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鲁迅《药》的叙事技巧及其意象运用_启蒙

2015-11-19 1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理性批判精神的文艺启蒙家本文通过《药》的文本细读,从叙事技巧和意象的巧妙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鲁迅的文艺思想.揭示鲁迅小说的深刻性和超越时空的价值性.
论文关键词:叙事,视角,意象,启蒙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在李长之《鲁迅批判》中作者指出”鲁迅的思想是一种进化论的生物学思想,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点思想的萌生却以医学给他的帮助为最大.”他咒恨中国的医药这是在他作品里时常见到的,显著的,更有以《药》作为题目的一篇小说.”[1]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如鲁迅自己所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何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2]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叙事结构完整圆润,同时渗入了主体的人生经历.本文就大家熟悉的<药》进行文本细读,探讨鲁迅的叙事技巧.
  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篇中人物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也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遭清政府杀害,就义的地点在绍兴轩亭口。轩亭口是绍兴城内的大街,街旁有一牌楼,匾上题有“古轩亭口”四字.小说《药》的表层叙事采用华老栓的视角,此外还穿插着店里客人的视角,最后采用两位老妇人的视角.三个视角构成了三棱镜,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明线是人血馒头华小栓的病,暗线是夏瑜的死,双线交叉,突出了革命烈士的死仍旧不能唤醒麻木愚昧的民众的可悲..鲁迅的小说讲究从容节制,语言简省凝练,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无限的感情.整个故事以华老栓的所见所闻开始,小说开篇描写环境,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启蒙,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寥寥几句就勾勒出寂静阴冷的氛围,为后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下来华老栓“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点灯的动作打破了夜的黑暗与宁静.接着是华大妈与华老栓的对话. 中间夹杂着几声咳嗽,是还未出场的华小栓.华老栓接过洋钱嘱咐了几句就满怀信心地出门了. 通过华老栓的眼睛,我们看见”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呈现出表层叙事的单纯性和客观性.读者可以感受到华老栓紧张不安的心情,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会写到看客,揭示中国人爱看热闹看杀头的冷漠心理.生动传神的比喻: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递给华老栓一个东西,华老栓还不敢接,因为”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可见华老栓对血和死亡有着很深的畏惧的.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启蒙,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人与人之间就是如此的冷漠.华老栓”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天渐渐明了,华老栓回到家,交给花大妈东西,安排小栓吃下,小栓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话语权.承受着父母的关爱.
  小说转入第二个视角,多重声音的出现,丰富了叙事结构和叙事层次性.推动者情节的发展,补充故事的完整性.一个个客人登场,最先出现的是驼背五少爷,”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好奇地问香味是怎么来的.华老栓忙着招呼客人.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询问老栓的身体,驼背五少爷说华老栓”只是忙他的儿子”.接着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来了,引出夏四奶奶的儿子造反被杀的故事.众人开始聚焦于这个叛逆的罪犯. 通过康大叔的嘴,说出夏瑜故事的来龙去脉,被夏三叔揭发背叛,还劝说牢里的阿义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引来一顿好打,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显出很气愤的样子,壁角的驼背高兴称赞”义哥是一手好拳棒,”当听明白原来是说阿义可怜, 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说夏瑜疯了,驼背五少爷也说”疯了”.在众人的热议中,华小栓吃完睡下了,故事继续发展.
  依旧是环境描写;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坟地就像馒头一样,两个老妇人相继出现,为各自的儿子烧纸钱.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人血馒头没有能留住小栓的生命,小栓还是走了,留下年迈的父母,可怜的华大妈令人同情.”鲁迅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3]”鲁迅永远对受压迫者同情,永远与强暴者抗战”[4]
  《药》的叙述从容精炼,揭示了革命烈士夏瑜的悲剧性,隐含了作者对这个人物深深的同情,还有对麻木愚昧的民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作者在不到一万字的范围内,选取典型环境中不同人的眼光和视角来多重透视,丰富了故事情节,又造成了叙事的多重意蕴,不同视角的巧妙转换,不露痕迹,出神入化,形成了聚焦中心人物的多重眼光:首先在革命烈士就义的夜晚,以华老栓的视角进行叙述,一心盼望人血馒头能够拯救宝贝儿子的性命,对于别人的死活并不在意,甚至于人血馒头的来历也无心打听.其次在茶馆里,以顾客的视角进行叙述: 1驼背五少爷, 一个花白胡子的人, 一个满脸横肉的人(康大叔), 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 壁角的驼背,和其他店里的坐客.这些人针对夏瑜的事,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些意见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从而可以管窥全豹,侧面暗示出民众的普遍心态和价值观念.鲁迅对这些人的描写没有铺张渲染,没有交代名字,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以部分代替整体.从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中鲁迅认为“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句话在《药》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虽然每个人物着墨不多,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2没有直接出现的牢头阿义,阿义与夏瑜正面接触,对夏瑜的行为言论嗤之以鼻,只想趁机捞一笔,显示了自私自利的心态.3显隐在更远背景下的夏四奶奶和夏三叔,面对亲人的不同态度,看客们反而陈赞夏三叔所谓的大义灭亲,对于丧失儿子的夏四奶奶却缺乏起码的同情,人心的冷漠可见一斑.4华老栓华大妈和华小栓,对于顾客的谈论,华家人没有任何参与讨论.华老夫妇只是殷勤地招呼客人,小栓在众人的议论中咳得厉害.在不经意间,鲁迅给我们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鲁迅对这些看客着墨不多,但是深藏在背后的批判是深刻而犀利的.最后是坟场两位母亲的不期而遇, “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启蒙,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小说就此结尾, 冲上青天的乌鸦留给人无限的想象.悲剧仍旧在继续.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馒头,不能治疗人肉体上的疾病,更不能治疗人精神上的疾病.
  小说除了叙事上的技巧高超以外,在意象的选取和运用上也别具匠心,首先是人血馒头, 即蘸有人血的馒头。旧时迷信,以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痨,刽子手便借此骗取钱财,馒头外形上和坟头相似,鲜血也让人联想到死亡,二者相结合,不仅突出了民众的愚昧,而且反衬出革命烈士的鲜血对于这些麻木的人们来说是白白流了其次是痨病,疾病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巴金的《寒夜》中汪文宣.疾病能加深人物的悲剧色彩 ,对于揭示人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再次是黑衣人的形象,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黑衣人,如《铸剑》中出现的黑衣人,鲁迅通过色彩的运用来暗示人物的内心,黑色是夜的颜色,也是黑暗势力邪恶势力的代表,鲁迅希望打破黑暗,呼唤光明的到来.
  总之,小说的叙事结构就如同盖房子,鲁迅就是一个高超的小说家,通过时间空间的转换交叉着主体的思想情感,明暗结合,双线勾连,层层蓄势,将情节推向高潮.在视角转换中蕴含着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鲁迅通过小说来启发民众,和传统的封建思想抗衡,鲁迅一生活在孤独和黑暗中。总之,鲁迅是时代的骄傲,他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一代人研读领悟。

参考文献:
1《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1997年12月版
2《鲁迅批判》李长之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鲁迅评传》曹聚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5《雕虫问学集》李生滨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6《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李生滨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