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

2015-11-19 1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斯坦纳根据阐释学提出了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也在这一步骤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雾都孤儿》问世一百多年来。
论文关键词:乔治•,斯坦纳,译者主体性,雾都孤儿,译本对比

  1.引言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承载着语际转换和文化交流的重任,传统翻译观将译者比作“戴着镣铐的舞者”,“一仆二主”的“仆人”,“舌人”等,认为译文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译者被认为是生活在原作者身影下的隐形人,不应该具有个人情感和背景。这些反映了翻译过程的两难和艰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不受重视的地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乔治·斯坦纳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依据阐释学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文学艺术论文,吸收和补偿。翻译并不是“意义”被简单复制的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译者介入的必不可少。
  查明建、田雨界定译者主体性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他们还认为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读解原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选取了林纾,荣如德,蒋天佐和龙冰的翻译版本进行对比,探析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在《雾都孤儿》四个中译本对比中的应用
  2.1 信赖——译者主体与文本的选择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或哲学。斯坦纳根据阐释学提出了翻译四步骤。他认为译者在任何翻译过中,第一步便是对文本的信赖,“我们采取行动,并相信‘那里的东西’可以被理解。这种转换不会是空洞无意义的。所有的理解和理解的呈现都是翻译,都始于信任”,即译者的视野与原作者和原文本的视野相融合,相信文本是有意义的。文本中存在有价值的东西发表论文。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奥利弗悲惨的身世及遭遇,历经万险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批判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残忍和罪恶,宣扬善良纯净的人们终能获得幸福,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小
  [1]说中那个愚蠢、贪婪、冷酷的教区干事“邦布尔”在英语中已成了骄横小官吏的代名词,并由此衍生出“妄自尊大,小官吏习性”等词义。《雾都孤儿》问世一百多年来,早已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最喜爱的经典作品。狄更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文学艺术论文,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
  林纾在其译本序中写到:“迭更司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须知穷他人之物为贼乃不知穷国家之公款亦为贼。而穷款之贼即用为辨贼之人……英之能强能改革而从善也吾华从而改之。”并且热切盼望中国社会也能出现像狄更斯这样的人物,针砭时弊,揭露社会弊端从而促进中国的改革和进步。由此可见林纾急迫的想将《雾都孤儿》介绍给中国社会,希望这本能给国人以警醒,使国人正眼看世界了解英国强大的原因。荣如德的在其译本中提到自己热爱英国文学,不舍好几部名著绝迹书店,于是提笔翻译。在龙冰的译本序中可以发现其对狄更斯写作手法,艺术魅力和那让人“含着泪水微笑”的讽刺与幽默崇拜不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译者主体在选择文本时,或由于救国图强的实用角度或仅仅因为自我喜好和崇拜,都体现了对原作价值的认可以及信任。
  2.2 侵入和吸收——译者主体的翻译策略
  侵入即译者的“渗入和提取”。这一概念直接源自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理解、认识和阐释是一种集成的不可避免的攻击形式。”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并翻译文本,这本身就已经是对源语文本的侵入。而理解具有历史性,人类“对意义的每一种理解都是从人的历史情境中的前理论的给定性出发的有限的理解”,因此人类做出的每一种解释———哪怕是科学的解释———都受到解释者具体情境控制。任何人都是带着“偏见”去理解与解释作品的,根本不存在无前提、“无偏见”的解释。这样,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从自己的“前理解”或“偏见”出发来解释并翻译文本就需要协调自己前理解、偏见与视域,使之与原作者的相一致,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原文本的侵入,译者主体性也在这一步骤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首先在对目录翻译的策略上,四种译本各有不同。
  Ⅳ Oliver,being offered anotherplace, makes his first entry into public life
  Ⅴ Oliver mingles with newassociates. Going to a funeral for the first time, be forms an unfavourablenotion of his master’s business
  Ⅵ Oliver, being goaded by thetaunts of Noah, rouses into action and rather astonishes him.
  IX Containing further particulars concerning the pleasant oldgentleman and his hopeful pupils
  XXIV Treats of a very poor subject. But is a short one; and may befound of some importance in this history
  荣译:另有所就的奥利弗初次踏进社会。
   奥利弗与新相识打交道。第一次参加葬礼,他就对主人的行业印象不佳。
   奥利弗给诺亚的嘲骂惹急了奋起抵抗,使诺亚大吃一惊。
   本章进一步详细介绍有关那位可亲的老先生及其大有希望的高足们的一些情况。
   本章述及一个十足的可怜虫,但篇幅不长文学艺术论文,也许在此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龙译:初初涉尘世
  交新识丧仪
  受辱奋抗争
  良师诤友乐逍遥
  临行道真言
  蒋译:奥列佛尔被派了另一职位,初次进入社会生活之中。
   奥列佛尔和新伙伴们打在一起,第一次参加葬仪;对于他主人的生意没有发生好感。
   奥列佛尔被诺亚的侮辱所刺激,奋起反抗,使他吃惊不小。
   这里包含关于那位快乐的老绅士和他的有希望的学生们的其他详情。
   这里处理的是一个很可怜的题目。但是并不长;并且或许可以发现出它对于这个传记的重要性发表论文。
  林纾在译国外长篇小说的框架结构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中国章回小说的体式。在《雾都孤儿》(林译为《贼史》)中,林纾在目录部分未对内容进行翻译,只用“卷上,卷下,第一章,第二章”简单方式进行处理。胡适曾言,“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他不通英文,靠合作者翻译转述,但译书速度惊人,为求笔达,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增删、遗漏之处随处都是,这也是他受人诟病的一个原因。
  荣译翻译简洁,符合中国人说话的逻辑,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感情。“Being offered another place”由字面的“被给予另一个职位”转化成符合汉语说话规律的四字结构 “另有所就”,在第二句中用了“第一次……就”强烈表达了奥利弗一开始就不喜欢在棺材店做学徒, “being goaded by”用了比较口语化的“惹急了”代替“被激怒”使其更符合一个十岁小孩的性子。荣译对“hopeful pupils”进行了归化处理,译成文绉绉的“高足”,体现了老犹太对自己培养的小窃贼的成就沾沾自喜,也从侧面对盗窃团伙进行了嘲讽。荣译抓住了狄更斯小说幽默嘲讽的文风,适当的结合中国词汇特点,使得译文在风格上非常贴近。与之相比,龙译最大特点是将语言完全归化为富有中国古代小说特色的诗化语言以及运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如“诤友”“乐逍遥”“涉尘世”,尽量保持了每章目录字数的一致文学艺术论文,营造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意境。龙译创造性的举措难免太过,以至于为了保持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实际所包含的内容,甚至产生了与原作者感情相反的译文。正如斯坦纳所说“没有一种语言或者说翻译象征的设置或是文化整体的译入不冒着被转化的风险”,翻译所带来的是一种文化或传统的转化。蒋译亦步亦趋的严格按照原著的结构,词汇顺序翻译,“public life”就译成“奥列佛尔进入社会生活”,一三两句的被动句式也照西方写作习惯进行翻译,这就造成了句式冗长和翻译腔的出现。同时译者对“mingle with”和 “poor subject”也造成了误译,分别译成“打在一起”和“可怜的题目”。
  吸收就是译者对于原语文本的“侵入”不是消极被动的。译者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通过自己的理解与阐释,使原来陌生、不可理解、抽象的文本在译入语文化中获得新的意义,使其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再生,在新的时空中得以延续并能在译入语文化的构建中起重
  要作用。然而,这一切正需要译者在转换中对原语文本的吸收。即译者按照自己意识以及理解“侵入”文本后,把原语文本的意义与形式等各个层面移植到新的译入语文化环境中。
  The younger ladywas in the lovely bloom and spring-time of woman-hood; at that age, when, ifever angels be for God's good purposes enthroned in mortal forms, they may be,without impiety, supposed to bide in such as hers.
  林译:此女郎之貌正交初春以后,去樨齿而趨妙年。凡女子当如此芳龄苟安琪儿临凡则必附神于此等人之躯壳。
  荣译:那位小姐正处在女性含苞待放的青春妙龄;如果真有天使为替上帝做好事而入主烦人躯壳的话,我们可以无须害怕亵渎神圣的料想,他们会选她那样的人作附身的对象。
  

  龙译:这位小姐正是含苞待放的妙龄花季;设若果真会有天使为上帝之命行善于人而入主凡人躯壳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得到,她会是那种天使可以附身的人,如此想像是绝对无须害怕有渎神灵的。
  蒋译:那年轻的女子是正当女性的青春妙龄,在这种妙龄之期,假使真有安琪儿奉上帝旨意投胎降世的话,被认为是附在她这样的人身上也并无亵渎神明之处的。
  林纾在把西洋小说译为中国小说时,他所持有的小说观念基本上仍然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模式,所用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脱开当时流行的文学语言,即比较灵活宽松的‘古文’” (王宏印,2003: 97)。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之中,不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译者也不例外。“没有译者可以逃避所处时代的影响,极力逃避这种影响是错误的,因为人们不可能在真空的环境中翻译”(Nida, 1964:106)。环境对译者的限制体现在翻译的各个环节文学艺术论文,而林纾之所以用章回体译外国小说,也是受当时社会审美态度的影响。Nida说,“评价翻译好坏不能止于原文和译文在词语意思、语法构成及修辞手段的对等比较,重要的是读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理解欣赏译文”(Nida, 1993:118)。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引进少量外来词之外,基本上谈不到异化翻译,归化翻译占主导地位。其余三种译文对“the lovely bloom and springtime of womanhood”进行归化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含苞待放”“花季妙龄”“青春妙龄”等的词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另外对具有西方宗教特色的“angel”无论是译成天使还是安琪儿在现代社会都可以接受。
  2.3 补偿
  斯坦纳说到“没有一种语言,没有一种象征性集合或是文化整体在吸收信息时不经历变形的风险”译者不可能从原作那里复制到所有的东西,他或者通过添加、修饰而索取的过多;或者是通过删除而获得的太少;或者截去了很多不易翻译之处使原作变形发表论文。这都难免会使译本丧失原语本色,这就使得“补偿”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翻译过程中的失衡,即海德格尔的“存在只有互相联系才会达到自我定义”。斯坦纳认为译作要么低于原作,要么高于原作,但这种理想的翻译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并坦言道:“这种理想的状态是一种完全的对等或者重复,这是永远不会达到的。没有这样完美的二者存在。但对这种理想的状态的追求使得阐释过程中对补偿的要求越发明显。”只有当译者、阐释者、读者努力恢复因其理解过程中破坏了的力之平衡、内在存在的平衡时,才称得上是忠实于原语文本,才称得上对其译文负责任。
  Not having a very clearly defined notion of what a live board was, Oliverwas rather astounded by this intelligence, and was not quite certain whether heought to laugh or cry.
  林译:倭利物生如井蛙安審人世有如是伟人,且合众伟人而共面则惊如木偶。
  荣译:“理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是活的,奥利夫对此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所以听了这番话直发愣,自己拿不定主意该笑还是该哭。
  龙译:“理事”究竟是何物,为什么是活的?奥利弗对此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听了这番话直发愣,拿不定主意是该哭还是该笑。(“理事会”与“木板”是一个单词)
  蒋译:奥列佛尔对于一个活生生的董事是个什么东西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所以这个消息不免使他吃惊,弄得不知道要笑还是要哭。
  由于理事会和木板在英文中都是board 这个词,奥利弗不知道board还有董事会之意,所以听到live board会感到困惑。小说中经常运用双关语来起到幽默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往往在翻译这类词汇时会非常棘手文学艺术论文,最好通过加注释或者用括号说明
  的方式保留其意思,虽然形式上失去了原著的韵味,但使读者读懂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林译对原著进行了改译增译,虽然都表达出了奥利弗的年少无知,但是总归相差较远。蒋译用“活生生的董事”这种字面翻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用心。
  3.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林纾,荣如德,蒋天佐,龙冰四个译本在对于世界名著《雾都孤儿》的翻译中都充分体现出了译者主体的能动性。译者所在的时代,个人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写作手法等等因素都体现着译者的主体性,而这些因素深刻而能动的影响着译文的风格及翻译策略的选择。杨武能在《在谈文学翻译主体》上呼吁:“翻译家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著及原著翻译家研究应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家的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必须受到尊重!”因此译者主体性对于重新审视翻译这门科学,为翻译批评提供新的视角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 2003(1)
[2]戢焕奇1 张 谢2 . 从诗无达诂看译者的主体性——以林纾的翻译为例[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
[3]蒋天佐译.《奥立弗?退斯特》[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48
[4]林纾译.《贼史》[M].商务印书馆, 1908
[5]龙冰译.《雾都孤儿》[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6]秦红梅.从阐释翻译理论谈译者主体性及文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3)
[7]荣如德译.《奥立弗?退斯特》[M].上海译文出版, 1984
[8]覃芳芳.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 长沙大学学报, 2011(7)
[9]陶兰.译者主体性该如何发挥——比较鲁迅与林纾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3)
[10]仝婷婷.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 2009(5)
[11]许敏.论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的介入[J]. 保定学院学报, 2010(3)
[12]吴倩.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苔丝》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13]谢慧.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1)
[14]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 翻译理论与技巧
[15]张玉环.论译者主体性的确立[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9(2)
[16]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M],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2
[17]G Steiner.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