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幼儿焦虑情绪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

2015-07-29 09: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焦虑是幼儿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焦虑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就防范和减少幼儿焦虑的发生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

关键词:幼儿焦虑 干预措施
    研究表明,目前“学前儿童中,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正是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问题。焦虑症在儿童心理疾病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随着儿童压力的增大,儿童焦虑出现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这些焦虑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一、幼儿焦虑的表现形式 
  幼儿焦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常几种行为问题同时出现在一个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哭泣、注意力难集中、坐立不安、找借口离园、念叨、跟人等,还有一些幼儿存在生理上的反应,如遗尿、无大便、肚子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二、幼儿焦虑的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情绪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刺激引起的。引起焦虑情绪的刺激多数是外在的,但有时也是内在的,幼儿园幼儿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下面,笔者主要从家庭因素、幼儿园教育教养因素、幼儿自身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幼儿焦虑形成的原因。
1、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现在有很多家庭对孩子非常的溺爱,他们对孩子一味迁就、一味满足、百依百顺,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自私、任性、依赖性强,他们的情绪极易不稳、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
2、幼儿教师焦虑情绪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焦虑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幼儿教师焦虑水平过高,她们对幼儿可能表现出不耐烦、攻击性强,如讽刺、谩骂幼儿、缺乏宽容等等。教师的焦虑水平还容易传染给幼儿,使幼儿同样也出现高焦虑水平。
三、防范和减少幼儿的焦虑
1、 建立高质量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反应迅速,能够给儿童一种“无条件的爱”,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幼儿知道,如果自己有了困扰或危险,父母一定会及时的给予帮助。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建立了最基本的信赖关系,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恋。对父母有安全感的幼儿,大多不会惧怕陌生的环境和人。即使遇到必须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他们会出现适度的、短暂的分离焦虑,经过旁人的安抚,他们很快就会安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对父母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害怕陌生人,到了新环境会显得很胆怯、畏缩。这些孩子在必须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不安和气恼,长时间大哭大闹,胆小或攻击,自残等。
2、 积极评价和悦纳幼儿
  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儿童有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重以及被人承认、接纳的需要[4]。只有在给予儿童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儿童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产生“自我关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会肯定自己。而父母的陪伴,老师的关爱和亲近,小朋友的主动交往,都会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支持。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方式是用体态语言向孩子提供积极的信息支持。比如,时常对幼儿进行拥抱、爱抚,拍拍他的背,捏捏他的鼻子,揪揪他的耳朵等。孩子非常喜欢这种身体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在成人的拥抱爱抚中感受到爱和力量。因此,作为父母和教师,必须要注意,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多用肯定语句,比如,“小宝真行”“小宝真能干”“我相信你”之类的话,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与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变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刘建君. 幼儿健康教育与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研究. 幼儿教育, 2007年第2期
2、杨宁,王才康. 关心幼儿教师的焦虑状况. 早期教育, 2004年第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