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80后”家庭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前景

2015-05-13 17: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挪威的森林》主人公心理状态之剖析_心理学论文_第一论文网 摘 要:摘 要:笔者从四个方面,对《挪威的森林》主人公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描写死亡对此篇小说的重要性,凸显出主人公对健康的爱情价值观的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心理活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精神问题

  《挪威的森林》是甲壳虫乐队的一首经典歌曲,也是引起作者开始回忆往事引子。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先是回忆了三个人的友情----木月、直子和我(渡边),其后马上描写了木月的突然死亡。木月的死亡在整篇小说中,应该是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引出了青年人精神世界的问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社会,没有信仰,没有主流文化,有的只是西方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对旧有的生活方式的冲击。颓废、乱性、酒精,似乎占领了青年人精神生活的全部。这篇小说在困惑与迷茫中,仿佛在追求那么一点唯美而纯真的爱情。作者通过描写木月的自杀,其实是想告诉读者这样一种爱情价值观:如果情爱与性爱不能得到完美的统一,主人公宁可选择死亡。 下面,本人就几个方面来分析下主人公心理活动:

  一、木月心理状态之分析

  木月与直子,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人同时成长,时间使两人成为了精神上的连体人。生理上,两人都在长大,但在心理上,二人却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木月与直子是患有自闭症的。他们不懂得如何跟外界交流,一直生活在狭小的二人世界。他们俩共同的唯一的朋友就是渡边。他们与渡边的友情,是他们通向外界唯一的出口。通过与渡边的交往,他们得以成功地与他人交流与沟通。在渡边面前,木月表现出开朗、活泼、善言辞的一面,而在直子面前,却表现出暴躁、沉默、绝望的另一面。时间长了,木月从内心与精神上形成了分裂。这种精神分裂导致其人格的分裂,这是木月自杀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与直子的爱情,看似水到渠成。因为从小生活在一起,心理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成长。到了青春过渡期,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所谓的恋爱,并且开始涉及性交往。但在现实中,他们并没有和谐的性生活。这种缺憾,使得双方对爱情的期待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二、直子心理状态之分析

  直子在精神疗养院,有室友玲子的殷勤关怀,只是病情时好时坏。木月与直子的爱情就像连体婴儿。一半没有了,另一半也存活不了。这种依恋的情感,能否称为爱情呢?我觉得是爱情,只是不太健康的爱情。木月死了,直子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患,时而产生幻觉、幻听,严重时,头脑无法组织语言,分不清现实与幻想。这些正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直子与渡边的那段感情,我觉得是木月死后,直子在心理完全崩溃的状态下,情感饥渴时的一种需求而已。所以,这段情不纯粹,直子心里很清楚这一点。因此,直子对死去的木月心怀愧疚,这种愧疚也致使直子离开了渡边,躲到了疗养院去。直子清楚自己把对木月的依赖转移到了渡边身上。所以,她坚持一定要治好病后再去见渡边。直子希望自己精神上是独立而完整的,而不是过于依赖他人的。但终究,内心的谴责和心理上过大的负担压垮了直子,直子也选择了自杀。可见,内心的坚强是多么地重要。

  从这里,可以看到,直子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清楚,什么是真正健康的爱情。那就是----独立、坚强的俩个人产生互相爱慕之情,并期待与之共同生活下去,从精神上、生活上,互相依存,互相扶助,互相支持的一份感情。直子知道自己与渡边的感情存在问题,并为这份感情而愧对死去的木月。内心对幸福的渴求与愧疚带来的挣扎,最终打垮了内心脆弱的直子。精神崩溃直接导致了直子自杀。

  三、渡边心理状态之分析

  至于渡边,在木月死后,他在心理上虽没有自杀的倾向,也没有幻听、精神分裂的症状,却走向了堕落与颓废。一方面,私生活上荒唐、乱性、随便;另一方面,经济上克己、艰苦而自立。矛盾的生活态度充斥着渡边的心灵。其实,这也是另外一种人格分裂,只是渡边的心灵比较坚强,未至崩溃边缘而已。

  其实渡边代表了人类对爱与可是当直子死后,渡边在精神上又一次陷入了混沌。玲子从疗养院出来工作了,顺便来拜访渡边。玲子的乐观与坚强感染了渡边,渡边似乎从玲子那里获得了某种支撑。他们在一起了,唯一的解释就是,玲子身上有着直子的生活气息。到了这里,似乎,性与爱也暂时得到了统一。而此后,渡边的内心深处,则听从了小林绿子的呼唤。而渡边自己,却迷惑起来:究竟,自己身处何处呢?

  美的正常追求的心理状态:先有对世界的感受,对木月与直子友情的感受,后遭遇木月的死亡时带来的混沌,与直子情感纽带的混乱,再有绿子清新爱情的介入,使无头绪的渡边重新回到理性的精神状态之下。渡边的心理经历了从欢喜,到失落,再到独立的三个状态。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在与生活周遭发生接触时,几乎都会经历这样的心理变化。所以,可以说,渡边是与外界发生冲突时心理状态变化的典型代表。

  四、作者写作目的之分析

  这篇小说的作者春上村树所追求的,应该还是情爱与性爱的完美统一。而除此之外的情爱都是不完美、不健康的。木月与直子之间,有爱而无性;渡边与那些女孩子之间,有性而无爱;渡边与直子,有爱也有性,暂时统一;渡边与玲子,有爱也有性,表面统一;渡边与绿子,有爱作基础,应该是作者期待中的完美爱情吧。在小说中,当生命与爱情得不到完美统一时,主人公便会选择死亡。死亡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无奈的逃避。它透露出了主人公面对矛盾冲突时束手无策的脆弱,表明了主人公无法解决问题时的迷茫与困苦。这篇小说,提及了五个人的死亡。其中有四个,直子的姐姐、直子、木月、初美,都是采取自杀这种非正常死亡方式。只有绿子的老爸是正常死亡,他是病死的。死亡代表终结,痛苦与迷茫的终结。

  描写死亡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渲染主人公内心痛苦的一种道具,突出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虚无与痛苦,在无路可逃的情急之下,才选择了死亡。正因为有前几个人的死亡来做铺垫,更加强了主人公渡边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小说的最后,主人公似乎还处于迷惘之中----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但这种迷惘却是清楚自己内心需求下的一种行为,应该说是对唯美的真正爱情的一种希望。春上村树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去回味,去猜想,去希冀。主人公内心此时已是充满光明,积极而向上的了,这也是这篇小说吸引读者的地方。在突破了重重内心的挣扎后,拨开云雾,终于要见到阳光了。就像风雨过后,终将会见到彩虹。那种对未来的期待,让读者内心充满了希望。这便是作者春上村树写作魅力之所在了。

  参考文献:

  [1]林少华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其艺术魅力》(总序)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5.

  [2]今井清人 《挪威森林中的人物》(专家评论).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