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绘画艺术论文不知道怎么写的同学们,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范例欣赏,医学绘画是每个医生都应该学会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与绘画艺术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医学与绘画的艺术交汇点
医学起源一定是与人类相伴而生,历史久远。在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约BC1000年)、古印度(BC750年)、古希腊(BC600年)、中国(BC100年)文字或绘画描述中都可获得医学的证据。无疑,人类渴望不断地深入认识自己,认识身体和与其相伴的疾病,也渴望揭示那些无法直视的心灵奥秘。
自人类创造的医学征服了许多疾病,缓解了病苦,由此更坚信医学技术的发展能改变人类更多的未来。但如果医学只被认作是科学技术的手段,却弱化了对其根本目的和价值,以及个体痛苦的考虑,病人被看作是一个问题,作为活体和实验室检测的对象。医学的真正目的更应该放在人的整体关联性上,不能遗忘人自我存在和自我感受的价值。
于是,想通过对有关医学绘画的了解,来认识医学技术发展以外医学的真实面貌。
绘画记录医学早期进展
应该说文字出现之前时期,图像和声音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元素,中国的汉字更具有人类文化的考证价值。当你注意观察3000多年前殷墟时期使用的甲骨文“心”字时,如果有一些解剖学的知识,就会发觉这字与心脏的结构如此相像。象形字生于形,因形而得其意,正是汉语形象思维的缩影。医学的形态基础是否通过中国绘画的写意之法,而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值得考证。形意之间,在传统医学的认知表达是“医者意也”。
医学除从文字描述外,绘画更形象地展现医学活动的情景。西方早期的绘画更注重形似,可从古埃及壁画中清楚地看到医生在处理头部外伤的情节,在古希腊瓷器画上清晰描绘了受伤将士接受包扎治疗的图案。这些绘画直接反映出古代的外伤医治已达到相当水平,对几千年前的古遗址的发掘中,已找到在人体上进行医治迹象的尸骨,如断肢固定、脱臼复位和外伤处理的证据。我国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已可以在麻醉条件下行开颅手术。
从医学绘画中感受患病者的痛苦
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认识一个病人是什么人,比认识是什么病更重要。”的确,学习掌握医学知识比了解病患的痛苦、疾病的成因相对容易,而医生对掌握医术,追求治疗效果更有兴趣。往往在复杂的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人艰辛痛苦的心身体验容易被轻率地忽略了。
艺术大师创造伟大的医学绘画作品,使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天才揭示人和疾病实质的能力,借助他们的眼睛观察人类自身更深层的本质。如同叔本华所说:“艺术品是使认识易于接受的一种手段。”人类抽象的语言很容易描述复杂医学机制,却难于言表疾苦隐晦而复杂的内涵。如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仅讲述奥菲利亚疯了,掉进水里死了。只有当你看到绘画中的奥菲利亚目光呆滞,伤痛欲绝,年轻美丽似落花流水般逝去时,会更深切感受精神抑郁病人内心的无助,丧失生存勇气的绝望,失落导致了死亡。一次,一位医生支边时被灌得酩酊大醉,醒来后第一个感悟则是以后要对酒醉者好些。痛苦常常缘自无辜者的无奈,医者责任正是帮助解除无奈者的疾苦。
绘画帮助认识医学规律
医学早期的教育是口传身带,绘画在医学中发挥帮助学医者更好地认识医学规律。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所作的人体结构图,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完整的人体结构和精确的比例,至今还被作为解剖学的典范。虽然,医学教育让学生掌握了许多共性认识和规律,而绘画对医学贡献的却是让人们感受典型表现和独特个性的实例。如同巴普洛夫说过:“医学所遵循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应当经常适合病人的个性特征。”
科学与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和结果。如同两种不同的知识:不是来源直觉,就是来自逻辑;不是从想象中得来,就是从分析中得来。总之,不是意象,就是概念。当我们能够很好地把它们完善地整合起来,才能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作者:沈洪
第2篇:医者的绘画情怀:医学和绘画的艺术相辅相成
母亲是一位儿科医生,小时就对医生有好感;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中学时常帮父亲描工程图。长大后,他成了一位医生,业余爱好是绘画。他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马东阳。
点击查看原图
有爱好
他是人人羡慕的阳光医生
“看着马大夫每天过得那么充实和愉悦,总是让人羡慕,工作能力强,又有自己的爱好。”与马东阳共事多年的一位同事感叹。
医生这个职业,总给人紧张忙碌、不苟言笑、生活单调的印象,而马东阳则让大家看到医生的文艺和温情。
“医生,重要的是敬业。现代社会要求医生首先是实践家,能实实在在为病人解决问题。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演讲家。医生不仅要努力解决患者躯体的痛苦,还要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和失衡的情感。仅仅把患者作为一个冰冷的生物体去设计治疗方案,必定是不完善的。医生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胸怀。”马东阳说。
马东阳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晨6点起床,随后打开音响,“让全家人在音乐中醒来”。他最喜欢德彪西的《大海》、肖邦的《夜曲》和贝多芬的《月光》。而晚上一般11点就寝,中医出身的他很注重自然节律。“顺四时之气,应天地之道,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规律办事。”他说。
而在遇到难以避免的挫败感和情绪低落时,马东阳则会拿起画笔。全情投入绘画的世界里,无论是在雪地里还是在烈日下,无论在斜风细雨中还是在蚊虫密布的野外,一坐几个小时,屏息静气,聚精会神,任思绪驰骋,任画笔飞扬,可达到物我两忘。“看到一幅作品诞生,无比享受,心里也敞亮了起来。绘画其实很苦,是磨练意志的绝佳方法。”他还说。
“马画家”
从小就爱玩文艺
马东阳小时候经常帮父亲描图纸,那时他不仅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也表现出对绘画特有的热情。
直到现在,马东阳的发小们还经常会念叨起他小学三年级时上课开小差为老师画漫画肖像的事。这幅传神且具幽默感的肖像被同学们争相传看,从此同学们也开始称呼他“马画家”。马东阳爱涂鸦,画纸随手拈来,有时就在用过的作业本背面画,甚至在课本里画插图。
惜才爱才,一直是伯乐们的头等大事。初中时,鲁山当地有一位很有名的美术老师发现马东阳是可造之才,想收他做自己的学生,并且不收学费,保证他能考上当时炙手可热的美术中专,马东阳也曾一时心动,但是结合父母的意见,加上自己的目标是考大学,最终婉拒了这位老师的美意而选择读高中,当然,至今他还很感谢这位老师对自己爱好和天赋的肯定。
爱钻研
医学和绘画相辅相成
1991年,马东阳考入河南中医学院,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反而比中学时要多,他的个人爱好有了时间保障。
为了让自己的美术功底更加扎实,马东阳参加了社会美术班写生,还利用节假日到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看画展,同时报读了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的函授班。而有着医学解剖基础的他,在学习艺用解剖课时更是游刃有余,对人体结构理解得更透彻,画起来更细腻、更深刻,让画友们艳羡不已。大一时曾经从解剖教研室借来人头骨标本,放在枕侧日夜描摹,研习面部结构,这让同室学友受惊不小。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可贵的是让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得到曹新林、王宏剑、马金梁等诸名家指点。
其中,中央美院教务处长周建夫教授得知马东阳是医生,很惊讶,同时勉励他说:“黄大痴、傅青主,都是以医术闻名画史的一流画家,达·芬奇也是有名的医生。功夫从来在诗外,你的医生职业会对你的画有帮助的。”
正是自身对美术的热爱和大家的帮助,让他从无意识到一发不可收拾。早在2006年,马东阳35岁时就在一澈画廊成功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还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全国卫生系统美展并获奖。油画作品《风景》荣获第五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银奖。多幅作品被省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数幅作品在北京、上海艺术品拍卖活动中拍出,这些可喜的成就让许多专业画家都羡慕不已,也让他成为医疗界内的一景。
很温情
曾为患者暗自落泪
医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医生在面对有些疾病时,仍然无能为力。马东阳接触的肿瘤病人多,有些病人在马东阳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下,能缓解病情、改善生活质量;而有些癌症病人却也让马东阳无能为力,遇到这种情况,马东阳内心总是充满愧疚和自责。
马东阳曾经收治过一个患肝母细胞瘤的七岁小女孩,这是被称作“癌中之王”的疾病,治疗难度大,他非常坦诚地告诉小女孩的父母,可以考虑放弃治疗,但小女孩的父母坚决不放弃,他们认为能多陪孩子生活一天是一天。能住在医院里,多少有一点希望。
由于肿瘤长期消耗身体的营养导致严重贫血,小女孩非常瘦弱,面色苍白。因为肚子里长着巨大的肿瘤,小女孩的腹部隆起,为了缓解肿块的压迫症状,小女孩不能平卧,每天都是跪在床上,脸贴在床面上,臀部翘起来,这在医学上称作“强迫膝胸卧位”。纵然如此,小女孩还是经常疼得大声哭喊,靠注射吗啡缓解。由于长期哭喊,小女孩的嗓子哭哑了,以至于后来就像小猫一样蜷缩在病床上,无声地抽泣。
不知为什么,每天查房,马东阳看到小女孩,总是想起自己的女儿。同时也像怜爱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着她,其实她本应该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公平地享有生存和快乐的权利,而命运却对她如此不公,马东阳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偷偷地落过泪。
更真实
艺术会让医术走得更远
“绘画到底给我了什么?绘画对我的职业有什么帮助”,作为一个以医生为职业的画家,马东阳经常问自己。
最终马东阳在小提琴家盛中国身上找到共鸣,因为艺术能使人成为一个情感真实的人,一个内心善良的人,一个拒绝暴力的人,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心的人。马东阳说:“对艺术的热爱是我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恨,使我尽量公平公正地对待病人、对待朋友、对待同事、对待自己。”
历史上,医生的职业总是与理性和严谨联系在一起,少有浪漫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不能仅把病人看作一个简单的生物体,更重要的,要了解病人的社会角色、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从而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马东阳认可这些。
对绘画的热爱使马东阳对笔下的自然和静物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在繁重的理性工作之余,让他陶醉于大自然无穷无尽的色彩、节奏和旋律,使他压抑的感性的理想得以释放,不至于被扭曲。从而使自己保持作为一个医生应有的身心相对平衡的状态,去更好地治病救人,帮患者调整身心的失衡状态。
“阳光像雨滴一样击打着大地,一切都在闪烁,一切都在颤动,一切都在舞蹈——这,就是我眼中的大自然。”这是马东阳医生心底的诗,这位医生画家的眼里总能发现世界的美好,他也在为这份美好不断奋斗着,力争为患者绘就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