏艺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底蕴,而且与艺术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上很少有交汇点,再加上艺术专业众多,因此要做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颇不容易。虽然现在有很多艺术院校开始重视思政课教学与艺术专业的结合,但要将两者真正融会贯通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努力。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形式是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是在某个地方做个实践调查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抑或观看影片写篇观后感等。虽然这些活动也有意义,但形式并不丰富,有的实践主题内容并没有紧扣教材体系,也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动,没能充分体现出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性。


  在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上,标准过于单一,没有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考虑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考评体系。老师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交社会调研报告或参观考察心得,这种形式并不是艺术院校学生擅长的,甚至可能是他们的短板。学生提交的报告,有质量的不多,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去网上抄袭报告文章的极端情况。


  思政课多年来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依然存在这个问题。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提升学生在思政实践课里的主体地位,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也尤为重要。在自媒体时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在传统教学手段外,多在课堂运用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把听觉和视觉两种学习途径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


  要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真正被艺术院校的学生所接纳,这需要实践教学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艺术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其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真正受教育,长才干。


  (一)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思政课教育和艺术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从这一点来说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具有共通性。艺术教育的很多素材是可以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同理思政课教育的素材也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载体。思政课和艺术教育都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质等思想和内容。思政课有利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丰富的艺术形式也能使思政课的教学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所以,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以往只将课程停留于课程自身层面的模式,搭建起思政课和艺术沟通的桥梁,促进两者教学的同向同行。


  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政课的实践内容。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用绘画、雕塑、模型、剪纸等形式,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创作歌曲,戏剧系的可以用戏剧、小品等形式,舞蹈系的学生可以编排一支舞蹈,此外,有的学生拍微视频,微电影等。学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政课的实践主题,把思政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用具体化的艺术作品来解构抽象的思政理论。这样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更符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和思维方式,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感。


  (二)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艺术类的教育内容可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但老师还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这些资源转化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提高思政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和认知水平。


  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以此来唤醒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艺术类的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有很强的表演欲望,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特点,让他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充分当家作主的自由。从选题立项到实践形式,从寻找合作伙伴到具体的实践操作,都可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独立自主地完成,并且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再通过分析、归纳、反思、总结整个班级的实践活动,这会获得比以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接触和运用新媒体,因而思政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的课堂上来。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更加便捷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勾通,也可以利用各种在线教育软件来拓展思政课教育的阵地,这样思政课教学就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学生除了通过听觉还可以通过视觉形式来获得知识。思政课教学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更立体、更活跃、更生动,对学生也才有更大的吸引力。


  再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上要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对实践结果的评价,还应注重实践过程的评价。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创新的能力都应成为考核的内容,从而让实践教学的评价能更科学和多元,能更好地去促进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大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实践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创造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实践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实践教学可以开展讨论辩论、案例教学、主题演讲等等,在校内结合各类艺术专业进行实践创作,绘画、戏剧、小品、歌曲、舞蹈、微电影等,形式丰富多彩。在课堂之外,实践教学更有拓展的空间,可以利用艺术院校学生出去采风写生、短期支教、文艺汇演、志愿者活动、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调查,在接触社会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我们所处这个伟大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用于指导我们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实践教学要做到这种模式和程度,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学校各部门,从党委到教务处,从学生处到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相互支持和配合,协同推进搭建“大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艺术院校要充分整合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资源,统筹课堂、校园、和社会等阵地,形成统一的调配实施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让思政课的实践内容能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里,内化为学生真正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


  三、结语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教学要求,这推动着高校的思政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广泛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形式与活动,让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把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理论的精髓,并内化为内心的信仰,从而引领自己的实际行动。这种兼具艺术性和人文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努力方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