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对《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声音意象的解读_音

2015-11-13 10: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尤金·奥尼尔于1923年创作的剧本《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是一部重要的剧作,作为其三部现代主义作品之一,很好地体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戏剧的一些特点。在《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作者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背景和剧情发展中设置了人物的不同的笑声、自然音响和乐声等戏剧意象表现和象征了种族的对立和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更好地体现了种族主义对杰姆和埃拉爱情的摧毁,以及种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沉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摧残。本文将对剧作中出现的声音意象进行解读。
论文关键词:音响,笑声,音乐,种族主义,虚伪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剧作家,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戏剧大师,他曾三次获得美国普利
  策文学奖,1963年为表现出他对世界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人们一般认为,使奥尼尔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品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琼斯皇》《毛猿》《大神布朗》等,事实上,他创作于1923年的剧本《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也是一部重要的剧作,作为其三部现代主义作品之一,很好地体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戏剧的一些特点。在《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作者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背景和剧情发展中设置了人物的不同的笑声、自然音响和乐声等戏剧意象表现和象征了种族的对立和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更好地体现了种族主义对杰姆和埃拉爱情的摧毁,以及种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沉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摧残。本文将对剧作中所出现的关于声音的戏剧意象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音响
  第一幕第一场中“街上传来阵阵喧闹声——高架铁路上火车咯噔咯噔的轰鸣声,机头噗噗的喷气声,马车不紧不慢,马蹄敲在鹅卵石上发出具的懒散的得得声。”第二幕九年后是更有节奏的机器声,电器火车代替了马车和轮船。第三幕时,喧闹声响和以前一样,只是更加单调沉闷,听着令人觉得疲劳困乏。用声响和音响来丰富舞台效果增加剧作文本意旨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奥尼尔匠心独运地选择了这些机器音响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表现出工业文明对整个世界的改变而带来人物心理的种种变化,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和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挤压,人们不择手段地对资本的积累,对金钱名利的追逐,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开始变得冷淡。
  这些都在剧本中不经意地被奥尼尔提及:米基不择手段地要成为体育冠军,埃拉醉心于他的名利而委身于他,无情地抛弃了杰姆,米基和矮墩之间虚假的友谊,在米基得势时矮墩对他前倨后恭,在米基失利时候暗地了对他进行诅咒……内心空虚和寂寞使得人们只会觉得“只是更加单调沉闷,听着令人觉得疲劳困乏”。
  在种族矛盾的主题下对此种声响进行描写还具有其他意味。白人们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初大肆地掠夺黑人的土地财产,对他们进行灭绝性的屠杀,而欧洲移民当时乘着五月花来到美洲也是收到了土著黑人的优待而得以存活,可是他们却恩将仇报,大肆宣扬人种优越意识和开展种族清洗,对黑人展开灭绝性质的屠杀和其他令人发指的行为。
  最为恐怖的是,这样的种族歧视已经变为一种文化积淀,对白人乃至黑人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剧中两个主人公在矛盾中爱着,在爱中矛盾着的原因,也是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第一幕第四场中还出现了教堂的钟声,这是出现在埃拉和杰姆的婚礼上的,代表上帝的钟声孤独地敲打着,然而上帝的面前还是没有实现人人平等,埃拉和杰姆的婚礼遭到了众人的仇视,杰姆带着希望规劝着埃拉上船,吟诵着《圣经》中的一段说明了一切:
  杰姆《圣经》上是怎样讲的?它照着义人也照着不义的人?……在上帝的下面——乘船出洋——到世界的另一边去——基督降世的那一端——那里充满了仁慈,只重视人的灵魂——在大海的另一边——
  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也创造了依赖这个世界而生存的人类,但是上帝没能把接受和热爱一切人类的肚量灌输到所有人的心里,因而在这个世界里,无论我们的主人公多么优秀、多么努力,他们面临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失败。他们要么如剧中黑人所唱“但愿从来就没有出生”,要么如埃拉般重回儿童天地,才可以一直玩到天堂的大门口——因为只有在那儿他们才能成为有翅膀的上帝的儿女,才能找到安宁与幸福。
  (二)笑声
  剧本第一幕里多次出现舞台背景中在左右两个街道上分别排列的黑人和白人群众的笑声。首先作者淡化了舞台背景中具体的谈话声音和内容,突出强调了笑声“他们说话的声音无法听清,只听得见他们的笑声”,并对两种不同笑声做出了比较“黑人们毫不掩饰地享受着和煦的春光,白人们强作笑声,因自然生发的激情而显得有点笨拙”,并且明确地指出“从这笑声中区别出不同的种族。”作者先通过黑白对立和分割给观众产生视觉上的冲击效果,让观众直接感知种族的差异和种族对立,然后加入了“笑声”这一戏剧意象,不但交代了这一出爱情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使得剧情更好地发展,而且引起了观众更深刻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背景中群众的笑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情节的发展,更好地表现了主题。第一幕第一场的舞台提示里虽然这样写道:“从两边的街道上传来互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笑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然后灯亮。黑人笑得“毫不掩饰”,白人只会“强作欢颜”,鲜明地对比体现了白人的虚伪和黑人的淳朴,而又在描写实际社会生活中有意地突出黑人的弱势,白人的强势,使得剧作在对描写白人的虚伪和人性的虚伪上更加出彩。
  而通过种族矛盾要揭露地的白人的虚伪和人性的虚伪也是贯穿剧作始终的思想之一。且不说建立在黑人土地上的美利坚合众国恩将仇报的种族主义反应人性的虚伪,就是剧本中正面描写的以米基和矮墩为代表的白人青年也是虚伪的,埃拉也是其中之一。


  第一幕第一场这一堆玩弹子的小孩子中间,埃拉·唐妮身为白人却不喜欢白人,当时的不喜欢仅仅因为白人孩子在游戏中的霸道,和对待黑人朋友中表现的不友好,她觉得他们虚伪。善良的埃拉不喜欢被可恶的米基和矮墩那群白人男孩和女孩的嘲笑,她喜欢为她挺身而出的黑人孩子吉姆·哈里斯的善良真诚,因而她希望能变成和杰姆·哈里斯一样善良勇敢真诚的黑人并她答应甚至愿意做杰姆的女朋友。童年时期单纯而美好的想法,那纯洁难忘的飞吻和第一次不好意思的牵手都是那么简单而无所顾忌,这也成了剧作结尾时埃拉和杰姆的临终回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事情必然会发生变化,何况在那个工业文明日益发展繁荣的时代,作品里一再给出暗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给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埃拉深藏的种族优越感并没有因为觉得白人虚伪就消失。第二场里,相同的笑声再次响起,接着又是一片寂静。白人米基利用阴险手段赢得体育比赛的冠军,吸引众多女孩子的追捧,埃拉就是其中一个。这一场讲的是距第一场九年后的事情,杰姆依然对埃拉不离不弃,而埃拉早已投入米基的怀抱。杰姆知道米基的获胜的丑闻事实和他与其他女人厮混的事情,想从米基身边拯救回埃拉,却遭到埃拉的冷言相向。
  杰姆:你是不是讨厌黑人?
  埃拉:我们能说些什么呢?你跟我再也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了。……你一定是忘记了自己的地位了!谁要你的帮助了,我倒要请教请教?别说了,不要打扰我……我有好多朋友。在我自己同类的人中,我可以告诉你。你叫我讨厌,你给我滚!
  她彻底否定了童年与杰姆交往的事情,并且表现出因为曾经有这样的朋友而耻辱。可是
  在她被米基玩弄了情感之后,生下的孩子死了,与家庭的关系也闹僵了,她不得不去工厂打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她又回到了对他不离不弃地杰姆身边。在矮墩假意的献上殷勤之后,埃拉怒斥他和米基都是黑人,一直黑到心里,而吉姆是她唯一的朋友,世界上唯一白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埃拉在这里用“黑人”和“白人”来咒骂和表扬,反映出隐藏在她内心里那根深蒂固的作为白人的优越感。
  前后的态度的转变的对比,再加上奥尼尔灵活地运用了戏剧中时空转换的优越性,使得观众觉得这种种转变带有不可思议巨大的跳跃性,同时被那种所传达的埃拉的虚伪和杰姆的受伤所震撼。
  如果说这里的埃拉仅仅是少不更事被骗后的恍然大悟,还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她的虚伪。那么在和杰姆结婚后的移民法国以及回国后的表现就将她的虚伪和无可自拔的作为白人的优越感暴露无疑了。在法国的生活开始是快乐的,因为那里的人们开始不知道她同一个黑人结婚,然后在事情暴露后,她紧张地不敢上街,不敢出门,不敢和杰姆谈心,但是在第二幕的三场里,多处描写到她的笑声,在和杰姆的姐姐哈蒂谈论杰姆上学时没有通过考试,没有当成律师的那种“高傲的笑声”“深情的笑声”在对着刚果面具时那种“诡异的笑声”“嘶哑的笑声”“残忍而满足的笑声”,加上那些怪异的戏剧动作“龇牙咧嘴地挥着刀子”那些隐秘可怕的心理“想跳出窗子去找矮墩和米基,因为我们是同样的人”“希望杰姆不要考上律师,千万不要考上”,那些露骨的言语“你这肮脏的黑鬼”“我的皮肤在变黑,是你玷污了我”,把一个因长期经受精神压力的病人的内心和潜意识的人格分裂外化,让观众在感受那种情绪不定的行为时产生一种压抑的愤怒的深沉的同情。
  埃拉是自私虚伪的,然而她是爱着杰姆的,尤其是在被米基欺骗之后,她更加感受到杰姆的好,杰姆对自己深沉的不计条件的爱。因此她开始矛盾,开始痛苦,她一面厌恶白人的虚伪一面抛不开作为白人的优越感,一面爱着杰姆却鄙视着杰姆作为黑人的卑微,她一面渴望回归正常的日常生活却不想离开杰姆。她曾想过寻找个不看他们肤色,只看他们皮肤下心的地方快乐的时候,然而走到哪里都是奇异的目光和不解的流言。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人们对待种族的看法。埃拉忍受不了矛盾痛苦地折磨,开始发疯,那种说不出的寂寞感和对丈夫让她暴露于残酷现实的怪罪,又使她在爱的同时夹杂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恨,也正是由于这种恨和对黑人丈夫成功的惧怕,使她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丈夫通过律师考试实现梦想,而在这一切方法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对黑人丈夫的爱的利用。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自卑自傲的矛盾心态撕裂了埃拉软弱的心灵,一方面她像个做了恶梦的孩子那样沉湎于孩提时代,一方面又像个恶毒的女人那样充满了妒忌、卑鄙和憎恨,她只能借退缩到童年情景或疯狂状态来逃避婚姻和人生的责任。
  剧中最后一次出现集中的笑声是在描写杰姆崩溃的神经的时候。奥尼尔不是用暴怒来处理杰姆压抑已久的痛苦,而是通过用笑声来反衬从而达成一种反讽。在埃拉逼问杰姆是否通过考试的戏剧场景中:
  杰姆通过考试?通过考试?(他开始笑了,先是格格地轻声地笑,后来放声大笑,每说上几句话或是几个词便要夹杂笑声。这是低沉的黑人的笑声)
  杰姆和埃拉一样,也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从出场表现出的要用实力压倒白人的坚定想法在几个孩子对他的调笑中那么不堪一击,他是矛盾的,他一面讨厌白人的虚伪蛮横,一面天天喝着白石灰水希望变白,对着有金黄色头发的白人女孩埃拉更是自卑不安,在得到埃拉的垂青后,“喜出望外地狂奔”。

他拼命地考试却总是通不过,他强烈地渴望能够当上律师在白人的世界里获得一席之地,至少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吉姆,勤勉上进,善良而努力,他不像大多数黑人那样安于命运,随波逐流,他一直都在做着改善自己的处境和地位的努力,但是作为黑人的后裔,他始终都被种族偏见和歧视所困扰,强大的来自外部的压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的黑人身份,给他造成了沉重的压抑感,他越是努力越是感觉到这来自种族的偏见和歧视之强,使他哪怕是面对善良的白人也无所适从,他自述的考试时的情形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在看到白人们自信地答题的时候,他所谓的自信就一点点消退掉甚至记不起任何一个复习过的字,因此他晚了五年才能毕业,律师又总是考不上,他在这中痛苦中不断地鼓励自己前进,不停地奋斗着。在漫长而痛苦地奋斗中,埃拉是他唯一的安慰和战斗力的来源——埃拉是一个白人,是他的信仰。他深沉地爱着埃拉,多少年来对埃拉不离不弃,不管埃拉怎样对他,当埃拉答应和他结婚的时候,他兴奋不已:
  杰姆我没有恳求你爱我——我不敢企望这种事!我什么也不想——只是等待——等待着你喜欢我——等待着接近你——使你不受损害——弥补过去所失去的——永远不让你再受痛苦——侍候你——像一只爱你的小狗一样躺在你的脚下——像保姆一样跪在你的床前——看顾你,守护你,庇护你,使你免遭上海和痛苦——献出我的血肉,我的生命,我的一切力量,给你带来安宁和快乐——做你的奴隶!是的,做你的奴隶——你的黑奴隶,崇拜你,将你视为神明!
  (他跪了下来,当他说最后几句话中,他在一阵狂乱中,用头猛烈地撞击着石板路面。)
  只是因为他做了许多黑人不肯或没能做到的一些事,他便在黑白两个种族世界里都成为异类。然而,他对理想的追求地越疯狂,对埃拉爱得越深成他的自卑感就越深,就让他不能忘记自己是个黑人,需要努力强烈的改变一切境遇努力成为一个白人,在埃拉曾经对他的爱的表白中用你是我的白人来称赞他时,他是惊喜的,在内心里他是希望摆脱的自己黑人身份的,可是他就是个不打折扣的黑人,这就注定了他的命运悲剧。
  造成他悲剧的根本原因出来种族歧视给人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更重要的是杰姆自己对与命运的认识,白人米基曾经对杰姆说过一段话虽然可恶但很是中肯:
  米基:你这个样子跟世界上任何人都合不来,——这倒不是因为你是黑鬼。乔也是个黑鬼,他不是好和大家一起在那儿训练吗?……可是你却想花钱给自己买个白人的地位。告诉你,在白人的堆里你是找不到一块立脚之地的!
  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不是要像白人靠拢而是显示出黑人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以牺牲自己的自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只会带来痛苦。在这一点上杰姆的姐姐哈蒂所表现出的那中顽强自信,不畏强暴,自给自足的人生态度倒是奥尼尔留给整部戏的一个小小的惊喜。
  在剧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没人可以为这种悲剧负责,虽然埃拉和杰姆都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私虚伪的,然而,在剧中没有具体与他们二人作对的角色,可以说埃拉完全是被自己心造的幻影所吓倒,吉姆也是因爱而放弃,但这成为悲剧根源的幻影由何而来,我们不能不将其归咎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这由剧中透露出的明显的黑白对立气氛可以看出,而这种来自种族的对立、偏见和歧视又绝不是一个时代或社会所造就,它是长久以来文化积淀的结果,它已潜移默化地植入每个人的心底深处,哪怕是相爱的人的心中,因而在剧中当清醒时的埃拉问吉姆上帝是否会宽恕她时,吉姆答到:“也许他能宽恕你对我做的事,也许他会宽恕我对你所做的事,但我不知道他怎么能宽恕他自己。”
  (三)音乐
  歌声和音乐几乎在每一场都会出现。歌词作为剧本的一个文本片段不但可以表现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反应出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增加舞台表演的多样性。音乐的伴奏除了达到某种听觉享受和审美效果,还能烘托气氛,渲染感情,推动剧情发展。《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一剧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形式上有独唱还有合唱,歌曲曲风也多种多样,在营造宏大的戏剧场面上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第一幕第一场开场时白人传来音调很高的、带着鼻音的男高音,唱的是《镀着金笼子中的鸟儿》的合唱部分。从声调和取名来看就知道是白人故作风雅的作秀,而黑人街上一个黑人唱的其《我得给宝贝打个电报》。通过音乐把白人高音歌曲和黑人的亲情音乐对比,再一次地表现出白人的优越感和虚伪,黑人的朴实和亲切。第二幕依旧,只是歌曲换了,白人唱的是《嗨,但愿我有个姑娘》,黑人唱的是《我得到的只是同情》,因为找不到相关歌曲歌词只能从歌名上做出猜测,这两首歌不仅代表当时社会的群体意象,交代了社会背景,白人在他们的世界里艳情地想着爱恋,而黑人还在为自己的身份苦恼不堪,这也是白人米基和黑人杰姆在这一幕里命运的写照,安排在第二场的开场,无疑产生预示作用。接下来的第三场的《当我失去你》和《等待罗伯特·李》也与二场有异曲同工之处。倒是三场中插入的“救世军乐队”的《我们在耶稣脚下相会》别有意味,救世军乐队边唱边行进,在埃拉面前停了下来,要拯救被抛弃并死了孩子的埃拉,而埃拉却表示出不屑:“别管我,我不是你们的同路人。

我想单独一个人。”甚至要求他们自己先好好拯救好自己。这一乐队的插入,除了表现埃拉在被伤害后对世界和人生的绝望,对白人世界里虚伪本质的洞悉,也反衬了只有埃拉和杰姆的爱情悲剧只有宗教才可以拯救。埃拉决绝了宗教要给他的拯救而执意和杰姆结合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幸福生活,而结果是令人绝望的,直到最后,将死的杰姆对着上帝呼唤:
  杰姆饶恕我吧,上帝——使我成为有价值的人!我现在又见到了你的光!听到了你的声音”(他完全地沉浸在宗教的谦卑中,开始哭泣)饶恕我,主啊,饶恕我,我亵渎了你!让这灼热的令人痛苦的火焰使我从自私中得到进化吧。你从我手中夺走了那个乖戾的女人,把天真的女孩还给我,但愿我值得她的爱!“
  第四场的音乐是直接给出了唱词的
  在右边的那条黑人街上,传来不太清晰的浑厚的男高音——
  第一节带有一种满足的、孩子气的忧郁——
  有时我觉得像只悲哀的鸽子,
  有时我觉得像只悲哀的鸽子,
  有时我觉得像只悲哀的鸽子,
  我觉得像只悲哀的鸽子,
  像只悲哀的鸽子,
  第二节带有梦一般的、孩子气的狂喜——
  有时我觉得像只空中的鹞鹰,
  有时我觉得像只空中的鹞鹰,
  有时我觉得像只空中的鹞鹰,
  我觉得像只空中的鹞鹰,
  像只空中的鹞鹰,
  第三节带有深思的、世俗的哀伤——
  有时我但愿从来就没有出生
  有时我但愿从来就没有出生
  有时我但愿从来就没有出生
  我但愿从来就没有出生
  从来就没有出生
  看似无聊的唱词实际上反应了歌者无奈的心态,也照应了杰姆的心态,在爱情和理想中他就是在这样的满足忧郁、梦幻狂喜、深思哀伤中反复着,也是杰姆在自卑和脆弱的心中来回的辗转和痛苦的过程,虽然像鸽子、鹞鹰那样勇敢地飞翔过,奋斗过,悲伤难过过,然而如果可能还是希望自己不从来就没有出生。因为自己的种种心态全是由自己地位导致的。注意到这段音乐还是用不太清晰的浑厚的男高音演唱的,而此之前用男高音演唱的只有白人,这一次黑人来唱,却用着“不太清晰的浑厚的”声音,愈显悲凉。这不仅是象征着黑人渴求自己的努力在黑人的世界里获得一席之地的暗示,整个唱词也是对第二幕剧情的预示。
  声音虽然作为戏剧创作中戏剧意象和人物的动作、语言比起来并不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从丰富舞台形式的多样性,展示人物内心,外化人物情感,揭示文本的深刻意旨的角度来说,声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剧作家最佳的选择。在以上对《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一剧中声音意象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尼尔巧妙地利用多种声音表达了丰富的含义,使得戏剧文本意旨多样化,便于读者和观众在阅读剧本和观看剧目中的到更多的信息,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种族主义摧残下人们的无望的悲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