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课程特性包含四个方面: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本文针对这四个特性,提出了四个对策,即针对基础性要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针对应用性要突出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整合性要突出会教、会自主学习、会合作学习;针对趣味性要突出个人的兴趣与情绪体验相联系。只有这样,课程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性; 应用性; 整合性; 趣味性
【正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成《纲要》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牢固地立足于平时课堂教学,任课老师必须要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特性,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并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
简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包含四个方面: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
一、课程特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1、基础性
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2、整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
3、应用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二、对策探讨
1、基础性对策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
2、应用性对策
生活处处有信息,而学生的"信息知识"不全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信息技能"也不都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生活中的各个主题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知识,掌握技能。
3、整合性对策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
4、趣味性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例如保存网上资料的模块综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等,其内容和版图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综合学习阶段。在最终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数学甚至体育科目的相关内容,当然也可以是其它领域的内容,制作一张电子版报。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不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课堂内容,也使他们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运用到其他领域,获得了更大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富有成效,就要熟悉课程的基本特性,不夸大偏颇某一方面,即把四大特性看成一个有机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相"链接" 》陈峻英.
《信息技术课程及其与课程整合关系的思考 》 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