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谈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艺术

2016-09-26 14: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在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的实践,通过若干个教例展示言语智能、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就智能的本质来说,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以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能的结构来说,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提出后,以该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西方教育思潮随即在我国教育界中广泛传播,并不断与传统教育理念碰撞,擦出教育改革的火花。它们对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艺术的提高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然而具体到如何将该理论同各门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却需要大家认真地研究,并不是机械的套用就可以起到满意效果的,也不是每门学科都可以面面俱到,将这八种理论都加以运用的。

 

  笔者近年一直致力于教育理论之间融合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近几年的深入研究和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浅谈以下几种智能在教学中的培养。

 

  一、言语智能——听语能力

 

  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提到该智能理论大家想到的用的最多的是在语文学科中,在理科学科中运用的较少,其实不然。如在化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样对他们的化学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在一节新授课中,一个化学概念、一个化学定律的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个时候学生的听语能力就起到关键作用,听语能力包括对语音的辨识能力、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对话语的品评的能力三要素。

 

  在讲授《物质的量》这一节时,学生首次接触到“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容易错念为“物质的质量”、“物质量”等,这个时候学生的听语能力就很重要。教师念的是“物质的量”,而不是念成其他错误的读法,这对学生就是个正确示范;其次,课本上对于“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准确而严格的,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对于他们能否正确掌握这个概念起到关键作用;课后学生复习的时候,他们自己再次接触这个新概念的时候,教师的话语回荡在耳边,体会教师授课时话语的含义,然后自己对话语进行品评。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听语过程中的三要素。在讲授有关概念、定律类型新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按听前、听时候、听后这三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中注重对学生的其中一种对应要素的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会对教师自身新授课的教授水平有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学生新授课的学习能力更会有极大的提高。

谈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艺术

  二、逻辑智能——科学实验能力

 

  阿佛加德罗之所以能发现物质的量的几种定律,这是与他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分不开的;科学方法的传授对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比单纯学习知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化学实验过程中,包括提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验证假设——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应用到新情景中等几个环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循着实验研究的环节一步步展示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反应机理的教学中,便可以运用科学方法的步骤进行教学。以酯化反应的机理的学习为例,具体如下:(1)提出问题: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如何,是醇脱去羟基还是酸脱去羟基?(2)提出假设:假设酸脱去羟基,那么醇脱去的是氢原子,那么如果给醇中的氧原子打上标记,即用同位素示踪法,使醇中的氧为18O,那么应该在水中检测不到18O的存在,而在酯里能检测到18O的存在。(3)实验验证:演示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介绍同位素示踪法的原理以及其测量结果,在水中未发现18O,而在酯中出现了18O。(4)用假设的机理解释以上化学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中,的确是酸脱去羟基醇脱去氢原子。(5)结论:假设的机理能够解释上述化学反应的事实和实质,因此机理成立。同位素示踪法无数次的证明,酯化反应的原理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视觉空间智能——模型建构能力

 

  模型是一种实体或过程的定性或定量的代表,通过它可以认识所代表的原型的性质和规律。它主要有两种:一是实物模型。它采用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的办法,制作出跟原型相似的一种实体模型。二是理想模型,它是将实物和过程,进行想象和抽象,采用理想化、纯粹化的办法,所创造出的能再现原型本质特征的一种简化了的模型,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利用模型,逐步让学生能形成自主构建模型的能力。

 

  在讲授原子结构时,模型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我制作了课件,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所认为原子结构的模型分别展示给学生,如1903年汤姆逊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结构,有效进行知识积累和深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科生《定量分析化学》教学中也可以经常建立数学模型,比如,以往的滴定曲线方程都是从滴定前后以及计量点时刻列式得到,现在有了计算机处理,可以直接用一个数学高次方程解答并可以精确绘制出来,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可以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四大滴定都统一起来,用数学高次方程解答和绘制滴定曲线。其他如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百分比浓度的有关计算,差量法解计算题,溶解度曲线的绘制等等,这些计算中都有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建立数学模型以后,均可以采用计算机解答及绘制。

 

  四、动觉智能——课题研究能力

 

  环境问题是一个比较容易将课堂所学和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一个实例。下面是我班学生开展的一次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计划中,我将学生分为两大组,第一组重点在方案的设计,第二组重点在方案的实施。

 

  [教例]环境问题的调查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议题—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接着,开始设计方案,比如:

 

  (1)参观本市的气象台、污水处理厂、酵母生产基地等。

 

  (2)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上搜集相关的信息。

 

  (3)街头采访的方式调查人们比较关心的环境问题。

 

  (4)分小组就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取证。

 

  学生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汇总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 “当今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怎样解决?”当研究方向确定以后,学生就可以把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然后,同组讨论,选出最佳的行动方案。接着,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他们的解决方法。最后,无论方案是否成果,在活动之后都要举办一个总结以做汇报和经验的交流。

 

  这个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复杂实际问题,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同学们进行的这个《环境保护》课题研究活动得到了专家和许多教育界同行的认可,我们所制作的单元计划、教学汇报、环保网页也同时被收录进Intel to future光盘。

 

  五、自然观察智能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前提,是人类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强弱,反映着一个人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学生往往喜爱观察那些新鲜有趣的事物,在课堂上尤其如此,运用好这种能力。再辅之以恰当引导,将会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化学实验中,由于受到反应条件的限制、药品质量、物料配比、装置的选用和设计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可能导致课堂实验失败,出现异常现象,这个时候,教师不能慌乱,更不能试图掩盖实验结果,蒙混过关,而是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现场转化为一道实验分析题,以培养学生谨慎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师生通过共同研究,找出原因所在,改进策略,最终把实验做成功。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教师威信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没有下降,同样比先前更为高涨。

 

  通过对这样一种国外教育思潮之一的研究和体会,我们感到在实际教学中,的确有许多值得思考和钻研的地方,多吸收一些有益的思想和教法,多结合实际教学去探索和提高,不失为一种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捷径,期望能为同行们在将来面对更多、更新的教育思想时能从容应对,取长补短起到作用。

 

  作者:王 奇 何金元 赵玉婷 来源: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年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