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试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技巧—— 如何演唱歌剧《

2015-09-18 13: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中国民族歌剧在对传统戏剧形式改造的基础上,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演唱风格。《木兰诗篇》是中国民族歌剧在新时期的代表作品。本文在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民族歌剧的代表作《木兰诗篇》进行了创作历程和艺术的特色的解读,以其中的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特色;演唱技巧


引言
   中国的民族歌剧已经着实在世界舞台上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中国民族歌剧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它被悠久的华夏文化所同化,在它的审美体系里,我们的演唱技巧也在不断的升华中。。
在这条探索的路上,我们的优秀音乐家们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的碰撞,民族歌剧与外来音乐的交融,都为我们民族歌剧的未来创造了很好的前景。
一、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表演、语言、舞台美术等元素组成的综合艺术形式。中国在音乐戏剧上历史悠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的很长的时间里却并未出现中国民族化的歌剧雏形。1
1、 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及早期探索阶段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萌芽时期。在1920年—1927年间,黎锦晖先生创作了《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这就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雏形。在三、四十年代,在左翼文化运动兴起的带动下,田汉、聂耳创作了独幕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42年到1945年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大量秧歌剧的面世形成了一次歌剧创作高潮。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其是《白毛女》的出现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2、中国民族歌剧的成长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出现的《洪湖赤卫队》、《红珊瑚》、《草原之歌》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基本都具有以下的特点:1、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国外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2、突破了传统民间唱法的束缚。3、器乐部分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幅度了引入了器乐,这对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戏剧场面与气氛的渲染、剧情发展的推动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的歌剧创作
    在文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里,出现了《星光啊星光》、《伤逝》等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3。这一阶段的创作题材广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突破了民族的区域限制,创作因素更加多样,演唱形式也更加完整,在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器乐等部分也都体现出了成熟与完整。优秀的剧情、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及演唱者完美的演绎使得作品看起来气势恢宏,极富感染力,中国民族歌剧届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木兰诗篇》便是一例。
二、《木兰诗篇》的创作历程
    在中国,花木兰的名字是大家所熟知的,宋代的郭茂倩编纂的《乐府民歌》中的《木兰辞》就是讲述了花木兰这样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女英雄替父从军的故事。
歌剧《木兰诗篇》是对《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故事改编而成的优秀大型民族歌剧作品,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关峡老师用优美感人的音乐语言近乎完美的演绎了这个古老的故事。
三、《木兰诗篇》的艺术特色
在《木兰诗篇》中,花木兰、刘爽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亲人的真情充分地展现了华夏儿女的英雄本色。《木兰诗篇》在国内乃至于国际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也有多位著名的歌唱家演绎过这个作品,其中以彭丽媛,雷佳的演唱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1、古老题材的全新演绎
   《木兰诗篇》是对古老故事的全新演绎,它“肢解”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和结构,并大胆的进行了整合与重组。《木兰诗篇》充分展示了“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在对木兰的形象进行英雄化的描写外更加入了人性化与平民化的特质,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让人们在对传统概念中的花木兰形象有了全新的诠释。
2、 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
    《木兰诗篇》美轮美奂的设计让建筑与音乐得以同时完美呈现。2006年12月22日,《木兰诗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外艺术家联袂完美演出,该剧的总导演高牧坤先生与著名的舞美设计师苗培如以及灯光设计师沙晓岚一起,将交响乐队与人物化个性突出的合唱队全部摆放在舞台上,在舞台上成功的拓展出多个如行云流水般的互相连通的戏剧表演区,使演员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为演员在现场的表演调度、情绪性的舞蹈场面的充分展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的空间。
3、情景与交响乐的完美结合
    情景是戏剧构成的重要成分,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催化剂。之所以说‘情景交响乐”是一种全新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是因为它在全新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诞生。情景是一个时代的总的社会背景的具体化以及特殊化,艺术家们只有把某个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定性化为艺术情景,才能够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找到有力的推动力。为了充分利用“情景”在作品中的表现力,《木兰诗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的传情达意在舞台上把遥远的历史场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完美效果。
合理的情景对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十分有帮助。在《木兰诗篇》中第二乐章的四个季节更替的部分,做到了音乐与灯光的协调配合,充分表现出情景与交响乐的完美结合。
4、打动心灵的音乐
《木兰诗篇》中不仅有气势恢宏的史诗般的交响曲,还有优美动人、抒情浪漫、光彩十足的大段咏叹调,再加上诸如第四乐章辉煌的多声部合唱“和平礼赞”形式的合唱及重唱、对唱等形式,使得《木兰诗篇》的音乐形式极为丰富而精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技巧——以彭丽媛在《木兰诗篇》中的演唱为例
《木兰诗篇》的成功除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打动人心的音乐,绝美的舞蹈,精美的服装外,与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技巧及歌唱家的演唱也是分不开的。作为《木兰诗篇》中木兰的第一代扮演者,歌唱家彭丽媛在其中的演唱技巧值得我们我研究和学习。就我个人而言,整个歌剧里最能让人感动的就是《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这个唱段,下面就是以这个唱段为切入点来谈谈我们中国的民族歌剧的演唱技巧。
1、气息的高超驾驭
    学会正确的呼吸是个歌唱者要做到的首要工作,在民族歌剧的演唱中,正确把握科学的气息调度和完美的气息驾 驭是至关重要的。始终做到声短气不断,是我们致力追求的演唱状态。
    彭丽媛老师在金铁霖先生的系统训练及悉心的指导下,探索出了用一套借鉴西方发声方法结合中国传统唱腔来表现中国歌曲的演唱方式,将极具中国民族韵味的咬字,行腔,吐字建立在正确的良好的气息支持之上,从而使得让演唱者的声音自然通畅的从中声区过渡到到高声区。彭丽媛老师中声区的音色非常的结实,饱满,圆润,高音区较我国的传统演唱方法显得更加集中,更有立体感,更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以及强烈的艺术爆发力和感染力。这种方式在《木兰诗篇》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7。
啊,哥哥

我的好哥哥
在这段的演唱中,彭丽媛的声音有较强的共鸣支持与穿透力,气息深厚饱满,较为完美的表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的深远意境。这一乐句中,开口音较闭口音多,首先要让气息流动起来,且在气息的支持下表现出力度的对比。
2、母音的准确控制
古今中外在演唱时对母音的要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母音清纯。母音清楚与否跟前面所提到的气息是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的,母音需要唱在气息上才会清楚,要做到气息不断,哼鸣不断,我们的母音才会有质量。“字正腔圆”是每一位声乐学习者要力求达到的目标,“语音纯正”是歌唱者必须遵循的美学标准。
在《木兰诗篇》的演唱中,彭丽媛的咬字,字头准,字腹延长而不变形,字尾收的干净异常,真可谓是珠圆玉润、字字珠矶。
我爱这绿叶花海,

我爱这流水淙淙
    这句与前面的乐句更具流畅性,整个唱段的第二个层次也在于此,其中的 “爱”字多次出现,母音的驾驭是这几句的重点,四个“爱”字在每一句的处理上都需要有所不同。
3、情感的真切投入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用心去揣摩声乐中的传情与含韵,以达到“声情并茂”这一歌唱的美学标准。《乐论》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模仿其人之性情气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神怡,若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矣。这一段论述认为抒发人类情感是音乐的本质,演唱者在演唱前要认真体会所要演唱的内容,进而由内容出发以对作品进行深情的解读。
在《木兰诗篇》的演唱过程中彭丽媛特别注意对作品的情感处理,她通过对气息和声音的高度控制、对作品的节奏和力度进行的精妙处理及对人物人物情境准确把握,通过高超的演唱技巧展示来充分表现人物的情感。再加上她完美的咬字所达到的声音和情感的完美统一,使得字字声声中浸透真情,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润腔”技巧的娴熟运用
“润腔”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特有的技法,它是对声腔作各种润色,表情性与技巧性同时具足。“润腔”主要用以刻画性格及意境,无法独存,但其作用却是无法忽略的。它与曲调相辅相成,通过各种技法来围绕着曲情而进行,弥补曲调情感表达力的不足,从而使得歌唱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筐格在曲,而色泽在于唱”10,“润腔”的娴熟运用不仅可以使声音充满意味,而且能抓住听众的心以与听众产生共鸣.而在《木兰诗篇》的演唱中,为了使演唱更富于韵味和民族声乐的审美特色,彭丽媛便采用了多种“润腔”技巧。
(1)使用下滑音润腔
       


我最爱的人

拥抱我让我感受你的激情。
其中‘激情’这个词在这里运用了非常夸张的下滑音,意在突出木兰内心强烈的思想表现。
(2)使用波音润腔

“ 让这绿叶鲜花为媒
这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情感在这里已经推向了最高点,人物的表现力也达到了极致,木兰极其复杂的内心动向在这里推向了一个丰富的表达空间,歌词与情绪的冲撞让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木兰的内心情感,是那么的清晰,强烈。
(3)运用力度变化润腔
“在中国民族唱法中,尤其是在传统的戏曲、曲艺唱腔中,经常会有许多结构复杂、曲调丰富,情感多变的戏剧性唱段,都以声音的轻——重,强——弱,收放的不同力度的对比来渲染情绪,增加音乐矛盾,突出高潮,从而达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目的”。 词意以及情感变化的过渡,增添了音乐的流动性。
 “我最亲的人,

靠近我让我感受你的温暖,

我最爱的人,

拥抱我让我感受你的激情,

让这绿野鲜花为媒,

让这蓝天流水作证,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
这是花木兰为了救自己的心上人刘爽,中剑昏迷后,在一段如梦如幻的场景中所演唱的咏叹调,它表达了木兰心中的刘爽长久以来无法表明的真挚的爱情。在这几句动人歌词中彭丽媛的咬字吐字是相当的规范,尤其在“暖”和“情”字的演唱上显得完美无缺。这些微小的语言处理对整个唱段增添了彩笔。她的完美演唱把木兰心中对刘爽的那份真挚爱情的渴望抒发的准确而感人,从而使得整首唱段显得愈发的动听,美妙,感人。这是第二乐章中的一部分,音乐的流畅,语言的真挚动情,让演唱者在不经意间与音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五、结论:
   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歌剧艺术振兴的带头兵。通过对《木兰诗篇》的创作历程的梳理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我们对歌剧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歌剧艺术在各种演唱中,掌控气息、准确表达母音、真挚情感的投入与技巧的运用等都是不可或缺的12。当然,仅仅是在理论上对演唱技巧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中更多的还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勤加练习和不断地探索,才能使我们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为我国民族歌剧的振兴及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厦门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09.
孙继南 周柱铃.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386页.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15页.
孙芳.浅析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的艺术特色与文化理念.音乐论坛.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