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安全心理学运用与重要作用论文(共3篇)

2023-12-12 06: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安全心理学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生产规模的迅猛发展,安全生产事故率一直居高不下。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高度重视,政府和企业对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和安全设施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对于事故的发生仍难以有效控制。在工业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两个直接原因[1]。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主导地位,而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在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做好安全管理,防止事故的发生,必须及时调整好各种影响安全的人的不良心理因素和纠正各种不安全行为。这就要我们研究并应用安全心理学,分析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要求我们要研究人的安全心理,这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安全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安全心理学是属于其分支的应用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也就是研究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在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劳动者对安全问题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科学地采取措施,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和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最终实现安全管理[2]。


  2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避免或减少生产中的伤亡事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事故的原因,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探讨人的行为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安全的关系,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联以及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以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


  安全心理学要研究安全问题,而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既有人本身的问题,也有技术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安全心理学并不企图研究所有影响人的安全的因素,而只是从心理学的特定角度研究人的安全问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研究生产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工作设计和环境设计如何适合人的心理特点;研究人如何适应机器设备和工作的要求;研究人的作业能力及其限度,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规律;研究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如根据心理学的规律研究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方法,引人注目的能起到宣传效果的安全标语和宣传画,培养工人的安全习惯等。


  3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首先,我们要正确应用激励机制。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要激发和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就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让劳动者全身心地做好生产工作。如何正确采用激励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了解具体情况,掌握可靠信息,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惩罚和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应以教育讲道理为主,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改善他们不良的心理反映,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表扬和奖励一个人能鼓舞一大片人;惩处和通报一个单位,能教育一大片人。


  其次,正确应用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调节就是自我控制,做到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确保安全生产。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成正比。但是,精神状态和安全状态不一定成正比关系。精神状态的高潮或低潮期属于情绪不稳定期,最容易发生人失误,属事故多发期。精神稳定期是劳动者的作业能力发挥较稳定,工作才能有条不紊,不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据此,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个人修养,能够自我调节精神状态,拥有自制力。在工作压力大或精神状态差的时候,要合理安排工作进程,劳逸结合,休息时间多参加体育活动,或找朋友、同事和领导倾诉,沟通思想释放压力,自我调节紧张精神状态。


  第三,应用相互调节和相互制约机制。相互调节和相互制约就是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密切相关。因此,相互调节和相互制约机制对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相互调节和相互制约有群众、领导和组织调节和制约。群众调节和制约是人与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看到同事违章时要立即制止和纠正。领导调节和制约是要求领导一方面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率先垂范,不违章指挥。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认真组织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好安全生产的工作,严格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组织调节和制约是公司要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心理素质。


  最后,调整好安全心理状态,控制不安全行为。劳动者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程度,决定了劳动者的行为性质,这与劳动者的心理状态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技术人员,特别是劳动者要学习安全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活动规律,能够在事故发生前调节和控制心理状态和行为,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应用人体生物节律的科学原理,事前预测分析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变化周期,及时地做好劳动者的思想工作,调节心理状态,把握好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努力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尽可能消除如黑暗、潮湿、闷热、噪声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恶劣作业环境对劳动者的心理状态的干扰,使劳动者身心愉快地工作[3]。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应及时掌握劳动者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刺激,促使劳动者心理因素向良性转化,从而达到控制不安全行为,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4结语


  在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中,应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意义重大。安全管理人员应从安全心理学角度,对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劳动者,给予适当的心理调节,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杜绝他们在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并且,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特性比如爱好、兴趣和性格等去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调动劳动者安全生产的主观意识,确保企业生产安全[4]。将安全心理学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中,对企业安全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能更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作者:黄德政    赵阳

  第2篇: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引言


  煤矿安全运行管理主要就是在矿井下的开采作业中保证人、设备与环境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生产安全的最佳状态。人员是煤矿安全运行生产核心因素,而安全管理的重点就是对具有自由度的人进行控制管理。在煤矿事故中除了外部环境与设备因素外,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为因素。要进一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就应该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从而减少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安全事故。


  1.安全心理学概述


  1.1安全心理学的概念


  安全心理学是在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产安全需求的发展中逐渐出现成熟的,其主要研究任务和目标就是在生产活动中分析劳动者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征,从而保证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体现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事先预防的主特征。分析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制定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


  1.2安全心理学的意义


  安全心理学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能够通过了解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的心理活动和需求,从而对其未来思想动态和工作行为进行科学预测,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系数。给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1]。


  2.煤矿安全事故中的常见心理隐患


  2.1侥幸心理


  人员对事物的需要总是会受到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在生产安全事故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总是会出现侥幸心理,惯性的认为其他人违规操作没有引发安全事故,那自己不不规范操作也可能不会引发安全事故。违规人员总是认为,就这么一次,不会那么巧的等等。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2敷衍心理


  有的煤矿开采人员性格导致对工作十分敷衍,认为做什么只要带的过去就行,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想着怎样更快的结束工作。心浮气躁,没有责任心,质量和效果完全不重要。这种敷衍心理长期以往必然将会造成安全事故。


  2.3无关心理


  煤矿企业相关安全生产部门虽然一直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求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工作。但是部分煤矿开采人员依然我行我素,认为安全问题与自己没有关系,敷衍了事,不认真按照制度办事,看到有人违规操作视若无睹,也不向领导报告。


  2.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是指有工作人员发现其他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操作时,没有被发现,也没有人及时制止,在未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下,该人员周围的工作人员也有可能会模仿其操作行为同样进行违规作业。


  3.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心理适应性与安全行为管理


  要进一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就应该时刻秉持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安全心理学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对象就是煤矿开采人员,而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适应性与安全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2]。煤矿企业在制定矿井安全生产制度以及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时要立足于人的基础,将人复杂化,提高煤矿开采人员的主观认同度,缓解其工作压力。做到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安排工作任务和岗位,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适应性,以便顺利的开展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3.2感知与安全行为管理


  人所进行的行为与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有紧密联系的。准确的告知是人员安全行为的基础。煤矿开采人员在井下工作时要保证安全高效工作就是认知的过程。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认知就是对矿井下的复杂情况和环境的感观理解,从而达到煤矿开采人员和生产安全之间的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矿井环境,增强感知效果。在矿井安全管理中需要改善矿井环境,提高被感知事物在煤矿开采人员中的清晰程度。除了要设立规定的安全标志外还应该改善矿井内部的环境,例如调整井下设备的位置,增多井下标志和照明等;2)转变井下环境状态,强化事物对比性。为了帮助煤矿开采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危险因素,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在安全管理中要转变井下环境,强化事物之间的对比性。例如煤矿开采人员的服装颜色适合选择颜色艳丽,容易提高人员的警觉性;另外不同形状、声音和环境的对比都可以预防事故的产生[3]。


  3.3心理个性与安全行为管理


  3.3.1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化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对每一位煤矿开采人员的性格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分配手段,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按照煤矿开采人员的不同性格来进行岗位设定能够提高岗位工作的安全性。例如井下瓦斯检查人员就需要性格冷静,责任心气强的人担任。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煤矿开采人员的性格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不同性格的优势,将其有效的运用在煤矿开采的工作中。另外还要根据煤矿开采人员的性格合理搭配工作伙伴,将性格、爱好、工作习惯相似的人员组合为工作班组,以便在生产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互补作用,达到相互帮助的目的,减少工作失误和误差,进而实现煤矿矿井的安全生产。


  3.3.2培训员工安全心理意识


  目前煤矿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宣传一般都是对煤矿开采人员进行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只能够起到提高煤矿开采人员工作意识的效用,无法培养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心理素质。因此煤矿企业应该根据煤矿生产特殊需求制定合理的训练模式,将安全心理素质与专业职业素质共同培养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心理学认为,工作环境越是危险,心理素质越强的人就更加能够发挥振奋人心的作用,煤矿开采人员的素质就会更好的体现。因此逐渐开展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迅速的做出正确反应,及时处理安全事故。另外,煤矿企业还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其能够带动煤矿开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煤矿开采人员的潜在价值,从而提高其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4.结束语


  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工作中,煤矿开采人员是关键的核心环节。运用安全心理学对煤矿安全进行科学管理能够帮助煤矿管理实现规范和科学化,切实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煤矿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运用安全心理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煤矿安全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作者:孙贵林

  第3篇:浅谈安全心理学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4月19日—24日,在环保中心参加了为期6天的安全培训,收获颇多,尤其是对安全心理学体会较深。现结合所学与工作实际谈一些看法。


  一、安全心理学一般常识


  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它综合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行为科学等十余个心理学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安全心理学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在人类社会和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下产生与发展的,事故的严重性、频繁性迫使人们对事故发生的规律和预防途径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以保证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在各类事故中,人的活动或行为本身就是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严重性主要受技术因素的影响,但事故的发生频次则多归于人的因素。引起事故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两类:意外差错与冒险行为。


  (一)意外差错(非故意不安全行为)


  1、意外差错的概念


  意外差错是指作业者未能觉知危险、没有违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作业差错。例如,误发信号、误发指令、误拉合开关、误接线、误整定、误碰、操作漏项等。


  2、意外差错产生的心理原因


  (1)情绪波动


  (2)注意力分散


  (3)过度疲劳


  (4)紧张或惊慌状态


  (5)感知、记忆与判断失误


  (6)睡眠不足与意识昏迷


  (7)缺乏知识和经验


  (8)生理节律(昼夜工作能力波动)


  (9)生活事件与节假日


  (10)药物、酒精或治疗反应


  (二)冒险行为(故意性不安全行为)


  1、冒险行为的概念


  冒险行为是指明知有危险或违反安全作业规范而故意作出的不安全行为,例如,组织冒险行为、超能力生产、强迫工人冒险作业、生产超定额、超产激励、冒险行为、不系安全带、不执行工作票制度、违反停送电制度、绝缘不合格强行启动、擅自启用五防万能钥匙解锁等。


  2、冒险行为的心理因素


  (1)重生产、轻安全


  (2)侥幸心理


  (3)冒险倾向性格


  (4)时间紧迫或焦急心理


  (5)省能心理和图省事心理


  (6)迷信心理


  (7)麻痹心理


  (8)屈从心理


  (9)好奇心理、逞能心理、逆反心理


  二、案例与分析


  案例1:2001-03-18,某变电站发生一起带地线合闸事故,造成110kV变电站停电10分钟。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人员只拆除了110kV馈线上的接地线,遗漏了110kV母线上的接地线,送电时导致带地线合闸。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没有填用倒闸操作票,无票违章操作,监护人家庭不和睦引起情绪波动。


  案例2:2003-09-25,某厂开关站发生一起带负荷拉刀闸事故,造成发电厂220kV系统扰动、开关站220kV线路开关跳闸、对侧220kV变电站全部停电。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运行人员进行220kV负荷倒母线操作时误拉运行线路刀闸,导致带负荷拉刀闸。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运行值班员擅自启用五防万能钥匙解锁,操作时监护人代替操作人进行操作,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


  案例3:2006-10-30,某公司变电站发生一起误接短路线事故,造成变电站一台主变压器开关跳闸停运事故。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工作人员在短接二次测量回路时,误将联片短接到保护回路,造成差动保护动作跳闸。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没有填用工作票、工作人员连续加班延点精疲力竭、干活丢三落四造成的。


  从以上案例可知,这些事故都是由于操作人员违章操作造成的。那么这些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具有特种作业资格、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员,为什么还会出现违章行为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这些违章行为主要与员工的冒险行为与意外差错有关。


  (一)图省事、怕麻烦与情绪波动。人的行为由心理控制,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要素构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相同的。在案例1中,监护人急躁冒失、马虎大意、情绪波动,正是由于存在这方面的心理因素,才导致其工作中粗枝大叶、自以为是、图省事、怕麻烦,倒闸操作不填用操作票,违章操作,最终导致了带地线合闸事故。


  (二)注意力分散与侥幸心理。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生物节律存在周期性变化。生物节律处于高潮时,人就显得精力充沛、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行动敏捷,在此状态时出错率最低,发生人为事故的概率也最小。反之,人的生物节律处于低谷时,就会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现人为失误造成事故。在案例2中,除了擅自启用五防万能钥匙解锁,操作时监护人代替操作人进行操作等违章行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护人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侥幸心理严重,本应操作母线侧刀闸,却进入馈线配电间隔,解除五防闭锁误拉运行线路刀闸导致带负荷拉刀闸事故。


  (三)睡眠不足与意识昏沉。从本质上看,人的行为受心理和生理两大因素影响。心理支配行为的趋向,生理支撑行为的能力,在心理和生理的共同作用下,人才能实施有目的的活动。人在疲劳状态时,会出现体力不支、精力不足、意识不清、丢三落四等身心疲惫现象,在此状态下容易导致失误。在案例3中,工作人员已经连续高强度作业了3个多月,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出现了体力不支、精力不足、麻痹大意、厌倦心烦的现象,以至于工作中出现了不填用工作票、工作负责人代替工作班成员进行工作、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等违章行为,最终出现了工作人员在二次回路上误接线,造成保护动作,主变停运事故。


  三、应对策略


  在各类事故中,人员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加。因此,怎样调整员工的心态、心理变化,以提升电力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就成为重要课题。为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带头学习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研究心理规律,熟悉员工安全心理的一般规律。其次,按照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正确引导、指导员工的行为,将事故的人为因素降至最低。


  (二)坚决消除图省事、怕麻烦凭侥幸心理而冒险作业的行为。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热情。使职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规程、制度办事。


  (三)减少情绪波动、消除意外差错。及时轮休、按时休班、严控加班延点,使员工有充沛的精力,注意劳逸结合。同时,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亲近感,缓解压力感,减小情绪波动,降低事故风险。


  (四)消除紧张与惊慌心理,加强应急演练。合理制定应急演练计划;以消除紧张掌握应急原则为目的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积极演练;及时总结应急演练的优缺点,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价、完善补充。


  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以人的心理生理为本,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应成为研究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同时将心理学理论和安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最恰当的安全对策,寻找最合适的员工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及时发现员工的安全心理隐患并及时消除,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作者:刘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