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中把艺术称为“气韵生动”的形式,并以“气韵生动”作为衡量一切艺术的最高标准。本文在论述“气韵生动”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理论在高师艺术理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南齐时的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论,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他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把它作为绘画艺术总的要求和根本目标。从那时起,“气韵生动”在被用于衡量绘画品质的同时,也成为书法、音乐、舞蹈、文学等领域的艺术精髓。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借鉴的源泉。怎样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来促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当代每一位高师艺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气韵生动”的含义
中国传统艺术中核心、内在的精神内涵是“气”,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置于绘画“六法”之首。
(一)“气”的解释
关于气的字形,古代中国最早是以象形字而存在。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如同天上的云彩。后来,哲学家和艺术家通过气的字形的解释,将“气”的概念总结出来,把气当成一种气体或者是液体、固体。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气”的哲学范畴,原本指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宗。《道德经》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这是老子哲学中的宇宙起源论。对“气”的解释,老子也认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构成其他物质和生命的最基础的物质元素。
到汉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充提出著名的“元气论”。认为一切的存在的物质都是以气为根本基础的,包括人的性格,物质的特点等,都与 “气”的本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韵”的解释
“韵”字最早指的是音乐中的韵律。在汉代,东汉文艺家蔡翼撰写的《弹琴赋》最具代表性,其中提到“繁弦既抑,雅韵乃扬”的说法。此外,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由此可见,关于韵的解释都指向一种和谐的旋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主流以人物画为主。因此,“韵”又扩展到对人的气质之美、形体之美的描述、欣赏。在绘画中所描写的人物形态如果能流露出与众不同气质,能有令人想象的空间,那么我们就认为这幅作品具有了韵味。
如果用现代的美学思想来解释“韵”的特征,那就是艺术生命的节奏。但是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阴,只有阴阳交感,才有异质的并存、对立,继而产生异彩纷呈的节奏变化,单一的事物绝不可能产生“韵”。
(三)“生动”的解释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的生命同宇宙这个大生命贯通。在中国古代画家和绘画理论家的观念中,绘画的实质是一种对形而上的追求,而不是对外物的一种简单的模仿或再现。因此,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所应在画面上表现的不单单是“形”或“象”,而更应当是隐含在形象之内并使形象充满生命力的东西。
总之,只有“气”、“韵”兼具,艺术的生命特征和美学意味才能够真正凸显出来。有“气”而无“韵”则显得粗野,没有内涵;而有“韵”而无“气”则显得柔弱无力,缺乏生气。因此,艺术家要想创造出“气韵生动”的艺术形式,首当其冲的要有“气”,然后是让“气”转化为“韵”。
二、“气韵生动”理论在高师艺术理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气韵生动”理论依然是当今艺术家在创作、欣赏时的审美追求。在今天高师的艺术理论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气韵生动”理论指导我们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今艺术教育工作者应透彻地理解“气韵生动”的精神内涵
“气韵”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最重要的审美品格,与中国道家哲学观念和思想文化分不开的。老庄道家思想把“道”理解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认为万事万物的运行皆出于“道”。对于艺术家而言,通过创作具体可感的物品来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活力,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因此,在艺术理论教学中,我们在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不单单要欣赏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象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且还要理解作品的艺术形式及与“道”的本体之气贯通起来。这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追求得形而上的品格。
(二)在教学中不要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艺术理论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直觉和悟性为原则。在“气韵生动”的精神内涵中,“气”是实有和虚无的统一,虚无需要依靠具体可感的物象表现出来,并且感性之物象愈真,虚境之意象愈广。“气”与“韵”是相辅相成的,有实境之气才有虚境之韵,先有气后有韵,气盛才韵足。实境之气兴盛,虚境之韵才悠长。
总之,虚境是要依靠实境营造出来的。在艺术理论教学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艺术直觉和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因为艺术直觉与艺术家的原有经验有关,经过后天的培养,受教育者的直觉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一点对于艺术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气韵生动是一个整体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大大丰富了艺术理论的美学意蕴。因此,在倡导艺术教学理念时,我们不要割裂了气韵的统一体。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艺术知识技能教学。
在经济、艺术全球化的今天,高师艺术教育已经陷入“技艺”化的教学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不仅高校艺术教育如此,学校之外的社会艺术教育呈现出唯技能化、特长化的现状。由于社会上各种选秀、造星运动的风行,不少选秀者迅速成名。这种现象深深触动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内心对成功的热望。在这种纯粹功利目的驱动下,孩子们过早地步入了片面的、职业化的艺术教育之列。
总而言之,艺术理论教学不能割裂“气”与“韵”的统一。因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要想用艺术形式表达生命情感,就必须恰当、自如地运用艺术形式。没有一定的艺术形式技能,生命情感的表达不可能实现。因此,艺术教育与艺术技能的学习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并彼此融合、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对我国当前的艺术理论教学乃至整个艺术教育的改革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邝嘉(1980—),男(汉族),湖南娄底人,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主攻民族音乐文化与艺术理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